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小学类)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C 2.B 3.D 4.B 5.A 6.A 7.D 8.C 9.D 10.B 11.A 12.A 13.C 14.C 15.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权威(他律道德) 17.心理自我 18.准备律 19.斯金纳 20.程序性 21.评价 22.变通性 23.情感 24.学生 25.高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28.创造性: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9.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资料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3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动机的三种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
(2)指向功能: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 (3)强化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32.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32.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2)内化性原则: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3)特定性原则: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习的类型。
(4)生成性原则: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 (5)有效的监控原则:学生应当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并能反思并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
34.简述迁移的种类。
(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分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与负迁移(两种学习互相干扰、阻碍)。
(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分为: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逻辑关系并列)与垂直迁移(纵向迁移,不同抽象、概括水平之间,包括自下而上的迁移和自上而下的迁移)。
(3)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分为顺向迁移(前影响后,温故知新)与逆向迁移(后影响前)。
(4)根据迁移内容不同分为:一般迁移(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将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态度应用于具体情境)与具体迁移(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具体特殊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
35.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
(2)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
(4)对教师的期望: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即定型的期望。它包括人们对教师理应表现的行为及其所具有的动机和意向的期望。班内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同样会形成定型的期望,这种期望会影响课堂管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试论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①道德认识:从直观、具体、较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为抽象、本质的理解;②道德品质的评价:从只注意行为效果,逐步过渡到全面考虑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关系;③道德原则的掌握: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道德原则的制约。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自觉纪律是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其形成过程是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的需要。具体经过三阶段:一是依靠外部教育要求阶段;二是过渡阶段(体会到纪律要求并遵守,但尚未形成自觉纪律);三是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阶段。
37.结合小学生教育与发展实际,试论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结合实际略。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38.试论述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
(1)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的联系即指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内在联系而非任意的联想或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
(3)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