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痰化瘀法在伤科临床的应用 石垮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石氏伤科中图分类号:11274 文献标识码:B 上海200002) 文章编号:1006—1533(2009)04—0168—02 或因气过于热,或因气失其温和,皆能使津液转化为痰。朱 各种急、慢性损伤皆为气血损伤,当人体受到外力损伤 后,常可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中日:“跌仆闪挫,卒然身 丹溪曾日:“津液气血,皆化为痰,”明确阐述了痰是气血津 液正常功能紊乱而转化成的,痰的形成、转化与气血津液是 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由此可见,气血损伤是损伤 病机的核心。故在临床上,医家常以理气活血同时并进,理 伤多从气血论治。 石氏伤科在“以气为主,以血为先”学术思想的基础 上,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注重“痰”对损伤性疾病的影响,从 而提出“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是很多伤科疾病发生的一个 重要环节。并在理伤诊疗中以此为指导思想,常常运用逐 痰化瘀之法,随证施治,使沉疴得起,收效颇甚。本文旨在 探其学术观点的形成和临症施治之方略。 1理论基础 1.1“痰”是致病因素 朱丹溪曾日:“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本草 纲目》中云:“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人于经 络则麻痹疼痛,人于筋骨则头项胸背腰痛,手足牵引隐痛。 即为其症。”清代何梦瑶在《医碥》中认为痰“积久聚多,随 脾胃之气以四讫,则流溢于胃肠之外,躯壳之中,经络为之 壅塞,皮肉为之麻木,甚至结成窠囊,牢不可破,其患固不一 矣……其症或由损伤而起,而这种损伤并不重笃,更多见于 积劳或过劳所致。其症表现多种多样,或关节肿胀,或筋 块,或麻痹疼痛,或有身热等等,所谓痰生百病也”。由此 可见,“痰”是人全身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 1.2“痰”的转化与气血津液 人体内的气血津液,皆可化生为痰。宋代杨士瀛在 (4z斋直指方》中云:“夫痰者津液之异名,人之所持以润养 肤体者也。气血平和,关络条畅,则痰散而无;气脉闭塞,脘 窍凝滞,则痰聚而有。”明代张景岳《质凝录》日:“痰,非病 也。痰非人身素有之物。痰者,身之津液也。气滞、血凝, 则津液化而为痰,是痰因病而生者也。”清代何梦瑶在《医 碥》中云:“痰本吾身之津液,随气运行。气若和平,津流液 布,百骸受其润泽,何致成痰为病?苟气失其清肃,而过于 热,则津液受火煎熬,转为稠浊;或气失其温和,而过于寒, 则津液因寒积滞,渐致凝结,斯痰成矣。”并认为“湿能生痰 聚液”,“热盛亦生湿生痰矣”。由此可见,“痰”本为人身之 津液,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机体损伤或劳损,引起气滞、血凝, 168 密切相关的。 1.3痰瘀相关学说的形成 各种急、慢性损伤皆不外乎气血津液的损伤,一旦气机 受阻,则必然影响到血的运行,凝滞成瘀;血瘀也可使气运 失畅,促成痰的形成。朱丹溪曾日:“痰因气滞而聚,既聚 则碍道路,气不得运……痰则气滞,妨碍升降。”这正说明 了痰、气、瘀三者在伤科损伤疾病的发病机理上是相互关联 的。朱丹溪曾日:“痰积趁逐经络流注,搏血内亦然。”石氏 认为“损伤气血自属气脉闭塞,脘窍凝滞之类,易于痰聚为 患”。故痰的凝聚能够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行,气机阻滞,运 行不畅,则血运失畅,而促成血瘀的形成;反之,损伤血瘀也 能使气机运行失常,气结则痰生内聚。所以,“痰夹瘀血碍 气而病”是很多伤科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临床应用 石氏在理伤调理气血的同时,不忘“痰夹瘀血碍气而 病”是伤科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故在治疗取法上经 常以逐痰化瘀法,随症施治,灵活运用…。 2.1血肿机化 由于暴力所致的机体损伤,会导致气血津液运行失常, 血流凝滞不畅或者血溢于脉外。在临床上常可以见到损伤 部位局部组织出血、血肿或有皮下瘀斑。此乃离经之血停 滞脉外所致,日久血瘀凝滞,机化形成结块。在临床上,由 于血肿机化而对病情的恢复造成较大的影响,若关节附近 的血肿机化,会造成周围软组织变性,致使关节活动功能障 碍等。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后遗症。一些常用的活血化瘀药 物,对于血肿机化的治疗往往不能取得满意效果。石氏伤 科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 发现并运用以活血破瘀、化痰散结之法,治疗损伤性血肿机 化,在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口l。兹举典型病案以示一斑。 患者郭某,男,42岁,右前臂外伤血肿结块疼痛1年以 上,当时右前臂皮肤瘀凝青紫,血肿明显,不能举持重物,手 臂用力时则痛甚。在外院经内服活血化瘀药物、局封、理 疗、膏药对症治疗后,皮肤青紫消退,肿胀消退缓慢,日久瘀 凝结块疼痛渐剧,结块约5 em X 3 em,质地坚硬,轻按即感 上海医药 2009年 第30卷第4期 疼痛,入夜疼痛难眠,前臂旋转时、持物抬举时疼痛加剧,二 便调,纳可,苔薄白,脉细弦。症属痰瘀型。运用经验方对 症治疗,方用山羊血为主药,再佐以泽漆、花蕊石、牛角鳃、 机体气血失和,气滞则痰生,痰合血瘀则成痰瘀,痹阻经络 所致。《本草纲目》云:“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人于经络则麻痹疼痛,人于筋骨则头项胸背腰痛,手足 ……牛蒡子、白芥子为化痰之药。经服药、28帖后,结块渐消平, 疼痛缓解,用力持物恢复正常,再服14帖活血养筋之剂以 固其效。 2.2下肢深支静脉栓塞 牵引隐痛。即为其症。”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故临床可见 患者疼痛,筋强而行走不利。根据辨证施治原则,临床以山 羊血、泽漆为主要药物,治以活血散瘀,逐痰通络。 患者陈某,女,64岁,股骨头坏死,患者初次就诊日期 为1993年6月8日,因左髋关节酸痛l8个月,前来就诊。 由外伤所致骨折,合并下肢深支静脉栓塞并引起下肢肿 胀,在骨伤科临床也较为多见。由于气血运行失常,血流凝 滞,瘀血痹阻血脉,痰湿阻络,导致临床症见局部紫暗、患侧 肿胀,症属痰瘀凝滞,方以化瘀祛痰,利水消肿。山羊血为散 瘀良药,有较强的活血消瘀之效,泽漆具有很好的利水退肿 功用,正如黄元御在《长沙药解》谓泽漆“长于泄水”。刘若 患者有扭伤史,查体发现腹股沟压痛、左股骨粗隆扣痛明 显,滚动试验、曲髋试验及“4”字试验结果均为阳性,患肢 内收外展受限。通过x线示左股骨密度增高,有坏死趋 向,患者苔白,有齿印,质暗,脉细弦。症属痰瘀型。根据患 者的临床症状、苔脉及整体情况,方用山羊血、泽漆为主药, 金《本草述》亦述“泽漆之利水……洵为治水之善物”。对骨 折或损伤后期肿势缠绵不退,用之都能得心应手 】。对于股 骨颈骨折并发深静脉栓塞,山羊血与泽漆同用,利用其活血 消瘀之效,利水退肿之功,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患者张某,男,49岁,左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经保守治 疗2月以上,骨折愈合良好。下床锻炼后,患肢肿胀日益加 重,影响活动。检查患肢各部周径,均比健侧增粗4~5 以化痰散瘀,佐以黄芪、丹参以补气行血,增强活血之效;佐 以茯苓、泽泻,利水化湿以增强逐痰之功,由于患者年过半 百,故辅以怀牛膝、仙灵脾、龟鳖甲等以补益肝肾。经长期 服用,迄今已有15年,患者疼痛消除,经x线摄片示,患者 股骨头形态良好,左右髋关节间隙对称,患侧密度较健侧略 高,行走自如,疗效确凿。 em,肤色偏紫。临床诊断:深静脉栓塞,收治病房治疗。药 3结语 用丹参和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内服活血利水退肿中 石氏伤科理伤重痰瘀,在临症施治中善用逐痰化瘀法. 药。卧床月余,患肢基本恢复正常,出院后患者下床活动患 肢即肿,肤色紫红,2 d后肿势如初,经某医院静脉造影,谓 左下肢深支静脉广泛栓塞,患者不愿再住院,以门诊中药治 强调了“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是很多伤科疾病发生的一个 重要因素。石氏伤科理伤“以气为主、以血为先”为基本原 则,融合、提炼了“气血兼顾”和“从痰取治”的学术观点,为 临床治疗开拓了新的思路。在临床治疗中结合实际疾病和 患者的整体情况,辨证施治,在治疗一些顽固、难治的疾病 上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吴军豪,李浩钢,石垮.石鉴玉先生伤科理伤重痰瘀[J].江苏 中医药,2001,22(5):22. 疗为主。内服重用泽漆、山羊血,佐以黄芪,服用10剂后, 肿势基本退净,经1月余治疗,能下床活动2 h左右,患肢 始有微肿,逐步活动时间增长,很快恢复正常。这与泽漆有 较好的利水、退肿,山羊血的活血散瘀作用是分不开的,再 加黄芪益气,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所以使病情恢复较快。 2.3股骨头坏死 根据发病原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以外伤史,皮质激素 和酗酒史为主要因素,为目前骨伤科常见难治疾病之一,由 于骨科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骨科也在探索股骨 头坏死的中西药物疗法,利用烟酸片、黄杨宁片和中药材 (如三七、红花、川芎、赤芍、当归、丹参等)活血药物,进行 保守治疗 。石氏伤科对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做了大量 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石氏伤科认为股骨头坏死主要是由于 p. 2吴军豪,石垮.血肿机化用药新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 34(12):32. 3石鉴玉,石玲.泽漆在伤科临床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5,39(10):42—43. 4 肖平.股骨头坏死内科保守治疗17例分析[J].中国全科医 学,2008,11(8B):1503—1504. (收稿日期:2009—02—26) 加 鹋 饥 鹋 断 啦 i 【主治】肺寒咳嗽 【出处】月海杂录 温肺汤 【组成】麻黄、杏仁、五味-7-、桂枝、甘草 ; ≤ 引自《日本历代名医秘方》P.10 上海医药 2009年 第3O卷第4期 京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