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

来源:尚车旅游网
168

应用预防医学2017年4月第23卷第2期JAppliedPrevMed,April2017,Vol23No.2

·实验研究·

文章编号:1673-758X(2017)02-0168-02

中图分类号:R155.31;R378.22

文献标识码:A

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

蒋艳凤,唐秀娟,蒋夙君

全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桂林541500)

[摘要]

目的

分析群体食物中毒的病原及其药敏检测结果,为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食品

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菌检验》及《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对一起食物中毒调查所采集的粪便样本进行病原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

分别在5例患者腹泻物中检出肠炎沙门菌。5个

该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是肠炎沙门

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一致,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甲氧苄氨嘧啶、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敏感,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奈啶酸、链霉素等耐药。结论菌。直接平板法可以提早得出检测结果。

[关键词]食物中毒;肠炎沙门氏菌;实验室检测

2016年8月18日晚,全州县疾控中心接到县医院报告,医院接诊数例腹泻患者,疑似食物中毒。接到报告后全州县疾控中心立即展开流行病学调查、样品采集及实验室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1.1

材料与方法标本来源

对疑似食物中毒对象进行个案流

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的指南。22.1

结果

中毒发生情况及临床特征

2016年8月17

日,全州县庙头镇村民在桂林市区某糕点店购买三明治、面包回家,放置到8月18日给家中4名儿童做早餐,2名成人吃少许剩余三明治。食用过可疑食物的6人均发病,未食用的5人均未发病。患者最大年龄63岁,最小5岁,其中儿童4名,成人2名。患者在食用糕点后6~8小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炎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38.0~39℃、头痛、腹痛、腹泻、呕吐等。腹泻3~8次/天,均为黄色水样便、无脓血、无里急后重。2名成人症状较轻,自行用药后病情缓解;4名儿童食用糕点较多,病情较重,住院对症治疗后康复。2.2

直接分离培养与增菌

5份新鲜粪便直接接种

于XLD平板、BS平板、显色培养基上,经培养后3份样本XLD平板呈现少数中等大小、中心黑色、边缘红色菌落,BS平板上有圆形光滑、可见黑色中心的灰色菌落,显色平板出现少数圆形、紫红色菌落。同时将粪便分别接种在SBG增菌液中增菌后转种相应平板,5份样本均在XLD,BS平板、显色平板生长大量可疑菌落。经涂片染色镜检均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2.3

生化反应

挑取可疑菌落接种TSI培养基,为

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5份腹泻物,未采集到食物样本。2.2

试剂和仪器

细菌检测所用增菌液、普通培

养基和生化试剂购自北京陆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显色培养基购自上海科玛嘉,诊断血清为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恒温培养箱,干烤箱等仪器,经桂林市计量所校准;质控菌株为鼠伤寒沙门菌ATCC14082。ThermoVizion全自动微生物药敏分析系统,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2.3

检测项目和方法

依据GB4789.4—2010《食

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菌检验》及《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1]进行沙门菌检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判读参照美

作者简介:蒋艳凤(1976—),女,广西桂林人,主管检验师,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

底层产酸产气、产H2S、斜面阴性。进一步生化反

应用预防医学2017年4月第23卷第2期JAppliedPrevMed,April2017,Vol23No.2

169

应试验,符合沙门菌特征:赖氨酸、氰化钾、甘露醇、山梨醇均是阳性,靛基质、ONPG、尿素均是阴性。2.4

血清凝集试验结果用沙门菌诊断血清进行玻片凝聚结果为A-F多价(+)、O9(+)、O4(+)、的特点[3],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争取宝贵时间。

本次食物中毒事件患者以儿童为主,临床用药较为谨慎,临床首选使用第三代头孢患者病情缓解不明显,改用环丙沙星病情明显缓解。药敏Hg(+)、Hm(+)、生理盐水(-)。5名患者腹泻物检出同一型别的肠炎沙门菌,菌株血清分型经广西区疾控中心实验室复核。2.5

药敏试验

送广西区疾控中心实验室采用微

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选择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奈啶酸、链霉素、头孢曲松、头孢西丁、庆大霉素、氯霉素、环丙沙星、甲氧苄胺嘧啶、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3种抗菌药物进行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分离到的5株菌对抗生素试验结果一致,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奈啶酸、链霉素耐药;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甲氧苄氨嘧啶、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敏感。3

讨论

根据菌落特征、镜检、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判定5名患者腹泻物检出同一型别的肠炎沙门菌。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有共同食物进餐史,潜伏期短,未进食者不发病,多吃者症状重及临床症状相同,可见这是一起因食用被肠炎沙门菌污染的糕点所引起的食物中毒。食物食用前加热不彻底或不加热是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主要原因[2]

。本

起疫情极可能糕点在加工过程中污染了沙门菌,加上当天气温高,细菌得以大量繁殖,进食前食物又没有彻底加热,导致中毒事发生。

在食物中毒事件实验室检测中采用腹泻物直接平板分离培养与增菌后分离相结合。直接平板法可以提早出具检测结果;而增菌是沙门菌检测敏感性提高的关键,SBG增菌液可抑制杂菌生长促进沙门菌繁殖。5份样本均在平板生长出大量可疑菌落,而在直接分离时平板杂菌较多,有2分样本未见可疑菌生长,应该是被该样本非致病菌所掩盖,造成漏检。SBG增菌液和直接平板分离具有相互补充,既提高检出率又可较早的得到检验结果

试验结果亦证实环丙沙星对该菌敏感。有研究表明腹泻患者非伤寒菌对目前临床治疗沙门菌一线药物有一定程度耐药[4-5],提示医疗机构在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应该增加药敏试验以便根据患者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有针对地选择抗菌药物,掌握本地区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这起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件未能找到引起食物中毒源头,其主要原因为街头糕点店顾客流动性大,发生食物中毒后病人呈现散发性,很难引起食品监管部门重视,错过调查最佳时机。在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件处理过程中,要加强区域性合作,从源头切断污染源,有效的防止同源性感染的食物中毒的发生[6],确定食物中毒事件责任,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1]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S].国家食品安全评估中心,2016,42-47.

[2]

张光筋,韦李明,李红军.一起都柏林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J].应用预防医学,2011,17(3):191-191.[3]

李晓琍,杨祖顺,国泽丹,等.一起椰假单胞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分离鉴定方法改进[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26(9):1251-1253.[4]

赵嘉咏,张玉凯,谢志强,等.2011—2013年河南省肠炎沙门菌耐药与分子分型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3):261-265[5]

廖驰真,王鸣柳,林玫,等.南宁市腹泻患者非伤寒沙门菌血清分型及药敏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26(19):2861-2864[6]

贺漓漓.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糕点引发的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9):2359-2362.

收稿日期:2016-12-22

编辑:张鸿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