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 第3期 体育世界 Sports World NO.3.Mar.2013 “应 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竞争力研究 以辽宁省部分高校为例/ 刘德明宋广庆 摘要:当前辽宁省大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 和矛盾。研究认为,只有从社会发展需求和校情等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改 革;加强就业指导、转变观念,才能不断增强辽宁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活力,提升竞争力。 关键词: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课程 前言: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 大众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与之相应的经济社会 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用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熟 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所) 比例(%) ‘‘2+2” 4 57.1 综合培养 2 28.6 “T”型 1 14.3 的应用型与知识型人才;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围绕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理论修养,强化学生知 识应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展开。[1】本文依据社会 体育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及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现状, 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提出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及 策略。 1.调查结果与分析 1.1.2多数高校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深 人到学校群体活动中,在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能力、 指导健身活动、组织体育赛事等方面存在非常明显的能 力不足,许多学生在面对人多的场合时甚至会感到不自 在。多数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多地注重知识技能传 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会造成 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不强,或专项技能水平较高,但指导能力不强。社会体 育专业的学生是面向社会的服务型人才,如果仅仅拥有 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不具备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服务于 社会的能力,是难以胜任未来岗位工作需要的。 1.2我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1.2.1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调查情况 笔者对抚顺石油化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 师范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这五所高校的课程 设置中的学时、学分进行均值统计,得出统计结果(表 2)。通过表2可以反映出,专业课程设计的基本做法大 1.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1.1,i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统计情况 对辽宁省7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 的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7所院校中(见表1),有 4所(占57.1%)采取“2+2”分流培养模式,即在前两 年开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后两年设置专业方向; 有2所院校(占28.6%)采取综合培养模式,专业下不 设专业方向,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重视学生的综合 素质及能力,培养既懂经营管理又能进行技术指导的 复合型人才;1所院校(占14.3%)采取T型人才培养模 式,即横向上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 些体育项目技战术,纵向侧重培养学生体育经营与 管理能力。 表1:辽宁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上还是以专业课为中心,根据专业课程需要,按照课 程科目逐步深入细化组织课程,注重专业自身的系统 性、整体性,但实际情况中却存在许多问题。 表2:各高校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均值统计 基金项目:2012沈阳化工大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C10 作者简介;刘德明,宋广庆沈阳化工大学体育系 —-45—- 必修课 课程分类 公共课 选修课 实践 课外 环节 专业基础课 专业方向课 跨学科 环节 简单,实践教学模式和计划缺乏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和 专业研究实践教学体系,计划性和实效性不强。 2.优化改革对策 理论 术科 理论 术科 选修课 学分 35 38 31.5 25 8 l2 37 lO 2.1体现人文精神和加强专业教育 认真组织思想教育课,介绍专业历史、现状及前 景,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认清现实,以免过分理想化而受 占总学分% 17.8l l9_33 l6.O3 12.72 4.O7 学时 634 610 663 389 128 6.1 192 l8.82 5.08 f 到现实的打击。要多组织学生到一些效益好的体育经营 场所进行参观、教学实践,或到社区进行义务指导,鼓 励学生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培养其成就感和专业兴 占总学时% 24.23 23-3l 25 34 14.87 4.89 7.34 1.2.2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院校并没有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课程培 养计划,而是将专业目录中规定的培养目标直接搬进教 趣;加强专业教育,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社会体育专 业毕业生应该改变自身观念,努力适应市场需求。 学计划。这种做法使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直接的依据, 处于盲目的经验状态,影响了教学计划的针对性、有效 性及科学性;公共基础课的比例偏低,这降低了学生基 础理论的总体水平,同时也制约了专业基础理论水平的 提高;必修课的比例与选修课的比例不合理,限制了学 生自主选择的自由度,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 能,不利于培养富有个性、活力和创造力的人才;一些 课程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及时体现学科研究的新成 果,反映社会体育工作的新动向。 1.3教学体系现状 1.3.1师资力量、教师队伍建设 笔者通过对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化 工大学3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在编教师共计92人的本 科学历专业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得出结果(见表3)反 映出:一方面,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占57.6%,社会体 育专业教师的缺乏不利于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及本 专业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无法科 学系统地安排课程。此外,多数高校共同存在的一个问 题是,从事社会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在教学水 平和科研水平方面的能力都比较低,社会体育专业是一 个应用型专业,要求教师有社会体育指导、体育经营管 理、体育新闻采编等方面的亲身经历,否则只能是“纸 上谈兵”,教师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表3社会体育专业教师专业统计表 体育教育专业 运动训练专业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 其他 人数 53 21 lO 8 比例 57 6% 22.9% 1O % 8.7% 1.3.2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课时数安排较少,约占总课时的5%~10%; 时间较短,有的只是在第八学期安排8—10周时间,缺乏 平时对每个学年不同阶段分别有计划安排学生进行实践 锻炼的时间;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单一,缺乏针对 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数量少,有的基 地共建合作目的性不强,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形式多 是放任自流,缺乏指导教师,有的对实践成绩评定过于粗糙 —-46—— 2.2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建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多元整合型”的课程体 系,可以按照社会需求增减课程数量和种类,重点建设 能体现地方特色的课程模块群。应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反 映职业能力的实训课程,为能力培养提供保障。比如, 设置一些通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 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 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 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 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 进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 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 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社会体育 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门类多样的术科课程,使学生 掌握至少两门术科项目技能以及具备该项目在群众体育 活动中的组织与指导能力,改变目前该专业偏重学科、 忽视术科的课程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建设是关键,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引进一批 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社会体育 专业的建设需要~支年龄、职称、知识结构、专业方向 都相协调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合理 规划,制定建设目标,分阶段,分步骤地引进和培养, 在岗位设置上要科学合理,按需设岗,明确岗位职责, 制定相应的标准,让高层次优秀人才看到事业发展,实 现自我价值的前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形成尊重人 才的氛围,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内部环境和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红华等.湖州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 养方式与实现的意义[J]_安徽体育科技,2009(5).69—70. [2]陈志鸿.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构想[J].南通师范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oo1(3)131—134. [31151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 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2007(2). 【4】陆亨伯.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J]_体育文化导刊, 2002(3).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