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报告
06中文(5)班 李洒洒 0601810509
题目:论中西文学中女性婚恋模式及成因
作者:褚蓓娟
出处:《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内容提要:本文从女性主义观点出发,分析栖居在男权文化传统下的中西传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论述她们在婚姻、恋爱追求中所体现出的女性觉醒意识和沉积在女性潜意识领域中的女性集体无意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冲撞与矛盾。本文认为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它们往往都在两者之间徘徊、挣扎,艰难地生存着。
关键词:女性主义 男权意识 男权文化 女性集体 无意识女性 觉醒意识
思维路径: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布局,第一段是总起,作者介绍了女性生存的文化背景。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女性都生存在男权文化的束缚下。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男权标准的束缚下产生的。因此,女性依附于男性成为了一种“女性集体无意识”。而婚姻则是传统社会束缚女性的主要手段,女性面对这种附加的社会性,是容忍、认同还是挣扎、反抗成为人们心中的疑问,本文作者以传统文本为范例,从“认命型婚恋模式”、“自主型婚恋模式”、“转嫁型婚恋模式”三种类型女性的婚恋来论述中西文学中女性婚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
分述部分,作者采用小标题形式,对三种婚恋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在“认命型”中,作者举了《奥德赛》中的泊涅洛珀,《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和莫泊桑《一生》中的约娜三个女性的例子,这三位女性 都是男性叙事者在男权文化中为女性塑造的楷模,是“认命型”女性的典型。在叙述完三个女性之后,作者对“任命型”这一部分做了总结:这一类型的女性的自我意识已经被男权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抹杀和压制,使她们成为男权文化境遇中,没有主体“声音”的“空洞能指”。
“自立型”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婚恋模式,作者举了《结婚十年》和《简·爱》两个中西方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婚恋状态下女性的生存状态,虽然自立型女性有着自己的理想,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但同时也透露出其对男权社会的妥协。《简·爱》中的简虽然是一个追求心灵自由和人格,具有反抗精神的只是妇女,但她仍然不可能以实际行动完全否定父权家庭,走出家庭对她来说是不可能的行为。而《结婚十年》中的苏怀青也一样。她们一方面试图超越男权文化的束缚而争做的女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摆脱不了男性传统文化的种种规范。
“转嫁型”女性是处在“任命型”和“自立型”之间的一种女性类型,作者把“转嫁型”放在最后,更有助于作者比较器不同之处。“转嫁型”不同于“型”女性的是她们虽然有理想,却不愿意靠自己努力去实现,她们把希望转嫁到丈夫或儿女身上,如“包法利夫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等虽然都具有反抗、超越的女性自我意识,但她们在反抗、超越的过程中,又始终以男性文化标准为尺度,寻求着能替自己实现理想的人。她们依旧在女性自我意识和男性文化的夹缝中求生存。
最后两段作者对这三类女性做了总结,长久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女性,她们在求生的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走入两难的矛盾之中:一方面力图摆脱男权文化的束缚,凸显自我;另一方面,有在外在和内在的精神禁锢只中难以自拔,女性想要在两性的世界中
寻求平等是不可能的。
评价:
这篇文章的优点有一下几点:
(1) 文章的结构十分清晰。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十分清晰,可以让读者快速的掌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分述部分采用小标题形式,可以一目了然。
(2) 主题非常明确。文章虽然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但是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女性始终不能够完全,女性的形成和发展由于长期受男性标准的社会化,衣服男性已经成为一种“女性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就随同生命一起消长,永远也无法摆脱。
(3) 分述部分的类型排列十分到位。“认命型”女性是古代女子中最常见的类型,对她们而言,依附男性的观念是根深蒂固,无法改变的。而“自主型”女性是现代女性的特点,完全相反的类型,前后对比,视觉效果好,也使人看透两种女性的本质。“转嫁型”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词,这类女性是前两者的中和,放在最后既是一种缓和,也因为这是现代女性最普遍的存在,是很合理的,不会让人觉得突兀。
(4) 结尾的概括既升华了主题,也发出了身为女人却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奈叹息。这样的结尾不仅能再一次明确主题,而且给了作者“发泄”自己情绪的空间,同时也能使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感同身受,悲叹自己的命运,很有感染力。
不足之处:“认命型”中之举了外国的例子,而忽略了中国。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
社会塑造了很多的“认命型”女性,是极具代表性的,应该予以描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