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一鸣中学 李思明
一、教材依据
《扁鹊见蔡桓公》选自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课,古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古文言文进行学习,主要掌握字、词、句的含义,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学习古人思想文化的精髓,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二、设计思想
1、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要求学生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2、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3、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4、尝试练习 在老师讲解之前,先让学生尝试完成有关练习题; 5、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6、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读准文中生字词、多音字的读音;
②能指出文中“汤”、“还”、“齐”三个通假字的意义; ③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
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认识
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四、教学重点
1、朗读、复述课文;
2、掌握课文注释中必须掌握的词语; 3、学习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教学难点
把握人物形象及其隐含的寓意。 六、教学准备
1、学生上网查作者生平,文中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资料
2、《扁鹊见蔡桓公》的课件 3、学生表演小品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病死下场的故事。(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 1、学生交流有关作者简介
多媒体展示: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两个练习题。 A、给加点字注音
蔡桓公( ) 立有间( ) 腠理( ) 好治( ) ....还走( ) 汤熨( ) 炎齐( ) 不应( ) ....B、理解加点字含义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5)不治将益深 ....(2)扁鹊复见 (6)汤慰之所及也 ..(3)桓侯故使人问之 (7)火齐之所及也 .(4)使人索扁鹊 .
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完成以上练习;师生共同讨论订正。 3、学生阅读注释一,了解寓言中两个主要人物:扁鹊和蔡桓公 多媒体展示: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
蔡桓公:蔡国国君。
2
(三)课上朗读,理解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停顿、语气感情;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结合书下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学生各自口头翻译全文; 4、指名翻译,其他学生将有误之处做上标记;
5、学生翻译以下几个重点语句含义。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扁鹊望蔡桓侯而还走 C、桓侯故使人问之
D、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E、臣是以无请也 (四)品读、体会寓意
1、学生表演小品,体会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兴趣,为品读文章结构、写法、寓意作铺垫。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扁鹊 拜见时间 一见 (居十日)二见 (居十日)三见 (居十日)四见 (居五日) 观察过程 立有间 / / 望而还走 明断病情 疾在腠理 疾在肌肤 病在肠胃 在骨髓 已逃秦 预言后果 将恐深 将益深 将益深 无奈何 桓侯 行为表现 无疾 不应、不悦 又不应、又不悦 使人问 索扁鹊、遂死 3、从以上表格看,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明确:时间顺序)
4、结合上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两个人物形象及运用的手法。 扁鹊:
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
二见、三见桓公,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警告。
四见桓公,“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
3
出他的机警。
全文表现扁鹊耐心的劝告和高明的医术。 蔡桓公:固执、自信
讳疾忌医(学生说出这个成语的含义)
5、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地谈) 切忌讳疾忌医
对待缺点错误,要防微杜渐 不要盲目相信自己
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也可从扁鹊的角度,来说扁鹊的为人和高明的医术 (五)背诵全文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表格逐层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八、教学反思
1、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语感,领悟语言;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尝试练习,效果不错; 3、学生对人物的把握比较准确、全面;
4、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背诵,争取当堂背诵,大部分同学都能背诵课文。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