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中医中药・ 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8.0软件包上实现,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舛佥验。 2结果 July 2013,Vo1.11,No.20圆衄 临床可见皮肤、关节、肠胃等出现相应的病变 】。故治疗需以疏风清 热,凉血止血,祛瘀解毒为主要原则。 银紫消癜汤中,金银花、连翘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透疹解毒 2.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治愈27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 效3例,总有效率为92.30%;对照组临床治愈21例,显效5例,有效3 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4.3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O1,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疗效对比[n(%)] 的功效,现代药理表明 ,清热解毒药物有调节免疫系统,抗过敏, 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功效;蒲公英 】、紫根草、紫花地丁能够清热解 毒,消肿散结,抑菌活血的作用,其中蒲公英中含绿原酸,具有抗 菌、抗病毒的作用;白茅根、茜草根起滋阴降火、通径止血、凉血的 功效;生地榆清热解毒;生槐花清肝泻火、凉血止血,能够抗炎、抗 病毒、抗真菌,恢复出血的毛细血管的弹性,减少血管通透性;甘草 调和诸药,补益中气;诸药共同起活血凉血祛瘀、清热解毒的作用。 在研究中,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使用银紫消癜汤对过敏性紫癜 2.2两组复发率比较: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4例复发,占10.26%,对 照组7例复发,占17.9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O.O1)。 2.3药物不良反应: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3讨论 引起过敏性紫癜的原因很多,与细菌、病毒、食物、药物、接触 进行治疗,其疗效较对照组佳,且复发率少,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的 不良反应,能够较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工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 出版社,2005:666—668. 的物品等有关。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与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 疫功能有关,其中,细胞因子、炎症递质、凝血机制等也参与其中。 故在治疗上,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改善免疫调节,减少辛辣食物 和与过敏源的接触。中医认为,该病为自身禀赋不佳,而外邪如风 热、风湿、热毒等进入经络,伤风动血,使血不循经络而行,外渗于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1994:12. [3】范建国,王丹,王晨.中西药联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观察[J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 1(4):232—233. [4】赵菊宏.金银花的药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JJ_中国医药指南,2010, 32(8):195—196. 肌肤或内渗于脏腑;或因误食发物,导致湿热内生,伤及血络,形成 血斑;或脾胃虚弱,无法统摄血在血络内正常运行,外溢经脉而出现 紫癜的情况。而在后期,湿热之邪阻于肌表、关节、肠胃等,则在 [5]徐元翠.贯叶连翘提取物抗炎镇痛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药师, 2010,13(10):1435—1436. 中医药治疗胁痛76例临床疗效分析 赵连瑜 刘佳音 吕 妍 (1长春市宽城区群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吉林长春130052; 2长春市宽城区兴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吉林长春130052;3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胁痛的临床疗效,为在临床实践中选择有效的方法治疗胁痛提供中医理论基础,以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胁痛患者共有15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76例。将治疗组采用的中医 药辨证治疗方法与对照组采用胆胃康胶囊治疗的治疗方法进行疗效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46 例(60.53%),总有效率高达90.79%;对照组显效31例(40.79%),总有效率69.74%。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即经统计学处理有 显著差异性(P<O.05)。结论应用中医药辨证方法治疗胁痛疗效非常显著,方法比较简单,治疗费用和不良反应也较低,能够明显改善患 者的生存质量,故中医药方法治疗胁痛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药;胁痛;・豳床疗效分析;辨证分型 中图分类号:R25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3)20-0270-02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者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症, 也是肝胆疾病中的常见症状 】。胁痛又是中医范畴的“胁肋痛”、 “季肋痛”、 “胁下痛”,肝脏位于胁之下,其经脉分布于两胁;胆 又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因此胁痛多于肝胆疾病有关,并且多见于 肝硬化和肝肿瘤的患者。胁痛在临床上常见有肝气郁结型胁痛、气滞 法治疗此病,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然后分析比较其与采用中成药胆胃 康胶囊治疗的差异。现将152胁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简单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N至2012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胁痛患者共有152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76例(本临床研究的分组情况都征得 患者的同意),上述患者都符合胁痛的诊断标准,并且表现出不同程 血瘀型胁痛、肝胆湿热型胁痛、肝阴不足型胁痛四种证型口]。胁痛作 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目前由于西医在治疗和用药上缺乏一 定的针对性,治疗效果往往也不够明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 量。近些年来,胁痛的治疗常采用中医药的方法,并且已经有大量临 床资料显示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胁痛疗效非常显著。近两年来,笔者 所在的医院为了探索中医药辨证治疗胁痛的临床疗效,采用中医的方 度的胸胁肋窜痛、胸闷、呼吸不畅、胀痛等临床症状。其中治疗组男 性患者有42例,女性患者有34例,年龄33 ̄78岁,平均年龄53.5岁,病 程7d-4年;根据辩证分型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胁痛1 7例,气滞血瘀型 胁痛20例,肝胆湿热型胁痛18例,肝阴不足型胁痛21例。对照组男性 国匣曩圈睚重2013年7月第1 1卷第20期 ・中医中药・271 患者有44例,女性患者有32例,年龄32 ̄79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1 个月一3.5年;根据辩证分型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胁痛14例,气滞血瘀 见表1。 表1中医药辨证和中成药胆胃康胶囊两种方法治疗胁痛的临床 型胁痛21例,肝胆湿热型胁痛19例,肝阴不足型胁痛22例。所有的患 者部已经排除心、肝、肾等功能障碍,妊娠期和哺乳期等情况及其他 严重的疾病。两组胁痛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体征、 辨证分型、病情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尸>O.05),因此具有可 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治疗组) 采用中医辨证的方法,并依据胁痛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中医 治疗方案。 ①肝气郁结型。临床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胁痛胀痛,走窜不 定,失眠、健忘、幻觉,喜怒无常,胸闷呆滞,食欲较差、食量减 少、身体乏力,舌苔薄,脉弦。治疗应该以疏肝理气、健脾为主,方 用柴胡疏肝散,其治疗药物组成为:柴胡lOg,枳壳9g,川芎9g,香附 子8g,青皮5g,甘草5g,郁金10g,佛手10g,白芍12g,芭仁8g,云菩 5g。上述中药均需先进行清洗后放人冷水中浸泡1b再煎服饮用 J。②气 滞血瘀型。临床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胁部刺痛,固定不移,胁肋下 可触及结块,表情木讷呆滞、口干却没有饮水的欲望,口内有苦臭感 并常有恶心呕吐的感觉,尿液较黄,舌质暗紫色,舌苔白腻或黄腻, 脉弦滑数或弦濡。治疗应该以通络祛瘀、活血化瘀为主,其治疗药物 组成为:当归lOg,乳香8g,丹参12g,没药8g,柴胡8g,甘草5g,三 棱8g,郁金8g,延胡索IOg。③肝胆湿热型。临床症状:患者主要表 现为胁痛、胸闷、口苦纳呆、尿黄身热,舌质较暗,舌苔黄腻,脉弦 数。治疗应该以清利湿热为主,其治疗药物组成为:柴胡8g,龙胆草 10g,栀子10g,黄芩10g,车前子9g,木通8g,广木香5g,甘草5g, 川楝子9g,绵茵陈15g。上述中药应该清洗浸泡后煎服饮用。④肝阴 不足型。II缶床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胁痛隐隐,口干头晕目眩,舌 质暗红,舌苔较少,脉细弦或数[4】。治疗应该以养阴柔肝为主,其治 疗药物组成为:白芍12g,生地黄12g,枸杞子12g,佛手9g,川楝子 9g,甘草5g,当归8g,麦冬12g,沙参12g,旱莲8g,女贞子12g。上 述中药应该清洗浸泡后煎服饮用。 上述方剂皆用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服用,每周一疗程。 1.2.2采用中成药胆胃康胶囊的治疗(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胆胃康胶囊进行治疗。用法与用量:饭后开水送 服,每天三次,每次1 ̄2粒。 在治疗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恢复情 况,同时在治疗前后做好血、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指标的检测,另 外还应该观察并记录患: 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3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医药治疗胁痛的相关标准,制定如下的疗效判断标准。其 中显效:连续治疗1周后,患者的胸胁肋窜痛、胸闷、呼吸不畅、胀 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者基本消失。有效:连续治疗1周后,患 者的胸胁肋窜痛、胸闷、呼吸不畅、胀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 善,并且整体效果较好。无效:连续治疗1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 体征没有明显的变化或:着加重。 1.4统计学处理 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所得到的数据,对显效率、无效 率、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然后采用SPSS11.0软件来完成对相关数 据的统计与处理工作。最终得 ̄IJP<O.05,即经统计学处理后其差异具 有显著性,故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疗效比较表 组别 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合计(例)总有效率(%) 注: P<O.05 两组数据经比较和处理后,再对各自的显效率、无效率和总有 效率进行卡方检验,最终得尸<O.05,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显著 性,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主要出现有头晕、恶心、食欲不振等不良 反应,也有部分患者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但症状都比较轻微,无需 停药即可耐受。 3讨论 胁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病症,在西医学上多见于急慢性肝炎、 胆道蛔虫、胆囊炎、肋间神经痛等多种疾病中,其病种不同,病机各 异,经过辨证治疗,其用药也各异。胁痛的基本病机就是肝络失和, 血瘀、气滞、湿热作为主要的病理因素,其病理性质也具有虚实之 分。如由肝郁气滞,湿热蕴结导致的胁痛多为实证,其病理变化属于 “不通则痛”;而因为肝络失养,阴血不足导致的胁痛主要是虚证, 其病理变化则属于“不荣则痛”。胁痛在治疗过程中应该调整阴阳, 整体治疗,并且根据气血虚实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l。在本次临床研 究中,我院采用中医药辩证方法治疗胁痛,并依据患者相关症状、脉 象和舌象等来对胁痛分型辨证治疗。其具体的治疗方法:①肝气郁结 型。方剂中柴胡、白芍可以和肝解郁,香附子、青皮、枳壳理气滞为 主,川芎和血为佐,甘草可以和缓中痛,诸药合用能够达到疏肝解 郁、健脾理气的效果。②气滞血瘀型。方剂中的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 效果,当归能够理气,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作用,诸药合 用可以达到以通络祛瘀、活血化瘀的疗效。③肝胆湿热型。方剂中的 柴胡可以疏肝理气,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龙胆草大苦大寒 能够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泽泻、木桶,车前子具有清热利 湿的疗效,诸药合用具有清利湿热的作用 。④肝阴不足型。方剂中 的生地黄具有滋阴清热、生津润燥的功效,麦冬也具有很强的滋阴作 用,诸药合用可以达到养阴柔肝的作用。总之,依据胁痛患者的不同 辨证分型采取相应的中医药方案治疗胁痛疗效非常显著,方法比较简 单,治疗费用和不良反应也较低,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的症 状,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中医药方法治疗胁痛值得 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俐琼,张玮.胁痛的中医辨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 (11:38—40. [2】皇金萍,赵红兵.胁痛的辨病与用药[J】.吉林中医药,2012,32(4): 351.353. 【3]李莹,张玮,刘洋,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胁痛36例[J]. 山东中医杂志,2011,30(4):250—251. [4]魏民,储戟农,于峥,等+中医治疗胁痛集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杂志,2008,14(10):759. [5]郭学勤.中药饮片辨证治疗胁痛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2,15(4):12—13. [6] 陆原,陈庆,邵铭,等.疏肝化瘀方穴位贴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胁 痛33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6):21・22. 【7】 郭丽颖,贾建伟.浅述胁痛辨证治疗[J】_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 育,2010,8(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