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1 项目 主要内容 “六性”设计与技术设计同步进行,并有机结合。“六性”分析结果应及同步(优化)设计 时应用于设计改进 (1)应把“六性”要求转化为设计指标; (2)确定“六性”指标时,应同时明确其相应的任务剖面和寿命剖面; (3)确定和分配“六性”指标时,应权衡考虑相关保障设施(含安全保障设施)、装备(使用/维修/储存)环境、使用及维修人员素质和费用要求; (4)确定战备完好性等保障指标时,应权衡考虑综合保障的需求及其实现的可能性; (5)顾客和研制单位共同研究,明确保障条件及保障需求。 (1)RM模型与产品的技术状态相一致; (2)预计值应不低于规定值; (3)使用成熟的规定值,或在规定值基础上适当增加余量作为分配的依据; (4)预计工作应随设计的深入,反复迭代进行; (5)RM预计的数据来源是否正确; (6)通过预计是否发现了薄弱环节,并有相应的改进措施。 (1)从方案设计开始,边设计、边分析,贯穿整个设计过程; (2)补偿措施是否正确,并落实到设计图纸或技术文件中; (3)关键、重要件清单和单点故障数据清单是否完整,是否经各级设计师严格审查把关。 2 “六性”参数和指标要求 3 “六性”建模、预计、分配 4 FMECA等风险分析 5 (1)收集采纳适合型号需求的,国内外已有的“六性”设计准则; “六性”设计准则 (2)应有相应的设计措施。 (1)用于型号的经批准的优选元器件目录; (2)元器件应100%经过检验,二次老炼筛选,未经检验、筛选不得装机; (3)对有可靠性要求的元器件是否有针对性的筛选要求; (4)应执行有关的电装工艺规程及指导性文件。 (1)应制定软件顶层设计要求; (2)应有软件可靠性定量要求和验证要求; (3)应有软件任务书; (4)应制定软件测试要求; (5)应制定软件配置管理要求。 6 元器件要求 7 软件可靠性 表X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六性”)设计内容检查表(续)
序号 项目 主要内容 (1)如何利用可靠性增长试验或维修性演示来发现设计缺陷,改进设计。 (2)在技术文件中是否规定采用环境应力筛选。 (3)对关键、重要产品是否实施元器件、单元级、分机级三级100%筛选。 (4)应明确“六性”鉴定(或验收)试验要求和选择可靠性试验方案。 (1)应制定型号的降额准则,在研制初期颁布型号降额准则。 (2)设计是否执行了降额准则,执行情况作为设计评审的内容。 (3)是否列出了《元器件降额表》 (1)是否有热设计定性、定量要求,明确规定设备最热点温度。 (2)是否执行热设计规范,(GJB/Z27电子设备可靠性热设计手册)。 (3)是否对关键、重要产品中的元器件实际工作温度进行了测定。 8 “六性”设计与有关试验的关系 元器件降额设计 热设计 (1)应对结构设计进行振动、冲击分析,弄清固有频率或谐振点分布。 抗振动设计 (2)是否清楚设备内、外振动源的激励频率,使设备的固有频率与之远离。 (3)是否采取了减震、抗冲击措施。 耐 环 境 设 计 (1)是否提出了过压、过流保护要求,制定了保护措施。 电应力设计 (2)是否制定了防雷击、避雷接地的措施和要求。 (3)是否进行了接地设计,制定了防静电措施。 电磁兼容设计 三防设计 人机工程设计 硬件的容差与稳定性 (1)应在电路设计、结构设计、甚至工艺设计时,考虑电磁兼容性。 (2)系统和设备是否采取了排除或抵抗外来干扰措施。 (3) 系统和设备是否采取了减少对外辐射干扰能量的措施。 (1)设计时是否考虑了防潮湿、防盐雾、防霉菌。 (2)是否确定了什么时机喷涂三防漆。 (1)是否考虑操作维修空间。 (2)是否考虑了工作场合温、湿度和照度。 (3)单人搬动机件的重量是否超重。 (1)电路的工作温度,电源适应性。 (2)潜在通路分析(引起功能异常或抑制正常功能的通路)。 9 表X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六性”)设计内容检查表(续)
序号 项目 主要内容 (1)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产品功能,避免因效益不大的自动化,导致系统或设备结构和维修的复杂化。 (2)是否可以合并某些功能。 (3)尽量减少零部件的品种和数量。 (1)应优先选用标准件。 (2)最大限度采用通用零件,尽量减少零部件/附件/工具品种和规格。 (3)产品应按功能设计成若干个能够完全互换的模块。 (4)采用快锁装置。 简化设计 互换性设计 维 修 性 设 计 10 可达性设计 (1)是否考虑了维修的视觉可达、实物可达和足够的空间。 (2)是否把故障率高、维修空间需求大的部件,安排在系统的外部或容易接近的部位。 (3)是否维修任一部分时,不拆卸或少拆卸其它部分。 (1)确定故障报警方法,故障测试点。 (2)是否自动检测显示故障部位和维修指南。 (1)产品设计时,应从结构上采取防止维修、安装、连接差错的措施或有明显的识别标记。 (2)是否对可能发生操作差错的装置制定了操作顺序号码等标记。 (1)维修保障要求是否明确,应制定维修方案。 (2)应经过“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A)分析”,确定预防性维修项目和修复性维修项目。分析应充分利用FMEA分析和维修性分析的结果,并借鉴已有装备的经验。 (3)维修级别应在方案阶段做出决定,工程研制阶段作出明确规定。 (4)使用保障要求是否明确,应制定使用保障方案。 (5)使用保障、维修保障所需的设备、工具、技术资料等,是否与装备同步设计和研制。 (6)使用和维修保障资源是否与装备相互匹配。保障资源包括: a)人力资源;b)供应保障(获得备件和消耗品的过程); c)保障设备;d)训练和训练保障;e)技术资料; f)保障设施;g)包装、装卸、储存和运输;h)计算机资源 (1)是否制定了安全性大纲或安全性设计准则。 (2)是否确定了由于性能下降、功能故障或意外动作可能导致危险的所有部件和设备(包括软件)。 (3)应明确规定系统、设备、设施采取的安全措施(安全性标识、操作维修步骤说明、使用说明等)。 故障诊断与控制设计 防差错措施和识别标记 11 保障性分析 12 安全性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