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 人民版选修4

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 人民版选修4

来源:尚车旅游网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军深入吐谷浑腹地,开始了对西突厥的进攻。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唐朝的疆域

B.打通中原和西域各国之间的商路 C.显示唐朝的实力 D.消灭少数民族政权

解析:唐朝初年,西突厥控制着许多西域小国,切断了中原和西域各国之间的商路。唐太宗向西进兵,其目的是打通中原和西域各国之间的商路。 答案:B 2.唐太宗说:“先贤有言曰:‘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C.厚之以德,抚之以仁 D.轻徭薄赋,戒奢从俭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要能容下不同的意见,而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往往都是出于公心。B、C、D三项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 答案:A 3.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

1

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 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 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

解析:本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唐太宗晚年政策变化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封建王权至高无上,缺乏制约机制。从材料中不愿纳谏和诏书的内容也能得出选B项。 答案:B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 A.成为贤明君主 B.笼络人才 C.减少决策失误 D.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唐太宗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从根本上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其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D 5.(图文探究)阅读图文材料:

唐太宗李世民

上(唐太宗)问侍臣:“帝王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开创国家)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资治通鉴》

探究: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

2

参考答案:居安思危,励精图治。 二、能力提升

1.贞观十年,李世民为自己营建陵墓时,特令工匠用青石凿刻自己分别乘六匹战马的浮雕,立于陵前,象征亲身经历的六大主要战役。在其完成统一的征战中,取得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的标志是( ) A.消灭薛举集团 B.消灭刘武周的力量 C.击败窦建德、王世充集团 D.大败东突厥的军队

解析:通过击败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集团,河南、河北尽归唐朝所有,李世民取得了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答案:C 2.“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 ) A.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 B.选其(突厥)酋长,使入宿卫 C.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D.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

解析:材料没有谈到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对各民族都一视同仁,故B项正确;C、D两项均不是题干材料所反映的,故排除。 答案:B 3.唐太宗被漠南、漠北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他( ) A.不战而使东突厥首领突利可汗投降 B.册封投降唐朝的东突厥首领使其为唐朝服务

3

C.派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成婚 D.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开明的民族政策

解析:A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可排除。B、C两项分别是唐太宗对东突厥和吐蕃的开明政策,二者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排除。只有D项全面反映了唐太宗民族政策的特点,最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 4.魏征曾写诗言道“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魏征”这个人物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 ) A.勇猛强悍、机敏智慧 B.轻徭薄赋、去奢省费 C.知人善任、善于纳谏 D.兼容并蓄、博大开放

解析:魏征是唐太宗时期有名的谏臣,敢于直言。唐太宗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魏征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 答案:C 5.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段话反映出唐太宗的基本主张是 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C.以民为本,兼听纳谏 D.以农为本,精兵简政

解析:材料“国以人为本”意思是国家要以人民为根本,可排除B、D两项;“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意思是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可知是与民休息。 答案:A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4

( )

材料 唐太宗即位后,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修订新律,至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完成,仍为十二篇,五百条,称《贞观律》。《贞观律》以《开皇律》为基础,但对《武德律》(唐初律法)作了较大修改,增设加役流作为死罪的减刑,为封建立法提供了死罪减刑较现实的办法。同时还区分两类反逆罪,缩小缘坐处死的范围,规定“反逆者,祖孙与兄弟缘坐;恶言犯法者,兄弟配流而已”,缩小了旧律株连的范围。确定了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以及类推、断罪失出失人、死刑三复奏、五复奏等断罪量刑的主要原则。

——摘编自《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律》修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贞观律》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1)背景: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民本思想的影响;当时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2)特征:减轻刑罚;减少死刑和连坐范围;区别对待犯罪种类;受儒家伦理影响。

影响: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贞观之治的出现。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五年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征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贞观十一年,上作飞山宫……贞观二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摘编自《贞观政要》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在位前后期的行为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太宗的言行进行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1)从注重与民休息、戒奢从简到大兴土木、耗费巨资。

5

(2)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具有自我反省(批判)的良好品质;另一方面,作为封建君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骄惰奢纵的行为。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地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五代后晋时,刘昫等编撰《旧唐书》,说:“贞观之风,到今歌咏。”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借。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

——摘编自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1)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2)变化:由一味赞扬,不许贬斥到基本肯定贞观之治,同时非议他的个人品行。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变化及政治力量的影响。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