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石基镇小龙小学 陈丽玉
一、课题背景
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农村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农村的小学生作文,缺乏个性,人云亦云,难得看到有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特点的作文。作文的练习局限于课内,忽略课外、社会这一大舞台;只重视习作的结果,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不重视生活素材,语言的积累,待到“作文”时作文,使得每一次的作文课,成了老师与学生“苦恼课”。为了改革这一弊端,进一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探索作文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校语文科研项目“农村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结合农村小学自身的特点,试图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小学特点的作文教学策略,为农村作文教学提供全新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
二、研究目标
总目标:开发农村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写生活化的习作,写出农村特色,使学生作文的过程成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促使农村小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学生作文素养。
1、低年级阶段目标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走进农村美丽的大自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写话有兴趣,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农村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2、中年级阶段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走出课堂,步入五彩生活,扩大活动天地,积累生活素材,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作文具有农村特色。
3、高年级阶段目标
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丰富的农村生活习作素材,写下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独特感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1
三、预期的研究结果
1、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生活为泉源,以育人为目标的作文教学思想,逐步做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优化,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沟通课堂内外,丰富课程资源,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2、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促进语文老师的专业成长。
3、本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学校科研氛围的形成,为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预 期 研 究 成 果 研究阶段 主 序号 (起止时间) 要 阶 4 5 段 性 6 7 2009.9-2010.6 8 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陈丽玉 教学反思、设计、案例、论文评比 收集整理资料 论文 其他 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成员 2007.11-2009.8 1 2 3 2007.6-2007.10 成立课题组及实验班 制定实验方案 调查分析农村作文教学的现状 课题实验、专题研讨、聘请专家讲座、指导 课堂教学观摩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实践 陈丽玉 陈丽玉 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成员 阶段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者 2
成 9 果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开发农村小学综合课程
走向综合、走向实践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进一步寻找作文与各个学科的“联系点”,拓宽“横向联系”渠道。充分利用数学、自然科学、艺术等课程的特点,借助其中的“实践”优势,引导学生把学习生活与作文零距离地接触,大胆实践,乐于实践,写出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真正感受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中有生活的乐趣。
2、开发农村小学作文题材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的重要思想。作文写什么?写自己身边的事,自己熟悉的事,自己有感触的事。这样学生对习作才能感到可近,可写,可亲。
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入手,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让他们真正从“作文难”的阴影中走出,彻底解决作文“无米之炊”的困苦。通过对农村生活的观察、写生活日记、调查、访问、游览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充分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之美,写出文理兼美的好习作。
3、开发与利用农村现代生活环境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当今农村在改革开放的热浪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本校所处的城镇结合的农村,到处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包括产业结构、耕作方式、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
引导孩子感受现代农村生活、爱护家乡环境、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祖辈、热爱和欣赏家乡人的产业,描绘自己眼中的家乡以及家乡人的才情,让孩子真正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消除“纸
3
课题论文汇编 论文 课题组成员 上谈兵”的作文病灶。通过访农户、读农谚、问农时、干农活、学农艺等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带着浓浓的“农”字氛围中,感受和表达实实在在的农村生活。
作文教学应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实施,让学生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学生才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4、教学农村实用应用文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作文的总目标中指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叶圣陶《文章例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10月第一版,P3。)作文要贴近生活,学以至用,这是现代作文教学的旨趣所在。
在本课题的实验中,将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特点,采用分步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写生活中需要的作文,写现实农村中常见、常用的“应用文”,并创造机会,让学生接受实践的检验。如亚运快举行了,我们组织学生写一封信给家长,作为亚运的小主人,向家长宣传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内容。
5、搜集、 阅读与应用结合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作文的重要基础。
老舍:“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根’。”引导学生把阅读与应用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珍视学生的阅读中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作文没有终南捷径,本课题将采用多读多练,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等策略,以阅读促进应用,以应用促进阅读,达到阅读、应用“双赢”的效果。每周周五早上,都有学生在全校学生前作读书心得经验介绍,以班为单位还做了读书心得卡。
6、构建开放的作文评价模式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是衡量作文教学成功与失误的重要尺度。倡导 “开放” 的评价指导思想,评价方法是:把评让给全体,把改让给学生。
4
本实验将采用度、多形式评价的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等形式,促进学生的习作能力与评价水平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方法
(一)理念学习,落实课题实验
1.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的全体实验人员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小学语文修订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学习叶圣陶等生活作文理论,特别是认真学习《农村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实验方案,让实验人员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水平,从理论上认识实验的重要性,把握实验意义,明确实验步骤,掌握实验方法。我校每周都会让语文老师根据课题开展读书活动。如每一周都会制定一个作文主题,有:如何在口语交际课渗透作文指导、如何有效地开展习作教学等,由一位老师负责上课并做这一专题的主讲,而其他老师则根据这一专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读这一方面的书籍。业务学习时,老师们轮流把自己读书过程中的收获与其他老师分享,并每月上交一篇读书心得。
2.外出参观。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培训、学习、参观的机会,使教师开拓视野,拓宽思路。我校老师每一次外出活动后,都会把自己的收获整理成文字资料,并印发给学校里的其他老师,与老师们分享自己的收获。如在区骨干学习的老师们,在每周的业务学习上,都会把在骨干班上学习的收获与老师们分享。象这样的分享还有很多很多。与别人分享,既是对自己所学的重温与整理,又为他人提供了鲜活的读书素材。(图1)
3. 组织课题“同课异构”教学评比活动。①读书活动。要求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每学期阅读有关课题的资料。②课题研讨。每周周四下午第三节课定为课题研讨课,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课题研究信息,围绕实验课题进行研讨。③教学观摩。加强本校观摩研讨,每学期所有组员都上一节有关课题的观摩研讨课,而且要求同级教师上在同一天内上同一内容的课,从而对比学习。如,五年级的两位教师刚刚就在第10周周;四早上的第一和第二节上了同一课文17课《桥》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④优秀课例、经验总结、学生作文等教科研成果展评。(附《实践与思考》2本、《同课异构》和教师优秀课例的VCD)
4.过程督导。课题负责人跟踪实验,实验过程,协调各种关系,对教育科研计划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及时了解教育科研的进展情况和质量,及时指导实验教师的教学实践,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经验,充实改进实验方案,做到课题有简介,活动有方案,阶段有总结,成果有展览,使实验顺利进行。如,“庆三八心意小诗”主题活动,我在开展活动前,就让学生收集大量关于妈妈爱的资料,三八当天,学校才有话可写。活动结束后,我们给学校评奖,还展示了成果。
5
(二)博览群书,挖掘素材,丰富语言积累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从小学生作文来看,没有生活积累就没写作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装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内心不能表达,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所以我们在学生作文指导中注重学的生活积累。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1、指导阅读,积累语言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要求中规定:“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要求学生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必须熟读成诵。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报目录,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自从课题开展以后,学校的图书馆就根据学生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新增了一万多册图书。利用每周周五的阅读指导课,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指导,告诉大家不能一味只读《作文指导》《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名家名著,比如《小王子》《夏洛的网》等,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要浏览、精读相接合,同时还要做好笔记。我们规定全校的学生每周至少写读书笔记一篇,摘录好词好句至少两页。
“我与好书一分钟”演讲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分享阅读成果,我校利用每周五的课间操时间进行了“我与好书一分钟”的演讲活动。学生通过自我推荐,站到升旗台下与全校师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既锻炼了自己的胆识和表达能力,也感染了更多的同学积极投入到阅读当中来。从开展演讲活动以来,学生的自信心也增强了,更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图2)
2、单项训练,积累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满足自我表达的需要。还指出小学生作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与人交流,这就要求作者有读者意识。语言必须流畅,言之有序,有感染力。因此必须在各种单项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表达技巧。所谓积累技巧就是通过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各种作文单项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表达思想的方法,它
6
包括语言表达的技巧,篇章结构的技巧,选材立意的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片断训练,如进行总分式、并列式的语序结构训练;进行仿写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的语言感染力训练;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可以练习各种形式的开头结尾,可以结合相关课文练习写景、状物的写作顺序,可以联系课文的题目分析作者的选材,立意的目的。在进行片断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技巧的训练,鼓励学生写童话式、畅想式、科幻式作文,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根据学生的需要,低年级设立了造句本,中高年级高、设立了仿写本。
3、坚持周记和课后补充阅读,积累写法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不改学生作文,但他的学生作文却写的很好,据说其中的奥秘之一是他鼓励学生多写周记。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观察农村的各种人文景观,写好心情周记、生活周记、观察周记和感想周记四种日记形式,以此训练学生创作思维和文字驾驭能力。如有一位学生因为做了错事受到班主任的批评,他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内疚、惭愧、悔恨交织的情感像一匹狂怒的野马在我心胸冲撞、奔跑。”在班主任纠正了他的错误看法时,他又这样写到:“我的心如同擦拭干净的一面蒙尘的镜子,好舒畅、好亮堂。”通过运用比喻手法,把无形的心理感受用有形的实体表现出来,许多优美的句子如同闪闪发光的珠子镶嵌在学生的周记当中。一位学生写自己家庭生活中的新面貌便以“爷爷穿上了西装”、“爸爸下厨房”和“我承包了浇花”作为小标题,将自己的农家生活写得温馨而充满情趣。在周记中,我们发现学生逐步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而且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周记教学打开了我们农村作文教学的一个新视窗。
课后补充阅读,积累写法。课外阅读是学科教学的延伸、拓展,课外阅读与学科教学结合是最紧密的,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学生向课本外的阅读延伸。从2008学年开始,我校为每位学生购买《同步拓展阅读》,让学生学到更多与课文有关的文章,大大拓展课外知识面,让他们吃得更饱,更为以后的习作积累更多的素材与方法。
(三)体验生活,挖掘资源,创建开放课堂
教育与生活,生活与作文密切相关,我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论断。《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拥抱生活,体验生活。
1、开发农村作文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7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它演绎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能细心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受,定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资源。农村更有着与城市不同的风土人情,只要善于观察,农村小学生也不缺乏作文的素材。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我校在保证了学生阅读时间。我校早在2005年开始规定每周的周三和周五的午读为读书时间,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为保证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从2008学年开始,还增设周六阅读指导,三---六年级学生分周轮流回校阅读。有了阅读时间的保证,学生的读书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课外阅读已经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学生在习作上能厚积薄发。我们主要引导学生开发以下三方面的农村作文资源,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积累。
(1)看农村新貌,激发梦想。农村田野中水稻、油菜、果树、茶树等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农家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楼房、别墅、庭院,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绚丽多彩的农村生活是孩子们的梦想之源,让学生作文中有花蕾绽放,有蝶儿起舞,有鱼儿戏水,有月儿弯弯……在缤纷的世界里,学生会怀有许多美好的期待,用美妙的生活织成七彩的梦想。
(2)问村史家史,丰富情感。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了解并记录祖辈的过去,让人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农村开河、修路、平地、造桥,都留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通过走村串户,收集整理资料,作文材料的收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寻农家之乐,陶冶个性。农村婚俗寿礼,买车造屋,庆贺,开业开路的规矩无不体现了农村特有的情趣。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农村小学生采集下如此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写作素材,哪愁写不出具有特色的文章?
2、构建开放作文课堂,创设新型的教学模式。
对于农村学生来讲,教师的指导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作文指导,才可能培养农村学生写作的兴趣,最终形成写作能力。
(1)变“课堂作文”为“生活作文”。在作文的指导思想上贯穿“开放”二字,不再局限于几节作文课上,而是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从“封闭式”作文教学误区中走出来,走到“开放写作内容、灵活写作渠道、放宽文体要求”的“开放式”作文教学正道上来。如恒常利用各个节日、纪念日,开展每月主题读书活动。2009年三月份开展了“雷锋就在我身边”主题阅读活动、“三八心意卡”制作比赛,四月份“缅怀先烈”综合阅读活动,并开展“扫墓”征文活动,颁发奖状及展示获奖作品。五月份开展了“母亲节征文活动”,“纪念汶川地震周年”征文活动等。六月份开展了“快乐童年”主题阅读活动,九月份开展了“教师节心意卡”制作
8
比赛。(图7)通过一系列富有人文关怀且贴近学生生活的综合阅读活动,既丰富了学校读书活动的内涵,也为德育教育拓展了更广阔的平台,更进一步丰富农村孩子写作的素材。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让他们真正从“作文难”的阴影中走出,彻底解决作文“无米之炊”的困苦。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充分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之美,写出文理兼美的好习作。
(2)、变“形式指导”为“激活心灵”。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让学生的作文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这就需要老师们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打开他们心灵的宝库,激活潜在的知识储备。
我曾布置学生写过以《感恩》为话题,在三八节前一天给妈妈写一首诗。当我把话题写出来的时候,教室里一篇唏嘘之声,学生的表情是迷惘的,心态是麻木的,心理上是反感的。我想起当今学生感情贫乏、话语苍白,于是我满怀深情地念着: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但是,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然后我读了自己小时候的一则日记,感谢父亲的,学生听了之后受到感染,打开了记忆的门,激发了写作的心灵,写下了一篇篇洋洋洒洒的文章。
(四)多元评价,分层展示,体验成功快感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写文章是一件苦差事,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学习写作有一个过程,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艰苦练习之后,如果看不到什么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就会逐渐丧失信心,变得把作文练习当成一种沉重的包袱。为了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励他们,让学生感受成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多元评价,激发习作热情
多元评价,指评价者的多元参与。其中有学生自评,让学生再次读自己的作文,重新感受一下写作的过程,说说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有学生互评,学生看同伴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够促使他们与同学比,知道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还有老师的评价,既评学生作文,又评
9
学生“点评”,还可请家长评价,使家长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并能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沟通。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这对我们作文评价的启发特别大。采用赏识评价,能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快乐。在作文评价时,作文不仅与同学比,更注重与本人以往的习作比。只要学生在原有起点上有进步,就应在评语里充分肯定,哪怕是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激励评价上,采用作文评语的方式,将表扬肯定的话写在作文后面,对于不足的地方,口头指出,学生认可了,就自己记录下来。这样,在他们的本子上,留下的都是老师肯定的评价。每翻阅一次,学生就增添一份自信,多了一些成就感。
如“书香班级”和“阅读之星”评比。为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通过班内推荐,再由全体语文老师评选,每月选出10名“阅读之星”,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好读书,好习作”的精神特质,学校对他们的事迹在宣传栏等地方进行宣传。同时,从各班开展读书和习作活动情况和成果、开展特色活动等方面综合考评,在学期末评出“书香班级”。这一活动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能激发习作热情。(图5)(附《书香满校园》)
2、展示作文,体验成功乐趣
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示台,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而且还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1)在教室里布置墙报,选择学生日记中较好的请他们在班上朗读后在墙报上展览,每周定时更换。日记内容不限,有独到见解的,文字优美的,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可以入选。这样,学生乐于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日记材料写出来。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日记上了墙报,特别有成就感,下一篇就更认真地去写了。
(2) “书香杯”征文比赛。我校利用寒暑假开展征文比赛,学生利用假期阅读老师推荐的书目,并写下心得体会。开学时上交自己的读后感,老师再集中评奖并颁发奖状,展示获奖作品。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参与读书活动的热情高涨,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及写作能力。(图3) (附《采蜜集》2本)
(3) 创办校园语文报。从2008学年开始,我校开始创办语文报“小小作家报”,并在校园里设有投稿箱,选登的文章可以学生投稿,也可以由老师选送,最后由专门老师负责选稿、排版。并印发学生人均一分,一个月为一期。这一项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加学生文章展示的机会,体验到读书与写作的快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图4)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0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2007.6-2007.10)
1、申报课题,通过调查,分析学生作文的存在问题,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2、收集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
3、成立课题组及实验班,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部署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2007.11-2009.8) 1、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2、积累、整理有关研究资料,进行课题过程管理。(附:教研活动记录表) 3、组织各类活动:
教师方面:专题研讨;相关课堂教学观摩; 相关教学反思、设计、案例、论文评比。 学生方面:多种形式社会生活实践、作文竞赛。 4、调查了解实验效果,完成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2009.9-2010.6)
1、收集典型例子,整理资料,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内容、方法、评价进行回顾、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 3、课题论文汇编。 4、学生优秀习作汇编。 七、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最两年,我课题组教师关于本课题内容的论文获奖硕硕:4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 5篇获市奖,8篇获区奖,18篇获镇奖。学生习作可喜:有5篇发表在报刊上,其中, 2名同学有的作文发表在《岭南少年报》;2名同学有的作文发表在《番禺日报》;一名同学的作文发表在
11
《小学作文报》上。学生习作4篇获省市奖,10篇获镇奖。学校语文科组成功地出版了三期校报《小小作家报》,供全校学生人手一份阅读。(附上《我们的骄傲》和《笔耕之作》)
2、学校参加开展各种各样的征文比赛。自从课题组成立以来,每学期都举行全校“书香杯”比赛,还有定期的全校性作文比赛“金笔杆”,有时还根据重大节日,让学生进行主题作文比赛,如“争当亚运小主人” 、“雷锋就在我身边”和“三八心意卡小诗”。 (附上《争当亚运小主人》《雷锋就在我身边》和《三八心意卡小诗》)
3、实验期间,课题组老师不断学习新理论,不断地投身教学实践。实验一年多来,每位老师均推出一节围绕课题开展的阅读教学。2008年至2009年期间,每一个年级的两位语文老师同一天上同一内容,通过对比学习,同课异构,从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农村习作教学之路。“教然后知不足”,老师们在不断地探索与学习中,也不断地总结经验,我课题组成功出版了一经验总结论文、课题VCD以及教学设计专辑。其中,劳小玲、曾丽萍和陈丽玉的公开课获荣获石基镇第六届教学新秀评比语文科年段一、二、三等奖,劳小玲的公开课荣获番禺区第六届小学教学新秀评比二等奖,曾丽萍和陈丽玉的公开课得到了广州市教研室主任王亚芸等人的一致好评。
八、对研究的思考
在我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积淀了如下思考:如小学教师的工作烦而杂,课题组成员怎样有更充足的交流反思时间与空间;如何更好的积累资料、进行课题数据的监测,我们还需要一些实际的、科学的指导;在编辑资料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些资金等方面的困难等。
九、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
今后,我校语文科组将在镇教育中心的直接指导下,进一步深化实验,完善实验,丰富实验,主要打算是:
1.重视深化实验。开发富有农村特色的作文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构建开放的作文活动场,创设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构建开放的作文评价模式
2.重视资料整理。对实验所形成的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经验总结进行理论升华,争取在结题前编写一本有关实验理论探索的论文集和一本学生作品集。
3.重视实验推广。一方面把实验由实验班推广至其他班级,扩大实验面;另一方面,注意宣传,扩大影响,把实验扩大到其他学校,与兄弟学校共同探索,形成一定实验规模。
12
(图1)
为了使我们的课题——“农村生活化习作研究”更高效,2009年11月7日,陈丽玉副校长、周惠芬老师在中山大学参加全国“新视野”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图为我校教师与全国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合影。
2009年11月陈丽玉、曾沛权、郭少芳、曾杏樱、劳小玲、冯玉玲老师到石基二中进行中小学衔接课研讨,商讨如何提高农村学生习作水平。
13
(图2)
四年级同学在周五早操上进行“我与好书一分钟”演讲。
(图3)
2009年2月,“书香杯”作文展示精彩纷呈。
14
(图4)
这是我们期中一期的《小小作家报》,展示了许多学生的优秀作品。
(图5)
2009学年,十月份“十佳阅读之星”展示。
15
(图6)
为了宏扬经典,我们大力推广经典阅读活动,提倡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背两首古诗,每周周五早操后是古诗朗诵展示时间。三年级学生正在投入地朗诵。
(图7)
庆“三八”活动,学生都为家中的女性制作了精美的心意卡。
16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