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兽医名词解释

来源:尚车旅游网


1.骨连接:骨连接是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互的连接,可分为纤维连接、软骨连接和滑膜连接。

2、 呼吸:又称组织呼吸,是血液与组成组织的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3、 阴道穹隆:马、牛、羊等动物的阴道前部由于子宫颈阴道部的突入,形成凹陷的阴道穹隆。

4、 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又称为神经元。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

5、 临床诊断:是一个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综合分析到做出判断的过程。

6、弛张热:发热后,昼夜温差大,超过1ºC,但不降至正常体温。见于败血症、支气管肺炎、和马腺疫等。

7、 共济失调:指静止时姿态不平衡、运动时动作不协调、步态不稳等。见于脊髓传导阻滞或小脑受损。

8、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血量增多

9、梗死:动脉血流供应中断所致的局部组织坏死,称梗死。

10、变性:细胞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的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过多。

11、炎症:炎症是指机体活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损伤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在血管、神经、体液和细胞的参与下,炎症局部有变质、渗出和增生。同时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白细胞增多和巨噬细胞系统增生等全身性反应。

12、 酸中毒:在病理情况下,打破了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体液酸碱度的相对稳定称为酸中毒。

13、败血症: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在局部组织和血液中持续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造成广泛的组织损害,使机体处于严重中毒状态和全身性病理过程。

14、贫血:贫血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或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并伴有红细胞形态改变和运氧障碍的病理现象。

15、病原微生物 凡是能够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寄居、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感染)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16、灭菌 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17、灭活疫苗 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过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后,仍保留免疫原性,接种后使动物产生特异性抵抗力。

18、细菌菌落 在固体培养基中,单个细菌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称为菌落

19、免疫应答 抗原进入机体后,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

20、减毒活疫苗 将病原体在培养基或动物细胞中反复传代,使其失去毒力,但保留免疫原性,用这种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接种动物后可使动物产生特异性抵抗力,称为减毒活疫苗。

21、选择性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一类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类细菌生长,从而将后者选择出来

22、增菌培养基 根据某种或某些细菌的特殊营养要求,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一些其它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血液、血清、酵母浸膏、生长因子等可供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生长。

23、消毒 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24、抑菌 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

25、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效果,称药物的治疗作用。

26、药物作用选择性: 对药物作用表现出明显兴奋作用或抑制作用的组织称药物选择性作用。

27、药物的作用:进入机体的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反应称为药物的作用。

28、药物不良反应:在药物的治疗中,同时可能产生与防治作用的目的无关或有害的作用,称不良反应

29、药物的副作用:在临床用药的剂量下,伴随治疗作用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30、拮抗作用:联合用药后使药物原有作用减弱,称为拮抗作用。

31、防腐消毒药:防腐消毒药是指用于家畜﹑家禽体表及周围环境的抗微生物药。

32、特异解毒药:特异性解毒药是针对毒物中毒的机理,借助药物作用高度专一的药理性能﹑拮抗或消除毒物的毒性作用的药物。

33、制剂:可以直接用于动物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34、剂型:根据《药典》﹑《药剂规范》等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适合于治疗预防应用的形式或类别称为剂型。

36、对症治疗:用药后改善疾病的症状的治疗方式。

37、药物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称为药物的体内吸收。

38、抗菌谱:抑制﹑杀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范围。

39、协同作用:联合用药后使药物原有的作用增强,称为协同作用。

40、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是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霉形体及某些原虫均有抑制作用的一类药物,其指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

41、抗生素:抗生素为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得的有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一类药物。

42、毒性作用:对机体实质器官的损害或功能的损伤,称为毒性作用。

43 完全康复 . 致病因素作用已经停止,疾病的全部症状已经消失,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损伤完全恢复正常。

44出血 : 血液(主要指红细胞)流出或渗出到心脏、血管之外,称为出血

45水肿 : 过多的液体蓄积于组织间隙或体腔内

46坏死 : 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坏死,坏死细胞物质代谢停

止,功能完全丧失,并且不可恢复。

47蜂窝织炎 : 皮下或肌间疏松结缔组织发生的弥漫性化脓性炎

48脱水 :由于水的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以致体液总量少于正常的现象,称为脱水

49机化 指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的过程。

50恶病质 恶性肿瘤的晚期,动物出现的进行性消瘦、贫血、无力和全身衰竭称恶病质。

51嗜酸性粒细胞性脑炎 是由食盐中毒引起的以嗜酸性粒细胞渗出为主的脑炎

52 病理性钙化 除骨骼和牙齿外,在机体其他组织发生钙盐沉着的现象,称为病理性钙化。

53栓塞 在血液循环系统内形成或由血管外侵入的异物,随血流运行引起血管阻塞的过程。

54发绀 淤血时,组织和器官的颜色变成暗红色或蓝紫色。这种颜色变化在可视粘膜和无毛皮肤上特别明显 称为发绀。

55卡他性炎 粘膜或浆膜表层轻微的急性渗出性炎,称为卡他性炎。

56虎斑心 心脏发生脂肪变性时,在正常心肌之间有灰黄色的条纹或斑点分布,在外观上呈黄红相间的虎皮状斑纹,称为虎斑心。

57炎症 炎症是指机体对各种致炎因子损伤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在血管、神经、体液和细胞的参与下,炎症局部有变质、渗出和增生等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有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58淤血 即静脉性充血,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血量增多,称为淤血。

59痛风 指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尿酸和尿酸盐沉着在体内一些组织或器官的疾病。

60萎缩 是指已经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发生体积缩小和功能减退的过程。

61坏疽 组织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后引起的病理变化。

62肥大 由于细胞体积增大,导致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功能增强的状态,叫做肥大。

63心力衰竭细胞 肺淤血时,常在肺泡腔内见到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因为这种细胞多见于心力衰竭的病例,又叫“心力衰竭细胞”。

64出血性浸润 渗出性出血时,渗出的红细胞进入血管周围组织间隙的病变。

65噬神经元现象 神经细胞坏死后,小胶质细胞吞噬神经元残体。

66梗死 指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的坏死。

67肉芽组织 在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一种幼稚的结缔组织。眼观呈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湿润柔软类似肉芽。

68化脓 炎灶中,中性粒细胞死亡后,释放蛋白水解酶,将自身和周围组织分解液化为浓汁的过程。

69支气管肺炎 又称为卡他性肺炎,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以肺小叶为单位的急性渗出性炎症,多数为化脓性炎症。由于病变多半局限于肺小叶范围,又称小叶性肺炎。

70绒毛心 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时,心脏表面覆盖有易于剥落的黄白色薄层纤维素。如果炎症时间持久,覆盖在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因心脏搏动而形成绒毛状外观,称“绒毛心”。

71肉瘤 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组织以及淋巴、造血组织等)的恶性肿瘤。

72败血症 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在入侵局部组织和血液中持续繁殖并产生大量毒性产物,造成广泛的组织损伤,使机体处于严重中毒状态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73炎性细胞浸润 炎症时,炎性细胞穿过血管壁后 在炎灶组织间隙内聚集并发挥吞噬作用的现象。

74炎性水肿 渗出液进入组织间隙,引起组织间隙含水量增多的现象。

75肺肉变 大叶性肺炎时,当肺泡内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白细胞释出的蛋白溶解酶不足时,肺泡内的纤维素性渗出物不能完全溶解、液化,间质、肺泡壁、血管及支气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并伸入肺泡,取代纤维素性渗出物而发生机化。此时病变肺组织致密、坚实、变成红褐色肉样,称为肺肉变。

75白斑肾 局灶性间质性肾炎,在肾表面及切面皮质部散在许多点状斑状或结节状病灶。在牛尤其是犊牛,病灶较大,稍膨隆,呈灰白色,有油脂样光泽,称为白斑肾。

76脑软化 脑组织发生坏死后分解液化的过程。

77血管套 在脑组织

动植物检验检疫检疫性有害生物“疫区”和“保护区”的划定

我国:划分疫区和保护区

疫区:某一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未广的情况下,对发生了这一有害生物的地区,为防止其向未发生地区传播扩散,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而划定,并采取封锁,消灭措施的区域。

保护区:在某一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已经普遍的情况下,对尚无有此害生物的地区,为了防止其呗污染或被人为传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而划定,并采取保护措施的地区。

疫区的种子,苗木及其他,只限在疫区使用。情况改变时,应及时撤销“疫区”或取消“保护区”称号。

国际:划分非疫区

非疫区:指一个由科学证据证实没有发生某种有害生物,且这种情况由官方维持的地区。

有害生物低度流行区:是指经主管当局认定,某种有害生物发生水平低,并已采取了有效的监督,控制或根除措施的地区。

缓冲区:环绕或与疫区,有疫害生产地,非疫区,无疫害生产地,无疫害生产点邻近的地区,该地区内没有特定的有害生物发生或发生程度很低并由官方控制,同时实施植物检疫措施防止有害生物的扩散。

植物检疫:为防止人为传播本国或本地区没有发生,或虽发生但分布未广(未达到生态极限)且在政府机构控制中的有害生物,保护本国或本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由法定的政府机构,依法应用科学技术等手段对可以传带这些有害生物的植物及其产品等,

采取预防这些有害生物传播的各种措施的综合管理体系。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植物检疫的科学保障。

有害生物:任何对植物,植物产品造成损害的植物,动物,病原物的小种,株系或生物型。

检疫性有害生物:对某一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存在但分布未广,并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本国或地区虽有发生,但存在用于于种植的植物上,将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害的有害生物。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以生物或其他科学,经济学的依据,确定一种有害生物是否应该限制以及限值所采取的植物卫生措施力度的评价过程。

有害生物风险管理:降低有害生物传入风险的决策过程。

风险识别风险估算

风险控制方法的选择(1.风险回避2.风险防止:预防,保护,减损措置)有害生物风险评估PPC对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定义为:对受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的经济重要性(经济重要性标准),但尚未在本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不广(地域标准)并进行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管理标准),先确定目标有害生物是否为检疫性有害生物,然后再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其风险,最后得出风险是否可以接受,如果不能接受则才需措施是否可以降低风险的结论。超过了国家所确定的适当的保护水平不能接受则采取措施是否可以降低风险的结

论。超过了国家所确定的适当的保护水平(ALOP)的风险是不可接受的风险,必须制定和采用风险管理措施。这一阶段分成互相关联的3个步骤:有害生物分类,评估传入,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评估潜在的经济影响。

一、重要概念

1. 隔离检疫:是将进出境或国内调运的有关动植物在检疫机关指定的场所内,于隔离条件下 进行饲养或种植,并在其生长期内进行检验、检测和处理的一项措施。

2.动植物检疫法规:是为了防止检疫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而限制动植 物、动植物产品以及其他物品的生产、流通或储存、或人员的正常活动,并建立检疫出证体系的官方规定。

3.检疫申报:是检疫物输入或输出时由货主或代理人向检疫机关及时声明并申请检疫的法定 程序。即检疫物在到达前或到达时货主或代理人必须及时向检疫机关进行检疫申报以利于办理提货手续.

4.人畜共患病: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即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 学上有相互关系的人和脊椎动物的疾病。

5检疫性一类动物疫病:是指具有非常快速的传播潜力,能引起严重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后果,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的传染病。

6. 病原性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动物特定疫病的一类分布广、繁殖快、形体微小的单细胞或 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病毒、衣原体、支原体、

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及少数藻类)。

7.检疫措施:是指当国内或国外流行检疫传染病时采取的防护性措施。

8.商品检验条款:指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通常订有有关商品检验的条件和内容。

9.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那些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 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不广并正在进行官方控制的植物有害生物。

10.检疫性二类动物疫病:是指对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具有影响,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国 际贸易具有明显影响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