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面临老龄社会的严峻挑战,加强养老事业刻不容缓。由于计划生育导致我国人口结构变迁以及人口流动的加快,传统家庭养老的作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社区养老就成为必然选择。社区养老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这一养老形式集中了家庭养老与结构养老二者之利,是未来养老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社区服务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问题的现实状况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普遍趋势。多数发达国家在经济腾飞之后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即“先富后老”。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其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比例于2000年达到10%,是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即“未富先老”,从而更加体现了我国养老压力的巨大。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在人口寿命普遍延长与生育水平迅速下降的双重作用下,未来老年人口的规模无疑将继续扩大。尽管从本质上讲,老龄化与否并没有好坏之分,但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下,中国社会仍对这种前所未有的人口学变化缺乏及时有效的适应和调整,使得老龄问题无疑被更多的视为一种挑战。
二、我国由传统养老模式过渡到新型养老模式
从中国主要的居家养老模式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加之部分失独家庭或因多种原因未生育家庭的增加,家庭养老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从机构养老看,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构建设的相对滞后,无论是公立还是民营养老机构,能够提供的服务能力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得显著改善。为此,需要探寻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三、社区养老模式的探究分析
(一)社区养老模式的理论研究
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广大学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谭楼芳(2007)认为,社区养老可以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不脱离现有的生活环境,社区养老符合老年人养老的需求,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坚实的保障,同时将家庭和社会资源整合利用,减轻了家庭和社会养老压力。社区服务的兴起和发展,是国家政策指导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为我国的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
熊必俊(2004)认为,“社区养老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老龄化在制约经济发展的同时孕育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发展老年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可以带动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谭克检(2001)认为,社区养老是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包含深化家庭养老、对家庭养老进行监督、对老年人经济上的支持、建立完善的老年养老服务体系、调动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组织老年人探寻适合的养老方式等。
(二)社区养老模式的内在优势
社区的主要特点是:集合各种资源于一体,并且能够给人认同感、归属感的小社会。社区养老具有潜在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社区养老能够充分利用就近的资源,服务周到,取得效果的时间快,可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文教方面的服务。社区主要将街坊四邻的老年人聚集在一起,这里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情感的聚集地,老年人在一起可以寻找共同的生活乐趣,不但如此,在他们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不需要工作人员全程照顾,也可以为整个社区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社区养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养老的缺陷,另一方面解决了机构养老服务不到位,意识淡薄的缺点,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
(三)发达国家社区养老模式分析
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养老模式主要是以“社区养老”为主,这也是在无数的实践经验中摸索出来的最合适的养老方式。欧、美、日等一些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呈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这些国家普遍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区养老体系和相关的配套设施。他们在社区养老需要提供的一些服务上拥有成熟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建立社区养老提供相应的借鉴。
瑞典在实行“社区养老”这方面力度很大,具有相对完善的养老金体系和家政扶助制度,政府鼓励老年人开展二次创业,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其在老龄化方面做的特别完善,被世界誉为“老年人的王国”。老而快乐着,成为瑞典老年人的标志。瑞典国家的法律并没有明文的法律规定儿女和亲属必须赡养自己的父母,这方面的责任主要由国家来承担。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瑞典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力求让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够有个舒适的环境安享晚年。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社区养老由于其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和相对细致的社区服务质量,深受广大老人们的喜爱。日本政府从2000年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这项保险实行主要目的是让老年人“脱离医院,回归社区,回归家庭”。20世纪70年代,日本面临严重的空巢现象,伦理学家提出了“一碗汤距离”的概念,即儿女和老年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标准。此种做法的目的是可以让儿女有自己的世界,还可以时常照顾长辈。后来,有人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最近为“一碗汤”距离,最远为“一炷香”时间。
德国在社区养老这方面主要是采用大学生和老年人一起居住的方式,大学生可以帮助老人做晚餐、清扫房间,陪老人看电视、聊天、散步、外出采购等,这样既可以照顾到老人,又节省了很多宿舍的租金。德国的社会福利机构还想出了一个新举措,也就是安排一些独居老人和单亲家庭住在一起,组成“三代同堂”的临时家庭。老人平时可以和“孙子孙女”一起过日子,享受“祖父母”照顾孙子的快乐,单身母亲或父亲也能因此节省雇佣保姆的费用。
(四)对于我国完善养老模式体系的经验与借鉴
1.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全方位需求
总的来看,老年人的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提供,二是生活照顾,三是医疗护理,四是精神慰藉。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让老年人回归社会的各种措施,例如,鼓励老年人重新就业、参加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各类公益性活动等,也包括让老年人重新回归家庭。
2.建立分阶段、分层次、分级别的养老模式体系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个人喜好、经济承受能力等有所不同,所以所采取的养老模式就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健康级别,建
立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养老模式。
3.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养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国外经验来看,政府、家庭、社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有些国家已在探索给予因照顾老人而不能工作的家庭成员一定的补贴或提供弹性工作机会等,此外社会上还有大量的志愿者,包括慈善机构和个人。
4.注重信息化建设
结语
我国目前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还不能达到老年人所需要的各项服务标准。政府应加强对社区养老事业的监督与投入力度,提高社区养老的设施完善程度;同时,推动老年人互助,鼓励社会各阶层投入到社区养老的建设中,不断完善养老事业。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依托、社区为主体、家庭为载体、公益性与专业性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和推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大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