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责任编辑董潇潇E-mail:jsjyxljk@21cn.com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赵俊【摘要】随着异地入学制度的完善,虽然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公平基本得到实现,但是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中随迁子女的心理现状仍需关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存在自信心缺失、情绪情感脆弱、学习动机不当、人际交往不畅等问题,可从制度环境、家庭环境、心理环境建设三方面入手,帮助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全面健康成长。【关键词】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心理;对策【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6-0019-04【作者简介】赵俊,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常州,213000)心理健康教师,一级教师。一、相关概念定义两个维度形成:第一个维度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第二个维度是周围的环境如何反馈自己。本研究中的流动人口,是指在没有改变原当这两者和谐统一时,就可以得到肯定的、完居住地户籍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整的自我评价;而这两者出现差异时,则会给方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人带来挫败感。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原先的的人口。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主要指随流动人生活与教育环境中,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自口流动到其工作的地方生活与学习的未成年我评价,随着环境的改变,原先的生活习惯、子女,年龄在6周岁到15周岁之间,在迁入地学习经验、学业成就、人际网络全部被打散,接受义务教育且居住半年以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排斥、冷漠、压力,他们得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心理现状及差异分析不到正确的评价,甚至还要承受不公平的对待,这种无法承受的挫折感让他们感到痛苦虽然目前的国家支持力度较大,流动人口与委屈。这时,他们就会出现两种表现:一种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权利基本得到是对外归因,“是你们不理解我,我很好”;另了保证,社会关注度提升,生存氛围、学习环境一种是对内归因,“都是我不好,我不行,我让以及心理安全建设等较之前已经有了质的提事情变得更糟”。大多数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会升,但是因为身份、教育、家庭以及潜藏在身份选择第二种归因方式,一旦固化,就会导致他后的社会因素等,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情绪、们缺乏自信,产生明显的自卑感。低学段的流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还是比本地动人口随迁子女对于自我的认知还处于不断居民子女多,且不同学段的问题表现具有较明建构的过程中,而高学段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显的差异。1.自信心缺失。自信心缺失的表现较为严重。自信指的是一种状态,一种我们如何看待2.情感脆弱,情感脆弱。指在外界细微刺激影响下易引自己的能力、处境、定位的状态。这个状态依赖起人的情感波动,并产生较强烈而又无法克制心理健康二〇一八年二月19心理健康二〇一八年二月20的悲伤、恼怒、惧怕、兴奋、激动等情绪。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来到完全陌生的城市,“城里人”的轻视及各项制度的区别对待,不断地强化着他们的弱势身份感受,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他们异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如有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最讨厌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因为父母的职业与社会地位会被其他同学知晓;平时尽量回避谈论吃、穿、玩等话题;别人询问的目光都会让他们紧张而焦虑。此外,因为外界环境变化,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建立,缺乏合适的情绪宣泄途径,负面情绪得不到缓解,久之就会演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3.奥苏伯尔提出的学习动机主要由三方面学习动机不当。的内驱力所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身上,这三种内驱力则具象化为对知识、对目标与成功、对重要他人赞许与认可的需求。相较之下,较低学段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附属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主要成分,在新环境适应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可及新同学的接纳。随着学段提高,自我提高内驱力则成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学习动机的关键,这时,他们又易走向两个极端:一部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因为跟随父母生活,能够体会父母的不易,在“不能辜负父母”话语之中蕴含着对父母的感谢,对成绩和成功产生更强烈的需要。他们期望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但“我一定要成功”的誓言往往会遭遇“越想考好却越考不好”的现实,从而加深对失败的焦虑,造成更严重的恶性循环。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因为没有顺利度过适应期,学业成绩不佳,对新环境抵触、反感,学习动机不足,从而自暴自弃,最终放弃学业。此外,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及家长教育的缺失,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对于未来的长远职业规划较少,他们更多只注重眼前的成绩高低,没有深刻思考学习的意义,因此,他们的发展缺乏持久性动力,易被过程中的挫折所影响。4.流动家庭举家迁移,人际交往不畅。面临着乡土网络逐渐疏远、城市网络尚未建立及资源有限的困境。这不仅带来家庭的漂泊感,还会给子女带来不安全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既不认为自己是“老家”的,也不认同自己是“新家”的,这反映了他们既有与流出地脱离的期盼,又有难以扎根流入地的失落与困惑,缺乏归属感与认同感。正因为这样的疏离感,他们有融入集体的极强意愿,却以消极被动的姿态来应对,行为拘束、不善言辞、性格内向、胆怯沉默;他们想被接纳,却不愿被关注,在众人面前不愿意展示自己,以不愿合作的姿态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在环境适应初期,较低学段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更易表达交往的意愿,但如果遭到拒绝与排斥,他们就会退回安全地带,只与同质性群体交往。高学段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会在充分观察之后,挑选性地交往或者不愿与他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由于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他们容易产生各类问题,最终导致人际交往困难。三、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原因分析1.大多数的流动家庭因为经济条件限制,“动荡”的社会环境。选择生活成本较低的区域生活,除了自己家庭内部环境落后之外,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还要面对周边环境的嘈杂与不完善。身边人的不良思想以及对于社会不满情绪,会直接影响随迁子女的生活和学习,而这又会加剧当地居民对他们的有意无意的歧视和排斥,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此外,虽然流动家庭工作生活在城市社会,但这种生涯状态又不是十分稳定,城市规划的不断推进及个人工作的变化,使他们在城市内部、城市之间迁移流动。在访谈过程中,遇到过已经转学三次的学生,每次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环境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环境,就读的流动性大,导致就读的稳定性差。2.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无效”的家庭教育。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总量明显不足。家庭教育总量的衡量指标包括家长的关心程度、教育方法的有效度、教育时间和教育经费是否充足等。迫于生存压力整天忙于生计,加之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落后,使这些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子女,没有合适的方法和技巧来辅导子女,没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来关心子女。“望子成龙”的期盼,又让家长的子女学业管理出现过程忽视、结果控制的特征:所谓过程忽视,是指家长对子女的学业实际投入不足,既缺少物质性的投入,又缺少行为上的投入,如陪伴、辅导功课、主动谈心等;结果控制,指家长只看重子女的成绩,以成绩论好坏,一旦子女的成绩不让自己满意,处理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极少站在子女角度考虑问题。此外,在目前教育制度与选拔制度的影响下,家长陷入困惑与矛盾。他们既认可教育具有提升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作用,同时又对当前教育资源感到不满;既有追求优质资源的意愿,又不愿或者不能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这时,他们会加重对学校教育的依赖思想,将孩子交给学校,让学校对孩子负责,不仅无法为子女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还时常处于缺位与旁观的状态。3.学校需要面向各群体的学生进行教育,“被动”的学校操作。肩负着学生升学、社会评价等各种压力,没有充分考虑到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文化背景、语言行为、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特殊的心理需要,往往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之后,被动地寻求解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大一统的教学形式和缺乏多元共生、和谐共荣的课堂文化生态,不能充分尊重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文化特质,不能为他们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选择、自我表现思考、主动创造实现的空间。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实现由教书匠、传授者、执行者,向研究者、参与者和开发者的身份转变,这种转变对教师原有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均构成了挑战。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大量涌入,不仅在客观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还影响教师主观上的自我评价,使其职业认同受到困扰。4.心理学研究表明,“矛盾”的个体发展。12岁以前的儿童对自己的未来和理想已经有初步设想,对人生观,价值观等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人际交往增多,社会关系发生变化,他们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有了新的理解,这可能会与其原先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矛盾甚至对立,再选择的过程必然充满痛苦与纠结。此外,随着新的教育观念的渗透,他们对于父母的权威地位认同感减弱,挣扎摆脱与必须依赖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剧。四、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心理发展对策与建议1.除了完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机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制以及异地升学制度外,全社会还需要提供更多制度支持。首先是不断完善就业政策,促进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不断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常州地区对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到公办初中就读所需材料的规定中有一条:父母相对稳定工作的证明(一年以上社保凭证、与常州用工单位签订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或一年以上的工商营业执照)。这就说明,稳定的就业不仅可以给流动家庭带来稳定的收益保障,还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顺利入学提供支持。此外,要不断完善面向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社会福利,包括困难救助制度、2.社会保险制度、异地就医制度等。周敏在研究美国华人代际关系时曾将华建立社会各方力量协同引导的家庭环境。人移民家庭比喻为“高压锅”,流动家庭也符合这个特征:锅内的代际冲突日积月累,时而平静,时而沸腾,偶尔爆发。由于大部分流动人口心理健康二〇一八年二月21心理健康二〇一八年二月22家长学历水平偏低,受自身修养、文化素质的限制,他们的教育思想比较落后,因此,应更新父母传统的教育观念,传授实用的教育技巧,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教育帮助,建立全方位的社会服务支持体系。加强家校合作。首先需要学校变革观念,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从解决问题转变为预防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树立平等观念,不贴标签、因材施教、尊重差异。其次,学校通过家长会、校信通、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定期对家长进行教育、心理引导等方面的培训,让家长学会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学校还可以根据家长的不同需求,进行同质群体的团体辅导,这样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此外,通过教师家访、家长校访,建构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家校良性互动,促进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全面健康成长。依托社区服务。通过社区开展文体、环保和志愿等活动,促进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与本地居民子女之间的社会交往,加强他们的互动与了解。通过社区的宣传栏、广播、网络、论坛等,内化城市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缩小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的社会距离,营造和谐、安全、融洽的社区环境,也利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生活与成长。借力社会机构。社会中的公益机构经常会举办亲子类的公益活动,不同主题之下的同辈群体团辅及个人咨询服务等,都可以为随迁子女所用。比如,常州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聘请心理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青少年心理专家志愿者团队,为全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与家庭提供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青春期教育等心理咨询体验服务。借力更多的社会机构,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为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助力。3.心理韧性又叫心理复原力、心理弹性或加强心理韧性教育。抗逆力,是指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这一定义非常符合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心理韧性有四个维度,分别是控制、责任心、挑战和信心,其中控制包括两个方面:生活控制和情绪控制。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帮助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强化心理韧性,习得心理恢复能力,有助于他们接受生活中的艰辛,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机会和挑战,并且抓住这些机会,迎战这些挑战。【参考文献】[1]沈茹.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2]袁振国.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史秋霞.农民工子女教育过程与分层功能研究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周芳.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54-55.[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5]佘凌,罗国芬.流动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7-9.[6]周丽华.迁移·融入:城市公办学校中的随迁子女们[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7]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9(1):17-29援[8]尹华站,李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教育评论,2014(7):24-26.[9]郑波辉,徐振华,李伟娟.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合的困境与现实出路[J].党政干部学刊,2012(12):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