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11期 Vo1.36 NO.11 绥化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2016年11月 NOV.2016 姚袢 刘养卉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农村作为国家贫困问题主要聚集地,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难点,一直以来是制约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较大 阻力。文章以农村贫困问题综述研究为视角,探索不同时期农村贫困问题情况、以及国家解决贫困的主要政策法规,总结我 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贫困问题解决的成果,并对现阶段我国精准扶贫难点与效果进行简单剐析,为更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政 策提供建议。 关键词:贫困;农村贫困问题:反贫困实践;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6)11-0012—04 贫困问题的解决,是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 贫困概念是由布思・朗特里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必须要解决的社会难题。中国的经济水平从建国初期的一个 的,他在1901年撰文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 穷国演变成如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可谓是 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是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 震惊世界。但经济发展“量”的提升并没有带来“质”的提高, 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 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就是经济发展“质量”不均的一个产物。 困。”到20世纪50年代,蒂特马斯(R.M.Titmuss)、斯密斯(A. 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的重要措施, smitl1)和汤森fP.Townsend)等学者对贫困的理解进行了扩展: 是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贫困问题 贫困不再是基于最低的生理需求,而是基于社会的比较,即 相对贫困【l1。“穷人的经济学家”、印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 马蒂亚・森(Amartya Se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所谓贫困, 一、就是由于低收入而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状况。森在2O 贫困问题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世纪90年代改变了这一定义,认为一个人的贫困在于其资 中都必须面临的社会问题之一。贫困问题的空间分布的广 源禀赋、利用机会的能力、利用资源的权利状况、幸福感、自 泛性和时间分布的长期性,导致关于贫困的研究是复杂和 尊感等方面能获得基本的满足的状态[21。而我国国家统计局 具有争议的。不同时期、国家、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于贫 农调总队定义的“贫困”是:个人或者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 困的界定也有所区别,其主要涵盖贫困定义、贫困类型、贫 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求[31。康晓光认为,随着 困标准等许多方面。 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的内涵和界定的标准都会发生相应的 收稿日期:2016—07—16 作者简介:姚神(1992一),女,陕西西安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12 变化,同时贫困的内涵和标准也反映特定民族对于社会福利 重。根据我国2010年最新的扶贫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 的基本人权的规范性认识网。 2010年的16567万人次减少至2014年的7017万人次,贫 0年的17.2%降低至2014年的7.2%,比 关于贫困类型的讨论,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有 困发生率由201978年贫困发生率30.7%减少了23.5%。而在全国农村贫困 所区别,按照贫困的标准,可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在 1我们现阶段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所说的贫困通常指的是绝 人1:3 7017万人次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程度、贫困人H数 对贫困,即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 量均占据全国重要比重。 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人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 2.农村绝对贫困有所缓解,但相对贫困加大。在改革开 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也称 放3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水 为为生存贫困。也有学者根据发展程度,将贫困划分为生存 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伴随着手里的货币增加 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5】。其中生存型贫困多发生 而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农民贫困问题仍然存在,而且我国 在我国建国初期,人民最低生活难以满足,而现阶段我们生 农民贫困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绝对贫困逐步向相对贫困转变, 存型贫困发生在不断减少。除了以上两种划分之外,还有部 贫困问题的解决也面I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分学者按照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将其划分为制度下贫困、 因角度划分。 根据{2015中国统计年鉴》,我们对农村贫困状况作出 次,1999年农村贫困人口为3412万人次,这个阶段称为农 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 ,这种划分也可以看做是从贫困成 简单阶段性总结:(1)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13为1.25亿人 2)200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9422万人次, 贫困标准(也称为贫困线),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 村贫困标准;(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 但是到2007年降低至4320万人次,这个阶段称为农村低 3)2008年农村贫困人t-:l为4007万人次, 和服务的最低费用。通过概念我们可以发现贫困标准并不是 收入贫困标准;f定量,伴随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贫困标准是可变的,包括横 2010年我国确定最新的农村扶贫标准,伴随着扶贫标准的 201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曾经一度达到1.65亿人 向和纵向两种变化。横向变化是指不同国家贫困标准存在差 提高,别,纵向变化则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贫困标准 次,经过国家大力开展农村扶贫工作,到2014年我国农村 的调整。世界银行2015年10月初宣布,按照购买力平价计 贫困人减少为7000多万人次。从这些贫困人口数量多多少 算,将国际贫困线标准从此前的每人每天生活支出1.25美元 少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在农村扶贫工作上所做的努 上调至1.9美元。 力,国家农村扶贫标准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且随着国家每 一我国贫困标准在1978-2000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次扶贫标准的提高,农村贫困人1:3数量都会有所增加,但 虽然部分年份有稍许下降,直到2001年以后,伴随着我国加 这并不能说明我国政府在农村扶贫工作的不作为,反而更 入世贸组织等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 加证明了我国政府同农村贫困问题坚决斗争的决心。进入 21世纪,我国农村扶贫重点应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向解决 有的快速发展,相应的贫困标准提升幅度也比较大。 相对贫困问题转移,这也是我们现阶段扶贫攻坚战的所要 二、农村贫困问题 (一)农村贫困问题现状。 绝对的主要问题,也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 社会的目标相一致。 3.文化贫困是农村地区摆脱贫困的主要障碍。人力资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本素 1.人口规模大且集中于西部。中国的贫困人13相对集中 本是一个地区,在西部地区是新阶段农村贫困的一个特点。长期以来,我国 质的强弱直接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质量的好坏。长期 经济发展在地区之间的差距导致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成为 以来,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人们物质生活匮乏,导致农 我国贫困问题的重灾区,即使是现在,还有少量群体衣食住 村人口素质普遍偏低。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对于农村地区 行得不到保障。而这些生存型贫困尽管在建国后,尤其在经 的扶贫往往只是注重经济物质方面的扶贫,吃得饱、吃得 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大力扶植, 好、口袋里有存款,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农民富起来 在温饱问题总体解决之后,我国西部仍存在部分极少数贫困 了,脱贫了,但这种脱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摆脱贫困。只 地区,而且西部地区贫困人1:3的数量一直占据全国的主要比 有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才可以从根本上脱贫。文化贫困是 13 现阶段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存在的主要贫困,也是很多地区 进行斗争,由落后走向繁荣的历史。纵观人类社会“反贫困” 摆脱不了贫困的主要原因。由于观念上的落后,安于现状, 斗争史,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减少贫困,即从 不知进取,依赖于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救助,并引以为荣的落 数量上减少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及贫困地区数量;2.缓解贫 后思想,导致他们很难真正地响应国家政策,政府部门只是 困,则是从程度的角度缓解贫困问题,即从反绝对贫困到反 单方面扶贫工作开展,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文化 相对贫困的转变;3.消除贫困,是“反贫困”的最后一个阶段, 上的贫穷,使得部分之前摆脱贫困的农民再次返贫。通过长 也是“反贫困”最终的目的,是和谐社会发展最终要解决的问 期观察发现,越是贫穷的地方出生率越高,落后的生育观念 题,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努力解决的问题。 使得农村地区脱贫的农民再次返贫,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农 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反贫困”的政策是侧重于减少贫 民受传统思想影响,多子多福是促进他们不断生育的主导 困,主要是通过制度创新来减少贫困。一是实施土地改革,消 思想,家庭人口数量的增加在带来生产力的同时,也增加了 除剥削,把土地分给广大农民;二是加快工业发展,推动经济 家庭的负担。子女数量的增加使得家庭教育成本的增长,很 增长,以此来缓解贫困;三是有国家民政部门划拨资金对于 多农民因为不能负担子女的学费,导致很多农村孩子早早 农村特困地区人民进行经济补偿。在这时期,尽管我国经济 辍学,在家务农,形成新的农二代。农二代又早婚早育,他们 有所发展,但经济增长仍然缓慢,并没对外公开我国的贫困 的子女又重蹈他们覆辙,这也就形成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并 问题,也就不存在根本意义上.的“反贫困”实践。 没有因为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经济的增长,反而使得他们 再次陷入贫困的深渊。 在1978年以后,我国政府对于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进 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反贫困” (二)农村反贫困实践。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既可以看做是 实践的内容从时间、阶段、现状、措施及效果五方面作出简单 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历史,也可以看做是人类不断同贫困 的归纳总结,列表如下: 1978年以来农村“反贫困”实践内容表[61 时间 阶段 现状 措施 效果 1978——】98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 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制度变革推动农村经济增 制度变革、工商业投资逐 贫困地区分布范围逐步缩 长的反贫 人民消费水平较低,温饱 步放开、地权和土地流动 小,贫困地区由原先的全 困阶段 问题尚未解决 制度重建)、农村经营制度 国各地缩小到699个,其 改革(采取农产品价格逐步 中国家重点扶贫县331 放开,发展乡镇企业等)。 个。 少数农村由于经济、社会、 转变扶贫方式,加大扶贫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开发 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制 力度:成立专门扶贫工作 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显著下 式扶贫阶 约,导致地区差距扩大,低 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 降,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 段 收人群体中部分人经济收 专门扶贫政策,确定开发 平得到提高,农村社会事 人不能维持其生存需要 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力 业得到初步发展。 度。 1986——1993 l994——2Ooo 扶贫攻坚任务具体落实到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明显缓 贫困村,贫困户;加快农村 体现了“扶真贫、真扶贫” 解,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但 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贫 原则;生产生活条件明显 区域扶贫模式变革的扶贫 是贫困人口地缘性特征的 困人口就业渠道,扩宽就 改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 攻坚阶段 出现(集中分布在西南大 业面;增加扶贫投入;以先 增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 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 富带后富,组织沿海发达 发展;农村贫困人口温饱 秦巴贫困地区及青藏高 地区对口帮扶西部贫困省 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八七 原) 区;利用国际组织力量进 攻坚扶贫”目标基本实现。 行扶贫。 以”整村推进”为核心, 扶贫标准较低,与世行扶 把发展种养业作为扶贫开 开发了种新型扶贫方 全面综合开发的反贫困新 贫标准存在很大差距,还 发的重点策略,推进农村 式优化扶贫自愿配置、拓 阶段 有极少数地区温饱问题未 产业化经营政策,科技扶 宽扶贫工作内容解决提高扶 返贫现象严重,商品 贫、文化扶贫政策,推进自 贫工作效率一200o一至今 ,,,生产仍然落后 愿移民扶贫政策,精准扶 贫政策。 。 14 在上述表格中,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将农村扶贫作为政 出现了突出的对贫困户的排斥现象。包括在精准识别环节对 府工作的重点是在第二个阶段(1986-1993),即开发式扶贫 贫困人口规模的人为限定形成的规模排斥、集中连片扶贫开 阶段,成立专门的扶贫机构,是我国政府开始明确农村反贫 发对片区外贫困群体的区域排斥,以及自上而下的贫困村和 困实践的标志;1978--1985年,国家虽然大力发展农村经 贫困户识别过程中对贫困群体的恶意排斥和过失排斥等。f7] 济,通过制度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但并没有明确指出农村贫 精准扶贫的核心在精准,难点也在精准。一方面对于贫 困问题;从1994年开始,我国农品反贫困实践进入第三个阶 困的界定,并没有科学的界定,只是根据省级贫困部门测算 但同一省份各地级市之间经济水平发展 段,这个阶段贫困地区呈现区域性特征,扶贫工作落实至具 结果自上而下分配,体贫困村、贫困户,实施对口帮扶;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从 的非同步性,导致政策扶贫人口并非真正贫困人口,政策扶 2000年开始,我国进入全面综合开发的反贫困新阶段。扶贫 贫人口与实际贫困人口在数量上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人们 工作初期以“整村推进”为主,针对少部分地区温饱问题及返 对于家庭经济发展情况是否能够真实有效全面地向调查者 贫现象的存在,政府实行了一系列不同于前期的扶贫政策, 阐述,也是导致不能精准识别的原因之一。在有些地区,有些 2013年中央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2014年1月中办详 贫困人口因为自身家庭情况而自卑,加上对于政策缺乏全面 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 了解,很难公开透明的向调查者陈述;同样,也存在这样一类 思想落地。 三、精准扶贫——新型扶贫模式 人群,经济上并非真正贫困,更可以说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人 群,为了获取政府政策上的优惠,享受补贴,而恶意夸大扭曲 自身的实际情况,误导扶贫工作者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就 使得扶贫很难达到精准。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l1月提出的, **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 参考文献: 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 地。精准扶贫是现阶段我国在“反贫困”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又 一[1】杨立雄,谢丹丹.绝对的相对”,抑或“相对的绝对”—— 【2]景天魁,王颉.统筹城乡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2006. 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 汤森和森的贫困理论[J】.比较财经科学,2007(I). 个新型扶贫模式。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的,是针对不同贫困区 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 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精准 贫困斗争的实践中创新的扶贫新模式,它比“整村推进”为核 困居民的生活现状,在此基础上有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人员 帮助贫困群众脱离贫困。 【3]中国研究报告[Rj.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1989. [411 ̄.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 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 版社,l992. [5]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扶贫的提出无疑是我国政府在2000年以后,历经十多年反 252.[6]马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演进特征 [7】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 济,2o14(2). [责任编辑杨贺】 心的扶贫方式更加深入群众,更精准的方式,更直接了解贫 与展示[J】.邵阳学院学报,2015(2). 目前,虽然精准扶贫政策提出实施已有不少年,但精准扶 贫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在于精准扶贫中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