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角色中生活——浅析表演的情感体验

来源:尚车旅游网
在角色中生活——浅析表演的情感体验

作者:藏国清

来源:《剧作家》 2015年第6期

藏国清

俄国著名的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谈论表演时提出了许多专业理论,其中便要求演员在交流的时候要看着对手的眼睛,要感受对手,真实交流。这是一个优秀的演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演员是对艺术进行再加工的群体。剧作家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理性认知,得出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并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处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完成对艺术形象的二次创造,在文本上诠释出一个来源于生活的人物形象,演员结合剧中角色的性格特征与演员本身对于角色的理解,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再度加工,通过其表演在银幕、剧场等环境中诠释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高于生活又切实反映着生活的影子。正因如此,在艺术形象被搬上银幕(舞台)后,观众便会依靠其日常生活的经验来品评其形象的真实与否,也可能存在由于观众艺术鉴赏力不同对艺术形象的评价褒贬不一的情况。在当今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优秀的表演人才辈出,先进的表演理论频现,作为演员如何不被时代的浪潮所倾覆并乘舟而上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

针对演员如何评价自己表演的优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还提出了一个意义深刻的观点:“你演完一部戏剧,自己到大幕的后面去想想,你的对手怎么演的,对手的眼睛如何,对手的台词都说了什么……如果你记得这些细节,那说明你演得很好,如果你不记得你的对手是怎么演的,那说明你演得很差。”虽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上述观点更倾向于给舞台剧的表演者以建议,但究其根本,对演员的要求是共通的。当演员集中注意力于对手的表演时,会关注对方眼中的神情,对方在此情此景下的情绪反应,以及他给出的潜台词似的反馈,基于对以上诸多情况的领会,演员便能做到在同频率下给对方以回应,达到一浪高过一浪似的矛盾冲突亦或潮汐退却般的死寂平静,这样的表演呈现出的是演员间的沟通与交流,此刻演员在角色中生活,所呈现给观众的不再是刻板的表演,而是以剧中角色展现生活的真实,将观众带进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高峰。

演员应该注意自己在银幕、舞台上的动作与反应,全神贯注地集中自己的气力与角色本身,去倾听角色赋予自己身体的声音,之后再感悟周遭景物距自己的距离与存在的意义,所有动作都是经过精心设计与甄选的,不在任何一个多余的动作上浪费自己的气力与分散观众的眼球,即使是下意识地叉手或是情绪未连贯时的叹气,也应该是演员基本训练的范畴,在每一次看似平常的排练中都能提升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与诠释,积蓄力量在更有价值的地方爆发,不机械呆板,不旁蔓生枝。在塑造一个令人讨厌的人时,不是在一开始就将挑衅、无理的痞气全然彰显,而是要在与对手的一环一环的沟通时慢慢展现出来,这也能够给观众一个接受的过程,产生对这个丑恶角色愈加强烈的厌恶,甚至产生对角色新的期待,即会怎样更加令人生厌将事情搞得更糟,还是会因为什么样的情况性格骤变。同样的,在塑造一个可怜虫的角色时,不要在一开始便展示出委屈凄惨的状态,而是要在外界力量或人际倾轧下一点点屈服,不断地接近情感与尊严所能接受的底线,这时观众便会移情于角色,感受他悲惨的境地为他而难过忧愁,并寄希望于在超过角色承受底线的事情来临之时,角色能勇敢地站起来,这样便也会产生两种结果,可怜虫为命运抗争振奋人心或再次屈服失去生活的希望。将角色的能量一点点释放能够得到取得超出预期的成功,演员通过循序渐进的塑造,完成一个鲜活的人物性格,他一切情感上的变化都是因为剧中的生活所导致,他的一切偏执残酷都可以理解,他的一切幼稚无知都有理由。

优秀的演员关注生活的细节,关注生活本身,他们在银幕、舞台上所塑造的角色不再是表演,他们懂得如何在角色中生活。

责任编辑 王彩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