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护理学基础操作流程

护理学基础操作流程

来源:尚车旅游网
皮内注射操作流程

1. 素质要求

服装鞋帽整洁、仪表举止端庄、态度和蔼可亲、语言柔和恰当 2. 抄写医嘱,两人核对治疗单与医嘱

3. 患者床前自我介绍、解释目的、评估注射部位皮肤

问“四史”:过敏史/其他药物过敏否/过去、近日/家属/吃东西否,酒精过敏否

注射部位皮肤(前臂掌侧下1/3)有无破损、发炎、感染化脓、硬结、瘢痕、皮肤病 4. 三擦

盘(治疗盘和无菌盘)、桌、车,抹布消毒灵中浸泡 5. 洗手、戴口罩 6. 备齐用物

棉签、镊子及镊子罐、酒精棉球罐、砂轮、药液(青霉素80万U/瓶1支、生理盐水10ml/支1支)、75%酒精、一次性注射器(1ml、5ml各2支)、0.1%盐酸肾上腺素、酒精棉球缸、消毒纱布缸、弯盘 7. 检查用物

酒精棉球缸、消毒纱布缸、酒精棉球罐/75%酒精(当天早上治疗班的护士将其换新,有效期为24h)

镊子及镊子罐(3M指示带已变色,有效期4h) 棉签(包装、漏气、有效期)

核对青霉素药瓶药名、剂量、有效期,有无破损、瓶口有无松动、粉剂有无结块变色杂质

生理盐水安剖瓶身有无破损、裂痕,药液有无变质、浑浊、沉淀(置于前臂衣袖上) 针筒(包装密封、干燥、有效期) 8. 铺无菌纱布

取镊子(注意捏紧取出),打开棉球罐,打开棉球缸,夹取棉球至棉球罐(注意镊子不要碰到棉球罐);打开消毒纱布缸,夹取两块无菌纱布,置于治疗盘中,分别打开,内面朝里,上下两层铺好无菌纱布 9. 消毒青霉素瓶、安剖瓶

用起瓶器撬开青霉素瓶铝盖,用棉签沾取酒精消毒瓶盖,加放酒精棉球;

棉球消毒安剖瓶颈、翻面消毒砂轮,用砂轮划一下,再用一棉球擦拭划痕处,垫在划痕处下方,掰开安剖瓶 10. 检查注射器

取5ml注射器,检查名称、外包装无破损漏气、有效期;撕开外包装,装好针头,拔针帽,从外包装中取出针筒,针头斜面向下,针头(无钩、无毛、无锈、无弯曲),针栓衔接紧密,针筒刻度向上、刻度清晰,针芯可滑动扭转 11. 抽取药液

药名向上,针栓不进入安剖瓶,食中指夹住安剖瓶,其余三指抵住针栓,右手向外拉针芯,不污染针芯,抽吸4ml生理盐水,排气至针头药液不滴下,核对药名、浓度、剂量,注入青霉素瓶,针头露出液面抽尽瓶内空气排气,加盖酒精棉球,振荡混匀药液 12. 配制皮试液

取1ml注射器、抽取青霉素液0.1ml(在瓶内排气),抽取生理盐水0.9ml(稀释成2万U/ml)、 用弹气泡法摇匀药液后推去0.9ml,余液0.1ml再抽取0.9ml生理盐水(稀释成2000U/ml) 摇匀推去0.9ml,余液0.1ml再抽取0.9ml生理盐水(稀释成200U/ml),摇匀,排至

0.5-0.6ml,针头套好护套,放入小治疗盘内铺好的无菌巾内层,核对治疗单、药瓶、安瓿。药瓶、安瓿、5ml注射器、肾上腺素放治疗盘内,带治疗单,推车至病房 13. 核对、安置体位、放置用物

核对床头卡、床号、姓名,将治疗盘放置床头柜 14. 消毒皮肤

取棉签,蘸取酒精,消毒皮肤,自转加公转,直径>5cm,不留空白处 15. 取出注射器

从无菌纱布中取出注射器,核对床号、姓名,核对安剖瓶与注射单,排尽空气,调节针头斜面向上 16. 注射操作

绷紧皮肤,不污染消毒区,5°快速进针,针头刚好进入皮肤,左手拇指固定针栓,注射0.1ml成皮丘,拔针,勿按柔和压迫。注射器弃入污物罐内 17. 交待病人

拔针后立即嘱不可用手拭去药液和不可按压皮丘;与病人对手表,设定观察时间;在20

分钟内(告诉病人具体时间内)不可离开病房,不可剧烈运动;如有不适,及时联系(用 通俗语言告之不适的局部和全身表现) 18. 再次核对安瓿、药瓶、治疗单后结束语 19. 处理用物

安剖—黄色1

棉签、棉球、纱布、针筒—黄色2 包装纸—黑色 针头—锐器盒 20. 洗手脱口罩

21.按时观察记录皮试结果

阳性: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1cm,周围有伪足伴局部痒感(头晕、心慌) 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

局部有痒感、心悸、冷汗、体虚、气喘---抢救:平卧、吸氧、保暖、注入肾上腺素

肌肉注射操作流程

1. 素质要求

服装鞋帽整洁、仪表举止端庄、态度和蔼可亲、语言柔和恰当 2. 抄写医嘱,两人核对注射单与医嘱

床头卡、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 3. 患者床前自我介绍、解释目的、评估注射部位皮肤

注射部位皮肤有无破损、发炎、感染化脓、硬结、瘢痕、皮肤病、旧针眼 4. 三擦

盘(治疗盘和无菌盘)、桌、车,清洗抹布,浸泡在1000mg/L的消毒灵中浸泡 5. 洗手、戴口罩 6. 备齐用物

治疗盘内:棉签、安尔碘、镊子及镊子罐、酒精棉球罐、砂轮、弯盘 治疗盘外:酒精棉球缸、消毒纱布缸 注射器、注射液(安剖瓶) 7. 检查用物

酒精棉球缸、消毒纱布缸、安尔碘、酒精棉球罐(当天早上治疗班的护士将其换新,有效期为24h)

镊子及镊子罐(3M指示带已变色,有效期4h) 棉签(包装、漏气、有效期) 8. 铺无菌纱布

取镊子(注意捏紧取出),打开棉球罐,打开棉球缸,夹取棉球至棉球罐(注意镊子不要碰到棉球罐);打开消毒纱布缸,夹取两块无菌纱布,置于治疗盘中,分别打开,内面朝里,上下两层铺好无菌纱布 9. 检查安剖瓶

核对注射单与药名、浓度、剂量、有效期;瓶身有无破损、裂痕;药液有无变质、浑浊、沉淀(置于前臂衣袖上) 10. 消毒安剖瓶

同一个棉球翻面消毒砂轮,用砂轮划一下,再用一棉球擦拭划痕处,垫在划痕处下方,掰开安剖瓶 11. 检查注射器

名称、外包装无破损漏气、有效期;撕开外包装,装好针头,拔针帽,从外包装中取出针筒,针头斜面向下,针头(无钩、无毛、无锈、无弯曲),针栓衔接紧密,针筒刻度向上、刻度清晰,针芯可滑动扭转 12. 抽取药液

药名向上,针栓不进入安剖瓶,食中指夹住安剖瓶,其余三指抵住针栓,右手向外拉针芯,不污染针芯,吸尽药液,做到不余、不漏,排气至针头药液不滴下,核对药名、浓度、剂量,套上安剖瓶(针栓不进入安剖瓶),放入无菌纱布中 13. 核对、安置体位、放置用物

核对床头卡、床号、姓名,拉床帘,解衣裤,安置体位(侧卧位,在上面的下肢伸直,在下面的下肢弯曲) 14. 选定注射部位 15. 消毒皮肤

取棉签(在开口边缘向上推一根棉签、右手捏住棉签,左手拧转开口至圆形,从中间将

16. 17.

18. 19. 20. 21.

22.

棉签取出,不碰到开口内壁),蘸取安尔碘(不碰到瓶内壁),消毒皮肤,自转加公转,直径>5cm,不留空白处,消毒两遍,再取一根棉签夹在左手中指与无名指之间, 取出注射器

从无菌纱布中取出注射器,核对床号、姓名,核对安剖瓶与注射单,排尽空气 注射操作

嘱患者放松,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不污染消毒区,90°快速进针,针栓的2/3进入皮肤,固定针栓,回抽有无回血,注射药液速度适宜,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用棉签按住针眼处,拔针要快速,棉签按压片刻至不出血 整理床单位

助患者穿衣裤,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再次核对

核对床号、姓名、安剖瓶与注射单 结束语 多喝水 处理用物 安剖—黄色1

棉签、棉球、纱布、针筒—黄色2 包装纸—黑色 针头—锐器盒 洗手脱口罩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

1. 我已做到素质要求

2. 接到医嘱,抄写医嘱(至瓶贴),两人核对

--对方拿瓶贴卡,自己拿医嘱

--核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每人报一项内容 3. 核对床尾卡、床头卡、姓名

自我介绍

解释目的:根据药物解释:如呕吐,滴VB6;

评估注射部位--评估皮肤:破损、旧针眼、皮下淤血;评估静脉:弹性、充盈情况 评估心脏功能,告知病人点滴所需时间较长,询问有无检查,请其解小便. 4. 三擦

--治疗盘内→桌→治疗盘底→车,置于消毒灵中浸泡 --注意抹布换面擦拭 5. 六步法洗手、戴口罩

6. 备齐用物:输液盘(敷贴、棉签、安尔碘、止血带、酒精棉球罐)注射器、输液皮条、

输液针、砂轮、输液牌、输液瓶、药物、弯盘 7. 检查用物

--检查酒精棉球缸、安尔碘、酒精棉球罐是否充足(当天早上治疗班的护士在上班开始前更换,有效期为24h)

--镊子罐,观察镊子罐上的3M指示带是否已变色,是否在红色笔写的有效期内 --止血带浸泡在消毒灵中后清洗晾干,取出一根止血带观察有无破损、老化

--棉签(外包装无破损、失效期至XX)、输液皮条、输液针(外包装无破损、失效期至XX)、敷贴(包装、失效期)、20ml注射器(外包装无破损、失效期至XX)、安剖瓶(读取包装盒药名,从盒中取出,先看瓶身有无破损,药液无浑浊、沉淀、变质,安剖瓶与包装盒核对药名、批号、失效期) 8. 药物准备

输液瓶:一看(七对)名称、完整性、报告有效期;二摇 澄清无变色(上下摇、倒着 对光照、有无混浊);三贴 倒贴瓶贴露药名、批号;

打开、消毒瓶盖(安尔碘以进针处为中心,自转+公转)加盖棉球

安剖瓶:对药名,消毒、锯开:同一个棉球翻面消毒砂轮,用砂轮划一下,再用一棉球 擦拭划痕处,垫在划痕处下方,掰开; 9. 加液

撕开注射针外包装,装好针头,拔针帽,从外包装中取出针筒,针头斜面向下,针筒刻度向上,观察针头(无钩、无毛、无锈、无弯曲),针栓衔接紧密,刻度清晰,针芯活动良好(手抵针栓)

药名向上,核对药名、浓度、剂量,针栓不进入安剖瓶,拇指与其余四指夹住安剖瓶,右手向外拉针芯,吸尽药液,做到不余、不漏、不污染,排气时乳头向上,排气至针栓 注药,回抽空气加盖棉球,摇晃观察有无混浊、配伍禁忌。 10. 插皮条

拆皮条,关开关,插管(输液器通气管插入瓶塞至针头根部)整理输液盘(输液瓶、安剖瓶、3L胶带、输液牌、止血带、医嘱本、多份输液针);携输液盘、无菌盘、医嘱本(置于治疗盘外)于治疗车上;清理弯盘后将其放于治疗车下层,洗手。 11. 核对床头号、床尾卡

治疗车与床尾呈45°,治疗盘置于床旁桌;核对床头卡、姓名;三备:3L胶带(稍微撕开点、置输液盘)、止血带、打开输液针外包装 12. 两次排气

挂输液瓶,排气(1/3-1/2液面),接输液针,注意不要污染接口处,再次排气;将皮条 挂在输液架上。 13. 选定注射部位

--选择粗直、弹性好、易固定、不易滑动、充盈的静脉

--长期静脉给药者,为了保护静脉,应由远心端到近端地选择血管进行注射 14. 扎止血带松紧适宜

穿刺点上方6cm(四横指) 消毒皮肤

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取2根棉签(从开口中间将棉签取出,不碰到开口内壁),蘸取安尔碘(不碰到瓶内壁),消毒皮肤,自转加公转,直径>5cm,不留空白处,消毒两遍,第二次消毒范围小于第一次 15. 进针

再次核对床号、姓名,核对安剖瓶、瓶贴与医嘱本,排尽空气;嘱病人握拳,左手拇指

绷紧皮肤,不污染消毒区,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30°快速刺入皮下,沿静脉 方向潜行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进少许0.5—1cm,至针头斜面完全进入血管,然后右

手固定输液针针梗,左手松止血带,嘱患者松拳,打开输液器开关(三松) 将整张敷贴黏在皮肤和静脉进针点上,输液针呈“U”字型

观察是否通畅,注射部位有无隆起,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主诉,如果注射部位隆起,患者

主诉疼痛,回抽不见回血,表明针头已滑出血管或穿透血管壁,应立即拔出针头,更换 部位,另换无菌针头重新进针。

根据病人情况、药物的性质调节滴速,一般40-60滴/分(40滴/分---心脏、80滴/分--- 外科),记录输液牌(床号、姓名、药物名称、剂量、输液时间、滴速、签名) 嘱咐病人,不要压迫管子,不随调节滴速、有不适打铃;整理床,关心病人,医嘱单与 输液瓶七对,对床头卡、床号、叫姓名,结束语。 16. 拔针

看治疗卡是否是最后一瓶,带盘、治疗卡到病人床边;核对床号、姓名,输液

牌,告知输液结束,要拔针;松胶布、夹管、拔针、按压,嘱病人按压止血;取下输液瓶、 输液牌,保留记录输液记录单;整理床单位、再次核对,结束语 17. 分类处理用物

--安剖:一次性物品(黄色1) --棉签、针筒:一次性物品(黄色2) --包装纸:生活垃圾(黑色)

--输液皮条的针头部分、输液针:锐器(锐器盒) 18. 洗手、脱口罩

静脉注射操作流程

1. 我已做到素质要求

2. 接到医嘱,抄写医嘱(至瓶贴),两人核对

--对方拿瓶贴,自己拿医嘱

--核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每人报一项内容 3. 核对床尾卡、床头卡、姓名

自我介绍

解释目的:低血糖反应,推注葡萄糖 评估注射部位皮肤

--评估皮肤:破损、旧针眼、皮下淤血 --注射区域静脉是否充盈 4. 三擦

--治疗盘内→桌→治疗盘底→车,置于消毒灵中浸泡 --注意抹布换面擦拭 5. 六步法洗手、戴口罩 6. 备齐用物 7. 检查用物

--检查酒精棉球缸、安尔碘、酒精棉球罐是否充足(当天早上治疗班的护士在上班开始前更换,有效期为24h)

--镊子罐,观察镊子罐上的3M指示带是否已变色,是否在红色笔写的有效期内 --止血带浸泡在消毒灵中后清洗晾干,取出一根止血带观察有无破损、老化

--无菌巾包:观察包布有无破损、潮湿,3M指示带是否已变色,是否在蓝色笔写的有效期内

--棉签(外包装无破损、失效期至XX)、输液针(外包装无破损、失效期至XX)、敷贴(包装、失效期)、20ml注射器(外包装无破损、失效期至XX)、安剖瓶(读取包装盒药名,从盒中取出,先看瓶身有无破损,药液无浑浊、沉淀、变质,安剖瓶与包装盒核对药名、批号、失效期)

--小枕(肘部静脉不需要携带小枕)、砂轮、弯盘、大方盘

8. 铺无菌盘

充分开无菌巾包,取镊子(注意捏紧取出),在无菌巾包中夹取一块无菌巾,置于大方盘中,铺好无菌盘 9. 消毒安剖瓶

同一个棉球翻面消毒砂轮,用砂轮划一下,再用一棉球擦拭划痕处,垫在划痕处下方,掰开安剖瓶 10. 拆出注射器

撕开外包装,装好针头,拔针帽,从外包装中取出针筒,针头斜面向下,针筒刻度向上,观察针头(无钩、无毛、无锈、无弯曲),针栓衔接紧密,刻度清晰,针芯活动良好(手抵针栓) 11. 抽取药液

药名向上,核对药名、浓度、剂量,针栓不进入安剖瓶,拇指与其余四指夹住安剖瓶,右手向外拉针芯,吸尽药液,做到不余、不漏、不污染针芯,排气时乳头向上,排气至针栓,套上针套,贴瓶贴,注意避开刻度,手握注射器拆开输液针包装,取出接口,注意不要污染接口处,不去除输液针外包装,去除注射器针栓针套,套上输液针,排气,刻度向上,安剖瓶放入治疗盘内,包好无菌盘,写好日期、时间(有效期2h)和姓名 清理弯盘,洗手

携治疗盘、无菌盘、医嘱本(置于治疗盘外)于治疗车上 弯盘放于治疗车下层 12. 核对床尾卡

治疗车与床尾呈45°,治疗盘置于床旁桌 核对床头卡、姓名 安置舒适体位:坐位或卧位

将无菌盘内的治疗巾放置在注射部位旁的床上,并打开无菌巾 13. 取止血带,选定注射部位

--选择粗直、弹性好、易固定、不易滑动、充盈的静脉

--长期静脉给药者,为了保护静脉,应由远心端到近端地选择血管进行注射 14. 垫小枕,扎止血带松紧适宜

穿刺点上方6cm(四横指) 消毒皮肤

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取2根棉签(从开口中间将棉签取出,不碰到开口内壁),蘸取安尔碘(不碰到瓶内壁),消毒皮肤,自转加公转,直径>5cm,不留空白处,消毒两遍,第二次消毒范围小于第一次 15. 取出注射器

从无菌巾中取出注射器,核对床号、姓名,核对安剖瓶、瓶贴与医嘱本,排尽空气 取敷贴,并撕开一些 16. 注射操作

左手拇指绷紧皮肤,不污染消毒区,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30°快速刺入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进少许0.5—1cm,至针头斜面完全进入血管,然后右手固定输液针针梗,左手松止血带,嘱患者松拳,将整张敷贴黏在皮肤和静脉进针点上,匀速缓慢推注药液,观察注射部位有无隆起,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主诉,如果注射部位隆起,患者主诉疼痛,回抽不见回血,表明针头已滑出血管或穿透血管壁,应立即拔出针头,更换部位,另换无菌针头重新注射。推注完毕之后快速拔针的同时用敷贴按压皮肤和血管两个点,嘱患者按压2—3分钟 17. 整理床单位

助患者躺卧,整理床单位 18. 再次核对

核对床号、姓名、安剖瓶、瓶贴与医嘱本 19. 结束语

如有不适请打铃 20. 分类处理用物

--安剖:一次性物品(黄色1) --棉签、针筒:一次性物品(黄色2) --包装纸:生活垃圾(黑色) --输液针:锐器(锐器盒) 21. 洗手、脱口罩

体格检查操作流程

【体格检查注意事项】

1. 环境:安静、舒适、自然光、私密性。 2. 检查前洗手。

3. 立于卧位患者右侧。

4. 按顺序进行。尽量减少患者的体位改变。 5. 手脑并用。

6. 根据病情随时复查补充。

7. 动作轻柔、准确、规范,态度和蔼,突出重点。

【练习用具】

手电筒、压舌板、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软尺、叩诊锤、棉签、直尺、笔、标记笔、记录本

步骤 全身状态检查内容 方法和要点 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其他状况检查(性别、年龄、意识、发育、营养、体型、面容表情、体位姿势、步态)。 备物、洗手、解释 物品准备齐全,推检查车到病室,当病人的面洗手,向病人解释检查目的和要求,解除病人的紧张。 一、生命体征的测量(不做) 测体温 擦腋汗→将体温计放于病人腋下→嘱病人夹紧屈肘于胸 前→计时(5~10分钟后取出) 测 脉 搏 食、中、无名指放于病人桡动脉上→计数(一般病人测测 呼 吸 30秒×2,心脏病及危重病人应计数1分钟) 测脉搏后手指不动→观察病人胸或腹部起伏→计数30秒 ×2(呼吸不规则或婴儿计数一分钟) 取出体温计 擦干→读数→甩下体温计→放于消毒缸内 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手臂放于舒适位置→将未夹体温计测 血 压 臂侧衣袖卷于肩部(必要时脱袖)→肘部伸直,手掌向上→ 打开血压计→缠袖带于上臂中部(下缘距肘窝2~3厘米)→取凳坐下→连接血压计→开汞槽开关→戴听诊器→听头放于 肱动脉搏动明显处,用手固定→加压冲气(使汞柱上升到动 脉博动音消失后20~30mmHg)→缓慢放松气门(速度为4 mmHg /秒)→倾听第一音为收缩压,减弱或消失音为舒张压→排 尽袋内余气→分管→血压计倾斜45角,关汞槽开关→取下袖 带缠好放妥→关好血压计 记 录 记录体温、脉博、呼吸、血压结果 二、头部检查 1. 头发 2. 头皮 3. 头颅 4. 眼 (1)眉毛及眼睑 (2)结膜及巩膜 (3)眼球 (4)瞳孔 ①瞳孔的大小及形状 ②对光反射 ③集合反射 5.耳 6.鼻 (l)鼻外形 头部检查内容及顺序:头发→头皮→头颅→眼→耳→鼻→口。 观察头发色泽、分布、密度及脱发情况。 按顺序拨开头发观察头皮。 测量头围:以软尺自眉间绕到颅后通过枕骨粗隆,再从对侧绕回到眉间。记录。(儿童) 观察眉毛分布,有无脱落,眼睑有无内翻、水肿、闭合障碍。 检查上睑结膜时需翻眼睑,注意检查者手要干净。其要领为:嘱被检者下视,用示指和拇指捏住左上睑中外1/3交界处边缘,轻轻向前下牵拉,然后示指向下压迫睑板上缘并与拇指配合将睑缘向上捻转翻转上眼睑。观察睑结膜和穹窿结膜。检查后提起上眼睑皮肤,同时嘱病人向上看,翻转复原。 检查下睑结膜时,用双手拇指置于下眼睑中部,请受检者向上看,同时向下牵拉下眼睑边缘,观察下眼睑结膜、球结膜及巩膜。 观察眼球的外形有无突出或下陷、检查眼球运动。 具体方法:病人坐位,检查者在其对面,病人如为卧位,检查者在其右侧。检查者告知病人头部保持不动,一般先检查左眼,再检查右眼。检查者伸右臂,竖食指,距受检查者眼前约40cm左右,嘱其注视。手指按以下顺序移动,水平向外→外上→外下→水平向内→内上→内下共六个方向。检查每个方向时,都要从中位开始(即两眼平视前方)。不能将各方向连起来画圆圈。检查时注意眼球转动幅度、灵活性、两眼是否同步、有无眼球震颤、斜视、复视等。 测量瞳孔直径,双侧瞳孔是否等大同圆。 有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先查左侧瞳孔:取手电筒,聚光→手电光由外向内移动,直接照射瞳孔,瞳孔缩小,称为直接对光反射。用手于鼻根部隔开双眼,用手电光直接照射左瞳孔并观察右侧瞳孔,如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同法检查右侧。 嘱被检者注视1m 以外的示指,然后将示指逐渐向眼球方向移动至距眼球约5~10厘米处,观察两侧眼球和瞳孔变化。 检查耳廓、外耳道、乳突。 检查耳廓有无畸形、结节或触痛→使被检者头部转向右侧,将左手拇指放在耳屏前向外上牵拉,右手持手电筒观察外耳道的皮肤及有无溢液,先左后右→检查乳突有无压痛。 观察皮肤颜色及外部形态。 (2)鼻前庭、鼻通气 (3)鼻窦压痛 ① 额窦 ②筛窦 ③上颌窦 7.口 (1)唇 (2)口腔粘膜 (3)牙齿 (4)牙龈 (5)舌 (6)咽部及扁桃体 三、淋巴结检查 1.头颈部淋巴结检查 2.腋窝淋巴结检查(了解) 左手拇指将鼻尖上推,借手电光观察鼻前庭和鼻腔、分泌物、鼻中隔有无偏曲、鼻息肉或肿瘤等→查鼻通气时手在鼻上,分别用拇指和食指压闭一侧鼻翼,检查另一侧的通气情况。同法检查另一侧。 检查顺序为额窦、筛窦、上颌窦。 检查者双手置两侧颞部,双手拇指分别置于左右眼眶上方稍内,用力向后按压,观察并询问有无疼痛现象。 检查者双手置于颈部耳廓部,双手拇指分别置于鼻根部与眼内角处向内后方按压; 检查者双手置于两侧耳后,双手拇指分别于左右颧部向后按压。 颜色,有无疱疹、糜烂、畸形。 取手电筒和消毒压舌板,观察口腔粘膜。注意腮腺开口情况(上颌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有无红肿或分泌物。 如发现牙齿有龋齿、缺齿或义齿,应按格式标明所在部位。 以压舌板轻轻压迫牙龈,注意有无肿胀、出血和溢脓。 请被检者伸舌,观察舌体、舌苔和伸舌运动。 嘱病人张大口并发“a”音,手持压舌板在舌前2/3与后1/3交界处将舌迅速下压,借助手电光观察硬腭、软腭弓、腭垂、扁桃体。如扁桃体肿大则应注意分度。(分为Ⅲ度:Ⅰ度肿大之扁桃体不超过咽腭弓;Ⅱ度超过咽腭弓,未达到咽后壁中线;Ⅲ度处于或超过咽后壁中线)。 触诊各组淋巴结时,如遇淋巴结肿大,应注意其大小、数目、硬度、压痛、活动度、与皮肤有无粘连等。 检查部位及顺序为:耳前→耳后→乳突区→枕后→颈后三角→颈前三角→颌下→颏下→锁骨上窝。 检查手法:双手的食指和中指指尖于各部位的皮肤上按顺序由浅入深滑行触诊, 两侧同时进行。用双手指紧贴耳屏前,滑动触诊耳前、耳后、乳突区淋巴结→用右手指触诊枕后淋巴结→检查者双手指尖在颈后三角沿斜方肌前缘和胸锁乳突肌后缘触诊→双手指在颈前三角区,先沿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被检者头稍低向左侧,右手指尖分别触摸颌下和颏下淋巴结,同法触摸右侧颌下淋巴结→被检者稍前屈,用双手指尖在锁骨上窝内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检查锁骨上淋巴结。 检查顺序:顶部→后壁→内侧壁→前壁→外侧壁。 检查方法是:病人采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面对病人,一般先检查左侧,后检查右侧。用右手查左腋,左手查右腋。检查左腋时,检查者左手握住病人左腕向外上屈肘并抬高约45度,右手指并拢,掌面贴近胸壁向上逐渐达腋窝顶部,滑 四、颈部检查 1.颈静脉 2.甲状腺 (1)视诊 (2)触诊 3.气管 4.强直与运动 五、正常胸部标志、划线及分区的确认 1.锁骨 锁骨中线 锁骨上窝 2.胸骨角 胸骨上窝 3.腋窝 腋前线 腋后线 腋中线 4.第七颈椎棘突 5.肩胛下角 肩胛下角线 肩胛间区 动触诊,然后依次触诊腋窝后、内、前壁,再翻掌向外,将病人外展之上臂下垂触诊外侧壁。 被检查者分别取平卧位、30°~45°的半卧位,观察锁骨上缘至下颌角颈静脉充盈的情况。 观察甲状腺的大小和对称性。 被检者采取坐位,检查者位于被检者背面或前面检查。先检查左叶,左手拇指轻推环状软骨及气管向对侧,右手拇指在气管旁,食指、中指在左胸锁乳头肌后缘,使甲状腺左叶在此三指间,以拇指滑动触摸来确定甲状腺状态。检查右叶时,右手拇指轻推环状软骨及气管向右侧,左手拇指在气管旁,食指、中指在右胸锁乳头肌后缘,方法同左叶检查。检查中亦嘱其作吞咽动作。检查时注意甲状腺大小、质地、有无结节、是否对称、有无压痛及震颤等。检查动作宜轻柔,避免过于重压引起疼痛、咳嗽、憋气等。注意甲状腺肿大的分度及描述。 将食指与环指(无名指)分别放在两侧胸锁关节上;将中指置于气管上,判断有否气管移位。 被检者仰卧,去枕,检查者用一手置于被检者后颈部轻轻抬高头部并屈颈及向左右转动,观察并感觉有无颈项强直及运动障碍。 锁骨肩峰端与胸骨端两者中点的垂直线。 锁骨上方的凹陷部,相当于两肺上叶肺尖的上部。 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 胸骨柄上方的凹陷部,气管位于其后。 通过腋窝前皱襞,沿前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 通过腋窝后皱襞,沿后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 自腋窝顶端位于上述2线之间的向下的垂直线。 低头时最突出,其下为第一胸椎。为计数胸椎的标志。 肩胛骨的最下端,可作为后胸部计数肋骨的标志。被检查者取直立位两上肢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可以作为第7肋或第8肋骨水平的标志,或相当于第8胸椎的水平。 双臂下垂时通过肩胛下角,与后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 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区域,上线为肩胛岗,下线为肩胛下角的连线。 肩胛下区 六、平卧位检查 (一)视诊 1.一般情况 2. 胸壁静脉 3.呼吸运动 4.胸廓外形 5.乳房 (二)触诊 1.胸壁 2.乳房触诊 3.胸廓扩张度 4.触觉语颤 两肩胛下角连线与第12胸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 平卧,充分暴露前胸部 营养状态、皮肤(是否有皮疹、局部有无炎症、溃烂及突起)等。 正常胸壁无明显静脉可见。当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流受阻建立侧支循环时,胸壁静脉充盈或曲张。 呼吸运动类型、呼吸频率、节律,两侧呼吸运动是否对称、肋间隙的宽度(肺气肿形成的桶状胸肋间隙常增宽) 两侧是否对称,是否有鸡胸或漏斗胸;观察并比较胸廓的前后径(从被检查者的侧面观察)和左右径,正常成人前后径:左右径=1:1.5,如果前后径:左右径<1:2,则为扁平胸;如果前后径=左右径,则为桶状胸。 1是否对称性、皮肤有无发红,皮肤有无溃疡、色素沉着和瘢痕、有无桔皮样改变等。2乳头的位置、大小,两侧是否对称,有无分泌物;3男性有无乳房增大。 用双手手掌前部分别按压两侧胸廓的上、中、下三部分,观察有无压痛和皮下气肿(捻发感)。 乳房、乳晕和乳头三部分 1先健侧后患侧; 2均从外上象限开始检查; 3左侧乳房按顺时针、右侧乳房按逆时针顺序进行; 4采用滑行触诊法:检查者的手指和手掌平置在乳房上,用指腹轻轻施加压力,滑动触诊,一般以能触及肋骨但不引起疼痛为度。触诊时注意有无红肿热痛和包块,包块的部位、数量、大小、外形、硬度、活动度、有无压痛等。 5检查乳晕:用拇指和示指按压乳晕,观察有无硬结。 6检查乳头:用拇指和示指挤压乳头,观察有无分泌物。 即呼吸时的胸廓动度,在胸廓前下部检查最为明显。 检查者两手掌及伸展的手指置于胸廓两侧下部的对称位置,左右拇指分别沿两侧肋缘指向剑突,两拇指间距为2cm,然后嘱被检查者作深呼吸,可以观察到两拇指间距随呼吸运动扩大和缩小,而且左右两侧分别移动的距离始终相等。 1方法:检查者将左右手掌的尺侧缘轻放于两侧胸壁的对称部位,然后嘱被检查者用同等的强度发“yi”长音,并双手交换部位,以排除两手感觉的误差。 2部位:上、中(偏外侧)、下 3注意:比较两侧相应部位语音震颤的异同,注意有无增强或减弱。 (三)叩诊 1.间接叩诊手法 辨别四种叩诊音 2.肺部叩诊音 (四)听诊 1.听诊顺序 2.听诊内容 (1)明确三种呼吸音 (2)啰音 七、心脏评估 1.视诊 2.触诊 3.叩诊 (1)左界 动作要领:“一贴四起,放平贴紧,腕指灵活,快打快起” 1左手中指紧贴被检查者皮肤,其余四手指抬起;以第二指节作为叩诊板,右手中指指端作为叩诊锤,以垂直方向叩击于板指上,判断由胸壁及其下面的结构发出的声音。 2叩诊应有适当节奏,不可过快,每一部位每次叩诊只需连续叩击2次,最多不超过3次。 3每次叩击后,右手中指应迅速抬起离开板指。 4叩诊力度应均匀适中,以便于对比。 5叩诊应从容进行,不能过急或过缓,应仔细分辨音响变化,同时应注意叩诊时板指下产生的震动感觉的差异。 沿右锁骨中线,自第二肋间开始直至脐部,分别可以叩出清音、浊音、实音和鼓音。 检查胸部叩诊音分布,以胸骨角为标志,确定肋间隙。 板指与肋骨平行,由第一肋间至第四肋间,按由外向内、自上而下、两侧对比的原则叩诊。注意叩诊音的改变及板指的震动感。 自上而下,以胸部各条径线为重点,由前胸到侧胸再到背部,左右对称位置对比。 1支气管呼吸音:在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7颈椎及第1、2胸椎附近听见。响亮、音调高,吸:呼=1:3 2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胸骨两侧1、2肋间、肩胛间区3、4胸椎水平可听见。在其他部位听见属于异常情况。声音强度中等,音调中等;吸:呼=1:1 3肺泡呼吸音:在大部分肺野内均能听到。叹息样或吹风样,声音柔和,音调低沉,吸:呼=3:1 注意肺部有无干、湿啰音。 被检查者取平卧位 检查者下蹲,视线以切线方向观察受检者心前区是否隆起,观察心尖搏动的位置(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0cm)、强弱和范围,心前区有无异常搏动。 检查者先以手掌或手掌尺侧置于心前区,感觉心尖搏动的位置以及心前区有无震颤。再食指和中指并拢,以指腹进一步触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直径为2.02.5cm),节律、强度,是否弥散,有无抬举性搏动以及其它异常搏动。最后以手掌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触诊有无心包摩擦感。 先左后右,自下而上,从外向内。 从心尖搏动的肋间开始,在心尖搏动外23cm处(通常为第5 (2)右界 4.听诊 (1)顺序 (2)内容 八、坐位背部检查 (一)触诊 1.胸廓扩张度 2.触觉语颤 (二)叩诊 1.肩胛间区的叩诊 2.肩胛下区的叩诊 (三)听诊 外周大血管评估 1、视诊和触诊(在下肢检查时进行) 腹部评估 一、指出体表标志 二、腹部分区法 肋间锁骨中线稍外)由外向内进行叩诊,当叩诊音由清音变为相对浊音时,表示已达心界,用笔作一标记,用此方法逐一肋间确定心界,直至上移至第2肋间为止。 先沿右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叩出肺肝界,在肺肝界上一肋间由外向内叩诊,直至第2肋间,辨音及标记同前。 用直尺测量前正中线至各标记点的垂直距离;再测量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按统一格式纪录结果。(知道测量方法,不需测量) 逆时针方向听诊五个听诊区。 二尖瓣区(心尖区) 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听诊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 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 三尖瓣区(胸骨下端近剑突左侧处)。 心率、心律(齐与不齐)、心音(强度改变、心音分裂、额外心音;杂音:如果听到杂音,应认真辨别其最响的部位、时期、性质、传导、强度及与体位、呼吸、运动的关系。 将两手平置于被检查者背部约第10肋骨水平,拇指与中线平行,并将两侧皮肤向中线轻推,嘱被检查者作深呼吸运动,观察比较两手的动度是否一致。 位置及手法同前胸。 板指与脊柱平行,左右对比,从上到下。 板指与肋间隙平行,同样左右对比,从上到下。 方法同前,左右对称听肺部呼吸音。 足背动脉:内外踝连线的中点与第1、2趾间的连线上 双下肢有无浮肿(胫前、内外踝) 肋弓、剑突、腹直肌外缘、胆囊点、季肋点、髂前上棘、麦氏点、肋脊角。 腹直肌外缘(嘱受检者半抬上半身以使腹直肌收缩而显露) 胆囊点(右侧腹直肌与肋缘交点,压痛为胆囊病变) 季肋点(第10肋前端,压痛表明肾病变) 麦氏点(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压痛示阑尾炎) 1.四区法 2.九区法 三、腹部检查方法 1. 视诊 2. 听诊 (1)肠鸣音 (2)振水音 3.叩诊 (1)移动性浊音 (2)肾脏叩诊(可在背部检查时一起做) (3)肝脏叩诊 4. 触诊 (1)浅触诊法 通过脐做水平和垂直线,将腹部分为四个区,分别称为左上腹部、右上腹部和左下腹部、右下腹部。 分别于左右肋弓下缘、左右髂前上棘作两条横线,再从左右两侧髂前上棘与前正中线之交点作两条横线的垂直线,将腹部分为9个区,分别称为: 腹部检查顺序为视、听、叩、触。 嘱被检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蹲下平视腹部外形是否平坦。再视腹部皮肤、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形及蠕动等,脐的状态。通过脐围绕腹部一周,测量腹围。 用听诊器置于脐周或右下腹,听诊1分钟,以“次/分”记录,并判断肠鸣音有无增强、减弱或消失。 被检者仰卧位,医生将听诊器放在左上腹部,用稍弯曲之手指在被检者上腹部作连续迅速的冲击动作,如胃内有液体存在,可听到振水音。 先从脐部开始,向左侧叩诊,直达左中腹边缘,如叩诊变为浊音,叩诊板指位置固定(不离开皮肤),嘱被检者向右侧卧位,重新叩诊该处,听取音调有无变化。然后向右侧移动叩诊,直达浊音区或右中腹边缘,叩诊板指固定位置,嘱病人向左侧翻身作左侧卧位,再次叩诊,听取音调之变化。这种浊音区随体位变动而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 被检者侧卧位,医生用左手掌平放在被检者的肾区(即肋脊角),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度的力量向左手背进行叩击,了解有无叩击痛。 用拳掌叩诊法检查肝区有无叩击痛,两侧对照, 总要求: ①被检者取仰卧位,两手放在躯干两侧,两腿弯曲,使腹壁肌肉松弛。 ②先训练被检者作均匀而较深的腹式呼吸,利用被检者的呼吸运动进行触诊。 ③检查者站于被检者右侧床边,面对被检者,右手平放于腹壁表面,手指并拢,要温暖、轻巧、用力要均匀,并随时观察被检者的面部表情。 ④注意腹壁紧张度及有无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腹部肿块、波动感。 用自然平放的手指掌心面不加压力轻柔地进行腹壁的一般试探式触诊,以了解腹壁软硬度,有无抵抗及疼痛。 (2)深部触诊法 ① 深压触诊法 ② 双手触诊法 ③ 滑行触诊法 ④ 冲击触诊法 (3)腹部脏器触诊 ① 肝脏触诊 ② 胆囊触诊 (胆囊触痛检查) ③ 脾脏触诊 脊柱的评估(背部检查时) 1.正常弯曲度 2.脊椎畸形 用一个或两个垂直于腹壁的手指指尖,逐渐而均匀用力地深按极为局限的某一部位,用以确定腹腔的压痛点。 用左手把被检查的区域或器官保持于一定的位置,并将其略推向右手方向,同时右手随被检者的腹式呼吸运动进行触诊。此法常用于检查肝、脾、肾和腹内肿物。 在被检者呼气时利用腹壁的松弛,将稍变曲而并拢的手指逐渐压向腹腔后壁的脏器或包块,并连同该处的腹壁皮肤一起,在被触及的脏器或包块上,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如为肠管或索条状包块则应作与长轴相垂直方向(即横轴方向)的滑动触诊。此法有利于腹腔深部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以三、四个并拢的手指,取几乎垂直的角度,置于腹壁上相应的部位,作数次急速而有力的冲击动作,在冲击时指端即会感觉出脏器在腹腔内的浮沉。此法只用于大量腹水时对肝脾的大致了解,不宜用力过猛而引起病人不适。 被检者取仰卧位,两膝关节弯曲,使腹壁放松。用双手触诊法。检查者用左手拇指于季肋部,其余四指置于背部。右手三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右骼窝,沿右锁骨中线,患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吸气时手指向前迎触下移的肝缘,逐渐向肋缘滑行移动。在前正中线触诊肝脏,一般从脐部开始,自下向上滑行移动,与呼吸运动配合。剑突下肝脏的测量是以两侧肋弓缘在前正中线相交处(腹上角顶端)为起点。正常人剑突下肝脏大小应不超过其剑突基底部(胸骨下端与剑突联结处)至脐连线的上1/3。 左手掌放在被检者的右肋缘部,将拇指放在胆囊点(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先以拇指用中度压力压迫腹壁,然后嘱被检者深吸气,若被检者因胆囊触及拇指而疼痛称为胆囊触痛,此时如突然屏气,称莫非(Murphy)征阳性。若胆囊肿大,应描述其大小、形状、质地、压痛与呼吸关系等特征 被检查者取坐位或立位 从侧面观察,正常人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骶椎后凸)。 从后面观察脊柱是否驼背,左、右侧弯。 检查者用手指沿脊椎的棘突尖以适当的压力从上往下划压,划 3.压痛 4.叩击痛 (1)间接叩击法 (2)直接叩诊法 四肢评估 神经系统评估 (一)肌力评估 上肢肌力的评估 (二)生理反射 1.浅反射 腹壁反射 2.深反射 (1)肱二头肌反射 (2)肱三头肌反射 (3)桡反射(了解) 压后皮肤出现一条红色充血线,以此线为标准,观察脊柱有无侧弯。正常人脊柱无侧弯。 被检查者取坐位,身体稍向前倾。检查者用右手拇指自上而下逐个按压脊柱棘突直至骶部,询问有无压痛。正常每个棘突均无压痛。 嘱被检者坐正,将左手掌置于被检者头顶部,右手半握拳叩击左手背,观察被检者有无疼痛。 用叩诊垂直接叩击胸椎和腰椎棘突,询问有无叩击痛。如有压痛和叩痛,则计数病变椎体位置。 常用视诊与触诊 检查四肢及关节的形态、肢体位置、活动度或运动等情况。 1腕、掌、肘关节:手腕翻转、肘部屈伸 2肩关节:手指绕过头顶摸对侧耳朵 3髋部关节和膝关节运动:伸臂下蹲、前后踢腿、下肢伸直外展、内旋等。 肌肉克服阻力的力量,即肌力。 请被检者活动上肢,右手置被检者左上臂内侧,嘱被检者作屈肘动作;右手置被检者前臂外侧,嘱其作伸肘运动,观察。同样的方法测试右前臂肌力,并与左侧比较。 请被检者双手紧握检查者示指和中指,检查者用力回抽,比较双侧握力。 被检者平卧,两下肢稍曲以使腹肌松弛,以脐为中心,用较尖锐器具(如钝头竹签)轻轻划过腹壁皮肤(从外到内),分别于上、中、下三部位, 左、右对称进行检查,正常时可看到腹壁肌收缩,分别以“存在”、“减弱”、“消失”记录之。 保持被评估者的肢体放松、叩打力量均匀、左右一致最重要。 检查者扶托被检查者上肢,使其肘部稍弯曲、前臂稍内旋,检查者以左拇指置于被检者的肱二头肌腱上,用叩诊锤叩打该拇指。正常反应为肱二头肌收缩,表现为前臂呈快速的屈曲动作。 使被检者上肢于肘部屈曲,前臂内旋,检查者托住前臂及肘关节,用叩诊锤叩打尺骨鹰嘴的上方1.5~2厘米处(肱三头肌附着部)。正常反应为肱三头肌收缩,前臂稍伸展。 检查者左手轻托被检者的腕部,嘱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自然下垂,检查者以叩诊锤叩击桡骨茎突。正常反应为前臂屈曲和旋后运动。 (4)膝腱反射 被检者取坐位时,小腿自然下垂,或取卧位,检查者立于病人侧面(以防被踢及),用左手在被检者腘窝部托起双下肢,使髋、膝关节稍屈曲,叩击髌骨下方股四头肌肌腱。正常反应为股四头肌收缩,小腿有伸展运动。 被检者仰卧位,髋及膝关节稍屈曲,下肢取外展及外旋位,检(5)跟腱反射 查者用左手托病人足掌,使足呈过伸位(脚趾背曲),用叩诊锤叩 击跟腱。正常反射为腓肠肌收缩,足向跖屈曲。 (三)病理反射 用竹签由足跟开始沿足底外侧向前轻划,至小趾跟部再转向趾1.巴彬斯基征(重点) 侧。如拇趾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展开,则为巴彬斯基征阳性。 (Babinski) 检查者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者的胫骨前侧用力由上向下推动,2.奥本海姆征 有巴彬斯基征样反应者为阳性。 (Oppenheim) 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分置于腓肠肌部位,然后以适度的力量捏3.戈登(Gordon)征 压,有巴彬斯基征样反应者为阳性。 用竹签在外踝下方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足背外侧)为止,4.查多克征 有巴彬斯基征样反应者为阳性。 (Chaddock) 上述4种方法虽手法不同,但阳性表现和意义相同。 检查者用左手握住被检者前臂近腕关节处,右手食指和中指夹5.霍夫曼征 住被检者的中指,并稍向上提,再用拇指的指甲急速弹刮被检者中(Hoffmann) 指的指甲。如被检者拇指屈曲内收,其余四指末节有屈曲动作时, 为阳性反应。 是腱反射极度亢进的表现。 6.阵挛 被检者仰卧,髋膝关节稍屈曲,检查者一手握住被检者小腿,踝阵挛 另一手握住被检者足掌前端,用力使踝关节背曲(过伸),若足呈 节律性震颤,称为踝阵挛阳性。 (四)脑膜刺激征(重点) 去枕,嘱被检者下肢自然伸直,颈部放松,检查者左手托住被1.颈强直 检者枕部,右手放其胸前作被动屈颈动作,测试有无颈项强直。 被检者仰卧,两下肢自然伸直,检查者一手托病人枕部,一手2.布鲁金斯基征 置于病人胸前,然后使头部前屈。若双膝关节与髓关节有反射性屈(Brudzinski) 曲者为阳性。 被检者仰卧,先将一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成直角,然后用手抬3.克匿格征(Kerning) 高小腿,在1350以内出现抵抗,或沿坐骨神经发生疼痛者为阳性。有时还可引起对侧下肢屈曲。

腹部及神经系统检查

手电筒、压舌板、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软尺、叩诊锤、棉签、直尺、笔、标记笔、记录本

步骤 腹部评估 1.视诊 2.听诊 (1)肠鸣音 (2)振水音 3.叩诊 移动性浊音 方法和要点 腹部检查顺序为视、听、叩、触。 请受检者屈膝、双上肢置于躯干两侧。 蹲下平视腹部,视诊以下内容: 外形:正常--平坦微隆 膨隆--全腹or局部 凹陷--全腹or局部 皮肤:皮疹、手术切口 腹式呼吸:男性、儿童--腹式呼吸 女性--胸式呼吸 腹壁静脉曲张:门静脉梗阻--以脐为中心向四周发散 判断血流方向:两指并拢按压,紧压静脉向外按压, 上腔静脉梗阻--松上指充盈,松下指不充盈 下腔静脉梗阻--松上指不充盈,松下指充盈 胃肠形:梗阻、便秘 脐:儿童--脐疝、突出 成人--分泌物 通过脐围绕腹部一周,测量腹围。 用听诊器置于脐周或右下腹,听诊≥1min 正常--4—5次/min 肠鸣音亢进--次数多且音调高亢 肠鸣音减弱--次数减少,数分钟才听到1次 肠鸣音消失—3—5min未闻及,轻叩仍不能诱发 将听诊器置于左上腹部,在上腹部作连续迅速的冲击动作,如胃内有液体存在,可听到振水音。 异常--进食后6h仍能听到 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叩诊(扳指)全腹。 在右锁中线叩诊(扳指)肝上界、肝下界。 双侧对比,叩诊(掌拳叩)肝胆叩击痛。 从脐开始,向左叩,叩诊变为浊音,叩诊板指位置固定(不离开皮肤),嘱受检者向右侧卧位,重新叩诊该处并向左叩诊。同法叩诊对侧。这种浊音区随体位变动而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当腹腔内液体>1000mL,移动性浊音(+)。 4.触诊 (1)浅触诊法 (2)深部触诊法 ①肝脏触诊 ②胆囊触诊 (胆囊触痛检查) ③脾脏触诊 ④阑尾触诊 5.腹壁反射 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浅触诊全腹,了解有无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腹部肿块、波动感。 深部触诊了解深部病变、脏器情况 嘱受检者深呼吸,在右锁中线上,单手法触诊肝脏。 在右锁中线上,双手法触诊肝脏。正常--右锁中线肋缘下<1cm。具体步骤如下: 检查者用左手拇指于季肋部,其余四指置于背部。右手三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右骼窝,沿右锁骨中线,患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吸气时手指向前迎触下移的肝缘,逐渐向肋缘滑行移动。 在前正中线上,双手法触诊肝脏。正常剑突下<3cm。具体步骤如下:在前正中线触诊肝脏,一般从脐部开始,自下向上滑行移动,与呼吸运动配合。 触诊时了解肝脏大小、质地、边缘、压痛。 左手掌放在被检者的右肋缘部,将拇指放在胆囊点(右锁中线与肋缘交界处),先以拇指用中度压力压迫腹壁,然后嘱受检者深吸气,若被检者因胆囊触及拇指而疼痛称为胆囊触痛,此时如突然屏气,称莫非(Murphy)征阳性。若胆囊肿大,应描述其大小、形状、质地、压痛与呼吸关系等特征。 双手法触诊,具体步骤如下: 左手置于受检者左胸下部第7—10肋,将脾脏向前方托起,嘱受检者深呼吸,右手掌从脐部移向左肋弓。触及不到时,可嘱患者右侧卧位,再次进行触诊。 测量方法: 甲乙线--左锁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 甲丙线--左锁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 丁戊线--脾右缘至前正中线的距离 肿大分级: 轻度--深吸气时脾缘在肋下<2cm 中度--深吸气时脾缘在肋下>2cm,但在脐水平线以上 重度--超过脐水平线或向右超过前正中线 两指按压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麦氏点)。 以脐为中心,用较尖锐器具(如钝头竹签)由外向内轻轻划过腹壁皮肤,分别于上、中、下三部位, 左、右对称进行检查,正常时可看到腹壁肌收缩,分别以“存在”、“减弱”、“消失”记录之。 神经系统评估 (一)脑神经 (1)嗅神经 (2)视神经 (3)动眼、滑车、展神经 (4)三叉神经 (5)面神经 (6)听神经 (7)舌咽、迷走神经 (8)副神经 (9)舌下神经 (二)上肢的评估 (1)肱二头肌反射 (3)肱三头肌反射 (3)肩关节 (4)上肢痛觉 嗅觉分辨气味。 测视力(省略)。 眼球运动。 检查三叉神经运动支时,双手置于咀嚼肌,做咀嚼动作,感受咀嚼肌肌力。 嘱受检者闭目,用较尖锐器具轻触三叉神经的眼支、上颌支、下颌支,左右同步,嘱受检者说出轻触在左侧还是右侧。 皱额、闭眼、露齿、鼓腮、吹哨,观察两侧眼裂、鼻唇沟、口角是否对称。 听力。 嘱患者发“a”音,观察两侧软腭上抬是否有力、对称,腭垂有无偏斜。 耸肩、转头,感受肌肉的对抗力量。 伸舌,观察有无偏斜。 暴露上肢,观察上肢皮肤皮肤情况、指甲与关节有无畸形。 观察双手及指甲。 触诊指间、掌指关节。 双手展开(五指分开)、弯曲指间关节、握拳、(向上)摊开手掌、拇指対掌。 上肢远端肌力:嘱受检者握住检查者两指。 触诊双手腕关节。 检查腕关节运动:背曲掌伸。 曲肘肌力:感受肌肉的对抗力量。 伸肘肌力:感受肌肉的对抗力量。 检查者扶托被检查者上肢,使其肘部稍弯曲、前臂稍内旋,检查者以左拇指置于被检者的肱二头肌腱上,用叩诊锤叩打该拇指。正常反应为肱二头肌收缩,表现为前臂呈快速的屈曲动作。 使被检者上肢于肘部屈曲,前臂内旋,检查者托住前臂及肘关节,用叩诊锤叩打尺骨鹰嘴的上方1.5~2厘米处(肱三头肌附着部)。正常反应为肱三头肌收缩,前臂稍伸展。 手指绕过头顶摸对侧耳朵 用较尖锐器具(如钝头竹签)轻触上肢上、中、下三部位, 左、右对称进行检查,嘱受检者说出轻触在左侧还是右侧。 (5)病理反射: 霍夫曼征(Hoffmann) (三)下肢的评估 (1)下肢痛觉 (2)膝腱反射 检查者用左手握住被检者前臂近腕关节处,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被检者的中指,并稍向上提,再用拇指的指甲急速弹刮被检者中指的指甲。如被检者拇指屈曲内收,其余四指末节有屈曲动作时,为阳性反应。 暴露下肢,观察下肢皮肤情况、指甲与关节有无畸形、下肢有无肿胀。 踝关节跖曲、背曲、内翻、外展,感受跖曲、背曲肌力。 检查位置觉,向上或向下搬动拇趾趾尖,嘱受检者说出向上还是向下。 用较尖锐器具(如钝头竹签)轻触下肢上、中、下三部位, 左、右对称进行检查,嘱受检者说出轻触在左侧还是右侧。 被检者取坐位时,小腿自然下垂,或取卧位,检查者立于病人侧面(以防被踢及),用左手在被检者腘窝部托起双下肢,使髋、膝关节稍屈曲,叩击髌骨下方股四头肌肌腱。正常反应为股四头肌收缩,小腿有伸展运动。 被检者仰卧位,髋及膝关节稍屈曲,下肢取外展及外旋位,检查者用左手托病人足掌,使足呈过伸位(脚趾背曲),用叩诊锤叩(3)跟腱反射 击跟腱。正常反射为腓肠肌收缩,足向跖屈曲。 用竹签由足跟开始沿足底外侧向前轻划,至小趾跟部再转向趾侧。(4)病理反射: 如拇趾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展开,则为巴彬斯基征阳性。 ①巴彬斯基征(Babinski) 用竹签在外踝下方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足背外侧)为止,有 巴彬斯基征样反应者为阳性。 ②查多克征(Chaddock) 检查者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者的胫骨前侧用力由上向下推动,有巴 彬斯基征样反应者为阳性。 ③奥本海姆征(Oppenheim) 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分置于腓肠肌部位,然后以适度的力量捏压,有 巴彬斯基征样反应者为阳性。 ④戈登(Gordon)征 去枕,嘱被检者下肢自然伸直,颈部放松,检查者左手托住被检者⑤脑膜刺激征: 枕部,右手放其胸前作被动屈颈动作,测试有无颈项强直。 ⑤-1颈强直 被检者仰卧,先将一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成直角,然后用手抬高小 腿,在1350以内出现抵抗,或沿坐骨神经发生疼痛者为阳性。有⑤-2克匿格征(Kerning) 时还可引起对侧下肢屈曲。 被检者仰卧,两下肢自然伸直,检查者一手托病人枕部,一手置于 ⑤-3布鲁金斯基征 (Brudzinski) 病人胸前,然后使、 头部前屈。若双膝关节与髓关节有反射性屈曲者为阳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