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女性的教育与幸福

论女性的教育与幸福

来源:尚车旅游网
论女性的教育与幸福

摘要:幸福始终是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人类的人的一切活动和一切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的、永恒的价值和目标;教育之所以能切入人的幸福,是因为幸福是一种客观性的主观存在。女性特殊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她们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的复杂性,她们的幸福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受,提高人们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关键词:女性 教育 幸福

在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是理所当然的低于男性。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变迁,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女性的自我意识也不断觉醒,她们走入社会展示个人价值的愿望也越来越强,女性就必须通过社会的竞争,靠知识来改变命运,靠自己的工作能力来争取社会的承认。

早在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发布的首部女性生活蓝皮书《2006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指出,婚姻对女性幸福感的影响最大, 女性幸福感与工资水平、职业等外界因素关联度并不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婚姻的质量也比较高,幸福感也越强。讨论女性的教育程度与幸福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一、幸福的概念以及女性追求的幸福是什么

何谓幸福?在不同时代、对不同个人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幸福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是一种个体的主观感受。在康德看来,“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至虽然人人都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

女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女性由于其生理和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的不同。男女的幸福的获得也有很大的差异。由于特殊的生理性特征,女性实际承担着人类的两种生产即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社会生产,扮演着社会的和家庭的两种角色,女性的幸福也受到这几种角色和责任的影响。

从上文的蓝皮书可以看出婚姻对于女性的幸福感的影响最大。暂且可以这么说美好的婚姻是每个正常的女性所追求的幸福,而且教育对于女性来说只不过是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婚姻的可能性之一。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断:教育为女性带来幸福的可能性通过婚姻来起作用。 二、教育是女性实现幸福的重要条件

第一,教育丰富人们的幸福感受。通过教育,我们引导人们去体会生活中的点滴,感受生活中细微的自然变化,获得生命的幸福体验,从而使人们的幸福感更加丰富。因为教育本身就包含着一些幸福的元素,除了极少数例外,但凡是教育,多少都会触及真善美,多少会有读书、思考和探索,从而或多或少给人带来幸福快乐。即便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也并不乏暗含着幸福元素。

第二,教育可以提高人们获得幸福的能力。在这样的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处处需要知识,知识从何而来—教育,惟有通过教育,人们首先获得生存的基本能力,才可能进一步地追求幸福。

第三,教育能使人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比起过去简单朴素的社会生活,当代的社会复杂得多,它除了通过各种规则或者制度维护人们的利益和权利之外,也约束人们的各种行为,往往受教育水平太低,对社会的了解太肤浅,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去获取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三、现代教育可以给女性带来什么样的幸福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由于不合理的社会性别文化与社会性别规范的培养,女

性对自身的认识存在着偏差,使得女性在社会规则、文化习俗和自己内在人格的多重压力下,人生策略、价值取向和发展潜能受到极大束缚。社会性别教育让所有女性都了解并获得了自己的权力、发展机会与尊严,认识自我,对社会性别规范与社会环境有一个理性而明晰的了解,积极适应社会转型、参与再社会化。越来越多的女性都渴望能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不断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及实用技术,不断地丰富充实自己,来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女性更加开放地享受着自由、真实的生活,尽情收获那些曾经只属于男性的精彩和荣耀。 通过当代的女性教育,女性可以更好地实现幸福的理想。当代女性教育以承认男女差别为前提,帮助女性更好地认识自己。它通过一系列与女性相关的课程,如情感教育、性别教育、日常着装礼仪等等,帮助女性了解自身的特点,明确自身的地位和责任,懂得如何更好地胜任好妻子、母亲等角色,从而协调好各方关系,增强女性获得幸福的机会。

教育能拉近人类与幸福的距离,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考虑到性别的差异,给予女性必要的关心,开展适当的女性教育,为女性谋求幸福铺好路。当女性的幸福实现时,亦表明她们的人生角色和任务得到很好的完成,相信对于整个人类群体而言,幸福并不太远。我们所强调的女性教育,是从女性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出发,为了使女性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更近距离地获得幸福,并非认为女性一定按照某种特定的形象走,女性本身也有自己的选择权利,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参考文献

[1]张静 中西幸福观之比较[J].山会科学,2008,(3),-681。

[2]叶振文 中国女性教育:一个性别文化与制度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3]程雯 幸福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探索,2008,(8),7-81。

[4]朱倩 教育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J].现代教育科学,2008,(2),26-2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