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宋徽宗禽鸟画法特征

来源:尚车旅游网
 艺术大观 Art Panorama

浅析宋徽宗禽鸟画法特征

邓建军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00)

摘要:古今画者,数不胜数,然而能成一代大家者却又屈指可数,且他们体貌各异,各有千秋。这其中缘由并非仅仅是表达技巧的殊异,更是因其各自具有以物象造型所形成的能代表个人的艺术符号。而在花鸟画中,物象的造型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画中禽鸟的造型,这是作者的绘画理念,审美追求,以及艺术修养的集中体现。而宋徽宗是中国艺术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作品也更具典型性,因此,本文试通过对宋徽宗花鸟画风格特征的分析,并针对其花鸟作品中禽鸟造型进行深入探究,尤其是其禽鸟造型的写实性。

关键词:宋徽宗;禽鸟;风格;画法;写实性

也是宋人崇尚自然主义的体现。宋徽宗继承了赵昌崔白等写一、宋徽宗禽鸟画风

生观念,且他观察入微,善于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这必将宋徽宗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对应的不同禽鸟画法,都对

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宋徽宗具有富贵气象的院体画风中,致使他画中禽鸟的造型具备高度的写实性。然而我们从他的

作品分析来看,他画中的禽鸟的写实并非对客观物象的真实对禽鸟题材的选取,对禽鸟造型的写实程度,以及对禽鸟的

塑造手法,对意境的营造等等,皆在南宋画院中得到了传承,再现,而是经过取舍,归纳,不断提炼,升华,始终都围绕

他的创作意图,为画面需要服务,从而使得画中的禽鸟与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花鸟画家,如折枝高手林椿,翎毛走兽

实的写生对象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所产生的差异便皆妙的李迪,还有善画秋景的李安忠等等。直到在元代文人

是对物象的升华,也恰恰能体现出他的审美理想,艺术修养画的滥觞中,画坛领袖赵孟頫提出了“复古”思想,复的便

和绘画思想。可能也会有人认为,在古代还没有照相机问世是对北宋及以前的尚气韵,重法度,从而重建古朴率真,清

新典雅的美学品格,从其作品《幽篁戴胜》便可得到验证,前,画家只能够通过目识心记,反复揣摩,因此所绘禽鸟必

定会与真实物象有所差距。但宋徽宗作为一国之君,皇家豢特别是画中戴胜,造型精准,法度严谨,生动传神,犹有宋

养的珍禽异兽数不胜数,画院人才济济,若真想做到与真实画高格。到了明代,边景召与林良吕纪虽多画全景花鸟,但

物象不差分毫,想必也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宋徽宗定是明知画中禽鸟皆是对宋徽宗禽鸟画法的传承。再有清代恽南田的

可为而不为,刻意保留一定的主观性,这才是绘画的本质所没骨花鸟,造型严谨,笔墨精研,赋色淡雅,所绘折枝花卉

在,早在唐代,张璪就已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著尚有一丝北宋院体之贵气。

名论断。沈括也在《梦溪笔谈》中言“书画之妙,当以神会,宋徽宗另一路“野逸”画风,则是元代文人画发展的先

难可以形器求也”,而画之“神”,甚至画中禽鸟之“神”,便驱之一,如宋徽宗画中所注重的诗画一体的文学性,尊重客

观物象地抒写,以及强调笔墨的表现力,个人情感的传达,是作画者的思想情感,便是作画者的精气神。

《桃鸠图》(图1.1)为典型的“宣和体”作品,画中所描在元代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综合发展,也为后世写意花鸟画

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如元代的王渊,边鲁,张中等,绘的是一只绿鸠正栖息在桃树枝上,此时春意盎然,绿鸠背

部上方的桃枝上已有两朵盛开的粉色桃花,还有三个花骨朵,他们的作品皆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抒情达意,使得墨花墨

禽成为元代花鸟的时代标签。直至明代,徐渭在此基础上,正含苞待放。另有右下角四个花苞也在积蓄力量悄然绽放,

枝头也已发出嫩叶。所作绿鸠是一个正侧的角度,并把它安变法革新,开创大写意花鸟画之先河,将写意花鸟画推向画

排在画面偏左的位置,绿鸠正视前方,气定神闲,端庄大气。坛主流,成为后世花鸟画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石。

值得注意的是,画中绿鸠颈部微缩,嘴角微微上扬,右爪紧二、宋徽宗禽鸟画法的写实性

握树枝,同时尾部向下勾,用以保持身体平衡。我们可以从关于宋徽宗禽鸟画所运用的艺术语言,这都是后人在分

图中看出绿鸠造型严谨,形象生动传神。然而,笔者在查阅析其作品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归纳,总结与概括,而宋徽宗在

资料之时,不经意发现这张《绿鸠图》中的绿鸠与五代唐希作画时是否有过这些思考,后人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但

雅的一张传世作品《古木锦鸠图》(图1.2)中所画绿鸠极为从实践角度来分析,更有可能出自于对前人及他人绘画作品

相似,只是动态有稍微地调整。唐希雅为五代时期南唐的画的品读与借鉴,亦或是受自身潜意识的影响。宋徽宗画中所

家,并与徐熙同一时代。宋代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曾画禽鸟从起稿到最终完成,这是一个反复而烦琐的过程,在

言:“江南绝笔,徐熙,唐希雅二人而已”,如若这两幅画的这过程前与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思考,而他所刻画的禽鸟

所作年代属实,那显而易见是前者借鉴了后者。另外,笔者形象的过程与思考的过程,这就是创造物体形象的过程,用

还惊奇地发现宋徽宗的传世花鸟作品中竟有两张极为相似的西方的艺术词汇来讲即是物象造型。宋徽宗画中禽鸟的形

(图1.3),无论从构图,还是桃枝与绿鸠的造型,与客观物象相比,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意向性,且符合不失《桃鸠图》

赋色,画法,甚至是款识,相似度都极高,让人难以辨别,“常形”又兼得“常理”的艺术法则。下面,笔者以宋徽宗禽

但经仔细核对之后还是能够找出这两张画的细微差异。由于鸟造型的写实性来具体分析宋徽宗禽鸟画法的特征。

宋代花鸟画注重写实,这与当时强调写生是密不可分的,条件有限无法拿两张原画进行比对,只能利用画册上的图片,

作者简介:邓建军(1990-),男,汉族,湖南娄底市人,艺术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花鸟画创作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62

民族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National Art

但书籍印刷存在颜色偏差,所以只能够从禽鸟的造型差异入手。图1.1与图1.3画中绿鸠造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如以图1.1作为参照的话,图1.3中绿鸠的喙微微有向下倾斜的趋势,然后胸部绿色绒羽的面积明显大于图1.1,另外图1.3绿鸠胸部至腹部的外轮廓与图1.1相比更为完整平滑,没有表现绒羽特征,而是以流畅的线条概括,且腹部外轮廓的曲线变化然后平缓。且还有其他细微之处的差异,就不一一举例了。因此,由于这些局部造型产生的细微变化,导致两张画的绿鸠呈现出不一样的精神风貌。由此可见,这两张画应该是选用了同一粉本作为绘画参照,虽然这两张《桃鸠图》在局部上有些许差异,但它们与唐希雅的《古木锦鸠图》相比的话,差异更为明显。首先从画面的整理来看,《古木锦鸠图》是团扇,而两张《桃鸠图》是方形册页,团扇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气息凝聚,而方形册页会使画面更具张力,且视觉开阔;然后,从构图方面来看,虽然《桃鸠图》与《古木锦鸠图》都是将绿鸠安排在画面偏左的位置,但《桃鸠图》中桃树折枝的势是由左至右发展,而《古木锦鸠图》的带刺折枝的势是由下向上发展,导致它们的画面空间分割截然不同。再者,《古木锦鸠图》中绿鸠的姿态是接近于匍匐,视线看往下方干枯的树枝,画面一派深秋萧瑟之景,而《桃鸠图》中绿鸠的姿态接近站立,正视前方,气定神闲,端庄大气,且画中还有桃花与绿叶的点缀,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之景,尽显富丽堂皇之风范。这正是对应了两位作者不同身份地位。

如果我们将《桃鸠图》与《古木锦鸠图》中所绘绿鸠与客观真实的绿鸠进行比对,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这便是作画者在创作之时对物象所做的取舍与概括之处。《古木锦鸠图》中的绿鸠的造型更接近于自然态,而《桃鸠图》中绿鸠的造型很明显人为调整的程度更大,比如:将绿鸠身体各部位羽毛颜色的对比加强,增强其装饰性,特别是头部与胸部色块的颜色倾向更为明确。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张作品中所绘的绿鸠与真实绿鸠最大的差异在于作者将绿鸠的头部,腹部,尾部的造型进行几何化概括,如头部和胸部的外形呈半圆化,尾部则概括成扇形,这些主观的调整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在尊重客观物象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物象的特征进行的高度概括与提炼,既不失“常形”又兼得“常理”,从而使得禽鸟的造型更具典型性与象征性。

图1.1 《桃鸠图》局部

图1.2 《古木锦鸠图》南唐唐希雅绢本设色 24.7cm×26.1cm

图1.3《桃鸠图》27cm×28.5cm

三、结语

通过对宋徽宗花鸟画的研究分析,从而可以窥探其绘画理念与审美追求,并以此为基础,对宋徽宗花鸟作品中禽鸟造型进行深入的探究,比如禽鸟造型的写实性,装饰性与象征性,这都是其禽鸟画法运用的艺术语言,而这恰恰是当今画者最容易忽视的部分,今人画画重形似而缺神韵,多描摹而少笔墨,喜工细而轻书写,但宋人却能将造型精准,法度严谨,气韵生动,笔墨书写,恢宏气度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在高度的自然主义下,隐含着时代与个人特有的人文情怀,这就是为什么宋代绘画被传颂千年仍如高峰耸立且历久弥新之故。

(责任编辑:薛竹影)

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