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会议整理稿
2005年7月 山东威海
应书增:
中学教学和高考的关系 中学教学是高考的指挥棒
《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的出发点不同。 遵循大纲而不拘泥于大纲是不对的。
《考试大纲》从去年开始,分省命题后,对考试的要求更明确。《考试大纲》还规定:
规定知识内容不能超纲。 规定能力要求。
能力的层次是高中生能达到。
题量、长度适中,中等学生能够完成。 难度适中。区分度。
杨宁一:
一、高考改革思路
考试组织者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中间环节扰乱命题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热点问题高考从来没有说一定考,不回避热点。 加强公开性,透明性。 两个大的方面:
一高考定位问题:为大学选拨人才,但承担太多重负:
1. 旧高考与新高考的关系
不是对立,很多经验(十个目标等)需继承,新课程的理念在现考试中的运用,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运用。 2. 教学和高考的关系
两个有利于(课改),高考并不是中学教学的终极评估,比中学教学高。教材总是有点滞后,高考不脱离中学教学实际。 中学培养的能力与大学要求的能力不同。 3. 教材与考试的关系
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一标多本情况下脱教材,主观题、客观题大量运用材料反映学生的能力。 4. 新课标和考试的关系 弥补新课标的不足 5. 大学与考试的关系 大学究竟需要什么人才? 二、有关问题 1.课标与模块整合
学科体系是否需要,要不要考,我认为还是要按体系考,而不是按模块考。历史必修课考试内容(第2稿).doc如全国一卷:“诗歌”,很难说是考文化史。强调综合。 按文明史来整合。
考试命题对教材内容和考试内容的整合,最好从文明史的角度进行整合。而文明史有几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从整个文明史的整合,第二种是还有各种文明类型,第三种是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当一个模块内容,进行整合就是要探讨它在整个文明史中地位和作用。
2.考试内容的确定
考试内容不准确(刘),应学科内容的确定
学科内容还是要确定。到底包括哪些历史内容,是简略好,还是明
确好。如辛亥革命,要不要具体化。
每个版本选择内容不同,不利于学生备考 3.考试目标的确定
十个能力要求,文综四个目标,新课标三个目标 三者关系如何? 高考目标如何确定?
考试目标的确定面临运用那个目标体系? 考试目标还不是课程和教学目标,
我认为十个目标和四个目标较好,但文综的四个目标不好操作。 考试目标可操作,命题可依据的东西。 各地命题的随意性
但是否达到考试目标,如可能只考察一部分目标,其他未实现。 上海试卷比较灵活, 国外采取能力目标给分。 4.选修课如何考
不考:不学
地方考:设计六个选做题,其他学科一起18个,试卷太长。可比性不强。
6. 考试的评估问题 如何评价各地的试题?
先有一些标准:难度、区分度等,这只是一般性问题, 高考评价指标的确定。
任世江:
新课程实施氛围不好。
《中华读书报》课改专家:谈课程就不谈高考,谈高考就不谈课改。
对立化。
新课程在推进过程中问题多:用旧的来操作新的。 等方案。
各方面均能接受。 有利于实验省份,
必须与基本文件(国务院纲要)一致。 考查目标作为首要问题来考虑。
各省要的是自主命题权。而不是制定各省实际情况的课程标准要求。
是否达到考察要求。
三维目标:前两维可作文章,但情感态度很难考出真伪。
教学宜粗不宜细
宜小不宜大(范围小,参与实验的省份有优势。) 考试方案上是否考虑有利方案,如文综考知识之间的联系多,能力的考察较少。
高考对史学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刘芃:
两个问题:考试内容和评价目标 一、 考试内容
两部分:考试目标和学科内容
考核目标:测试的指标体系,转变为学科考试的
内容。《考试大纲》
命题个人色彩较浓,随意性较大。
能力要求不是考试目标,其学科意义大于考试意义。
十条能力更多像学科要求。 考试目标约束性较强。
四大类12项考核目标(2005年推出针对综合能力)
有较强的科学意义,有相对独立的目标; 结构合理;
学科命题的需求;
体现了综合能力的要求。
其意义:明确、规范命题的要求、
操作。适合综合能力考试。考核目标特点:由后之前,逐级覆盖;重点是中间两级,2-3项是主体;提高试题的整体感,为三科命题提供依据。
考试目标主要时针对命题的随意性。 考试是一个心理过程。
新课标下不要失去目标的改革。 适合必修课的考试。
05年考试能力适合综合,也适合必修。 05年考试大纲的说明,现谈新的认识: 一、 获取和解读信息;
1. 是考试最基本要求 2. 针对考试性质而言
3. 强调了考试的审题:正确的读取。 4. 考试的信息量大。
5. 选择题的信息量有限,还需要主观题。 6. 把审题写进要求。 二、提炼信息的有效价值 对问题的认识程度。
三、组织和运用其他学科的信息 综合性试题而言。
文科综合考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考试。 测试、综合、能力等矛盾一体。文科不能做成拼盘。
以后考试是门类多的考试(单科、综合)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是主体内容。调动是初级概念,运用是高级概念。
建立正确联系。 三、体现学科渗透
学科间联系具有认识上意义,原始关系,而不是人为的,找出一些点。学生学过。
四、描述和阐述事物。
1.正确描述,抓住事物的特征
女人生孩子时最不适应,最难受,但最有希望。这不是常态。
学科内容的确定
1. 符合学科特征 2. 符合考核目标 3. 与高校对接 具体来讲:
1. 符合学科内容 必修和选修
要求:重沿革、联系、客观 应该是编年;互相关照(同类);保持客观。 2. 符合考核目标 分出层次
学科内容和考核目标建立联系,等级一目了然。
3. 与高校对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失去科学信仰什么事情都敢做,或者是寻求文明社会的某些,或对学生求真和科学态度进行考察,以开放性试题呈现。
现有统计资源的运用。
急需做以下事情:
1.考试内容实现考核目标的程度。 过去感性的多,
2.尽快建立评价标准:如覆盖面、教学和
选拔等,高校的要求在评价里面。
朱汉国:
新课标、评价与高考的关系
新课程高考怎么办? 高考实质是两个问题: 1. 考试形式 2. 怎么考?
拿出高考方案,还要拿出命题方案。 坚定信念,课改要继续搞下去。 陈小娅:平稳推进。
谈三个方面问题:目的:坚定信念 1.新课程改革思路
2.初中学业考试的继承性。(新做法) 3.高中学业考试和高考的想法
2001年新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
一、 课程评价改革的思路和依据
两个文件:国务院《决定》;2001年《纲要》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 中考改革问题 可参考的东西。
关于中考命题的评价刚出,江苏出版社。 几点意见: 思路:
高中
一、 学业评价和过程性关系
过程
二、 评价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三者
的关系
教学目标在课程目标之下,不存在超标之说,可适当增加或较少内容。
评价目标是在课程目标之下,不能超标。不是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评价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