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是一种综合听、读、说、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发展性评价(10年、14年考察):所谓的发展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它有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多元化原则、激励性原则情感原则、可行性原则。它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2011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它既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帮助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同时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教育而言,语文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把语文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工具性”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之一,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2、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
助标准的有胜于言和相应的姿态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叫口语交际教学。
3、语文课程资源(10年、11年考察):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4、语文素养(11年、13年考察):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
5、朗读:朗读是阅读方法的一种,有声音的阅读称为朗读。朗读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读音,读音要正确,停顿恰当,音质自然流畅,音量适中,感情充沛。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在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
6、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
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