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几年的试题命制,能面向全体学生,积极落实“双减”政策,注重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从实际生活、社会热点、健康生活和学科探究的实际问题出发,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优化设计题型,将了解、认识、理解层次的知识体现在不同试题之中,既注重体现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充分展现了“从教材走向生活”的学科特色。参照最新中考命题的总原则,结合试卷结构和评析,就初中语文中考备考工作谈谈自己的见解。
研究试题规律,把握命题动向1.以准为纲,以本文本。这里说的“准”是指(《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包括考试性质、考试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它不仅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同时,还是社会评价试卷的依据。《课程标准》为考生指明了复习的方向,课标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在考题中体现出来,也反映出一定的命题趋势。第一个“本”是指近3年的中考试题和教材,但教材只是复习的载体,不是命题的载体。因为中考命题只关注某一种版本教材的话,会导致不公平的现象。第二个“本”指的是以学生为本,命题贴近考生实际。
2.纲本融合,彰显规律。要关注中考考题和课标的融合。细读语文学科的“命题和阅卷原则”部分,结合中考试题,
分析中考命题是如何落实学科素养的,又是怎样考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的。
3.抓研究,明方向。(1)研究什么?课程标准、中考说明、中考试卷,学生学情。(2)为什么研究?知己知彼,有的放矢。(3)如何研究?研读要求、研究变化、发现特点、掌握规律、预测趋势。
立足基础知识,强化教学管理梳理初中所学知识,夯实基础,查缺补漏。越是临近中考,越应该回归书本,弄清楚考纲对于各个知识点的掌握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所归纳的知识点,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形成一个专题来重点攻克,可以整理错题,一一扫清知识盲点,通过不断模拟中考练习,提升解题思路能力以及考场应变能力。
老师应是半个教学管理专家,教学管理比讲课技法更重要,我们要教习惯、方法,当然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保障,尤其是在临考复习阶段,为了避免部分学生溜号,课堂上要适当的开展一些活动,或者给学困生定一个课时学习目标,根据学生实际,以课文为抓手,让他们有事可做,下课前一定要及时检查。课下也可找他们谈心,进行鼓励。
合理归纳考点,注重讲练结合课本使学生学习的抓手,我们要合理规划教学(或复习)进度,形成知识体系。一是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准确地落实中考语文考试的范围、内容、知识点的训练,减少盲目性,注重基础、提高语言表达
的运用能力。二是做到全面系统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知识框架,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语文能力的训练。通过对学生进行能够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及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考场。三是注重讲练结合,勤于检查,精准定位,因材施教。上完一堂课,为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我们都要布置相应的作业,有布置就要有检查,如果落实不好就等0。因此,要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有整改、有坚持,才能正真落实教学相长。
强化阅读训练,规范答题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要重视课内,还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拓展,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对于阅读能力稍微差点的学生,鼓励他们多读、多写,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专题训练阅读时,要分类进行,要教给学生相应的答题格式。如:学习《春》这篇课文时,除了感受美景以外,还要教给学生散文的阅读方法,运用修辞赏析句子的方法,先判断引用了什么修辞,(生动形象)的写了什么,(赞美)抒发了什么情感(表达效果)。学习《故乡》时,教给学生小说的阅读方法,运用描写方法赏析句子,环境描写作用等;学习《苏州园林》时,教给学生说明文的阅读方法,重点是说明顺序判断,以及其作用?答题方式:本句用来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A.“xx”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
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xx”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xx”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xx”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议论文的答题格式、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等等,因此,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有效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结合配练进行专项训练。其实这些在网络上或某些资料书上都有,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言文阅读是必考试题,也是我们的抓手,复习时要注意归类整理,注意课本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要强化训练,采取兵教兵、一对一的模式加强背诵、默写、批改、纠错、考练,由于文言文知识体系庞杂,内容丰富,题型多样,教学(复习)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精心准备,不断提炼,不断检测,抓重点反复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然后再以试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进行作答,老师批改反馈,学生更正。这样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机械性记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已达到复习效果。
注重分类推进,狠抓学生书写面对历年中考优秀率偏低的现状,注重优秀生的培养应该是我们今后语文教学中应该
侧重的一个点。教师要协调推进转差促优工作。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实行分层施教,对学有余力、语文成绩比较突出或有语言天赋或潜质的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辅导,使他们的语文学业成绩更加优秀,并引领其他同学提升成绩,变得优秀,最终改变语文优秀率较低的局面。
同时要注意狠抓学生书写,工整的书写,整洁的卷面,严谨的审题,准确而全面的作答,广泛的阅读,积极的探究实践,这些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学科素养,也是提高成绩的基础与保障。这些习惯不可能在考前一蹴而就,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一点一滴地引导培养,不放过每一个细节。通过关注细节,注重过程来狠抓学生的习惯养成。
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写作能力作为中考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一直时语文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毫无章法,随性随意,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往往吓退学生。部编语文教材在作文编排上颇费苦心,教师应该依据部编教材的写作编排体系,进行循序渐进有效训练,细化写作训练方法,抓实训练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写作序列,进而帮助他们掌握写作的章法,改变作文得分不高的现状。
教师在抓实课堂的基础上,还要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动态,把握时代的脉博,在生活中学知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并注重规范解决问题的训练。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各科核心素养目标的体现。写作
教学(或材料分析)也应该注意打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在抓好“双基”的基础上,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善于挖掘、提炼生活的“动情点”,力求有创意的设计相关问题,力求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
强化真题训练,提升应试能力一是用真题练(各地真题都是资源),练紧张,练速度,练题感。
二是学会反思,缺什么补什么,不再漫天撒网,要重点突破。
三是翻看错题集,悟路径和方法。
四是主攻难点,练套路。即快速解题,寻找方向;快速构思,理清层次。
五是练过之后查缺补漏。
总之,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我们要注意并落实: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重视教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思想发展,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新理念,用心研读中考试题及考纲,细心发现考查走向,精致课堂,耐心打磨,以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增加课堂教学趣味,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语文成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