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及建议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及建议

来源:尚车旅游网
经济研究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及建议

张海波(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

【摘要】 农垦改革进入新时代,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必须抢抓农垦改革的战略机遇,在构建新体制、新机制过程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厚植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更高标准、更加全面小康社会,为垦区打造“三大一航母”贡献“三江智慧”。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垦改革;黑龙江垦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低保护价会不断下调。目前我国库存稻米约为9500革重大决定、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内容,万吨,

折合大米6650万吨。只有对水稻生产进行约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闯关过坎的关键举束,才能为消化库存创造条件。2016年粳稻最低保措,是促进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农业现代化护价为1.55元每斤;2017年降为1.50元每斤,下调发展、更好促进“中国绿色米都”建设的内在要求。既0.05元;2018年则为每斤1.3元,比2017年下调0.2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重大挑战,更是重大机遇。

元。

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三是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党的十九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明确提出扩大轮作休耕试点。2016年,全国耕地轮作休耕面积616万亩,主要在黑龙江省等9个省份实当前,我国粮食库存量较高,呈现“两个前所未施;2017年,轮作休耕试点面积1200万亩,试点省有”和“三量齐增”的局面。企业仓储粮食数量之大份不变。2018年我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比上年前所未有,国家政策性粮食储备数量之多前所未翻一番,此后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增加,力争到2020有,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增、进口粮食不断增加与社年轮作休耕面积达到5000万亩以上。黑龙江省寒地会粮食库存总量不断增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井灌稻地下水超采区纳入试点范围(2018年黑龙江成为“重头戏”。

省新增耕地轮作试点面积650万亩,其中农垦150万(一)国家宏观政策,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亩,水稻休耕试点面积140万亩,其中农垦40万亩。性改革

耕地轮作试点每亩补助150元,水稻休耕试点每亩

一是玉米、大豆与国际接轨。从2014年开始,补贴500元)。

国家开始调整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和收储制度。(二)农垦改革的新形势,要求我们深化农2014年棉花、大豆最低收购价开始调整,2015年玉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米最低收储制度调整,2016年开始取消,改为市场一是深化农垦改革,理顺体制和机制。建立以收购和补贴共存的模式,即便仍有补贴,但价格下“五分开”为基础的治理科学、运转灵活、按照市场

降确是不争的事实,种植户的收入已不比以往。

规律运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该政府管的归政二是改革稻米收储制度势在必行。水稻和小麦府,该企业管的归企业。解决好目前存在的管理体虽然还有最低保护价支撑,但未来几年内,水稻最

制尚未完全理顺、经营机制不活、社会负担重、政策

张海波(1971—),男,政工师,大专,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党委宣传部。

3

【作者简介】农场经济管理 (2018/7)

支持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二是深化农垦改革,促进农业实现高质量发Farm Economic Management

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江环绕,有洪河、挠力河等4个国家级和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展。“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是农垦改革的主线。生态示范区。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促进绿色发展是

农场回归企业属性后,要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利用资源和资产,把生产要素资产化、资本化。要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上下功夫,学会品牌运作,学会资本运作,促进产业结构从低端跃上中高端。

三是深化农垦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农业经济。通过农垦改革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以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现代物流和社会化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三)自身发展“瓶颈”,迫使我们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两块板”的挤压。农业生产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这“两块板”的双向挤压,农户费时费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卖不上价,农户持续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据了解,2018年化肥涨幅超过2017年,农药也有一定的涨幅,即使地价稳定在一定水平,成本过高的压力让农户不堪重负。二是“两道箍”的束缚。资源的长期透支开发、地下水超采和高投入、高产出才有高效益的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难以为继。

三是“产业病”的拖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小到一个地区,大到一个国家,均是如此。目前,全局“农强工弱”,农业在全局国内生产总值中占6~7成左右,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第二、第三产业仅占2~3成。从未来发展走势分析,单一依靠农业增产、增值,利润空间有限,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出路狭窄。产业结构单一,当其支柱产业受挫时,地区经济发展所受影响会立竿见影且在所难免。

二、突出的农业优势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坚实基础

1.生态环境优势突出是建三江管理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全局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境内4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

2.“高富硒”的土壤环境优势突出,是建三江管理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独特秉赋。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中心在大兴农场调查显示,该区土壤中硒含量为0.4~1.01毫克/千克,且富硒土壤环境质量均满足天然绿色AA级农产品产地条件,是发展天然绿色富硒农产品产业基地的优选区。开发“天然富硒”稻米,打“特色牌”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着力点。

3.农业生产标准化优势突出是建三江管理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管理局按照备耕看准备、春播看质量、夏管看长势、收获看品质、三秋看标准、全年看成效的“六看”要求,推进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全方位农业标准化。全局实现100%统供芽种、100%工厂化育秧、100%分段收获。全省、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多次在建三江管理局召开。

4.农业科技创新优势突出是建三江管理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管理局推广3S智能化、4G物联网技术、智能化育秧、机插侧深施肥等农业新技术20多项,全局农业科技园区有16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90%。通过超早育苗等新技术,探索在三四积温带种植一二积温带品种,提高食味值,14~15片叶水稻试种成功。糯稻、鸭稻、鳅稻小有规模。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结合”,每万亩水田配备1名技术员。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臻完善。

5.农机装备优势突出是建三江管理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手段。目前全局农机总动力达到135万千瓦,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全局水稻主要生产作业环节——浸种催芽、育秧播种、水田整地、插秧、收获、秋整地均在6个10天内完成。全局农业机械化耕动比达到每亩0.12,为全国之最。

6.水利设施优势突出是建三江管理局农业高质

经济研究

量发展的关键命脉。黑龙江省“两江一湖”规划建设14个大中型灌区,建三江管理局占4个,全部建成后虚名,对农户带动能力不足。农业职业经理人、科技人才、实用人才短缺,特别是“懂技术、会管理、善营

可灌溉面积723万亩,占14个灌区总面积的52%。销”的新型职业农业队伍较小。

2016年11月1日,青龙山灌区渠首站首台机组成功试水,满负荷运转总装机流量达每秒381立方米,超过南水北调工程的提水流量。

三、农业的发展“短板”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

1.加快补齐农业产业结构不够优的“短板”。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占三次产业比重三分之二。农作物种植结构“大头沉”,水稻产业比重过大,水稻一旦退出保护价,后果不可想象。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电商农业等发展还不够快,高端、优质、特色农产品面积不大、产量不高、产能不足。绿色、有机食品、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不少,但缺乏有规模、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和品牌。富硒农产品亟待开发。

2.加快补齐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的“短板”。产业链不全,全局农产品加工业总量较多,但是大多都是“原字号”的粗加工,精深加工不够,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场之间各类经营主体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尚未形成一条配套完整、关系紧密、特色突出的产业链。已经招引落地的6个超亿元的重大项目对建三江管理局产业的拉动效果尚未显现。

3.加快补齐农产品营销渠道不够宽的“短板”。长期以来,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高度重视生产环节,忽略产品推介、市场营销等末端环节,习惯于等客上门。农产品与互联网的对接程度不高,只注重线下销售,忽视线上销售。品牌、商标意识较差,认为初级农产品不需要品牌、商标,即使有了品牌、商标也成了摆设。水稻等粮食产品进国库的多,进市场的少。

4.加快补齐农业经营主体不够强的“短板”。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还需抓紧扩量提质。龙头企业拉动能力不强,科技水平低,农产品竞争力弱,与农户缺乏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专业合作社发展滞后、总量少、层次低,部分专业合作社徒有

5.加快补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全的“短板”。服务主体在产前、产中提供的服务较多,而产后服务较少。农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引进推广还需要加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市场促销等服务还需进一步完善。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

四、建三江管理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及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走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期。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正是建三江管理局探索推进“三体系”“三大一航母”的过程。发展环境变了,发展思路就得变,不变就很难有大的发展。

1.农业结构须进一步优化。重点是要“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弥补经济结构单一的弊端,减少和分散风险,谨防农垦史上的“卖粮难”现象重现。依托垦区五大优势、一大机遇、三大板块、六个要素,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食味值。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多元化发展,加快产业融合,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质量兴农。

2.稻米精深加工亟待破题。稻米浑身是宝,就看开发得好不好!稻米主副产品是食品、化工、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我国每年有1700多万新生婴儿和5000多万的糖尿病患者的食品消费群体,如能将稻米加以开发制成多功能淀粉、新脂肪替代物及低过敏性食品等产品,就可以赢得巨大的市场。只要舍得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的投入,稻米深加工就有做不完的文章,稻米加工

利润率低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整合建三江管理局农业资源,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中粮集团依靠

5

农场经济管理 (2018/7)

资源优势做全产业链,就是成功的范本。很多企业Farm Economic Management

住机遇,鼓励领办创办种植、农技、植保、产品营销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搞电子商务的自己做物流;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实现社会化服务组织全覆盖。

做食用油生产的从原料种植到深加工产品;搞肉类食品行业的从饲料开始到自建终端,无不如此。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将市场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4.拓展有机农业路径。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联盟(IFOAM)的数据,目前世界有机农业发展正在经历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形成之后的发展3.0时代。在稻米消费上,追求数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需求优质、无公害、绿色、有机的产品。资料表明,我国有机食品的消费额正在以每年30%~50%的速度迅速增长,有机食品已经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机”成为一大卖点,市场需求巨大。要大力推进农业“三减”行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拓展发展路径,做好顶层设计,进行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布局生产。

5.深耕“品牌农业”。当前,农产品市场已由单纯的产品价格或质量的竞争,转化为知名度、美誉度等以品牌为主导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建三江管理局农产品品牌“杂而不亮”的问题仍然突出,要着力打造在全国叫得响、消费者信得过的品牌,久久为功,实现农产品品牌“从有到优”的跨越。

6.延长销售这块“跷跷板”。拓宽销售渠道,确保农产品“卖得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追溯、控制系统,让消费者吃到安全、放心的大米。布局国内市场,加快

农超、农商、农企、农校对接,实现农产品“零仓储”,以单促销;坚持“节会搭台,销售唱戏”,以建三江管理局举办的“稻米节”为载体,开辟农产品从农场到市场的“直通车道”,实现以节促销;顺应“互联网+”,积极推广“电商+农户”营销新模式,推动农产品销售“触电升级”,实现以网促销。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延长销售半径,构建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7.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2018年,我国将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要抓

6

继续完善“龙头+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通过土地、资金、技术、机械入股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把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实行统一订单种植、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促进产销一体化。

8.开发“天然富硒”农产品。抓住土壤硒含量较高的优势,大力发展“天然富硒稻”“天然富硒米”。硒作为一种食物源抗氧化剂,具有降低血脂、血压,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多种功能,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富

硒大米广受消费者欢迎,经济效益是普通大米的几倍,前景非常广阔。

9.发展燃料乙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

明确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基本实现全覆盖。发展燃料乙醇可有效解决粮食作物的转化,有助于增加农户收入,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途径。

10.“水改旱”成为新可能。政策是发展的风向标。随着我国对美国进口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产品

加征25%的关税,短期内大豆、玉米及其替代品价格上涨已经不可避免。年初,东北地区多个省市紧急发文,要求扩大大豆种植面积。黑龙江省决定今年新增种植500万亩,每亩补贴150元。吉林省更是将“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首要政

治任务”。非转基因的东北大豆必将崛起,这就让有了新的机遇!总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垦区农业现代化的一场攻坚战,必须突出“变”字。因循守旧,没有出路,只有创新改变,才能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让建三江这个“中国绿色米都”释放出新的、更大的生机与活力,为垦区实现从“中华大粮仓”到

的转型发展趟出新路子。

(责任编辑:于晓蕾)

“水改旱”“中国大粮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