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物体的震动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速度>液体速度>气体速度,在常温常压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的传播方式有两种:空气传播和骨传导 二.声音的特征
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于物体振动的频率
响度:声音的大小,决定于物体的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距离 音色:也叫音质或音品,决定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三.对社会的影响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定义:
物理学定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环保定义:任何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学习的声音叫噪声 噪声的等级单位:分贝,符号dB
控制噪声的途径:1.从声源处。2.从传播过程。3.防止噪声入耳 声的利用
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 声音能传递信息,如利用声纳探测鱼群,用B超检查身体等 声音育有能量,如超声波能震碎人体内的结石,清晰精密仪器等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反之,物体振动可以发声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传声介质可以是任何固体、液体或气体,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效果好。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声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声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声音的特征由声源决定,声源的振动情况发生改变,声音的特征也发生改变。 2. 音调
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频率是指物体在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一般情况下女性音调比男性高。人能感觉到的声音频率为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3. 响度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 4. 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我们能分辨出相同音调的不同声音,依靠的就是音色。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所决定。 5. 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从环保角度看,任何妨碍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进行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控制噪声的要求: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减弱噪声:在声源处减弱——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设备或安装消声装置,。在传播过程中减弱——让有噪声污染的工厂远离居民区和办公室;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和植树造林,使传来的噪声被反射或部分被吸收而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人在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具,如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以防止噪声损坏听觉神经。 6. 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简单应用
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音被称为超声波,蝙蝠利用超声波寻找食物、避开障碍物的方法称为回声定位,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发明了声纳。频率小于20Hz的声音被称为次声波,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现象都可以发出次声波,据此人们发明了次声波监测仪来预测自然灾害。声音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如用超声波清晰精密仪器或震碎人体内的结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