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学科 戴宇洁
在无意间,看到一本绘本,绘本的标题是《奶奶的宝宝》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感到惊讶,奶奶那么大的年纪了,怎么会有宝宝呢?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是在孩子看完这本绘本之后,含着泪光告诉我:“妈妈,这本书好感人!”并且问了我好些问题,“天堂”是哪里?奶奶怎么会大肚子…我才深入去看这本书…
故事的开篇,并没有提到奶奶的宝宝,反而提到了小男孩李果想养一只小狗,而妈妈不同意,他便在阁楼里听奶奶讲乡下小狗的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我们逐渐明白,这是一个关于生命教育的绘本,关乎人们常常讳莫如深的死亡主题。奶奶淡然安详的笑容背后,其实隐藏了她从生病到离世,被病魔折磨的苦痛。在这个过程中,奶奶的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但她从未表现出丝毫的异样,依旧每天根据自己衣服的颜色来搭配合适的发带,依旧坐在阁楼的摇椅上给李果讲故事。面对懵懂的李果,奶奶告诉他,肚子越来越大是因为要“生宝宝”了,以这样一种委婉的方式给这件悲痛的事情披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让生死离别在孩子的眼里显得温情而日常。奶奶也是一个演技精湛的“演员”,面对病痛她没有哭泣和悲伤,而是温和地接受医院的治疗。不管治疗的过程多么痛苦,奶奶仍旧乐观和坚强,即使在医院里,奶奶也戴着她喜爱的发带,对生活的热情并未减少。奶奶离世后,李果回到家抱着小狗,妈妈告诉他小狗是奶奶留给他的“宝宝”,奶奶已经去了天堂,这时,窗外黄色的月亮上闪现出奶奶的笑脸,仿佛奶
奶正慈爱地望着李果,李果也终于明白奶奶已经去世了。从头到尾,故事里没有出现“死亡”的字眼,但我们却瞬间明白,奶奶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生与死,一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有生就有死,我们都享受着生的喜悦,却不愿意面对并承受死亡的伤痛。在儿童的世界里,成人常常把世界刻意营造得很美好,甚至是完美,于是关于死亡的书似乎在儿童书本中很少很少,成为儿童文学创作者不想轻易去触碰的题材。可是,世界毕竟不是完美的,如果生老病死是孩子必然要接触的人生命题,早一点让孩子们在思想上做好准备,就犹如打预防针,当最熟悉的亲人离世时,孩子们才能本故事是良药,但并不苦口。作者抛给我们悲伤的问题,也给了我们治愈伤痛的良方。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奶奶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热爱,并最终用她的爱为李果抚平心中的悲痛。是的,我们可以用每一天对生命的热爱去面对死亡。亲人会离世,但是他们的爱会永留在我们的心中。来自亲人的爱是孩子们成长中重要的支持力量,这种爱是永恒的,不会因为死亡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孩子们能感受到这种永恒的爱,并将带着爱成长,学会如何去爱别人。这个故事的魅力在于它的内涵是无限丰富和极为深刻的,而同时它的叙述又是完全儿童化的,用“极清浅”的笔触叙述“极深刻”的道理,《奶奶的宝宝》是本土原创绘本中的精彩之作。
什么是死亡?怎么和孩子讨论死亡?这些话题,大部分人都讳莫如深,担心谈论这个沉重的话题会增加儿童恐惧的心理。多数时候,我们视死亡教育为“雷区”,更别提给孩子们上好生命教育课了。《奶奶
的宝宝》不同于花、草、树木及宠物题材在表达死亡主题上的客观与疏离,它取材于亲人长辈的离世,用第一人称叙事角度,让故事显得有温度、有人情味。这种隔代关系有着更好的现实基础,也更契合儿童接受的心理。文中用了许多艺术表达。比如,爸爸在奶奶生病时变成了黑湿强、金瞬的狮子,奶奶头上与环境相匹配的发饰;故事情节与人物表情、图画色调的相互映衬.…而处理最为艺术的则是“宝宝”:奶奶生病期间,由于肿瘤的迅速生长,肚子日益增大,男孩以为奶奶“怀孕”了,大人没承认但也没否认,在孩子理解的范畴内让他初步认识生病。在奶奶即将离世的两周,大人让男孩以“缺席”的状态缓冲奶奶离世带来的悲伤和打击,等他再回来时虽然奶奶已经不在了,但奶奶的爱以“宝宝”——小狗陪伴的形式延续了下来。“宝宝”这一绝妙设置,给整个故事增添了温暖的底色,让本来灰暗的死亡主题变得平淡而有味,悲伤却温暖。在故事结尾,妈妈怀抱着男孩,男孩怀抱着小狗,在阁楼上遥望夜空,男孩好像忽然明白了。男孩明白了什么呢?是明白小狗并不是奶奶的宝宝,而是妈妈买来的,还是明白了家里人对奶奶离世这件事上的委婉表达,奶奶已经永远离开了?
这本书让我感触极深,它不同于其他绘本,死亡教育绘本承载着更多的生命教育功能,不仅要让孩子了解死亡,还要为接受死亡做好心理建设,同时还需要化解悲伤情绪,让孩子认识到,即使亲人离开了,他们的爱仍陪伴左右。孩子们能感受到这种永恒的爱,并将带着爱成长,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奶奶的宝宝》这本书为孩子补上了生命教育这一课,让他懂得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生命教育是一堂
漫长的课程,在这堂课程中我们同为学生,在教育的同时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引导他们正视死亡、珍爱生命,弥足珍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