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异化与归化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异化与归化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7卷 第6期2008年11月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TAIY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7 No.6

Nov. 2008

【语言学】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异化与归化

赵淑文

(太原师范学院 外语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摘  要] 功能派翻译理论将“目的加忠实”的理论模式作为其理论的核心,强调连贯性原则,主张采用多元化的

翻译策略和手段,将异化与归化巧妙结合,取长补短,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

[关键词] 异化;归化;功能翻译理论

[文章编号] 1672-2035(2008)06-0122-02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B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是由凯瑟琳・赖斯(KatharinaReiss)在她所著《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在书中她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她称这种翻译为综合性交际翻译(integralcommu2

nicativeperformance)(ChristianeNord,2001:9)。此后,赖斯的学

接受,与译语读者所处语言环境相一致。总之,功能派将“目的加忠实”的理论模式作为其理论的核心,试图把翻译从原始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将翻译视为一项须考虑读者或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

二、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异化与归化

有关异化与归化之争由来已久,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当代译界,翻译家们对于归化异化的争论仍旧不休,各执其是。孙致礼教授在《中国翻译》2002年第1期发表文章“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分析了我国19世纪末期及20世纪一个多世纪的文学翻译,并预言“21世纪的中国文

(孙致礼,2002,40);蔡平先生于同年学翻译将以异化为主导”

第5期发表了《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一文,阐述自己不同的观点。但在文章的结尾处,两人都采取了一种较为折中的结论。孙教授说“:我们采取异化法的时候还要注意限度,讲究分寸,行不通的时候,还得借助归化法———两种方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蔡平先生说“:事实上,异化法和归化法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也在此期,王东风发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指出时至今日,语言层次上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已经上升到了文化、文学和政治伦理的高度。在这新的层次和高度上,如何对待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关系,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呢?对此问题,我们不妨借助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观点,以文学作品的翻译为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归化与异化的问题。

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看作是人类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应当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实际情况,从原作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读者领略异国风情,感受异域文化,充分体会原作所

生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

译目的论(skopostheory)。他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翻译的问题的。他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在威密尔的目的论的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Manttari)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方面,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德国学者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在其著作《目的性行为

[1]———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中,系统地整理了功能派的各种

学术思想,阐述自己的观点,指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不足: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有目的;不是所有的翻译活动都有目的;原作者的意图可能与翻译交际的目的不符;不同的读者群对于好的翻译有着不同的理解概念等。针对这些不足,她提出了忠实原则(Loyalty),希望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忠实原则是指在遵循目的原则的前提下,译文对原文要忠实,译者、原文作者、译文读者及翻译活动发起者之间的关系应当保持一致。她还提出连贯性原则,强调译文应该能让译语读者

[收稿日期] 2008-06-06

[个人简历] 赵淑文(1970-),女,山西原平人,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

第6期赵淑文: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异化与归化・123・

蕴涵的艺术魅力。因此,译者一方面应力求准确、完整地传达原作信息,另一方面译文要优美流畅,与译语环境相一致,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这二方面的实质就是要求译文既符合忠实原则,又符合连贯性原则。在某些情况下,采取异化法就可以达到这一要求。如:

例1:AsIremainedintheThirdFourththreetimesaslongasanyoneelse,Ihadthreetimesasmuchofit.Ilearneditthoroughly.ThusIgotintomybonestheessentialstructureoftheordinaryEng2lishsentence—whichisanoblething.(W.Churchill,Harrow)[2]译文:因为我在四年级三班呆的时间是别人的三倍,所以我接受的这种训练也是别人的三倍,我掌握得很彻底。就这样,普通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便深入到我的骨髓里———这可是件了不起的事。

译文采用异化译法,文字和句法完全遵照原文排列。“Toone’sbones”意思是“深入骨髓”,直译出来非常贴切地表达出“掌握得很彻底”之程度。

既遵循了忠实原则又符合连贯性原则,可以说是功能翻译论中目的原则的最高境界。但在更多的时候只用异化译法是不能同时实现忠实原则和连贯性原则的,如:

例2:Thiswasthestateonmatters,ontheafternoonof,whatImaybeexcusedforcalling,thateventfulandimportantFriday.(DavidCopperfield)[2]

译文1:这就是那重大的要紧的(请恕我这样说)星期五的下午的情形———

译文2:在那个多事而重大的星期五下午———如果我可以冒昧地这样说的话———情况就是这样。

译文1属于非常异化法,文字和句法完全遵照原文排列,实现了译文与原文的完全对等。从功能派理论来看,其译文忠实于原文,但是由于过分异化,使译文流利性较差,损害了目的原则中所包含的连贯性原则。译文2打乱了原文的句序,比较符合现代中文的特点,就忠实度而言自然稍逊一筹,但译文读来流畅,符合连贯性原则。相比之下,译文2更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3:ConsequentlyMr.Micawberwassoonsoovercome,thathemingledhistearswithhersandmine.(DavidCopperfield)[2]

译文1:结果密考伯先生不久就伤感得把他的眼泪同她的和我的混合起来了。

译文2:结果是,一会儿密考伯先生也受不住了,和她和我眼泪对流起来了。

同一句话,译文1采取字字对译,忠实于原文,但把min2gle直译为“混合”,使人难以理解眼泪是怎样混合的。译文2不拘泥于字面形式,采用汉语中的习惯对应说法,译为“眼泪对流”,译文更为妥当。

可见,异化与归化是两种相辅相成的翻译方法,译文要充分传达原作的“原貌”,就必须异化,而要像原作一样通顺,就不能完全异化而舍弃归化,否则就会损害翻译目的的实现。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在词汇、句法、修辞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电子计算机统计证明:西方各种主要文字之间,大约有90%的词汇是对等的,而中文和西方文字之间只有40%的词汇是对等的,也就是说,中文与英文

之间有60%的词汇无法对等,这就使得许多英文词在汉译时难以找到合适的中文对应词来进行相应的表达,同时,英文词意的模糊性也增加了英汉翻译的难度。此时,对于目的原则中的忠实原则,我们只能从语篇的层面上着眼,不能局限于一词一句的忠实。如:

例4:for,consider,itwasbutoneminutethatshehadleftschool,andtheimpressionofsixyearsarenotgotoverinthatspaceoftime.(VanityFair)[2]

译文:你想她刚刚跨出校门一分钟,六年来受的教诲,哪里能在这么短短的一刹那给忘掉呢?

“Impression”在英汉词典释义为“印象、影响”,若直译为“六年来得到的印象”或“影响”都会使人不知所云。译文将其归化为“教诲”,表面看是对原词的不忠,但整体而言,全句既忠实又连贯,并无半点背离原作之处,符合目的原则要求。

例5:Onedollarandeighty2sevencents.Thatwasall.Andsix2tycentsofitwasinpennies.Penniessavedoneandtwoatatimebybulldozingthegrocerandthevegetablemanandthebutcheruntilone’scheeksburnedwiththesilentimputationofparsimonythatsuchclosedealingimplied…(Maggie’sGift)[2]译文:一块八毛七分钱,全在这儿了,其中六毛钱还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这些铜子是每次一个、二个向杂货铺、菜贩和肉店老板那儿死乞白赖地硬扣下来的。人家虽然没有明说,自己觉得这种掂斤播两的交易未免太吝啬,当时脸都臊红了。

“Bulldozing”这个词英汉词典释义为“用推土机推土”,直译出来恐怕读者会满头雾水,不知所云。根据全句的意思,将其译为“死乞白赖地硬扣”,表达出她为节省每个铜子锲而不舍地讨价还价的坚韧和耐性,可谓异曲同工,符合原文含义。

通过对以上几个例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首先,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看,由于社会、历史、语言、文化、译者的翻译观、读者接受情况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译者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完全再现原文的特点,只能对原文作适当的保留或割舍,删减或补缺,以达到翻译的目的。目的原则中包括忠实原则和连贯性原则,一味异化会损害连贯性原则,过度归化又会破坏忠实原则,只有将二者巧妙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完全实现翻译的目的。因此,异化与归化之争是根本没有必要的。再者,如前文所谈到的,中英文之间约60%的词汇是无法对等的。因此严格讲,这60%范围内,由于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汇,功能翻译论中“目的加忠实”的理论模式是很难完全实现的。因此,忠实原则的实现只能在语篇的层面上来求得。从这一点上讲,可以说因其词汇90%的对等率,功能派翻译理论应当更适用于西方各语言之间的互译。

总之,功能派翻译理论主张以目的为准则,采用多元化的翻译策略和手段来达到翻译目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动态、开放的翻译研究视角,无疑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参考文献]

[1] Christiane,Nord.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2

proaches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

Press,2001.

[2] 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张 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