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省三门湾地区发展与空间规划为例

来源:尚车旅游网
从县域经济走向区域经济——以浙江省三门湾地区发展与空间规划为例FROMCOUNTYECONOMYTOREGlONALECONOMY:ACASESTUDYOFSANMEN、『\fANDEVELOPMENTANDSFtATlALPLANINZHEJIANGPROVINCE邵波詹敏洪明SHAOBo;ZHANMin;HONGMing【摘要】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而区域经济更具有自然融合的经济的含义,界限比较模糊,往往是跨行政区的自然经济区,经济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联系。本文从县域经济的成就与问题出发,分析县域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经济;三门湾ABSTRACT:Thecountyeconomyisalladministra-tivedivisionbasedregionaleconomyandaregionaleconomywithcoun哆seatasthecenter,villagesandtownsaslinks.andtheruralareaashinterland.Whiletheregionaleconomyhasmoreimplicationofnaturaleconomywithvagueboundaries,thenaturaleconomiczonesoften’crosstheadministrativeregionandtheeconomicfunctionseffectmainlythroughtheinternalrelationofeconomicdevelopment.Thispaperstart—ingwiththeachievementandproblemsofcountyeconomyanalyzesthesignificanceandroleofcountyeconomyinreg"onaldevelopmentandstudiestheten—dencyofcountyeconomy.KEYWORDS:countyeconomy;regionaleconomy;SanmenBay1引言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县域经济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茅,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万方数据程度,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矛盾逐步显现,资源.环境瓶颈突显。仅仅从县域角度考虑问题已经难以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尤其是浙江获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试点省以来.发展面临新的要求与挑战,需要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来协调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规划.也就是说要从县域经济走向区域经济。2县域经济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2.1成就县域经济是浙江发展的活力之源,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县域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多项经济指标呈几何级增长。(2)县域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从经济总量来看,目前县域经济已占全省的2/3.其他一些重要指标也均占全省的较大比重,县域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3)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名列全国前茅。1992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依据权威指标体系开始对全国县域单位综合实力进行测评。从历届的测评情况看,浙江进入百强县市的个数逐年增加,位次逐步前移,名列全国前茅。2.2问题浙江县域经济总体实力较强.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2.1县域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1988)表明,在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同时处于013左右的水平以后,城镇化率开始加速.并明显超过工业化率,特别【文章编号】1002—1329(2010)增刊一0035-05I中图分类号】Tu982【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邵波11968一),男.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詹敏《1972一},男,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明11977一),男,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收稿日期l2010-08-09规划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规划三所主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洪36gJ菡若l斟萎惮姜l≥茸l罩壹1兰蚕I蚕蛩I幂。,}S{I≤鬲l互l;J8万方数据是到了工业化后期,随着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但是浙江县域现状情况是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工业化率。例如缙云县2005年的三次产业比重为11.0:54.4:34.6,而城市化水平为42,4%。2.2.2城镇规模过小,城镇的极化效应难以发挥目前全省县域发展普遍存在城镇规模过小的问题,除县城规模较大外,其他城镇规模都比较小。城镇规模过小,城镇的极化效应就难以发挥,无法起到资源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还将造成一些不良后果。2007年,全省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各级规模城镇个数比为3:6:15:74:691。2.2.5资源瓶颈突显,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产业的发展.土地问题也凸现出来。浙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地区,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规划,土地资源特别是工业用地在全省各地都日益紧缺,由于最初的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处于离散状态。这就造成了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2.2.4县域间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由于经济基础、历史文化背景。产业结构.创新意识等不同造成地区间的差距较大。占县域行政区域面积40.7%.耕地面积64.2%的30个强县市实现的生产总值占县域的比重达74.5%.财政总收入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占县域的79.4%和77.3%。其余31个县市实现的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及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所占比重较小。县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3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与趋势3.1经济发展从县内统筹向县际统筹转型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不是由个别县市决定的,而是由区域内各县市发展的综合实力决定,因此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需要区内各县市的统筹协调发展。目前浙江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发展严重不平衡。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在新世纪初就作出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融合经济断层.实现优势互补的探索创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层面上把”山”这边的资源.劳动力、生态等优势与”海“那边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既促进相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又促使发达地区转型升级。3.2产业平台从县域构筑向区域打造转型产业集群属于经济学范畴是不以县市界线为分割.目前浙江的产业集群大多是跨县域发展,仅仅从县域角度考虑难以保障产业集聚的良性发展。为提升产业集群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力,必须突破行政界线的分割.打造跨区域的产业大平台.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例如为了推动五金产业集聚区县域问的“产业共树.品牌共护.质量共创.平台共享“.目前.永康.武义,缙云”一市两县”根据浙江省政府出台的指导意见,已编制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抱团打造跨区域五金产业集群”航母“,共同建设一个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一市两县“大型五金产业集聚区。3.3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单纯依靠原来的规模扩张已经无法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了。这时.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诸多问题.比如金融.技术.人才和市场、土地等就逐渐地暴露出来。政府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加大对企业技术与资金支持.通过政策引导使经济增长从原来的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型的增长方式。3.4专业市场从竞争向竞合转型专业市场是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1980年代初.温台地区和浙中地区就涌现除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商品市场,经过1990年代的发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的“市场大省”。义乌国际商贸城、绍兴柯桥轻等都已经是全国闻名的大市场。市场的发展带环境从相互影响向相互协调转型牺牲别人发展自己的发展模式,从单个县域展和提高.目前已经形成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各类专业市场的发展.使得浙江成为全国闻名纺城.永康五金城.余姚塑料城、海宁皮革城等动了县域经济的腾飞,同时由于各县市各自为政的发展观念导致出现区域内同类市场过度竞争的局面.例如全省现有海宁.桐乡.余姚3座皮革城。过度竞争的局面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需要从区域层面进行整合,促进专业市场从竞争走向竞合。3.5角度考虑似乎是占了”便宜“.但是从区域角度考虑.这种发展模式是一种“零和”甚至是“负”的发展模式.不利于区域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也影响各县市之间发展的。公平性“.从长远来看.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且负面影响加大。随着区域统筹思想的提出.县域间上下游.上下风向的相互影响的发展模式逐渐向县域问环境的低影响以及无影响转化。4三门湾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4.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点的要求今年浙江获批成全国惟一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点省”,试点具体包括加快推动以中心镇新型城市化,大力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推进义乌国际商贸综合改革试点.加强产业集聚区战略规划和布局引导.促进民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等。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加强产业集聚区战略规划和布局引导,三门地区核电火电分布密集.是能源富集之地.因此,三门湾地区可以也应该打破行政和地域限制,建设配套的新能源产业园区,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打响能源牌,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4.2跨区域产业平台规划建设的要求目前浙江省正在研究确定一些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大平台建设.考虑到用地等限制条件,拟在杭州湾及温台沿海地区规划建设6~7个面积在100km2左右的大平台.这些区块包括杭州江东地区.绍兴滨海地区.宁波余慈地区、三门湾、台州湾.温州湾等地区。重点发展大钢铁、大石化,汽车.船舶.大型成套设备.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中财力支持大企业的研发.技术改造.重组兼并.营销网络等.以大企业带动整个产业.整个区块的发展.加快浙江经济的升级转型。4.3区域环境保护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滩涂围垦的增加.三门湾的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赤潮频繁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严重制约环三门湾地区的持续发展。为保护环境,建设和谐美丽的-j--]湾,必须要加强统筹规划,建立联合调研、科技合作.共同规划机制,为-1"7湾的进一步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战略方向。4.4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深化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建设工作.促进临港产业发展。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基本思路是推进”六大联动”.实现”六大突破”:一是实现陆海产业联动发展新突破;二是实现陆海生产力联动布局新突破:三是实现陆海基础设施联动建设新突破;四是实现陆海”科技兴海“战略联动实施新突破:五是实现陆海污染联动治理和国土联动整治新突破;六是实现陆海体制和机制联动创新新突破。三门湾地.区是海产业联动.陆海生产力联动.实现陆海基础设施联动.万方数据陆海污染治理联动的重点地区。5三门湾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5.1三门湾地区概况-17湾是~个半封闭的。葫芦状”海湾。北邻象山港,南接台州湾,具有明显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特征。湾内南北宽约40km.东西长约60km,海岸线长303km,海域总面积775km2.流域面积3160km2.湾内水深条件良好.是浙江省第一长.第二大海湾。三门湾地区由三门.宁海.象山三县构成。三县区位优势明显,共同拥有得天独厚的电力.土地.港口.航道.淡水.湿地.浅海.海岛等海洋资源(图1)。5.2三门湾地区现状与问题三门湾地区空间范围包括三门.宁海、象山三县,共有50个乡镇.陆域面积4297km2,海域面积8040km2,总人口156万。2008年.三门湾地区实现生产总值520.44亿元,虽然三县经济实力较以前有较大增长,但是.与浙江临海地区20县市经济发展相比.在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城市化等方面仍然处于沿海的”发展洼地”,其中以三门县尤为突出。三门湾地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区域差距与区内差距都较大;二是中心城市功能弱,辐射带动能力小,有待进一步强化;三是交通与经济要素集聚轴线错位.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较低;四是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大;五是区内的一些城镇空间交接地带在用地规模.空间布局.用地性质、基础设施对接,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矛盾.迫切需要整合;六是环境恶化趋势明显。t图1区域位置Fig.1Location37熏I耋鬻l-曼l婢龄l淮辫ll岛口]图2Fig.238gJ蓐三门湾地区规划结构StructureplanofSanmenBay强墓I;董1l善l摹∞JS5.3规划策略加强-FJ内湾的保护.从整个三门湾区域角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新平台。5.5.4对接通道、网络布局加强与外围县市的通道联系,尤其要加强与宁波,台州的联系.依托两大中心的中心服务功能进行错位发展.区域内部则通过联动形成网络化的布局结构,通过共建共享.把跨行政区的3个县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打造滨海产业的新高地。5.45.5.1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度出发.研究三门湾的整体环境容量,科学确定环湾地区的城市发展规模.同时制定区域环境政策.进行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分区,建立产业发展的环境管制体系。制订区域的产业引入标准,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发展与保护的良性互动,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5.5.2联动南北、拉近东西从三门湾地区甚至更大的空间范围研究区域交通网络,通过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的建设,把被海湾分割的3个县联系起来.改变三门作为台卅I交通末端,象山.宁海作为宁波交通末端的地位.变末端为通途.打通浙江沿海经济发展带,整合三县的资源,促进三县真正进行一体化的开发建设。规划通过东西向道路建设.把山区与滨海联系起来,促进人流.物流的东西向联系,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5.5.5组团积聚、轴线拓展引导城镇建设向多中心.组团式.紧凑型融合协调模式扩展,严格按照统筹区域,城乡.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要求.积极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实现三门湾地区的协调高效发展。全面提升和完善主城功能.优化环境,改善交通.依托主要交通轴线.把备个组团串联起来.形成具有明显窖l鬲酽;l8若I区域定位规划跳出传统县域经济的框架,从三门湾整个区域来考虑区域整体发展定位,根据对--I'-J湾区域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分析,结合打造三门湾次经济圈的目标.对三门湾的区域定位为:“生态港湾.产业蓝海”城市集群的“两高地五区”。其中:”两高地”分别为海洋新型产业集聚高地与滨海新区建设高地;。五区”分别为浙江省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实验区、浙江省区域合作示范区.浙江省海湾综合保护与开发先行区以及海湾型宜居新城区。5.5空间发展框架在空间布局上也跳出县域行政界线的束缚,从更大的范围来考虑问题,规划三门湾地区的空间发展框架为。三带.三核.四极.五保护”(图2)。5.6区域产业引导--i'-J湾地区具备临海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万方数据图3三门湾地区交通结构Fig.3TransportationstructureofSanmenBay势.现有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形成的产业也具备一建设”一纵两横”的铁路线,形成以快速铁路.城定的基础,规划认为.三门湾可以利用后发优势,际铁路为骨架的铁路轨道网络(图3)。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根据与浙江省内其他产业集群错位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形成在三门湾地区6结语形成海洋核心产业集群.包括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港口物流业、电力能源业.生物医药业.浙江县域经济得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渔业、海水综合利用及油气田开发等产业。县域经济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规划三门湾工业形成“六片多组团“的空间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茅,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结构。其中“六片”分别为:六敖——健跳工业支柱。进入新世纪,随着资源环境等制约的显现,片、涅浦——沿赤——泗淋工业,力洋——长街传统的县域经济难以胜任新时期的需求,区域整工业片、石浦——鹤浦工业片.西周——贤庠工合的要求与态势愈趋明显。--I"7湾地区的3个县作业片.西店——强蛟工业片。多组团指主要包括为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应该牢牢把握三门核电厂、六敖.亭旁、高枧.花桥、岔路一前机遇,通过整合,从县域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型,不童、金七门基地等大型企业或用地规模较小但具断壮大经济实力,提升整体竞争力。有一定特色的工业集聚组团。参考文献《References)5.7区域交通发展引导I张行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探析[J】.鸡西大规划构筑一个与三门湾地域城镇群发展相适学学报,2008,(1).应的高效率、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重2洪玉,殷柏尧,陈锦福,等.“七个坚持”成就浙点建设区域高速公路网、城际轨道交通网、干线江县域经’济[J】.今日浙江,2004,(19).公路网及港口集疏运网,形成以高速公路、城际5洪玉,葛小娥,陈建湖.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轨道交通为主骨架、干线公路为主通道,以铁路问题及对策[J】.浙江统计,2004,(5).枢纽.港口枢纽和公路枢纽为依托的综合交通体4赴浙学习培训考察组.浙江县域经济发展“五系.加强温台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化战略”的启示[J】.当代贵州,2005,(2).综合交通系统包括公路交通系统、水运交通5钱波.全国百强县评比分析[J】.今日浙江,系统、轨道交通系统三大部分。规划重点建设“两2002,(24).纵”的高速公路网.建设”两纵四横”的主干公路6王海敏,陈钰芬,翁梅烨.浙江县域经济综合实网.构建”三港拥湾”的环三门湾港区空间格局。力评价[JJ.统计与决策,2006,(2).万方数据39豕鬻1i晶J霹嚣I辩鬻I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