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案例分析内容辅导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制定环境调查和监测方案 现状监测方案的基本构成 ①监测要素及监测因子的选择 ②布点:采样点数,布点方法
大气:功能区布点、网格布点、同心圆布点、扇形布点 水:断面布点法
③样品采集:监测时间和频次要求
④样品分析:参照国家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⑤数据处理
⑥质量控制和保证措施及程序
根据项目排污种类及地区环境因子的敏感性,以此确定各监测点的监测因子 2.评价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监测结果,依据标准,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 3.制定环境敏感区域、敏感点与环境保护目标
通常根据项目厂址地区环境特征、所排污染物、确定项目环评的敏感区域、敏感点和保护目标,并列图表说明,表上应说明方位、距离、环境功能。 4.环境容量分析
根据某要素的监测结果和该环境要素的环境功能标准值进行比较分析,按单因子评价方法确定,大于则无容量 环保措施分析
1.污染物控制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分析
针对环保措施分析技术成熟性、运行可靠性、控制效果稳定性进行分析,对采用的措施,根据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的措施以及先进技术,从技术上、经济上对措施的可行性、合理性、先进性进行分析,并分析其预测效果。 2.分析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
对项目投产后各大气污染物按执行标准进行排放浓度速率达标。水污染源按执行标准进行排放浓度达标排放分析。超标的要提出修改控制措施。 3.分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情况
总量控制指标必须建议在达标排放基础上。新建项目依据地方排污总量调控计划安排总量;现有企业依据现有排放总量指标及地方环保局的要求根据评价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对比分析投产后总量控制的可达性及效果。
4.生态影响防护、恢复与补偿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分析 5.制定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根据项目规模、排污特征、环境特征,提出监测管理计划要求,即:建立管理机构、职责、计划;某些大型项目要求建监测机构,确定职责、仪器配置计划 2012环评典型轻工、化纤项目复习要点——造纸项目 1工程分析要点
工程分析部分的重点是污染因素分析、清洁生产分析、环保措施分析,必要时应对厂址选择、总图布置提出意见或建议。
1、工程简介,内容为工程名称、建设性质、地点、规模、项目组成(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
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等)、产品方案、建设投资等,如涉及原料林基地建设应对相关情况介绍。
2、生产装置、工艺路线
详细说明原料来源、生产工艺方法、操作控制条件,有物料平衡、水平衡。根据采取工艺的不同,用带污染物排放点的污染源流程图及相对应的表来说明产污过程、排放点位置、污染物成分、数量、浓度、去向。对使用的辅料(如使用的化学品等)进行说明,明确其物化性质,同时要考虑非主体工程的污染源。 3、污染源及环保措施分析 4、总图布置分析
5、清洁生产分析,从原料、生产工艺、设备选型、环境管理、产品指标等方面进行清洁生产分析(1)制浆造纸工艺流程一般包括:备料、蒸煮、制浆废液回收(包括碱回收)、洗选漂、造纸工段和综合废水处理系统六个部分。通常项目还包括辅助生产车间及公用设施。 2评价的重点因子和主要环境影响
化工行业:产生的废水污染指标包括常规的COD、BOD5、SS和与原料和产品成分有关的污染指标;废气主要污染指标包括燃料燃烧产生的S02、N0X、TSP和原料、产品挥发产生的废气(或非甲烷总烃)。 施工期
同一般建设项目,大型项目、特别是建原料林基地的项目要考虑对区域生态的影响。 运行期
废水污染因子:应包括装置生产废水(蒸煮黑液、筛选废水、漂白废水、纸机废水、污冷凝水等)、事故排水量(非正常工况排水量)、前期雨水,一般污染因子包括COD、BOD5、SS、pH、色度、特征因子(如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等)。
废气污染因子:应包括配套电站锅炉(S02、NOx、TSP)、碱回收石灰窑、漂白塔尾气等,考虑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及非正常工况和事故排放量,一般污染因子包括SO2、NOx、烟尘、粉尘,特征污染物如TRS(臭气以总还原硫TRS表示)、恶臭(主要为H2S,甲硫醇、二甲硫醇和二二甲硫醚)等。
固体废物:根据工程分析,按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固废、生活垃圾分别考虑。主要有备料工艺的废原料如树皮、木屑,制浆工艺的浆渣,碱回收车间的绿泥、白泥,锅炉灰渣、污水处理厂污泥等。
噪声:主要是各工艺车间的机械噪声。 3主要防治措施
1、废气治理和控制主要措施施;石灰窑、漂白塔尾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关治理;恶臭则采用控制原辅材料和工艺的方法进行防治。
2、造纸行业生产废水处理难度大,首先应采取清洁生产工艺,对废水分类治理后进行综合利用,然后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其中预处理工艺包括隔油、浮选、破乳;后续处理工艺根据具体情况定,一般有好氧、厌氧及化学凝聚等处理工序。
3、造纸过程产生的废渣要分类贮存和处置,其中废碱、污水处理污泥等属危险废物,必须建符合环保要求的安全处置设施,或交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 4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具体项目与产业政策符合性及相关规划的兼容性,特别关注环境制约因素,如项目原料林资源、水资源供给可靠性,同时要注意废水排放对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
2、注意项目选址、布局与当地城市规划的符合性,对于改扩建项目要进行造纸行业原料结构调整与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分析,做到“增产不增污”,必要时提出区域污染削减方案。 3、对于不同制浆工艺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如AOX、恶臭)应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从源头控制。
4、污染治理措施需要多方案论证,注重废水治理措施达标排放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同时要进行废水排污口位置选址及排污方式论证。
5、对废水处理设施厌氧处理系统产生的恶臭无组织排放,应采取有效的减缓措施并给出合理的卫生防护距离。
6、涉及到造纸林基地建设的项目,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章节应有针对性提出生态影响的具体防治对策与减缓、恢复及补偿措施。 5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1)基本要求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工业建设项目应当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国家已经对部分行业公布了清洁生产指标基础数据,如炼油、造纸、电镀、焦化等,这些项目主要是水污染型建设项目。因此,在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分析中,应以这些数据与建设项目相应的指标比较,以此衡量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 对于没有基础数据可借鉴的建设项目,重点比较建设项目与国内外同类型项目单位产品或万元产值的物耗、能耗、水耗和排放水平,并论述其差距。 (2)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进行清洁生产水平分析选取清洁生产分析指标是关键。环评中的清洁生产指标可分为六大类: 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既包括定量指标也包括定性指标。
造纸行业清洁生产定量指标包括:资源消耗指标(耗水量、原材料消耗量、碱回收率等),污染物产生指标如废水量,废水中COD、BOD、SS等污染物浓度等。电镀行业清洁生产定量指标可包括:镀层金属的综合利用率、工业新鲜用水量、水重复利用率、废水产生量、镀件带出液中污染物浓度(总铬、总镍、总铜等)等焦化行业清洁生产指标包括:吨焦耗水、耗煤、耗电量,水循环利用率,副产品综合利用情况如焦化煤气利用、煤焦油及苯类化工产品的回收情况等,废气(SO2)、废水中污染物排放浓度、废渣综合利用等。 清洁生产评价的方法包括指标对比法和分值评定法,一般选用指标对比法。指标对比法的评价程序包括:
1)收集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可与国内外同类装置清洁生产指标作比较。 2)预测环评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值。 3)将预测值与清洁生产标准值对比。 4)得出清洁生产评价结论。
5)提出清洁生产改进方案和建议。
2012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典型资源开发项目复习要点——石油开采项目 1工程分析要点
1、油田项目主要包括勘探、钻井和开采、站场、集输管线、掺水和注水管线等主体工程,以及道路、供电、通讯、生活基地、环保措施、供排水等公用工程和辅助工程等。应按各工程项目分别从施工期、运营期和封井(运营后期)进行工程分析,指出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产生源,汇总给出污染物产生量,明确处置去向。
2、根据规划设定禁止开采的范围。对于可能分布于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的油井,应禁止开采;因地下资源赋存的特点,需要在保护区试验区开采的油井,若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则油田开采项目井位的选择应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调整。
3、在对滚动开发的项目进行评价时,应当回顾已建项目的环境影响;明确已开发的规模、方式,已建工程的备种污染物(如含油污水、废弃泥浆、落地油、油泥等)的产生点位和产生量,已经采取的环保措施和设施(如施工期取弃土处置去向、集输站污水和油泥处理措施等)
及其效果分析,分别从水、固废、噪声、大气等环境要素角度回顾分析施工期和运营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必须注意不同产能、不同开采年限下原材料的消耗量(如新鲜水用量)和污染物产生量的变化。
2评价的重点因子和评价重点 环境现状:植被:动植物物种特别是珍稀危、地方重点保护生物种类种群、分布、生活习性、生境条件、繁殖、迁徙行为规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关系及制约因素。
评价重点因子:大气环境影响因子:总烃、N02、SO2: 水环境影响因子PH、COD、石油类、挥发酚、硫化物;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PH、石油类、硫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氯化物。 生态影响因子是石油类。
要点:1、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植被、物种、景观等)2、事故风险 3、水环境影响 3主要环境影响
1、施工期钻井时产生的发电机废气、扬尘、钻井废水、废弃泥浆、钻井岩屑和落地油等污染物,分别会对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产生不利影响。其中,钻井废水、废弃泥浆和落地油,因产生量大且含有多种污染物,若处置不当,会产生较大的环境影响,故应作为评价重点。
2、运营期的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可分为正常工况和事故状态两种情况。
(1)在正常工况下,抽取地下水、采出含油污水,回注水,集油、掺水、注水管线,生活污水等将会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农业产量等。开采地下水可导致地表下沉、海水倒灌、影响地下水文情势。结合本地区的敏感环境因子(地下水、地表水和农田)分析,确定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
(2)油田开采期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主要来自于钻井(井下作业)、原油集输管线以及站场等工艺环节,潜在危险因素主要有腐蚀、误操作、设备缺陷、设计问题。主要的事故类型为井喷事故和管线破裂导致的泄漏。事故条件下原油泄漏,其中的烃组分挥发进入大气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原油泄漏污染水体和土壤,危及人群健康和生命,若引发火灾事故,将对大气环境、周围人群、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生态整体性影响:对生态功能区的影响、与区域、流域规划的关系 生态敏感保护目标影响:(按《分类管理名录》鉴定此类保护目标) 对区域主要自然资源的影响:水、植物资源、景观资源等 其他影响:
对区域城市化影响,与其他规划的协调性;累积影响;风险影响 4主要防治措施
钻井产生的钻井废水,全部进入井场泥浆池。在泥浆池中沉淀澄清后,可将含油量较大的上清液处理后回注油层;开采油气分离出的含油污水一部分回掺用于采油及原油集输,大部分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回注油层。对站场生活污水一般用SBR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工程的生态影响一般要预防为主,各种地面建设活动,包括站场、钻井井场、管线等在选址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开农田、林地、文物、地表水体等;管沟施工中应分层取土,分层回填,保存好表层土;严格控制施工车辆、机械及施工人员活动范围,尽可能缩小施工作业带宽度,以减少对地表的碾压;切实做好泥浆池的防漏防渗处理,以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环境。 5应注意的问题 1、应进行深入细致的工程分析和详尽的环境现状调查,对于已建资源开发项目的滚动开发,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是“以新带老”,并最终提出拟在滚动开发中解决的环境问题。 2、关注敏感区问题,注意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
3、应进行清洁生产分析,对采用的工艺技术进行全面分析,从源头减缓对环境的影响。 4、特别要关注环境风险分析,为了防范风险,应严格按规程操作,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应急措施的重点是防止安全事故转化为环境事故,在应急计划中应包含防范、处理环境污染的制度(如及时通知环保部门)和措施。
5、由于自然资源的开采和运营是一个长期过程。故应针对其主要的环境影响,制定长期的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以发现问题,优化环保措施。
2012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典型化工、石化、医药项目复习要点——石化项目 工程分析要点
工程分析部分的重点是污染因素分析、清洁生产分析、环保措施分析,必要时应对厂址选择、总图布置提出意见或建议。
1、工程简介,内容为工程名称、建设性质、地点、规模、项目组成(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等)、产品方案、建设投资等,应有区域位置图和总平面布置图。 2、生产装置、工艺路线
详细说明原料组成及性质、生产工艺方法、操作控制条件,有物料平衡、水平衡、特征元素平衡。应以带污染物排放点的污染源流程图及相对应的表来说明每套生产装置的产污过程、排放点位置、污染物成分、数量、浓度、去向。罐区有各种原料、成品、半成品的储罐,各种水处理装置生产软化水等,还有原料、产品的运输装卸站台、码头、罐车、船等。同时要考虑非主体工程的污染源。 3、污染源及环保措施分析 4、总图布置分析
5、清洁生产分析,从原料、生产工艺、设备选型、环境管理、产品指标等方面进行清洁生产分析。
评价的重点因子和主要环境影响
施工期同一般建设项目,大型项目要考虑对区域生态的影响。 运行期
废水污染因子:应包括装置生产废水、清净废水、事故排水量(非正常工况排水量)、前期雨水,一般污染因子包括石油类、COD、BOD5、PH、悬浮物、特征因子(苯系物、硫化物、氢化物、挥发酚等)。
废气污染因子:应包括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及非正常工况和事故排放量,一般污染因子包括SO2、NOX、烟尘、粉尘、烃类,特征污染物如苯系物、烃类、CO、氨、氟、氯、H2S、硫醇、硫醚(恶臭)。
固废污染因子:根据工程分析,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分别考虑。 3主要防治措施
1、化工行业生产废水一般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需要专门的治理设施,常采用二级污水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其中预处理工艺包括隔油、浮选、破乳;后续处理工艺根据具体情况定,一般有A/O缺氧(厌氧)——好氧生化、SBR工艺等,如考虑废水综合利用,则需进一步生化、砂滤处理。
2、废气治理和控制主要措施:工艺有机废气送加热炉燃烧,热能回收利用;具回收价值的废气专门处理,如采用克劳斯回收硫磺;其余废气经高空或火炬燃烧排放。
3、化工石化行业废渣一般属危险废物,除根据性质综合利用外,必须建符合环保要求的安全处置设施或交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 4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具体项目与国家产业政策、所在地的总体发展规划的符合性,厂址的选择应符合城市规划布局和功能区划的要求,同时注意工艺路线能否满足清洁生产的要求。
2、关注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的性质,明确其毒性,结合生产装置作参数,严格遵守有关危险化学品管理的规定,注意其环境风险。
3、工程分析要清晰,物料平衡、给排水平衡、污水水质水量平衡合理,如有特征污染物,应另行做其平衡图、表。
4、关注无组织排放,特别是恶臭气体的排放,最主要的排放源为罐区、装罐车(船)站台(码头)。
5、关注化工项目废水的处理与达标排放。
6、关注噪声污染,特别是非正常工况时的大量放空,大修期间的吹扫放空更易激化厂群矛盾,应要求按有关规定采取消声、降噪措施,尽量避免夜间、长时间放空吹扫作业。
7、关注固废综合利用中的污染物转移,应保证接收方有防治污染的技术与措施,最好立足于在企业内无害化处理。
8、关注节水及一水多用措施。
9、注意原料输运、使用、贮存全过程的事故环境风险,提出切实有效的预案及应急措施。 10、公众参与工作要充分有效。
2012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大气污染型建设项目——火电、水泥
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火电厂、水泥厂、焦化厂、炼油厂、冶炼厂、石油化工等项目,其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是燃料燃烧的废气、炉窑产生的烟尘等,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以及燃料和炉灰堆放产生的二次扬尘。下面主要以火电厂为例介绍此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的主要工作内容。 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要点 电厂建设计划
包括厂址选择的理由、现有电厂概况、本期工程基本情况(厂址所在行政区、厂址地理位置概要、灰场概况、占地概要、设备概况(锅炉容量及台数、气轮机功率及台数、发电机功率及台数),明确主体工程、公用与辅助工程、环保工程)、燃料、水源、工程环保概况。 施工计划,包括建设期内容及进度、施工方法及规模等。
其他与电厂相关的开发计划,如集中供热计划、灰渣综合利用计划、地区其他相关计划等。 主要污染因子
燃煤烟气、废水(温排水,一般废水排放(包括酸碱废水、含油废水、输煤系统冲洗水、锅炉酸洗废水、冷却塔排污水)、生活污水、厂区雨水、灰水)、固体废弃物、噪声、灰场生态影响等。
(1)工艺、产污环节分析
对于大项目一般用装置流程图的方式说明生产过程中小项目一般用方块流程图表示,同时在工艺流程中表明污染物的产生位置和污染物的种类,需要时列出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 燃煤火电厂主要污染为大气环境污染,其主要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扬尘(除灰贮灰方式不同)。
噪声、废水的来源主要包括:
工艺:酸碱、冷却、冲洗、输煤、油污、酸洗; 工频电磁场冷却水:温排水、冷却水(空冷、水冷); 除灰(干法、湿法):湿法-管道-冲灰水。 (2)污染源强计算
确定污染源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量。必须按建设过程和运行过程两个时期进行核算,一些项目还应对服务期满后的源强进行计算。源强计算的方法包括:类比法、物料衡算法、资料复用法。
(3)清洁生产分析
火电行业没有获得批准的清洁生产指标:“十五”计划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70%。对于火电厂类型的建设项目要从设备选型(机组)、工艺要求及治理措施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具体定量指标可包括:单位时间燃煤、污染物排放量、排水量等。 防治措施
1、运行期污染防治对策
针对环境空气污染、温排水污染、一般取排水污染、灰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及贮煤场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同时要考虑保护陆生生物、水生生物、自然景观及其他需保护对象的保护对策。通常采用燃用低硫煤、安装脱硫装置、采用高烟囱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等措施控制大气污染:废水分类治理,含油废水经油水分离装置处理后回用于煤场喷淋、生活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脱硫废水、酸洗废水等需处理后回用或排放,若有煤码头,则输煤系统或煤码头冲洗废水需沉淀和煤泥处理设备处理;灰场要有运营期和封场后的防治措施。运营期:防渗、灰场底部设盲沟排雨水、经常洒水碾压、部分达到标高或封场后应覆土植草、植树;粉煤灰和石膏综合利用。 2、建设期污染防治对策
根据建设期工程特点,分析生产线占地、灰场占地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植被)、施工扬尘、施工废水、施工噪声、工程弃土和生活垃圾等对环境的影响、水土流失等,制定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
3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大气环境现状调查 (2)现状监测方案 4环境影响预测 (1)设置专题
按影响因素分为:水、气、声、固、生态、水土保持;按工程阶段分为:建设期、运行期。 (2)选择与应用模式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是正确推断各种条件下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通常采用模式预测法即大气扩散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选择大气扩散模式主要根据:
1)项目情况(污染物类型、排放方式等);
2)周围地形等环境状况,以导则为主要依据,选取国际公认的模式。 5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案的确定 (1)评价因子筛选
火电厂项目大气环境影响主要的评价因子包括:S02、N02、颗粒物等。 (2)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确定 6环保措施分析
对于火电厂项目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熟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烟、粉尘)控制的主要方法。火电厂除尘方式有电除尘/布袋除尘:脱硫方法:湿法、半干法、其他;氮氧化物去除方法:低氮燃烧及脱硝。 二次扬尘:无组织排放,喷淋、除尘、贮煤方式、贮灰方式(灰场)。
污水采用分散、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油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煤场酸碱废水可采用絮凝中和或其他方式进行处理:脱硫废水处理较复杂,需专门处理。 其他生态措施,如绿化等。
了解此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分析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是否属于淘汰名录内,是否属于鼓励名录内,是否符合资源综合利用;分析热电联产指标(热电比,热效率)是否符合要求等。
7应注意的问题
1、具体项目与相关法律法规、地区规划、产业政策符合性;
2、工程分析必须清楚,用编制规范中规定的图表形式进行工程分析,说明生产装置的产污过程、排放点位置、污染物成分、数量、浓度、去向。同时对辅助工程中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工序进行说明:
3、燃料成分及燃烧工艺、设备,关注燃料的含硫量,报告书中应对燃烧工艺和设备进行比选;
4、关注水资源利用及工业节水问题。是否符合用水政策:如不准用地下水,中水利用平衡等。 5、评价的重点是本工程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关注废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敏感点、敏感区的影响,论证达标可靠性。 6、注意温排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对电厂冷却塔的噪声污染应高度关注水冷与风冷声源的不同特点分析与预测; 8、灰场对地下水的污染分析(不同类型灰场),并应按规范计划监测;
9、关注环境风险,注意控制在脱氮过程中氨(尿素)泄漏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10、坚强对煤场和灰场的喷水管理,防止造成大气污染;
11、若是新扩改项目,应列专章对现有污染源进行评价,作好“以新带老”及“三本帐”统计工作。
12、选址论证:是否处于“两控区”,是否影响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是否合理占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不得超规模占地。
2012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噪声污染型建设项目——城市道路、地铁
噪声污染型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地铁、铁路等,这些项目主要建设在(或经过)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对周围敏感点影响较大。此类项目的建设要与城市规划相一致。必要的地方要建声屏障,或与敏感建筑物有一定的防护距离,以尽量减少其噪声影响。 评价等级与范围 ⑴评价等级
噪声评价工作等级一般分为三级,划分的基本原则为:
1)对于大、中型建设项目,属于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或受噪声影响的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93规定的O类标准及以上的需要特别安静的地区,以及对噪声有限制的保护区等噪声敏感目标;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有显着增高(噪声级增高量达3~5dBA或以上)或受影响人口显着增多的情况,应按一级评价进行工作。
2)对于新建、扩建及改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若其所在功能区属于适用于GB3096-93规定的l类、2类标准的地区,或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有较明显增高(噪声级增高量达3~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增加较多的情况,应按二级评价进行工作。
3)对处在适用(GB3096-93规定的3类标准及以上的地区(指允许的噪声标准值为65dBA及以上的区域)的中型建设项目咀及处在GB3096-93规定的1、2类标准地区的小型建设项目,或者大、中型建设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加很小(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内)且受影响人口变化不大的情况,应按三级评价进行工作。
4)对于处在非敏感区的小型建设项目。噪声评价只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中相关的内容。 ⑵评价范围
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等项目两倒200m评价范围一般可满足一级评价要求,二级、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小。若建设项目周边较空旷而较远处有敏感目标,可适当将评价范围延长至敏感目标处。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内容
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 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敏感目标、噪声功能区划分情况; 评价范围内各噪声功能区的环境噪声现状、各功能区环境噪声超标情况、边界噪声超标以及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 (2)调查方法
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测量法,实际工作中两种方法结合进行。 (3)噪声测量点布设原则
1)现状测点布置一般要覆盖整个评价范围,但重点要布置在现有噪声源对敏感区有影响的那些点上。
2)对于建设项目包含多个呈现点声源性质(声源波长比声源尺寸大得多的情况下,可认为是点声源)的情况,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应布置在声源周围,靠近声源处测量点密度应高于距声源较远处的测点密度。
3)对于建设项目呈现线状声源性质(许多点声源连续地分布在一条直线上,如繁忙的道路上的车辆流,可以认为是线声源)的情况,应根据噪声敏感区域分布状况和工程特点确定若干噪声测量断面,在各个断面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布置一组测量点(如15m、30m、60m、120m、240m)。
4)对于新建工程,当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噪声源(如没有工业噪声、道路交通噪声、飞机噪声和铁路噪声)且声级较低(<50dBA),噪声现状测量点可以大幅度减少或不设测量点。 5)对于改、扩建工程,若要绘制噪声现状等声级图,也可以采用网格法布置测点。 (4)环境噪声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
1)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敏感区、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噪声功能区的划分等。
2)环境噪声现状的调查和测量方法:包括测量仪器、参照或参考的测量方法、测量标准、测量时段、读数方法等。
3)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主要噪声源分析等。 4)评价范围内环境噪声现状,包括:①各功能区噪声级、超标状况及主要噪声源;②边界噪声级、超标状况及主要噪声源。 5)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
2012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案例分析之固体废物(垃圾场)建设项目 固体废物建设项目分类
1、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2、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3、危险废物填埋场——《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4、危险废物焚烧厂——《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5、一般工业同体废物贮存、处置场——《一般二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评价重点应为:处理工艺的可行性、选址合理性及渗滤波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此类环评项目关键问题是场址选择,最主要的环境影响是垃圾渗滤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填埋场产生气体和垃圾焚烧)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生括垃圾填埋场
(1)生活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包括
1)垃圾渗滤液对地表水的污染,以及防渗层破坏后对地下水的影响; 2)填埋场产生的气体对大气的污染(无组织排放可能产生燃烧爆炸). 3)垃圾运输及填埋场作业产生的噪声: 4)填埋场建设对生态破坏和对景观的影响;
5)填埋场孳生的害虫等可能传染疾病:
6)填埋堆体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如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2)填埋场环评主要工作内容 1)场址选择评价
场址选择评价是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主要是评价拟选场址是否符合选址标准。其方法是根据场地自然条件,采用选址标准逐项进行评判。评价的重点是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土壤自净能力等。 2)自然、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主要评价拟选场地及其周围的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噪声等自然环境质量状况,其方法一般是根据监测值与各种标准,采用单因子和多因子综合评判法。 3)工程污染因素分析
主要是分析填埋场建设过程中建成投产后可能产生的主要污染源及其污染物以及它们产生的数量、种类、排放方式等,其方法一般采用计算、类比、经验统计等,污染源一般有渗滤液、释放气、恶臭和噪声等。
对建设期产生的噪声、扬尘、弃石、弃土、植被破坏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措施。
运行期应采用图表结合的方式给出污染流程,包括工艺流程、排污点分布、污染物浓度和排放速率。分析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下污染物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的种类、数量、浓度。还包括监测(生产过程与环境)、控制及风险应急系统。
服务期满后(封场后)应给出处置设施服务期满后防止污染和恢复生态的方案。长期监测与管理体系、制度。 4)施工期影响评价
评价施工期场地内排放生活污水、各类施工机械产生的机械噪声、二次扬尘对周围地区的环境影响。
5)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主要是填埋场衬里结构的安全性以及渗滤液排出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是正常排放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评价渗滤液经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出,经预测并利用相应标准评价是否会对受纳水体产生影响或影响程度如何。另一方面是非正常渗漏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评价衬里破裂后渗滤液下渗对地下水的影响,包括渗透方向、渗透速度、迁移距离、土壤的自净能力及效果等。
6)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主要评价填埋场释放气体和恶臭对环境的影响。释放气体:主要是根据排气系统的结构,预测和评价排气系统的可靠性、排气利用的可能性以及排气对环境的影响,预测模式可采用地面源模式。恶臭:主要是评价运输、填埋过程中及封场后可能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时要根据垃圾的种类,预测各阶段臭气产生的位置、种类、浓度及其影响范围。 7)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主要时评价垃圾运输、场地施工、垃圾填埋操作、封场各阶段由各种机械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8)污染控制措施 主要包括:渗滤液的治理和控制措施以及填埋场衬里破裂补救措施;释放气的导排或综合利用措施以及防臭措施;减振防噪措施;绿化等生态防护措施。 9)环境经济损益评价
要计算评价污染防治设施投资以及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10)其他评价项目
结合填埋场周围的土地、生态情况,对土壤、生态、景观等进行评价;对洪涝特征年产生的过量渗滤液以及垃圾释放气因物理、化学条件变化而产生爆炸等进行风险事故评价。 (3)选址是环评的关键,其合理性论证见相应标准。
1)选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应与当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相一致。
2)应设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在人畜居栖点500m以外。 3)不得建在下列地区:
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 居民密集居住区。
直接与航道相通的地区。
地下水补给区、洪泛区、淤泥区。
活动的坍塌地带、断裂带、地下蕴矿带、石灰坑及溶岩洞区。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建设项目案例分析要点 主要参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危险废物(尾矿库除外)贮存的污染控制及监督管理,适用于危险废物的产生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2、项目组成:
贮存设施设计原则:必须有泄漏液体收集装置、气体导出口及气体净化装置。 3、一般要求: 常温常压下易爆、易燃及排出有毒气体的危险废物必须进行预处理,使之稳定后贮存;否则,按易爆、易燃危险品贮存。
医院产生的临床废物,必须当日消毒,消毒后装入容器。常温下贮存期不得超过1d,于5℃以下冷藏的,不得超过3d。 除常温常压下不水解、不挥发的固体危险废物可在贮存设施内分别堆放外,必须将危险废物装入容器内。 4、选址要求
(1)结构稳定,地震烈度不超过7度的区域内。 (2)设施底部必须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
(3)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m以外,地表水域150m以外。
(4)应避免建在溶洞区或易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如洪水、滑坡、泥石流、潮汐等影响的地区。 (5)应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仓库、高压输电线路防护区域以外。 (6)应位于居民中心区常年最大风频的下风向。
2012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典型冶金、机电项目复习要点之钢铁项目 工程分析要点 1、工程概述
应有工程项目名称、项目组成、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及建设地点的叙述。项目组成应包括生产设旖、辅助生产设施、储运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等主要工程内容。改、扩建项目还应说明与原有工程的依托关系。 2、工艺流程、排污节点和污染物
(1)工艺流程要全面,对主体生产设施应按工艺流程作出完整、清晰、无遗漏的叙述。并附带有污染物排放节点的工艺流程图。
(2)污染物来源及流向要清晰,对使用的各类原料、主要辅助材料、燃料中所含的有毒、
有害物质的品种、数量要予以核定,必要时应对某些特定物质做物料平衡,如硫平衡、氟平衡、煤气平衡等。
(3)工程给水方案、排水方案及排水口设施等介绍齐全,给水排水平衡应绘制包括废水回用的给排水平衡图和表。
(4)工程设计拟采用的各类污染物的防治措施、设施,应按工艺流程、工序、主要设备开列详细名录,表述其功能特性,包括措施名称、主要内容、效果及分项投资估算。
(5)根据工艺流程、排污节点详细列出各类污染物的名录,计算出其浓度和数量,表明其流向。
(6)改、扩建工程应增加叙述的内容。 主要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1、主要污染因子
要全面考虑工艺过程中的污染源,如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等,分类叙述污染因子。 (1)大气污染物包括各工业炉窑烟气、煤场、煤料储运、加工(破碎)及焦炭储运、加工(整粒)等逸散工业粉尘、碱洗过程产生碱雾、煤气净化过程中各生产装置与贮槽(罐)逸散气体等。 (2)废水包括洗涤废水、冲渣废水、酚氰废水、热轧废水(冷却废水、高压除磷废水、轧材冷却水)、及含油、含酸碱废水、铬酸钝化过程产生含铬废水等。
(3)废渣包括高炉渣、钢渣、煤气净化过程产生废渣(焦油渣、沥青渣、洗油再生渣、脱硫废液)、废铬酸液、废水处理产生废油和污泥等。 (4)生产装置噪声。 2、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1)对于废气,首先应从原料控制,选用含硫低的特矿石、熔剂和燃料,污染物治理则根据需要采取除尘、集中湿式洗涤净化等措施,可燃尾气设自动点燃排空设施。
(2)对于废水,首先考虑除油、沉淀、冷却处理后综合利用,再根据需要采取中和、二级处理后排放。
(3)设备运行噪声要考虑设备选型、厂区平面布局、减振、隔声等措施。
(4)工业废物分类处置,必须考虑综合利用,含铬污泥可送有资质安全处理危险废物的单位统一处理;若自行堆存则需防渗防雨的专用渣场。 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产业政策、区域规划、当地环保要求的符合性,关注行业清洁生产分析。 2、特别关注水资源利用及节水问题,大型项目要考虑对地区生态影响。 3、注意特征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氟、砷等有害物质对农业的影响,明确卫生防护距离,必要时提出优化厂区平面布局的建议。
4、环保措施分析时,应做好先进性、可靠性、合理性分析,并用实际运行的例子加以分析说明,同时应给出清晰的包括全部污染防治措施、排放浓度和速率的一览表。
5、应按环境风险评价导则要求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弄清楚风险源、提出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2012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规划和区域开发规划类——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 复习要点 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流域、海域开发规划(一地三域和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有关专项规划(十个专项)。在规划编制阶段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环境影响报告书。 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不同,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是综台性的全局的深远影响。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单单关注污染和生态影响,更注重规划的协调和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因
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要特别从区域的角度,从环境容量或者环境承载力,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对规划产生的影响进行识别、预测,提出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 规划
规划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
规划分析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规划的描述、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和规划方案环境影响识别。
(1)规划分析
规划分析首先要阐明并简要分析规划的编制背景、规划的目标、规划对象、规划内容和实施方案。理清规划中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说明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并按拟定的规划目标,比较分析规划与所在区域、行业其他规划特别是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 (2)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评价范围 根据规划对环境要素的影响方式、程度,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
一般说来士地利用和流域区域开发规划的影响比较综台全面,其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规划对于区域整体的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而专项规划则根据其内容有所不同侧重,评价范围上与建设项目评价中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规定的不同环境要素的评价等级来确定不同。规划的环评范围确定要考虑地域因素、法律、行政权限、减缓或补偿要求,以及公众和相关团体意见等限制因素。地域因素一般有两个:一是地域的现有地理属性(流域、盆地、山脉等),自然资源特征(如森林、草原、渔场等),或人为的边界(如公路、铁路或运河);二是已有的管理边界,如行政区等。 (3)评价指标体系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指标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因子类似,主要是用来表征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可以计量评估的指标。一般污染型建设项目的评价因子以污染指标(污染物含量,如SO2、重金属含量等)为评价因子,生态影响型项目以表征生态系统稳定性或多样性的指标(如生物量、生产力等)为评价因子。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由于其评价内容和范围的不同.其评价的指标一般选择表征受规划影响的下类指标为评价指标:污染影响因子(水污染、COD、BOD等,大气的S02、N02等)、生态系统指标、资源消耗或可恢复量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等。 环境影响评价 (1)环境影响预测
规划的影响预测与评价和建设项目不同,很难从规划的内容和实施方案中确定出准确的污染物产生量或者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量.也没有那么多具体的预测模式或者相关的信息数据。因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影响预测较之具体的建设项目来说不确定性要大得多。一般的规划都应该有多个规划目标或为达到规划目标的多个规划方案,预测应对所有的规划方案进行,而不能只针对推荐的规划方案,对于规划来说预测的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
1)环境影响预测,包括其直接的、间接的环境影响,特别是规划的累积影响(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累积影响);
2)规划方案影响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预测方法一般有类比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分析、环境数学模型、情景分析法等。 (2)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应对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1)规划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2)规划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包括社会、经济、 减缓措施与跟踪评价
(1)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相容性分析 对于规划的环境保护对策和减缓措施,其提出应和建设项目一样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
1)预防措施,用以消除拟议规划的环境缺陷。
2)最小化措施。限制和约束行为的规模、强度或范围使环境影响最小化。 3)减量化措施。通过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技术方法等降低不良环境影响。 4)修复补救措施。对已经受到影响的环境进行修复或补救。
5)重建措施。对于无法恢复的环境.通过重建的方式替代原有的环境。 (2)监测与跟踪评价
不是所有的规划都需要监测和跟踪评价,对于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规划,在编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拟定环境监测和跟踪评价计划和实施方案。 对于需要开展监测和跟踪评价的规划,应该列出需要进行监测的环境因子或指标,环境监测方案与监测方案的实施,及对下一层次规划或推荐的规划方案所含具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跟踪评价主要的内容是:评价规划实施后的实际环境影响;检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建议的减缓措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实施;确定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环境效益所需的改进措施;总结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开展同类型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支持。 2012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案例分析辅导资料之环境保护验收 复习要点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范围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的范围包括: (1)检查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各项环保设施或工程的实际建设、管理、运行状况以及各项环保治理措施落实情况。
(2)监测分析评价治理设施、处理设施、处理效果或治理工程的环境效益。 (3)监测分析建设项目外排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排放达标情况。 (4)监测必要的环境保护敏感点的环境质量。
(5)监测统计国家规定的八项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指标的达标情况。 (6)调查分析评价生态保护情况。 选择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标准 验收监测与调查标准选用的原则:
(1)国家、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如环评未作具体要求,应核实污染物排放受纳区域的环境区域类别、环境保护敏感点所处地区的环境功能区划情况,套用相应的标准。
(2)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批复以及下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3)建设项目环保初步设计中确定的环保设施的设计指标:处理效率,处理能力,环保设施进、出口污染物浓度,废气排气筒高度。对既是环保设施又是生产环节的装置,工程设计指标可作为环保设施的设计指标。
(4)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应选择与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相配套的方法标准。
(5)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如国家已经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设 (1)废气监测 1)有组织排放
监测断面布设于废气处理设施各处理单元的进出口烟道、废气排放烟道。监测点位按《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要求布设。 2)无组织排放
监测点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监控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的下风向2~50m范同内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风向2~50m范围内;其余污染物的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浓度最高点。监控点最多可设4个,参照点只设1个。工业炉窑、炼焦炉、水泥厂等特殊行业的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执行相应排放标准中的要求。 (2)废水监测
监测点位设在污水处理设施备单元的进、出口,第一类污染物的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生产性污水、生活污水、清净下水外排口;雨水排口。 (3)噪声监测 1)厂界噪声
监测点位按照《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GB 12349)确定。根据工业企业声源、周围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布局以及毗邻的区域类别,在工业企业法定边界布设多个测点,包括距噪声敏感建筑物较近以及受被测声源影响较大的位置,测点一般设在工业企业单位法定厂界外1m,高度1.2m 以上对应被测声源,距任一反射面不小于lm的位置,厂界如有围墙,测点应高于围墙。同时设点测背景噪声,必要时设点测源强噪声;工业企业在法定边界外有声源时,根据需要也应布设监测点。对环境评价文件中确定的厂界周围噪声敏感区域内的医院、疗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建筑物应分别设点监测。 2)高速公路交通噪声
监测点位按照《高速公路交通噪声监测技术规定(试行)》。《声屏障设计和测量规范》(ILI/T90)确定。在公路两侧距路肩小于或等于200m范围内选取至少5个有代表性的噪声敏感区域,分别布点进行监测;在公路垂直方向距路肩30m、60m、90m、120m、180m设点进行噪声衰减测量;声屏障的降噪效果测量,执行《声屏障设计和测量规范》,并在声屏障保护的敏感建筑物户外lm处布设,监测点位:选择车流量有代表性的路段,在距高速公路路肩60m,高度大于1.2m范围内布设24h连续测量点位。 3)机场周围飞机噪声
监测点位按照《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方法》(GB 9661—88)确定,在机场周围受飞机通过影响的所有噪声敏感点设点监测,监测点选在户外平坦开阔的地方,传声器高于1.2m,离开其他反射壁面1.0m以上。 (4)振动监测
监测点位按照《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确定,测点置于建筑物室外0.5m以内振动敏感处。必要时,测点置于建筑物室内地面中央。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重点 (1)验收重点的确定依据
确定验收重点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可研、批复以及设计文件确定的项目建设规模、内容、工艺方法及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各项环境设施,包括监测手段,各项生态保护设施。
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规定应采取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以及污染物排放、敏感区域保护、总量控制要求。
3)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针对建设项目提出的具体环境保护要求文件。
4)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的敏感区,如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5)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2)验收重点
1)核查验收范围。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及设计文件检查核实项目工程组成等情况与变更情况。核实环境保护设施建成及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确定环境保护验收的主要对象。重点核查为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区域内落后生产设备的淘汰、拆除、关停情况;落实。“以新带老”,落后工艺改进及老污染源的治理情况等。
2)确定验收标准。污染物达标排放、环境质量达标和总量控制满足要求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达标的主要依据。
3)核查验收工况。按项目产品及中间产品产量、原料、物料消耗情况,主体工程运行负荷情况等,核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期间的工况条件。 4)核查验收监测(调查)结果。 5)核查验收环境管理。
6)核查验收现场。按照建设项目布局特点或工艺特点,安排现场检查。检查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档案资料。
7)验收结论。验收结果符合环保要求的,通过验收;主要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或重大生态保护措施未落实的,提出整改意见。限期达到要求,另行监测或检查合格后给予通过。限期仍达不到要求的,则按法律程序由环保主管部门下达停产通知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