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大多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因为抽象,所以学习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多做实验,变抽象为直观,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作为从事多年物理教学的教师,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并从中感受到很多乐趣,那就是平时注重积累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它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课下会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互相交流,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熟悉教学内容,留心挖掘教学资源
1.测量性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简单的测量实验都可随堂完成,但是做多了就很乏味,所以我会变换有意思的测量对象,如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换成先测某同学的身高、腰围,再测大头针的直径,分析误差,通过增加难度促使学生竞争,这样学生会更认真地对待实验。随堂完成这些小实验的优点在于:(1)讲解仪器构造和使用方法时有实物对照,避免纸上谈兵,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心里踏实。(2)教师可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实验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心中有数,重点解决。
2.探索性小实验。用实验作为先导,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是我在物理教学中常采用的方法。如讲解大气压强时,先做覆杯实验;讲能量的转换与守恒时,先做魔筒实验——把一个圆筒滚出去,它会自动滚回来并反复地来去多次,为什么呢?原来筒里有
几根拴着重物的橡皮筋,通过学生的亲自体会,再引入能量转换概念就水到渠成,他们很容易接受。
针对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更应自行设计一些问题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物理规律的科学性,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习了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定律后,我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分析得出正确结论:(1)沉入容器底部的石块儿受浮力作用吗?(2)漂浮的木块和沉入容器底部的石块比,哪个受到的浮力大?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争论得非常激烈,他们的探索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3.验证性小实验。例如“大气的压强”一课,由于我们生活在大气中却感觉不到大气压的存在,我就让学生课前用饮料瓶装一点热水,上课不久水凉了,塑料瓶变瘪还发出怪声,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讲述了自己从内地来到高原过程中的亲身体会,从而对大气压的存在确信无疑。
4.应用性小实验。学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后,动手做一些应用性小实验,对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帮助。例如,学了长度的测量后,要求学生想办法测出钢笔帽口的直径和一页纸的厚度,看谁的方法最好,误差最小。学了浮力知识后让学生用塑料瓶做上浮下沉、漂浮悬浮实验,用塑料盒、暖瓶盖儿等物品模拟沉船实验。学了电学后让学生组装模拟家庭电路,观察家庭电路中断路、短路、烧保险等现象。在掌握好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对类似问题兴趣高、触类旁通,学习效果很好。
二、大力开发实验器材,丰富实验内容,保证试验质量 1.挖掘实验室里的现有仪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仪器设备,可以通过拓展实验内容,多做很多小实验。例如,利用注射器,稍加配置就可以做测液体压强、连通器、帕斯卡球、活塞式抽水机、气体被压缩内能增加等十几个实验;把凸透镜、凹透镜 和近视镜、老花镜作对比试验:(1)用手摸镜的外表,对比结构的差异;(2)观察它们把书上文字放大和缩小的效果;(3)利用哪种透镜能使教室窗外景物在墙上成清晰倒立像?(4)各透镜对太阳光的折射结果不同,凸透镜使太阳光汇聚很容易点燃易燃物。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2.从现有的学习生活用品中挖掘实验材料。我们只要多花一些心思,就能从现有的学习生活用品中挖掘实验材料。如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可以观察物体振动发声、声音的特性与振幅、频率、材料有关;在“惯性及其应用”一节中,把一个胶水瓶立在小车上,小车迅速启动时胶水瓶后仰,猛然刹车时胶水瓶前倾,使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有惯性”的原理有深刻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就很感兴趣。
3.注意收藏废旧物品,组装实验器材。一些小实验废旧物品经过加工组装后也能用来进行实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指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一些工具,如指导学生制作液压机模型、帕斯卡球、瓶子吸气球、小孔成像箱、量筒、测力计、能量转换演示器等。 总之,物理实验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实验教学符合学
生的年龄特征。所以教师要多储备素材,把实验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感受创新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