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混合式学习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
效果研究
,林 红1、2,葛明月1、2,殷姜文1、2,李 燕1、2,谢丽萍1、2,翟晶雯1、2,邵秀芝1、2,代志刚1、2(1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2)
(2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8)王 胜
【摘要】目的:研究依靠互联网的混合式学习于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使用成效。方法:2016年9月—2017年11月选择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班140位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70位本科生,其中,实验组本科生采取混合式学习方式开展教学,对照组人员选择常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两组人员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利用考试成绩表来评估教学成效。结果:经过评价得知,实验组麻醉前对病症评价、麻醉前用药、气管插入、部位麻醉和椎管内管麻醉评价效果都明显高过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混合式学习可以较好的锻炼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并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关键词】混合式学习;临床麻醉学;教学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06-0182-02混合式学习并非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理论,其是融入了信息化的效果,它的特点表现是全面使用常规教学的优点,并有效统一了信息化教学的优点,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新引进了一股清流[1]。而常规的临床麻醉学教学的简单模式一方面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接受知识的效果不好,另一方面还极大影响着老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所以,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使用网络化的混合式学习具有显著作用[2]。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9月—2017年临床医学专业140位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70位本科生,实验组男性42名,女生28名,年龄在20~23岁之间,对照组中男性44名,女生26名,年龄在19~22岁,两组人员的性别、年龄没有统计学价值(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1.2.1实验组 改组学生选择混合式学习方式来教学,基本方法是:(1)准备过程。把实验组学生分成7个小组,各组10人,各组选择一位学生担任小组组长,老师结合教学大纲的就基本要求和讲学目的提前一个星期为学生制定好所要探讨的相关问题和主题,并把设定好的资料整理成小册子发放给同学。老师在整理探讨问题时能够把临床麻醉学里常常产生的疑难内容列出来并归纳,而且要知道学生查询、自学、采集和整理相应的教学资料,并善于提出疑问、处理问题。同时使每组人员利用课后时间查找资料,并组织小组探讨会议,对信息进行采集和分类,并把采集回来的信息制成PPT,且当作小组发言稿,此外,各组选取一位成员表述一件。准备过程各组长要具备足够的信心,且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和教师加强沟通交流,并由老师对学生提供指导和修正,进而促使讨论的问题更为仔细深化。(2)讨论过程。讨论过程是混合式学习的重
点和难点内容,学生根据已经安排好的座位,由教师对教学包含的内容和概念进行介绍与讨论,但讨论阶段不做任何点评。之后由小组代表发言人讲出讨论结果,接着各组学生对结果展开讨论及沟通,并由老师对讨论结果实施评价。另外,本组成员和其他组成员对发言人观念和论据提出疑问,且对学生解答的问题进行补充。
1.2.2对照组 这组老师根据病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教学,理论教学结束后,使他们在医院每科临床上加强实习,随后让学生制定实习报告,并写毕业论文,同时进行相关的临床能力考评。
1.3 统计学方式
信息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来处理,实验是理论的成绩以平均数±标准值来表示,以t检验,对教学方式的评估结果用(n,%)表示,计算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价值。2结果
通过调查得知,实验组学生觉得混合式学习在增强学习积极性、充实实用理论、提升思考水平、促进师生沟通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实验组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评价明显由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所示。
表 两组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评价对比(n,%)
分组实验组对照组χ2
n7070
增强学习积极性充实实用理论提升思考水平
14(%)24(%)4.30<0.05
29(%)16(%)5.53<0.05
18(%)30(%)4.57<0.05
促进师生沟通9(%)1(%)6.89<0.05
1、2
P3讨论
麻醉学属于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主干课程,和临床医学专业的有关课程不一样麻醉
18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3月 第2卷第6期 综合医学全麻术后复苏期呼吸道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陆庆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麻醉复苏室 上海 201700)
【摘要】目的:对全麻术后复苏期呼吸道并发症进行观察,探究分析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方法:在2015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从我院选取70例全麻术后复苏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而在观察组中则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加强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呼吸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通过观察发现,全麻术后复苏期呼吸道并发症主要可分为咳嗽咳痰、舌后坠、呼吸遗忘、喉痉挛、水肿、呕吐反流误吸以及呼吸抑制,而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全麻术后复苏期患者采用加强护理干预的情况下,可显著降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帮助患者顺利度过麻醉复苏期,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全麻术后;复苏期;呼吸道并发症;护理方法;呼吸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06-0183-02在临床中,将患者在麻醉状态下完成手术后,从麻醉状态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时间段称之为麻醉复苏期,即:患者在完成手术后处于手术室阶段的过程。而在该阶段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比如:咳嗽咳痰、舌后坠、呼吸遗忘、喉痉挛、水肿、呕吐反流误吸以及呼吸抑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产生了威胁[1]。为此,在手术室阶段对患者进行观察以及护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以保证患者能够安全度过满追复苏期。同时,在观察护理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并发症的情况也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拯救患者的生命。而在本文中,就从我院选取70例全麻术后复苏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麻术后复苏期呼吸道并发症进行了观察,并研究分析了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现报告详情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从我院选取70例全麻术后复苏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
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在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介于30岁到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2)岁;而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介于31岁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2)岁;病理类型可分为乳腺切除术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子宫全切术患者、肝叶切除术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理类型,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而在观察组中则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加强护理干预。其中,常规护理主要可包括心理护理以及基础护理等,即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而加强护理干预则主要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即:(1)舌后坠护理。当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全麻术后复苏期中出现舌后坠的情况下,首先应该立即将患者的
学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它的理论较复杂。以往麻醉学临床讲学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学校在台下听讲,进而造成他们被动的学习知识,使他们以及出现懈怠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进而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3]。混合式科学属于一种以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教学方式,其被称为西方教育的精华,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4]。以本研究得知,实验组麻醉前对病症评价、麻醉前用药、气管插入、部位麻醉和椎管内麻醉评价效果都明显高过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由此表明混合式学习可以较好锻炼学生独立探索水平和科研能力,并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成绩[5]。
综上所述,混合式学习的使用效果明显高于以往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适合在教学中大力推行。
【参考文献】
[1]赵忠芳,牙生买买提•尼亚孜,张波,马少林. Blended Learning模式在烧伤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2):89-90.
[2]邓玉萍,黄焕森,朱卓丽,陈丽.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5,15(11):119-120+124.[3]乌云塔娜,通拉嘎,其合力嘎.混合型教学模式在蒙医皮肤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05):444-445.
[4]白美玲,贾巨才,金春亭,李玉珍,任君旭,赵自刚,张林西.“互联网+精准医疗”推动医学课程整合与信息化[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7,37(03):427-430.
[5]吴利平,葛虹,朱丽,王秀邦.基于网络资源的混合式学习在外科护理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08):146-147.
课题名称:石河子大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专项(BL2017004)
1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