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冠状动脉内乙酰胆碱激发试验的护理配合

冠状动脉内乙酰胆碱激发试验的护理配合

来源:尚车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冠状动脉内乙酰胆碱激发试验的护理配合

作者:张琳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6年第29期

【摘要】 目的:探索并总结乙酰胆碱激发试验护理配合的经验。方法:对3例行乙酰胆碱激发试验患者采取严密的术前护理、术中配合的护理措施及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情况。结果:手术配合默契,手术效果满意,无不良后果出现。结论:通过严密的组织与术前充分的准备,备齐术中用物及术中病情及时的观察和快速准确的处理,能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乙酰胆碱; 激发试验;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9-0123-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9.068

冠状动脉痉挛是临床许多缺血性心脏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之一,可导致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甚至心脏性猝死[1],因此冠状动脉痉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冠状动脉痉挛激发试验是诊断冠状动脉痉挛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激发方法是冠状动脉内注入乙酰胆碱法[2]。乙酰胆碱激发试验有一定并发症发生率,常见有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心脏停搏等缓慢心律失常及短暂血压下降[3],少见严重并发症有室颤,心包填塞等。安全实施冠状动脉内乙酰胆碱激发试验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时准确地处理各种并发症。自2015年10月-2016年5月共3例患者在笔者所在科室接受了乙酰胆碱激发试验,由于做好了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中配合,3例患者都顺利的完成试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收治3例怀疑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50~69岁。3例患者均因静息性或劳累后胸痛、胸闷,尤其夜间胸痛和胸闷明显就诊,2例患者出现晕厥、短暂意识障碍,冠脉造影不具有缺血意义的显著狭窄(狭窄程度 1.2 方法

1.2.1 试验方法 患者平卧于导管床上,连接心电监护,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建立高效的静脉通路,安置好临时起搏电极接临时起搏器,右桡动脉穿刺送入动脉鞘管,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后进行激发试验,分次向左冠状动脉注射用0.9%氯化钠稀释至5 ml的乙酰胆碱(第一三共株式会社)20 μg、50 μg和100 μg,右冠状动脉20 μg、50 μg,每次剂量均20 s注射完毕,间隔5 min,直至达到最大剂量或阳性诊断标准。冠状动脉痉挛激发试验阳性诊断标准:注射乙酰胆碱后冠状动脉局限性或弥漫性痉挛,血管狭窄程度达到90%以上(图1),同时出现与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时性质相同或类似的胸痛发作,伴或不伴有心电图的缺血性改变,数分钟后自行缓解或冠状动脉内注射甘油后在血管痉挛解除的同时或稍后胸痛缓解[4]。 1.2.2 护理方法

1.2.2.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术前患者都非常紧张、焦虑、恐惧。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要细心解答,因此导管室护士应态度和蔼,简要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及术中需配合的环节,使患者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情绪,使之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物品准备:①常规准备冠状动脉造影的用物及植入临时起搏用物。临时起搏器、除颤仪、心电监护、氧气、吸引器、气管插管等处于备用状态。②配制好肝素氯化钠溶液(1000 U/ml),甘油(0.1 mg/ml)。急救药物的准备,如阿托品、多巴胺、地塞米松抽入注射器内备用。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药、血管扩张剂及心肺复苏药等各种抢救药品放置固定位置。③乙酰胆碱的准备,乙酰胆碱需专人配制,计量准确,专区放置,做好标记,不能与其它药物混淆。(3)患者准备:①患者在试验前需停用钙拮抗剂及长效酯类至少24 h,短效酯类至少6 h,激发试验前避免静脉及冠状动脉内注射甘油及其他血管活性药物,以免造成假阴性结果[5]。②完善各项检查,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型、肝、肾功能、心电图、超声心电图、胸部X线片等。③桡动脉手术区的准备,进行Allen试验,观察手部血液循环恢复情况,腹股沟区的准备。(4)导管护士技术素质,配合的导管护士应具备丰富的专科知识及临床经验,必须具有心电图识别、鉴别能力,能快速准确判断各型心律失常,熟练掌握心电监护、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的使用,并且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时正确地观察判断处理各种情况。

1.2.2.2 术中护理 (1)术中配合:①患者平卧于导管床上,用臂托将上肢托起放在与躯干成45°~80°的位置,手腕处于过伸位,身体注意保暖遮挡,正确的连接好心电监护导联线及压力监测器,确保心电监护图形以及压力线无干扰,除颤仪确保电源连接无误,充放电功能完好,导电膏涂好。②建立高效的静脉通路,左侧肢体行BD留置针穿刺并连接三通开关方便术中用药,给予氧气吸入。③协助医生消毒右桡动脉穿刺处以及右腹股沟处,先配合好医生行临时起搏器植入,经右股静脉置入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心室心尖部,接临时起搏器备用,起搏频率调至50次/min。测试临时起搏器各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先配合好医生从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然后再行乙酰胆碱激发试验。在冠脉内注射乙酰胆碱前,需再次确认临时起搏器的工作情况,电极是否脱位,医生抽取乙酰胆碱时要两人核对好剂量。(2)并发症的观察:乙酰胆碱是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冠状动脉内使用后以出现缓慢心律失常以及短暂的血压下降最多见。因此,每次注射后密切注意患者有无胸痛,观察心电图ST-T、心率、心律及冠状动脉压力变化,观察术中患者临床症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异常临床症状加以注意。3例患者均出现冠状动脉痉挛,即时冠状动脉内注入甘油针剂,同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解除了胸痛。若出现压力明显下降或曲线不正常时应及时提醒医生,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多巴胺等升压药,并注意补液,使用多巴胺后患者易出现恶心、呕吐,要迅速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呕吐物,根据医嘱用药。严密的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及时准确判断,出现心率减慢时及时观察临时起搏器是否起搏,若出现室颤,立即除颤,护士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因此,术中要确保临时起搏器及除颤仪的性能,使之处于紧急备用状态,以便出现问题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能及时对症处理。术中还需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有无血肿,造影剂的反应,有无急性左心衰竭、心包填塞等[6]。

1.2.2.3 术后护理 (1)经皮桡动脉穿刺术后即可拔除鞘管,给予压迫器加压包扎,要定时给予压迫器减压,嘱患者穿刺侧手臂不能甩动,防止出血,术后右下肢伸直制动6 h,术后要严密观察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注意有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2)冠脉痉挛可能在吸烟、血脂代谢紊乱等因素下易发生[6]。故嘱患者戒烟、控制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按医嘱服药。 2 结果

3例试验结果均为阳性,其中2例患者出现冠状动脉弥漫性痉挛,1例表现为局限性痉挛,血管狭窄程度达到90%以上,同时出现与平时性质相同或类似的胸痛发作,2例患者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时起搏器发放电脉冲进行右室起搏。立即冠状动脉内注射甘油后血管痉挛解除,同时胸痛及房室传导阻滞消失。由于试验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手术配合时能及时的观察病情的变化给予及时的处理,3例试验均顺利完成,无不良后果出现。 3 讨论

冠状动脉痉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病因,严重危急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明确诊断较为困难。乙酰胆碱激发试验是诊断冠状动脉痉挛的重要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是该方法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严重的心动过缓、室颤、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要求医生操作熟练,同时导管护士也要有一定的经验,护士配合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反应灵敏,熟悉手术步骤,与医生配合要默契,要严密的观察病情,对术中出现的情况能随时进行处理。由于通过严密的组织与准备,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与管理,能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确保乙酰胆碱激发试验检查的安全。由于本报道中病例数较少,还需扩大例数丰富经验。 参考文献

[1] Ong P,Athanasiadis A,Borgulya G,et al.3-Year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Spasm as Cause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The CASPAR (Coronary Artery Spasm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Study Follow-Up[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1,52(7):523-527.

[2]于滨,杨军,方毅民,等.冠状动脉内乙酰胆碱激发试验与麦角新碱激发试验的对比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03,18(5):329-332.

[3]向定成,龚志华,何建新,等.乙酰胆碱试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时的心电图改变[J].中国循环杂志,2005,20(5):336-33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向定成,龚志华,何建新,等.中国人乙酰胆碱试验剂量方案及阳性诊断标准的探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4,20(9):529-531.

[5]龚志华,向定成,张金霞,等.乙酰胆碱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心电图改变与内皮功能关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7,13(6):424-426.

[6]向定成,何建新,洪长江,等.非典型性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7):227-230. (收稿日期:2016-06-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