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非常惭愧,深圳之行以前,一直不大清楚孙绍振教授是谁?当孙先生以75岁高龄,操着江南男子柔柔的腔调开讲的那一刹那,我便有一种担心,担心又会像以往一样带着崇敬的心来,揪着失落的心去!可事实恰恰相反。孙先生幽默的谈吐,机智的应答让我忘了他是75岁高龄的老人,他对文本与时俱进的全新解读,他的亲切而又睿智的人格魅力让我深深折服!
“教师的主体被取消,学生的主体膨胀,对话只有一个主体是荒唐可笑的!”令我耳目一新。
“经典文本是有封闭性的,我们要有修养,要避免我们狭隘的观点害人。”令我肃然起敬!
《背影》,《声声慢》,《再别康桥》„„一篇篇经典力作在孙先生的精彩透辟的解读中才真正成为了经典,而此前由于我们的无知或浅薄,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我们居然在接受美学的范畴中进行着亵渎经典而不自知的行动!我终于明白孙先生此前所说的那句话:语文课很难教,但语文教师很好混。很多语文教师都没出息!
他在以极强的责任感,极精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引领我们啊! 尤其在他提及现如今仍有很多教师机械死板的抱着小说三要素不放,仍然大谈特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等时简直出离愤怒啦!他表情严峻,以高八度的声音郑重地说:小说的情节是情感的审美价值的因果,而不是理性的因果。19世纪以来,小说的结构早已不再
那么完整,常有深厚的横断面,甚至很多小说都已没有结尾。”
饱含激愤之情的老人,措辞激烈的言语,透着神圣的责任感,让我顿生敬畏之心。
本来,此行是奔着余华老师去的。余老师率性而为,洒脱不羁的确令人景仰,但比起这爱自由胜于一切的作家,孙先生的那种教育领域内的执着坚守,解读先贤诗文,奖掖晚辈后生,老骥伏枥,笔耕不辍的行为更令人赞叹不已!
反思之余,不禁汗颜。虽如今几近不惑之年,但比起孙先生还是一个孩子般的后生,居然常常有老迈之论。论学识修养,论资历禀赋,我辈万不及一。面对这样一位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古稀老人,面对这样一位勤学不辍的学界泰斗,我还有何颜面推说自己太忙,无暇读书写作,无力搞搞科研。当我用“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切莫为自己寻找借口!”来责备我的学生的时候,却没有意识到我原来与他们别无二致!其实说到底就是过于贪恋物质的享乐,而缺少锐意进取的精神。
古人云:见贤思齐。深圳之行得见贤者,回到学校后细细想来,每天早六点多钟到校,晚上九点多钟才离开,天天深入一线,事无巨细率先垂范的王校长难道不是一位贤者?为了工作管不了自家孩子,管不了自己的亲人的老师难道不是贤者?生活中只要自强不息为国家为苍生力求打造最完美自我的人均可称之为贤者!孙先生高风跨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辈难以望其项背。身边的贤者作为榜样却可以供我遵循。需要我做的只有更加努力的工作,以践行当初神圣的誓言。
天道酬勤,我想更完美更充实的生活不必等到明天,完全可以在当下!
2011.1.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