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段考复习提纲
第一章 清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国内背景: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2.国际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
二、英国鸦片走私和中国禁烟运动 1.鸦片走私 (1)直接目的:因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危害:
①加重了人民负担,影响人民生活; ②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收入; ③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
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林则徐禁烟
(1)措施:①整顿海防;②缉拿烟贩;③收缴鸦片;④虎门销烟。 (2)评价:①表明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②这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③林则徐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鸦片战争
(1)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
(2)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迫切要求开拓世界市场。英国希望打开中国的大门 (3)导火线:虎门销烟
(4)经过: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鸦片战争开始。 1842年,英舰抵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鸦片战争结束。
第一阶段(1940)广东海面珠江口—厦门—定海—天津白河口
第二阶段(1941—1942.8)香港岛—广州—厦门—鸡笼—定海/镇江—吴淞—镇江—南京下关海面 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失败原因 ①英国是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较早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作了充分的准备。
②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性质 对英国来说,完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中国被迫进行的则是反侵略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危害
1.《南京条约》 内容和影响
1割香港岛给英国;(割地) ○
2赔款2100万银元;(赔款) ○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口岸;(五口通商) ○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协定关税) ○
2.《南京条约》附件
(1)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 内容和影响
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特权 3.《望厦条约》 内容和影响
是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同时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4.中法《黄埔条约》
1
内容和影响
使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同时还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扶植保护教堂和坟地
二、鸦片战争影响 ①社会性质变化。 ②社会矛盾变化。 ③革命任务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1)根本原因:英、法、美要求修约,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了英、法、美三国的修约要求。 (3)借口: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1)1856年10月,英国军舰袭击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2)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在广州建立了联军委员会殖民统治。
(3)1858年,英法联军夺取大沽炮台,占领天津,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4)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火烧圆明园,占领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天津条约:1858.6 俄美英法 内容和影响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2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
(2)《北京条约》:1860年10月 英法 内容和影响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
2增开天津为商埠 ○
3割九龙司地方一带给英国 ○
4准许华工出国 ○
5对英法两国赔款增至800万两白银 ○
四、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条约和内容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着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和冲击。
2
第五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一、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阶级矛盾)○(内因)【根本原因】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灾难。 (外国侵略) ○
(外因) 3自然灾害严重。 (灾害) ○
二、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创立拜上帝教
①目的:推翻清朝的统治
②宗教理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③在紫荆山区组织拜上帝会 2、经过
① 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建号“太平天国”。 ② 洪秀全在东乡称“天王”。 ③ 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④ 1853年,占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同清朝对峙。 3、天朝田亩制度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2)内容: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3)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4)性质: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5)没能真正实行的原因: ①客观:没有安定环境保证 ②主观:空想,无法实施。 (6)意义
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1)北伐
①目的:推翻清政府。
②过程:1853年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上,经两年奋战,全部牺牲。 ③战术:流动作战。 ④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孤军深入,粮食和武器供应困难;援军失败,军心不稳。
⑤意义:牵制大量清军兵力,打乱了敌人围攻天京的计划;北伐军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震动了清王朝的统治;为太平天国的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西征
①目的:为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
②过程:1853年派赖汉英等率军西征,1855年石达开指挥在鄱阳湖口大败湘军,入江西取得辉煌成果。 ③结果:攻占了天京上游许多地区,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 (3)东征
①目的: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经济力量。
②过程:1856年派秦日纲东征,夺取扬州,破江北大营,又与石达开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 ③结果:解除了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军事达到全盛时期。
第六节.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一、天京变乱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直接原因: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革命进取心减退,腐朽思想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2)经过:
韦昌辉杀杨秀清;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 (3)影响:
①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②清军乘机反扑, 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再次围困天京。太平天国由强盛转向衰落。
二、重建领导核心
}
3
(1)重建领导核心:洪秀全、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
(2)洪仁轩提出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三、太平天国的防御战
①破江北大营: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解除了天京北面威胁。 ②三河镇大捷:陈玉成,李秀成联合,大败湘军。
③破江南大营:1860年2月陈、李依洪仁玕之计,大破敌军。 受挫:
①李秀成率军进攻上海,不利退回苏州。
②安庆保卫战:1861年安庆失守,1862年陈玉成被俘,英勇就义。 结果──失败:标志为天京陷落,1864年7月19日。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特点和成因、功绩、失败原因分析 (l)太平天国斗争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特点:①太平天国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②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 ③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太平天国的性质、功绩
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主要功绩有:①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②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③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 有深远影响。
④其领导人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后又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⑤同亚洲其他各国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 (3)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结论
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贪图享乐,特权思想膨胀。二是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犯兵家大忌。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结论: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七节 新思想的萌发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背景)
①鸦片战争前,由于清政府的压制,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 ②鸦片战争前夕,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倡“经世致用”,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鸦片战争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新思想的含义:抛弃“天朝上国”的观念,“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二、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事迹
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①在广东禁烟期间,设译馆译外国书,使广东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②编译的主要书籍为《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③鸦片战争中仿制西方战船,迈出“师夷长技”第一步。
2.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3.姚莹的《康纪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介绍了世界知识。 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
《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4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与顽固派 派别 洋务派 顽固派 代表 主张 奕訢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倭仁 原封不动维护清朝统治 慈喜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形式下,要保护清朝统治,要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在掌有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从19世纪60—90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名为“施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2.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制造所 (2)第二阶段:辅助军事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建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3)第三阶段:以海防为主,初步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水军,成立海军衙门
(4)创办20余所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资造,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布洋务运动破产,主要原因:
1、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它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私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2、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3、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既分散,又有限,难成大业。
4、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四.功绩:引进了近代的科技,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创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客观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条件:
内因: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
外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方面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2、时间、分布、著名企业及影响: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分布:地域上: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原因:⑴最早受列强侵略,自然经济最早瓦解。
⑵易于取得外国先进技术、设备,便于出口、运输。 行业上:集中在机器制造业、缫丝业和面粉业。
著名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 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要求。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一定依赖关系。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原因:诞生在中国社会的半殖半封社会过程中。
5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1.中国的无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产生于外商的企业之中,比资产阶级产生的要早。主要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2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第五节 甲午中日战争
一 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但因封建残余势力浓厚,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为并吞朝鲜,侵略中国,实现其“大陆政策”蓄意发动侵略战争。
②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③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④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不认真备战的结果,使清军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二 经过
李鸿章避战求和政策
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1894-1895 开始:1894`7 丰岛事件 第一阶段(1989`7—9)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清军失去战争主动权) 第二阶段(1894`10-1895`4)
辽东战役 威海战役(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邓世昌 林永升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结束和失败 三 《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晌 1895年4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有: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4、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四 《马关条约》的危害
1、台湾等大片土地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完整 2、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外国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之一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五 三国干涉环辽
俄德法的利益受到损害,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清政府以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六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台湾保卫战充分体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第六节 戊戌变法
一 背景
(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深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唤起以爱国救亡为目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2)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形成了具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3)19世纪60年代产生的早期维新思想为康、梁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6
二 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办新式学校。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 (2)康、梁维新思想
1、内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2、特点:
a.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b. 把孔子装扮成改革的\"先师\",托古改制。
3、主要作品:康 《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变法通议》 4、影响:在中国思想界产生极大轰动,奠定了维新派变法的理论基础。 (3)“公车上书”: ①时间:1895
②标志:维新思想发展为政治运动
③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中外纪闻》并组织了强学会,宣传变法 (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维新变法运动的目的:救亡图存
三 维新派同顽固势力(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中心问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影响: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 百日维新
五 功绩
(同内容)
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一 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1898年义和拳首领赵三多率众攻打山东冠县的教堂 (2)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扶清灭洋” 的口号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的矛盾。但是,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色彩。
(3)运动中心转移到直隶:原因是由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他对义和团运动采取镇压手段,迫使义和团运动转移,与直隶的义和团联合起来,声势浩大,迅速发展到京津地区。
(4)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态度:看到义和团难以绞灭,就改用招抚的办法,企图控制利用。在八国联军进攻时慈嘻命令铲除义和团
(5)义和团战斗的主要区域:京津地区 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区,达到高峰
(6)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其封建迷信和盲目排外,特别是“扶清” 的口号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的应有警惕,这是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则是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7)义和团的伟大功绩在于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起了阻止中国完全殖民地化的作用;同时也打击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地位,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8)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再次证明农民阶级不可能独自完成中国革命的重任。 (9)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在近代前期对中国发动的第五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侵略战争。时间:1900年,参与者: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天津都统衙门:殖民统治机构
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联军司令部 三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