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完整word版)【读书笔记】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1】(陆俭明、沈阳)15300

(完整word版)【读书笔记】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1】(陆俭明、沈阳)15300

来源:尚车旅游网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书笔记(陆俭明、沈阳) 高思畅

第一讲&第二讲 关于汉语和汉语研究

【汉语的特殊性,与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或者是汉语自身的特殊特点。】 一、语言是什么? 1. 语言的功能: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所依赖的工具,也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工具。 2. 语言的本质

语言是一个有规则、约定俗成和变动的规则体。

语言是人类借以思维和交际互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语音、词汇语法被看做是语言的三大要素。

注意:语言并不是文化的产物,而是人类的本能。人类语言存在共性,各个语言之间的不同有可能是因为参数设置不同而已。

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语音学 phonetics:以语音为研究对象的。音位学?Phonology 语义学semantic:语言的意义 词汇学lexics:词汇

语法学syntax: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构造规则问题。 语用学pragmatic:符号和语言符号使用者之间的问题 形态学 morphic (中文中没有) 形式语言学 从纯形式的角度,不涉及意义去进行研究 功能语言学 主要从交际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解释各种语言想象 认知语言学 从人的心理认知角度来研究语言,特别是联系儿童母语习得的分析研究来探索人头脑里的语言机制 心理语言学 主要研究人类个体语言的理解、产生和习得。

三、什么是汉语的标准语?(普通话)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四、汉语的特点【特殊性,与其他语言不同的地方,同时也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 语音上的特点: 1. 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发音系统具有声调。) 2. 汉语的音节分明,构造简单而有规律。 2) 词汇上的特点: 3. 双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在现代汉语8000个常用统计词中占71% 4. 合成词占绝对优势:重叠、派生、合成(合成为主) 3) 语法上的特点 5. 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句子的意义需要根据语序、虚词来决定其语义。),所以词类与句法成分呈一对多的对应。

6. 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都可以省略。

7. 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是一致的。这是汉语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以及词类与句法成分不

一一对应所带来的比如结果。

8. 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无任何形式标志。比如: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书笔记(陆俭明、沈阳) 高思畅

吃食堂:动作-方式 吃苹果:动作-受事 吃大碗:动作-工具

9. 汉语的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语序变动,结构关系和语法意义随之改变。比如:

客人来了,来客人了。 10. 汉语有量词和语气词。

五、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种重要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二分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格语法分析、配价分

析、语义指向分析。

汉语词义研究的方法:义素分析法、词义构成成分分析法(我不明白) 六、语言理论研究的新成就(突出的有)【书中没有来自百度】:

1. 叠置式音变理论:音变方式有三种:连续式、扩散式、叠置式。叠置式音变是权势高的方言以文化教习为媒介进入权势低的方言而引发的音变 ,是已分化并有权势不同的两个姊妹方言音系接触而造成的不同音系(不同的字音分合关系)在一个共时音系中的层次叠置;而连续式、扩散式音变从性质上说都是一个音系自身的演变。 2. 语义指向理论:(后面会提到) 3. 动词过程结构理论: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意义含有三要素(起点、终点、续段,)比如,到了(有终点,无续段),病了(有起点、续段),又根据三要素把动词分为五个大类:前限、无限、后限、双限、点限 4. “三结合”(民族共同语、方言、古汉语)的研究方法 5. 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 【是什么?】

6. 语言接触的“互协过程”的无界而有阶的理论:互协过程:两种语言有规则的互相协调、趋向同构,形成有

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

第三讲 结构理论与结构层次分析 【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家第一次提出结构层次分析理论,也叫二分法,主要用于分析语法关系,而无法分析语义关系,即有的句子的语法是完全一样的,但表达的语义是歧义或者完全不同的语义。所以,由结构层次理论的局限性而产生了变换理论。】

一、什么是句法结构的层次性?

任何一个有规则的结构体,其内部的各个组成成分都是按一定的规则一层一层加以组合的,语言结构便是如此。词和词的结构组合有着层次的透景,各个组成成分总是按一定的语法规则一层一层进行组合的,而并不是像人排队那样简单的相邻两个词发生关系,句法结构的这种构造称为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替换:在语言组合里,一个语言项目代替另一个语言项目。

1. 语法研究中,替换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判断是单语素还是双语素的方法,比如,白菜,可以替换为白板,

白糖,素菜,芹菜,所以白菜是双语素。

2. 词类划分中,也使用了替换的方法。比如,adj可以出现在很(),而不能出现在很()宾语中, 扩展:一个句法结构由简单变为复杂。 扩展的原则:1.扩展后长度超过模型;2.扩展式与模型能有替换关系,即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3.模型中被替代的语言项目,到扩展式里,在那个用来替代的语言项目中居核心地位。比如:

买房子 买木头房子,符合第一和第二个原则,同时“房子”在用来代替的“木头房子”中是核心。相反: 他爱干净 他爱干净的孩子,符合第一、第二个原则,可是不符合第三个原则,“干净”在“干净的孩子”里不是居核心地位。 扩展的三种类型: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书笔记(陆俭明、沈阳) 高思畅

1. 更迭性扩展expansion by supersession:比如老师的衣服:我的老师的衣服,做作业:做完作业。是结构复杂化

必不可少的手段。 XZ:YZ替换Z-------XYZ

2. 组合性扩展expansion through the combination:以模型作为一个整体跟另一个词的序列进行组合。比如去:我

去,书:新书,清除了:不合格的会员清除了。是由词组合成句法结构所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结构复杂化的一种手段。

X$:Y替换$-----------XY

3. 插入性扩展through the insertion在原模型中间插入一个词的序列,从而造成一个长度超过原模型的新得句法结

构。比如看完:看得完,看不完

二、什么是结构的层次分析?

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将语言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 并将其构造层次逐层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结构的层次分析“,也被成分“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s(IC),也称二分法。

层次分析的基本精神:1.承认语言具有层次性,并在分析语言结构时按照其内部的构造层次进行分析2.每一次分析都要说出每一个构造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3.分析只管直接组成成分的语法关系,不管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层次分析的步骤1.切分:是解决一个语法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换句话说,到底应该在什么地方切分。2.定性: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语法上是什么关系。

在英语的二分法中可以只讲切分不讲定性,而在中文中既要切分也要定性。是因为英文中词类和句法成分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关系,因此词类序列和构造层次可以控制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而中文中的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因此词类序列和构造层次不能控制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

三、“跟X一样”的两个语义 跟X一样(表比较义) 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比如,他跟他爸很一样,他跟他爸特别一样 状语成分可以在跟之前,也可以在跟之后。他的样子的确跟张三一样,他的样子跟张三的确一样 比较义可以有否定式 “一样”是形容词 四、“所”的使用 有领属关系:他所画的画 试分析: 1. 他

无领属关系:他所看到的事实 跟X一样(表比拟义) 不可以,她又高又瘦,跟竹竿儿非常一样* 跟竹竿儿很一样* 状语只能在“跟”前面,她又高又瘦,确实跟竹竿儿一样 她又高又瘦,跟竹竿儿确实一样* 比拟义不可以有否定式【要不就别比拟了。。。比拟个否定的好奇怪】 “一样”是助词 所审

查的文章

2. 他所写的文章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书笔记(陆俭明、沈阳) 高思畅

这一种分析方法较好因为1和2表达的语法意义相同,但是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这种情况在中文中非常普遍。

五、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1. 层次分析能更好的分化歧义句。【可其实也没有分别出来,只是可以有两种层次分析的方法表达两种语义】 2. 有助于发现新的语法现象,揭示新的语法规律。【比如,动词单独做谓语要受到很大的限制,50%的动词不能单

独作谓语,比如逗、企图、责怪、姓等。】

六、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 1. 不能分析双宾语

2. 不能分析递系结构(兼语式)【什么是兼语式?】

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显性的语法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性的语法关系,即语义结构关系。

第四讲 变换理论与句式变换分析

【因为二分法不能分析语义结构关系的局限性,变换理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但是变换理论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会发生语义歧义的现象。】

一、存现句的分析 台上演着戏 台上摆着花

词类序列结构完全一致,但是语义不同

台上演着戏: 名词+动词+着+名词语 台上正在演戏:名词语+ 正在+动词+名词 台上摆着花:名词+动词+着+名词语 花摆在台上:名词语+动词+在+名词

二、句式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 语言表达的细致而又经济的原则使语言中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格式来表达,从而造成语言中有很多同

义格式。

➢ 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

就使同一个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歧义句。 ➢ 包含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语法结构中总是有内在联系。 三、变换分析需要遵循的原则:变化分析的平行性原则 “变换”是句式与句式之间的变换,不是某两个具体句子之间的变化。 1. 变换矩阵:左边为原句式,右边为变换式。

2. 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的形式(词类序列)和语法意义(高层语义关系)必须一致 3. 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的形式和语法意义必须一致。

4. 每一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低层次的语义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5. 每一行左右两侧的句子,语法意义(高层次的语义关系)差别一致。

问题:为什么语法意义是高层次语义关系,语义结构关系是低层次的语义关系?

四、变化分析在分化歧义结构中的作用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书笔记(陆俭明、沈阳) 高思畅

1. 有效的分化歧义句式

2. 变换分析从本质上说更注重句法结构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举了几个具体的语法实例来阐述】 1) 双宾结构:指一个动词后面带上两个宾语的句法结构。离动词较远的称为直宾(远宾语),离动词较近的称为间

接宾语(近宾语)双宾语的特点:1.远宾通常都要带数量成分,除非近宾为人称代词,否则就不怎么能单独成句。比如,还他十块钱,还他钱(很难独立成句)2.远宾不能是表领属的偏正结构。比如: 给你我弟弟的箱子*,而一般要用把字句。把我弟弟的箱子给你。

2) 无标记受事主语:没有被动标记(被、给、让)而表示被动意义的受事主语句。特点:1.主语必须是有定的,即

主语所指的事物,在说话人心目中,听话人是清楚知道的。2.谓语复杂,不是一个单个的词3.主语不可以是人称代词。比如,烂了的西红柿扔了,李教授请来了,书烧掉了,你批评了?*---你挨批评了? 3) “还”VS“更” 的区别也是在变换分析中发现的

“还”在比字句中能表示比拟,而“更”不可以。 哈尔滨比这里还冷-----哈尔滨比这里更冷 他比狐狸还狡猾---no------他比狐狸更狡猾 4) 程度副词“都”

小明小红都给小白买了一个大蛋糕* “都”表示总括,而是强调某性状或情况适用于它在语义上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而且无一例外。比如,爸爸妈妈都给我买了礼物。

第五讲 特征理论与语义特征分析

【变换分析的一些局限,虽然可以用来分析歧义句式,但却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句式的原因。为什么语法结构相同,而语义不同呢?语义特征分析方法由此而产生。语义分析法发现之所以会发生歧义是因为该歧义句句式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动词所具有的不同的语义特征,来达到说明造成歧义句法格式的原因的。语义特征分析主要运用于动词。】

一、什么是语义特征分析?

语义特征:语义特征是指某个词语在意义上所具有的特点。语义学中分析、描写词的语义特征目的: 1.从某个特定角度对一个语义类再进行分类;

2.凸显同一个语义类的词语相互之间的差异,比如火和光同属一个语义类,但可以经过语义分析来区别,可以有“光的速度”,但是没有“火的速度”,可以有“大火,小火”,没有“大光,小光”;

火[+现象,+亮度,+温度,-速度,+形体,。。。] 光[+现象,+亮度,+温度,+速度,-形体,。。。]

【可以说火势,一般不说火的速度】

3. 区别和辨析看似同义实际并不同义的词。比如,“看”和“看见” 但是,在语法学中的目的:

1. 用以解释造成同形多义句法格式的原因。 2. 用以说明在某个句法格式中,为什么同是动词、形容词、名词,有的可以进入该格式,有的就不能进入该格式。【这一点很重要,可以解决很多矛盾。】

在语法学中,语义特征都是根据具体的句法格式概括得到的,而不是离开具体的句法格式单纯从词义的角度分析、概括得到的。如果离开具体的句式,可能具有词汇学上的意义但是没有句法上的价值。只有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才能确定并概括得到实词的某些特定意义。比如“写”具有,[+给予]的意义,我写给你一封信。

语义特征分析:分析概括各个语法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的实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用来解释、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具有某种特点,之所以能足以将该句法格式跟与之同形的句法格式加以区分的原因。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书笔记(陆俭明、沈阳) 高思畅

二、动词+了+时量+了的句法格式

1. 死了三天了------A类句:动作完成或者说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 2. 等了三天了------B类句:V这一行为所持续的时间

3. 看了三天了------C类句:A类句或者B类句的解释均可。

4. 挂了三天了------D类句:A,B或者由动作造成的事物存在状态所持续的时间。

【区分了这四类动词,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他们的分别使用有什么局限呢?】 三、形容词+一点儿

并不是所有形容词都能进入这个句法格式。经总结 形容词[+可控,-贬义]可进入这个句法格式。

四、名词语+了

并不是所有名词性的词语都可以进入这一句法格式,肥皂了*。 名词语+了[+系列推移性,-非循环起始性]

即,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属于带有顺序性而又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出现的,比如,春天了,夏天了,五月了

带有顺序性,又有时间推移性,比如,小学生了,中学生了,新娘子了(这个顺序的起始地位不可进入) 名词必须是指同一个人或者事物,比如小学生,中学生是同一个人的发展变化,比如不能说弟弟了,哥哥了

第六讲 配价理论与配价结构分析

【词类的配价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与这个词构成语义依存关系的其他性质的词有几种,如果不要求与其他性质的词构成语义关系即为零价词,要求有一种为一价词,两种为二价词,三种为三价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价类的区别。】

一、什么是配价理论?

动词的“价”: 取决于动词所支配的不同性质的名词语的数目。 零价动词(A类动词):一个动词不能支配任何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大多是反映自然现象的动词,例如,地震、刮风、下雨、下雪。 一价动词(B类动词):强制要求与一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联,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不及物动词(主语是它的一价)。比如,病,咳嗽,累,休息,游泳,睡觉, 二价动词(C类动词):强制要求与两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联的,也就是及物动词。比如,爱,参观,喜欢,讨论 三价动词(D类动词):强制要求与三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联的,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双宾动词。比如,给、送、告诉、退还、赔偿

【凡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的名词性词语一般不计算在动词的价成分之内。】 配价理论:利用动词与不同性质的名词之间、形容词与不同性质的名词之间、名词中隐含谓词与不同性质的名词之间的配价关系来研究、解释某些语法现象,这种研究和分析的手段就称之为配价分析,由此而形成的语法理论就称为配价理论。

二、动词语+的

“的”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性成分,使用又颇像代词。所以“开车的”,不仅指某个人或者某类人,也指明了这个人或者这一类人所具有的特征。

“动词语+的”结构能不能做主语或宾语来指称人或事物,会不会产生歧义,与动词的配价有关。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书笔记(陆俭明、沈阳) 高思畅

1. 零价动词根本不能做独立主语或宾语,地震的,下雨的

2. 一价动词:如果一价动词的配价成分,没有在“动词语”里出现,那么的字结构可以做独立主语和宾语。比如,

游泳的要注意安全。

但如果一价动词的配价成分已经在动词语里出现,那么的字结构就不能独立做主语和宾语了。比如,张三游泳的。

3. 二价动词:如果二价动词的两个配价成分都在动词语里,那就不成立,比如,张三戴帽子的。如果两个配价成

分都不存在或者只有一个存在,那么可以做主语或宾语。 如果两个配价成分都不存在,那么的字结构就有歧义了 比如,参观的是北大。

4. 三价动词:如果三价动词的三个配价成分都在动词语里,那么不成立,比如,我给你书的。如果只有两个配价

成分,或者一个,或者三个配价成分都不存在的,可以做主语或宾语,比如,我给你的,给你书的,我给的,给的。

如果三个配价成分都不在,或者只出现其中一个,那么的字结构就有歧义了。 给的是苹果。 给你的是王涛。

所以,歧义指数公式是:P=n-m

P是歧义指数,n是动词的配价数,m是动词的配价成分的数目

三、形容词的配价结构分析:对…很adj 对这里很熟悉 对这里很漂亮*

什么样的adj可以进入对。。。很adj的介词结构呢?

一价形容词:如果某类adj在语义上要求必须有一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与之关联,这种形容词被称为一价形容词。一般的形容词都是一价形容词,比如,大,漂亮,美丽,聪明,伟大 二价形容词:如果要求必须有两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

能接受对。。。很adj介词结构的一定是二价形容词。

一价形容词和二价的语义配置式是不同的。形容词的语义配置是形容词在语义上需要跟几个名词性成分相联系。一价形容词对应一种性质的名词语,二价对应两种性质的名词语,一个是主题成分,一个是对象成分。二价形容词大致分为三类:

A类:情感态度类:好,严格,气氛,恐惧 B类:经验认知类:内行,在行,精通 C类:有用无益类::游泳,有害,有利。。

【问题:可否总结为,二价形容词是有程度的,可以受主观控制的,可控的?】

四、名词的配价结构分析:“介词+的” 做定语(汉语中介词结构主要做状语) 类似这样的介词结构”对于”,对,关于 比如,对于考试的意见。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书笔记(陆俭明、沈阳) 高思畅

但是,并不是任何名词都受介词结构“对于。。。”的修饰,什么样的名词受限制呢?这可以用配价理论来解释。 关于VS对于

对于家庭的话题X 对于外交工作的原则X 对于住房的问题X

以上三例均可以使用在以往的教学研究中,往往解释为,关于是强调关涉关系,对于是强调对待关系,可是这个解释也很抽象。

在名词的配价理论中,某个名词一定要求与另外一个名词在语义上构成依存关系,二者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先决条件。

比如,弟弟这个名词一定有哥哥或者姐姐跟他配对。再如,意见这个词一定与某个人和某个问题这两个名词相对。 因此:

零价名词:没有与一个或者多个名词构成隐形的谓词性配价关系,或者说没有与其他名词构成语义上的依存关系,这样的名词为零价。比如,专有名词,大海,空气等

一价名词:只要求与一种性质的名词,包括哥哥,弟弟,质量,脾气,价格

二价名词:两种性质的名词,二价名词都是抽象的名词,比如意见,兴趣,态度,害处等

因此,能受“对于。。。的”修饰的名词是二价名词,同时受语音上的制约,只能是双音节。

现代汉语中二价名词分为以下四类语义类型: 情感、态度类 见解、论点类 作用、意义类 方针、政策类

第七讲 空语类理论与空语类分析

【空语类理论的发展和功能与生成语法理论息息相关,它的出现是为了让句法结构最大化的一致性,以便与句法结构和语义的分析,确定了空语类的类型,就可以进行语法语义分析,语法同构和成分提取是常用的两种空语类分析。和下一讲成分移位分析关系非常密切。】 一、什么是空语类?

空语类指没有出现的词语的句法位置,这些位置是根据一种抽象的原型结构严格限定的,当且仅当某些特定句法位置(即动词联系的主语、宾语位置)上没有词语时,才存在空语类,而且也一定存在空语类,空语类的本质是反应动词类型和结构类型的系统性的。

二、“空语类”与“省略”的区别

1. “空语类”主要是指结构中没有出现的名词成分,省略的成分往往需要或者可能依据语境提示来确认,而空语类

则必须根据结构特性独立判定其是否存在。空语类主要是根据抽象的句法结构形式来判断某个结构是不是存在一个应出现而没有出现的成分。

2. 省略是指没有出现的具体“词语”,空语类是指某些名词和名词词组占据的“位置”来说的,这是因为动词的结构

特性所联系的名词的位置是确定存在的,而具体充当主语和宾语的词语则是不确定的。 3. 空语类是具有强制性和系统性的特殊句法成分。省略带有随意性,不考虑或者无法确定成分省略前的原型结构,

空语类则一定是以建立严格的抽象动词原形结构系统作为前提的。(如何建立汉语的抽象动词原形结构系统?有三个原则,想一想)

感情、兴趣、同情心、灵感、反应、戒心、敌意、热情、态度 看法、见解、结论、意见 作用、疗效、吸引力、洞察力、害处、益处 方针、政策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书笔记(陆俭明、沈阳) 高思畅

三、为什么要有空语类的理论概念?

与形式语言学理论关于如何建立语法模型来解决语义问题有关联。 语法模型对语义问题的不同处理阶段: 结构理论(结构语言学理论):语义分析在此理论中没有地位。结构语法分析的主要工作就是从语素到话语不断进行归纳、分类和发现,即找出各个层次的直接组成成分,并不涉及意义问题。

生成语法理论:同样不考虑意义问题,理论基础是揭示人类语言的生成机制,或者生物遗传的语言能力机制,这要求研究对象必须是语言中起决定作用的独立运转的部分,并可以进行类似数学那样的形式化的精密处理。

句法自治:生成语法理论的研究原则,句法结构形式是一个可以穷尽推导和通过有限手段重复使用而实现的独立演算系统,而语义知识是一个开放的和其他知识界限不清的系统,所以语义既不是一个独立系统(依附于句法系统),也不可能全面研究。 生成理论的发展阶段:

1. 句法自治,从词库中衍生:基础部分(深层结构)—转换部分(表层结构)

词库-----基础部分 (深层结构) 转换部分 (表层结构) 2. K-P假说(D结构假说—深层结构决定语义解释):

美国的语言学家Katz和Postal提出了一种修改语法模型的意见,“完整的语法理论应包括语义部分”,语义规则是解释性的不是决定性的,必须依附于句法规则,语义规则支队深层结构起作用,句法转换不改变句子的意义。 词库--------基础部分 (深层结构)------语义规则 (语义表达式) 转换部分 语音规则 ------ (表层结构) (语音表达式)

3.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共同进行语义解释:动词和名词的论元(配价)语义关系。

词库--------基础部分 (深层结构) 语义规则 (语义表达式) 转换部分 4. 由逻辑式处理必要的语义问题,放弃处理其余语义问题:语迹trace:名词移动后在原来位置上留下的痕迹,语迹就是最早提出的一种严格意义的”空语类“的概念。t表示语迹,下标i表示语迹与移位成分的同指关系。建立语迹等空语类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保证根据语类规则建立的最基本的句法结构形式在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都保持不变,也就是为了保证对基本句法结构中动词和名词的论元语义关系进行充分的语义解释。

另外,建立了一个逻辑式部分,用来专门处理跟逻辑结构有关的语义问题,逻辑式的建立同样需要空语类的概念,逻辑式就是谓词和论元的结构形式,逻辑式的建立是为了限定语法模型处理语义问题的范围,也就是只处理根据语类规则建立的抽象句法结构中动词和名词的论元语义关系。 D模型:(词库)-----基础部分 (D结构) 转换部分 语音规则---------------(S结构)----------逻辑式--------- 其他语义规则 (语音表达式) (语义表达式) (完全语义表达式)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书笔记(陆俭明、沈阳) 高思畅

建立空语类的目的:1、保证句法结构的最大一致性,通过空语类保证相同的动词都具有相同的深层结构形式,以便进行语法构造分析。2、保证语义解释的最大一致性,保证每个NP位置始终有成分,以便进行论元语义关系(逻辑式)的解释。

四、如何证明空语类的存在? Whoi do you want to see (ti)?

Whoi do you want (ti) to see Bill? 所以第一句的want to可以简化为wanna,第二句的不可以

Johni is stubborn to talk to (ti)

Johni is too stubborn to talk to himj.

买菜的篮子=他买菜的篮子------(e)买菜的篮子 买菜的篮子=买菜的人的篮子---(ti)买菜的(ei)(的)篮子

不同类型的空语类能够更好地说明这些句子在句法构造和语义表达上的差异,或者说这些结构和语义的差异其实就是由空语类决定的。

五、如何确定空语类和空语类的类型? 类似英语的印欧语系,空语类主要为两大类:1. 移位造成的语迹t ,某人外出后留出的空房子,主要是宾语空语类,也有移位留下的语迹,比如WH语迹,还有NP语迹(被动句移位)2. 隐含造成的隐含P(PRO)有户口没人住的空房子。主要是一种主语空语类,隐含P就是不定式动词(动名词)前面的主语位置。隐含P有两种情况: Ii try Pi to learn Japanese-----受控制P

Pj To learn Japanese is difficult---不受控制P

汉语中确定空语类的类型就复杂很多,因为汉语中什么是主语什么是宾语就很难确定。如何在汉语中确定空语类: 汉语动词抽象结构的分析程序:单个V的抽象结构形式,由动词和符合下列数量和位置限制条件的名词NP组成: 1、 预选NP 2、 V前NP 3、 V后NP

V前NP原则:比如:

在车站碰见了老朋友---(我)在车站碰见了朋友 把信寄走了----------------(我)把信寄走了

同时,动词前的名词在语义上表示时间、处所和关涉对象,但同样符合V前NP的原则,所以也是主语,比如: 苹果吃了。 三年过去了 这衣服值不少钱

V后NP原则:要考虑两点,1、哪些语义类能进入V后 2、V后同时能放下几个名词,即能有几个宾语位置。 单宾位置多系宾语(单宾多系)动词结构:比如,我浇了花,我浇了水,水浇了花,花浇了水。

汉语空语类分类,三大类: 1. 省略型空语类:他i洗了ej,ei洗了ej,某个可以充当V前NP或V后NP的词语没有在主语、宾语的位置出现,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书笔记(陆俭明、沈阳) 高思畅

但相关词语却可以进入这个空位置,可以“补出来” 2. 移位型空语类(“语迹t”):(那几件衣服j)他i洗了tj,他i把(那几件衣服j)洗了tj。 3. 隐含型空语类(隐含P):这个词语原来的位置永远不能不出相应的有形词语,隐含P跟结构内任何成分都没有

句法上的联系,因此一定是句法强制的。 他i打算Pi洗那几件衣服

(父母i嘱咐他j )[Pj洗那几件衣服]

六、空语类理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究竟有什么样的用处? 1、 空语类与语法同构问题

语法同构:判断两个结构的句法形式是否相同以及两个结构的基本语义关系是否相同这样的问题。 46a 小李去过了 去年去过了 北京去过了 46a是层次同构,46b是扩展同构 47a 客人来了 来客人了 客人来家里了 家里来客人了 家里客人来了 来家里位客人 47a层次异构,47b是变换同构

能够比较严格的说明语义关系和结构形式的对应关系。

2、 空语类与成分提取分析 他开的出过事故;

他开车的技术数一数二;他开的数一数二;他开车的数一数二X

X的,如果X中缺少一个名词成分,即主语或宾语上有空位,X的就可以修饰这个空位名词还可以独立使用,如果都没有空位,X的就只能修饰X的以外的名词。

独立使用并有指称作用的“X的”叫做“转指X的”(X中发生了提取,也就是有空语类、) 没有。。。。。。。。。。。。。。。。。。。。。。。。。。。。“自指X的”

构造转指X的时,先让X出现空位再使X的修饰或指称原来这个空位上的名词的语法操作过程叫做成分提取。 英语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由 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that X”结构

第八讲 移位理论与成分移位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空语类?是因为语言的成分相对于原型结构发生了移位,而导致应该有成分的地方出现了空缺,形成了空语类。移位理论可以解释更多的语言现象,使理论更趋于简单一致。移位分析可以用来解释把字句(多重移位)和话题结构(分裂移位)的现象。】

47b 客人来e了 t来(客人)e了 客人来家里了 (家里)t来t(客人)了 (家里)客人来t了 t来家里(位客人) 46b 小李去过了e (去年)e去过了e (北京)e去过了tj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书笔记(陆俭明、沈阳) 高思畅

一、什么是“移位”?与倒装、易位有什么区别? 移位movement 语法成分相对于原型结构中某些成分的原始位置发生了移位。 是句法平面上的成分移位。 是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的成分位置变化。 移位有原型结构和论元位置这两个先决条件。移位主要是指论元NP成分(主、宾语)的空位置,一般不涉及非NP成分的位置变化。 跑了一只羊 tiV(NP1i) 二、移位的规则是什么?

生成语法中有转换规则,转换规则是为了形成表层结构,即各种具体使用的句式,移位就是转换规则的一种,那么移位规则究竟是什么呢?而移位规则复杂琐碎,所以移位的研究重点从怎样才能移位改变为怎样才不能移位,即移位限制规则。 (一) A覆盖A原则

1. 如果动词后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名词词组(NP),移位只能作用于上层NP,不能作用于下层NP。

比如,小王扔掉了许多关于语言学的书。 多少关于语言学的书,小王扔掉了? 多少书小王扔掉了关于语言学的?X

2. 如果动词后包含了两个层次的介词词组,移位只能作用于上层PP,不能作用于下层PP。

He will emerge out of that tunnel? Out of which tunnel will he emerge? Of which tunnel will he emerge out? X

(二) WH移位(名词移位到句首)------孤岛禁区条件

1. 复合名词结构限制:一个句子结构做一个名词的定语或同位语,这个句子结构中的任何成分都不能移出来。

比如,I read a book about that man. The man who I read a book about.

I read a book which was about that man.

The man who I read a book which was about. X

2. 并列名次结构限制:并列名次结构中的某一个成分不能单独移出来

3. 左分支名词结构限制:一个由连续多个名词作修饰语的名词结构(主要是领属性的名词词组)其中一个成分处

于更大程度的左侧是不能发生移位。 他娶了张局长的爱人的妹妹的同学。 张局长他去了爱人的妹妹的同学。X

4. 主语从句结构限制:由一个句子结构作主语时,这个结构中的任何成分都不能移出来。

That you raised this suggestion is unsuitable.

The suggestion that you raised is unsuitable. (这两句话意义不同)

总结:[…X…[a…[b…Y…]…]],当a和b为NP或SP(从句结构),Y不能移至X处。-------邻接条件(界限原则)

易位 易位后的成分不再能分析为这个结构的句法成分,因此只是一种话语平面上的成分移动 倒装 倒装的成分必须都能够回到原来的位置,因此是一种表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的成分位置变化。 倒装需要有一个显性的原位置,俗称,回得去。(倒装是移位的一种,自由移位) 太美了,这地方! 到家了吧,他大概?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书笔记(陆俭明、沈阳) 高思畅

三、移位是从哪里往哪里移?移位的成分是名词还是动词?

移位的方式总结下来有三种:1. 名词移位(名词前移和名词后移)2.名词向前移位 3.动词向前移位。无论哪种分析方法都不是不可以,具体要看哪一种方法能反映语言中句法成分移位现象的系统性,能不能通过这种分析解释语言中的更多的语法现象。

具体实例:

1. 英语中“非宾格动词结构(名词既可以当主语出现在动词前,也可以当宾语出现在动词后)” John melted the ice John broke the window John open the door 他死了父亲 一只小鸟落树上了 2. 致使义结构(使动用法) 土地很平整 队伍很纯洁 思想很活跃 (农民)平整了土地 (我们)纯洁了队伍 (大家)活跃了思想 The ice melted The window broke The door opened (他)父亲死了,汉语中可保留主语,有领属关系,英语中没有 (刚才)落树上一只小鸟,没有任何主语名词 名词后移:汉语中出现了“动宾+宾”的结构,进军好莱坞,登陆中国,约会女朋友--------动宾结构扩大化:多出来的宾语是从动宾动词前后移到宾语位置(动宾动词后) 又例如:

双宾语:动词前移造成 小李送了一本书给小王 John sent a book to mary. 小李送(给)小王一本书t(给小王) John sent Mary a book t (to Mary) 双宾动词结构是本来就有的,动宾+宾是结构的特殊演变,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动宾动词都可以这样,动宾+宾也不会构造成双宾结构。

名词移位: 1. 主宾互易 2. 得”字结构 3. 假性双宾结构 4. 方位处所状语结构 三个人吃了一锅饭,一锅饭吃了三个人 三个人坐一条板凳,一条板凳坐三个人 小姑娘疼得直流眼泪,疼得小姑娘直流眼泪 小姑娘哭得眼睛都肿了,哭得小姑娘眼睛都肿了 我沾了一手油,(修车时)沾了我一手油 我省了一笔钱,(这下子)省了我一笔钱 台上挂着标语牌,标语牌挂台上了 台上演着戏,戏演台上了X. 不能移在动词后,只能出现在动词前,戏在台上演着。 只要语言事实搞清楚了,采用什么样的移位分析倒可能是其次的。

四、把字句的构造形式和语义解释 和主语有关的结构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书笔记(陆俭明、沈阳) 高思畅

1. 简单动词主语把字句 几个犯人跑了 那三个孩子病了 他老伴死了 跑了几个犯人 病了三个孩子 他死了老伴 把几个犯人跑了 把三个孩子都病了 他把老伴死了

NPb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在把后,特定类别的动词允许主语向动词后移位,并且重新移位回动词前时,才可以使用把。

这样的动词比较多。

2. 动结式主语把字句

同上,只有特定的动补词组允许主语向动补后的宾语位置位移,当它重新移回动词前时,才能加把。

好多人都病倒了 病倒了好多人 把好多人都病倒了

3. 得字式主语把字句

把我愁得大病一场 愁得我大病一场 把我愁得大病一场

综上,和主语有关的NPb都一定具有一种可以“多重移位(前后回移)”的形式特征。 NPb=简单句中由动词决定,动结式中由动词词组决定,得字式中由结构决定,可以后移并再次前移的谓语的主语NP

【他们离婚了,离婚他们了X,所以不能说把他们离婚了】

和宾语有关的结构 1. 动结式把字句 (保姆)咳嗽醒了孩子 小姑娘哭肿了眼睛 孩子吃坏了牙 我们终于打通电话了 他赶走了她 把孩子咳嗽醒了 小姑娘把眼睛哭肿了 这孩子把牙吃坏了 电话终于打通了 他把她赶走了 动结式的结构特点是两个动词(包括特定类可以作补语的形容词)并合,NPb既不是谓语动词的宾语,也不是补语动词的宾语,而只是动结式补语动词的主语。保姆咳嗽+孩子醒,小姑娘哭+眼睛肿 补语动词的主语要移位到谓语动词前才可以使用把。

与前面的情况挂钩。NPb向后移位,并重新回到动词前,才使用把。

动结式中能构成把字句“宾语”和不能构成把字句“宾语”的区别条件

有的动补词组后的名词只能是谓语动词的宾语,有的动补词组后的名词只能是补语动词的宾语,虽然表面上看也都是动补词组的宾语,但不是经过后移的某种主语名词,所以不够成为NPb及构成把字句。比如:

喝醉了酒 把酒喝醉了X 爬过了这座山 把这座山爬过了X 乱出了名 把名乱出了X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书笔记(陆俭明、沈阳) 高思畅

综上,NPb=简单句,动结式,得字式中由动词结构决定,可以后移并再次前移的谓语的主语NP;以及动结式中可以强制或自由后移并再次前移的补语的主语NP。

NPb就是把字句中的“后结构主语成分”,凡是符合条件的可做后项结构主语的名词都一定有可能通过多重移位成为NPb,并构成把字句。

1.他喝醉了酒 2.他把酒喝醉了X

3.这么点儿酒就把他喝醉了。

移位过程: 他喝醉了酒 4.酒他喝醉了

5.这么点儿酒就喝醉他了 这么点儿酒就把他喝醉了

“酒”是谓语动词“喝”的宾语,所以不能构成2,但是酒可以前移句首成为4,“他”可以后移到动补词组后边的位置,因为可以后移,所以可以再次前移,通过“把”前移

建立“名词多重移位”分析的目的:1. 把字句成分数量多,结构形式复杂,所以才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够在结构并和过程中保持成分一致性和结构一致性的语法形式,而名词多重移位分析能够用简单一致的形式构造复杂结构类型。 2. 对把字句的语义性质作出解释。

把字句的语义性质:经过某种动作行为的处置、支配或影响,使某个人或事物(NPb)达到某种结果或状态。 语义性质分解为两个部分:

语义1=NPb受到某种处置或支配 通过名词向后移位体现。

过去的研究普遍关注动宾关系,即动词支配,移位分析讨论只要名词能够向后移动,也可以获得某种受支配的语义性质(“后置支配”),比如,“病”不能带宾语,但是我们说“我们班今天病了一个人”,这个病获得了一种受支配性质。

语义2=NPb具有被陈述的某种结果或状态(主要都是动结式)

通过名词向前回移体现。只要名词能够向前移动,也可以获得某种被陈述的语义性质,这不妨称作“前置陈述” 前置陈述比起主语陈述来,陈述关系是间接的,也就是所谓的“话题化”

例如,“她哭肿了眼睛” 眼睛通过后移从前项动词哭获得后置支配,同时又是肿的被陈述主体,但与哭没有主语陈述关系,这样,要是眼睛再向谓语动词前移动,建立前置陈述,可获得哭支配眼睛造成肿的结果状态。

只有在NPb多重移位(前后回移)两条通路都不被阻断的情况下,“受支配”和“结果状态”的语义性质才能同时得到保证,把字句也才能成立。

五、话题结构的分析

话题结构:句首名词成分有两大类

1. 论元性句首:根据“三个原则”建立的动词抽象结构中占据NP位置的主宾语成分,NP是受动词支配的论元,直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书笔记(陆俭明、沈阳) 高思畅

接联系结构中的论元位置。最典型的是原来可以出现在动词后作宾语而现在出现在动词(和主语名词)前。比如:电影我们看过了,大会我们不开了,报告我们写好了。 总体分析有三种论元性句首: 整体移位 同指称:留下语迹 不同指称 我刚浇过花,花我刚浇过 我刚浇过花,花我刚浇过水 分裂移位: 我刚浇过花,花我刚浇过一盆(前移) 移位条件:当原来构成整体论元NP的组成成分在结构中独立存在,两只小鸟落树上,小鸟落树上两只(后移) 就是论元NP的分裂移位。 移位方向:前移、后移。 整体移位和分裂移位的异同: 1. 整体移位和分裂移位的句法和语义性质完全对立。 整体移位:论元NP整体移位后,原论元位置要么出现语迹,要么出现复制代词,移位成分与原位置的语迹或复制代词构成一种约束关系。 分裂移位:如果能构成移位,移位成分与留在原位的成分要么语义所指类型不同,要么语义所指范围不同。 比如,他喜欢播音员的声音。声音他喜欢播音员的。喜欢播音员不等于喜欢声音。存在成分异指性质。在论元NP分裂移位造成“成分异指”的成分中,一定有一个也只有一个成分才真正受动词支配,并且占据“成分支配位置。” 2. 相对于论元NP的内部现象说,即所有NP分裂移位后独立出现的组成成分之间在句法和语义上的差异基本一致。 名词词组分裂后移:

存现结构:一元动词的动词前论元NP(即表示主体的主语论元)可以分裂后移,并构成存现结构。 他的老伴儿死了,他死了老伴(原动词前论元NP是一种狭义的领属性NP) 仓库里的不少苹果烂了,仓库里烂了不少苹果。(表处所,也是动词前论元NP的分裂后移)

原来动词前论元NP中分裂后移的成分才是真正的论元NP,遗留原位的领属性定语知识形式上占据了原来动词前论元的位置。 名词词组分裂前移 所有NP向前分裂移位都不是真性论元NP移位,留在动词后原位置的成分才是受动词直接支配的成分,或者说动词后是成分支配位置,前移成分不再受动词支配,成为非直接论元句首NP。 分裂前移有两种情况:

1) 定语成分前移。例如:他乱翻抽屉里的东西,抽屉里他乱翻东西。 2) 中心语前移。例如:我只抽万宝路香烟,香烟我只抽万宝路。(中心语前移)

我特别喜欢她买的这个挂钟,她买的我特别喜欢这个挂钟。(修饰成分前移) 为什么有的是定语成分前移,有的是中心语成分前移?

语义所指范围小的成分出现在后面,语义所指范围大的成分出现在前面。 比如,香烟我抽万宝路。可以说,我抽万宝路,而不可以说香烟我抽。

所谓语义范围大小,并不决定于某个成分是原名词词组的中心语还是修饰语。所以结构中真正的动词后论元NP实际就并没有发生移位。

2. 非论元性句首:NP不受动词支配,最典型的就是只能出现在动词前,语义上表示“时间”、“场所”、“关涉”等的名词词组。比如: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礼堂里我们开大会,那件事儿我们已经写了报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