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怖牲德育蟆式在高絞人7T掊养中的
建购撺究
□王飞
摘要:主体性德育是教育发展和人自身不断完善的产物。它强调激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含的道德需求,唤醒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促成人的德性发展。大学育人以德育为先,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这一大学使命,必须完善主体性德育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而 这又必将引起德育理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过程以及德育评估等相应的一系列变革。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人才培养;高校
“当今中国的大学,负担不轻:人才 同,但都有其合理之处。而要想透析主体 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主体性德育,就是 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辐射。忙 性德育的科学内涵,就不得不厘清德育本 要通过激发和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引 活半天,反而把大学的本质、大学的根本 身与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德 导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德育情境中形 使命忘却了。”教育以树人为本,树人以 育的本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所推崇的 成正确的道德思维、道德判断、道德情感 立德为先。大学根本使命的忘却,莫过于 品德规范与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 和道德选择能力,从而完成主体德性的 育人本原的动摇和偏离,最直接的表现 德的一种教育。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养成教育,“使学生的德性从受教走向自 就是髙校德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是实现社会主流品德规范向个体品德转 教、从教化转向自化、从他律变成自律。”
高调宣讲、“听话”德育、“霸道”德育等, 化的前提条件,是从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 (二) 启发引导性
直接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丧失,德育实效 国的一把密钥,而主体性德育所执著追求 高校主体性德育,强调教师角色的 性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是“只见才,不见 的也正是对主体性人格形成的观照,是根 转变,教师是“知识的产婆”,是启发者、 人”,只有专业缺乏素养。要使高校德育 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不断自我完 引导者、帮助者。教师要从台前转向幕 走出困境,出路就在于更新观念,改进方 善的要求,德育工作者通过启发引导德育 后,从道德的说教者、灌输者转为德育情 法,实施主体性德育。
主体内含的德育要求,创设一定的德育情 境的创设者、德育活动的引导者,启发引 境,唤醒人所固有的主动性和剑造性以激
一、主体性德育的内涵
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德育情境中形成正 励人在道德发展方面的自我紙从而培 确的道德认知、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激 近年来,主体性德育受到学者们越 养学生主体性人格的教育活动。其根本指 发学生潜在的善性和积极的心理动机, 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研究和探索 向是使德育主体具备自我教育与自我整 为学生道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 见仁见智,关于如何科学界定其内涵的 合进步的能力,从而成为德育实践与自我 主体性人格的养成俨然离不开学生的自 探讨更是众说纷纭。第一,主体性德育即 实现的积极践行者。
我成长与教育,但教师的启发与激励更 “德育情境”,是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 二、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特征
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要求,唤醒和提 体性而创设的德育情境。第二,主体性德 高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积极自为的品 育即“德育模式”,是为了培养人成为具 (一)自律自主性
质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
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 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出发点及其归宿 (三) 实践体验性
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的模式。第三,主 在于人的自我教育,重视的是人作为自 只有主动从事积极的社会实践活 体性德育即“德育实践”,有目的有计划 身德育主体的主动性与实践性。自我教 动,客观的影响才被纳入主观反映的领 地引导、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 育是德育主体道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 域之中。作为教育影响的外部因素才可 和创造性,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主 是主体性人格养成的必要条件。教是为 能与受教育者内部的需要、动机、认识、 体意识的人的德育活动。
了不教,德育主体德性的发展从根本上 情感以及意志等因素发生联系,也才可 以上三个观点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界 说,都是不断进行自我教育的结果,是德 能形成相应的行为和习惯。髙校主体性 定了主体性德育的内涵,虽然侧重点不
育主体自主、自为的过程,是努力探索,
德育着重于德育主体自身的体验,学生
2017.7人才资源开发133
丨人社天地•职业能力I ZH
要通过参加社会调査、志愿者服务、勤工 俭学切身体验作为道德行为主体因自身 所表现出的良好道德品质为社会所接受 和认可,由此满足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 验,强化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学生凭 借自己的智能独立自主地做出道德抉择, 培养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为性和体验性,积 极进行自我调适,提髙道德自律能力,加 强自我道德修养,培会责任意识。
(四)平等性
平等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德育是 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没有一个朋友式 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德育要取得实效是 无法想象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及由此生 发出的浓烈的德育氛围,是培养学生主 体性人格所必需的基础和根本前提。
实施主体性德育要求师生关系的 对等性,不局限于谁主谁客的争辩,而是 “主体间性”的。“主体间性”阐释的是师 生在平等的交往过程中所展示的以“交 互主体”为核心的一致与和谐。它强调作 为主体的师生双方能相互包容、体谅、平 等交往,以达到情感共鸣,实现视域融 合。在主体间性的关系里,教师和学生不 是“我与他”,而是“我和你”,是两个生命 主体的共在、共创、共享。
三、高校主体性德育的构建
主体性德育实施到具体的高校教 育活动中,其关键着力点在于主体性德 育模式的构建。髙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 构建涉及诸多方面,大体可以从宏观、中 观、微观三个维度进行考量,以宏观维度 探寻构建的具体路径,主要涵盖以下五 个方面的内容革新。
(一)确立德育主体理念
高校主体性德育并非单单把学生当 作教育的客观对象,而是使其参与到德 育活动中,目的在于完全激发其固有的 主体意识。德育的话语体系不能无涉德 育的主体—
学生,无论是德育目标的
设定还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选取都 应从学生的主体道德要求出发,师生是 完全平等的人格存在,要敬师爱生、互相 包容与体谅。学生要得到全面发展,就必 须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的要求,使学生 成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能积极发挥自
134人才资源开发2017.7
身潜能的主动践行者。学生要学会自主 选择、独立判断、自我深省,通过主体德 育实践不断提升自我思想道德觉悟。
(二) 科学确定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乃德育实践预设的、经努力能达到的标准,是学生主体在品德方 面的具体质量规格与要求。简言之,德育 目标是对学生在品德方面的总规格或总 要求。德育目标在德育体系中居于中心 位置,统领德育实践方向,如果缺少科学 的德育目标,那么德育过程在很大程度 会嬗变为对德育主体的压制。确立主体 性德育就要着眼于主体性人格的完善, 着力增强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自主、自 立、自为。此种基于学生主体性人格培养 的德育目标,正是顺应教育规律,展示出 对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认识和把握。
德育总目标的设定除了要考量德 育主体现有品德心理发展水平和道德发 展需求以外,还要由内而外、由浅显到深 入、从低水平到高难度,分解为具体的、 不同层级的德育分目标,体现出阶段性、 层次性、发展性〇科学合理地确定德育目 标,构建一个层次清楚而又统一规整的 德育目标体系才能促进德育主体个人良 好品德的养成。
(三) 创新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达成德育目标的具体承 载。德育内容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要 树立把学生培养成多方面发展、思想自 由、道德高尚的人的教育理念。第一,德育 内容要具有顺乎社会发展的时代感。必须 把生命教育、自励教育、价值教育融为一 体,作为髙校德育中心任务来抓紧、抓实。 第二,德育内容要有发展性。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不应止于道德的 说教和灌输,还应注重德育主体创新素质 的提高,培养有道德的一流人才。第三,德 育内容要体现民族性。在紧紧抓住时代主 旋律的同时,还应深入挖掘和继承民族 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将传统文化与现 代文化联姻,以大视野、大思路去应对世 界的风云变化,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吸收世 界优秀文明成果有机结合。
(四) 整合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并非只限于道德知识的 授受,德育的落脚点与归宿是培养有着
髙尚道德情操的主体性人。而实现这一 目标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坚 持不懈的过程。作为德育实践的积极行 动者,学生要不断去追寻、思索、解答与 其切合的人生话题,此种主动践行的过 程促使德育知识不断丰富与更新,但只 是德育知识的累积还不够,缺乏道德情 感的体验与道德意志的磨炼,就难以形 成坚定的道德信念知”就不能转化为 “行”。只有经过道德情感的积极参与和 体验,才能把自身之外的知识内化为自 身良好的德育知识、德育意志,从而能自 觉地实践道德行为。因此,要增强德育有 效性,就需要整合德育过程。德育过程不 是灌输式地将“道德知识”塞人学生的大 脑,德育主体的道德内化和外展都要求 教师的启发和帮助。德育最终要实现的不 是让德育主体占有更多的道德知识,而是 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态度、观点去合理地 分析解答社会生活中与人生有关的具体 问题,观照人的幸福生活,强调知行合一 的德行修养。而德育主体知行能力的提 升、德育知识的内化与外展需要德育实 践的孕育。德育实践是主体性德育的终 极旨归与落脚点,没有积极的行动,德育 主体所理解的道德准则、道德规范就不能 内化为道德信念,导致“知而不信”、知行 不一,最终是“知而不行”。学生只有主动 参与德育活动才能加深道德理论的认识 以及增强道德情感的体验性,进而最大 限度地激发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 生能否积极实践于德育过程,有赖于教 师“引导者”“帮助者”角色的发挥,只有 教师与学生双方自主、自为的充分发挥, 才能体现德育过程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五)构建主体性德育评估
德育评估在德育结构中不可或缺, 承担着校验调整德育运行过程,检验德 育工作有效性的任务;承载着优化德育 实践过程,提髙德育活动效果,推进德育 科学发展的目的;也是促进德育主体一 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德育工 作中忽略主体性德育理念的贯彻,将会 使德育事倍功半,德育评估的积极作用 也将大打折扣。
主体性德育评估是将教师评估与学 生评估相结合,重视学生评估作用发挥,
I人社天地■职业能力丨
强化主体性评估即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 元的信息化社会让当代大学生的文化需 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N].中国教育 能力的评估。在德育评估中确立主体性 求丰富而多样,而传统德育“一刀切”式的 报,2009-3-16.
德育理念,可以有效地定位德育实践的 评估往往不能做到客观与公正。因此,充 [2]
王彩芳.对高校主体性德育实
目标,从而卓有成效地开展德育。某种程 分认识到学生的道德需求与道德素养的 施依据的思考[J] •职教论坛,2005⑴.
度上而言,德育评估所遵照的理念在很 差异,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求,按 [3]
杨柳.高校主体性德育课堂模
大程度上决定着评估结果的好坏。主体 照学生个性品质和道德素养水平的不同, 式的思考Q].高教探索,2004(1).
性德育评估理念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用适当多元化的标准进行评价,关注学生
[4]
欧盛端.论高校主体性德育
1.
让学生参与评估体系的设计与开的 个性品格与品德培养。制定评估指标
的实施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发。德育评估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鼓廊学 时,应体现不同学段、专业、院系等的差异 2005(1).
生在多样化的信息时代独立做出判断和 性,体现学生特点,使评估更加科学公平。
[5]
冯文全.德育原理[M].成都:四
抉择,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切实地负责。 主体性德育是德育工作不断进步完 川人民出版社,2010.
德育评估应当以公开透明的形式进行, 善的产物,是实现德育目标,促进学生自 [6]
邱伟光.坚持与时倶进地创新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评估的积极 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只有在髙 德育理论〇].思想理论教育,2002(Z1).
性。教师根据学生自评的情况进行总结, 校坚持施行主体性德育,才能有望突破 修改不当的自评结果,做出客观公正的 传统德育实效低迷的困境,为培养德才 [7]
鲁洁德育过程” [M].北京:中
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同学生一起 兼备、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一流人才把 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商定出较为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增强 好德育关。(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
[8]
陈茂林•德育五题[N].德育
德育评估促进教师与学生双向互评作用 编辑温幸涛
报,2001-01-01.
发挥的有效性。
[9]
敬枫蓉,王嵩.浅论高校德育工
2. 评估要具有层次,体现个性化。主
参考文献:
作新理念对学生德育评价原则的影 体性德育承认学生道德素养的差异性。多
[1]秦绍德■人才培养:衡量大学
响理论与改革,2007⑴.
基于蛟企台作的高职院絞
人71掊养糢式摞断
□高娟
摘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企业、为社会提供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主要方法,目前大多
数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但是合作层次只停留在表层,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笔者基于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人才培 养模式进行深层次探索,这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校企合作是协作教育、协作培养,企 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很难实现的,必须 要性
业与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办学, 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丰富的资源对学 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已经占有相 以培养出理论和实践技能扎实的应用型 生进行训练,以实现学校专业教育与企 当的规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对企业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培 业的对接;对学生而言,校企合作有利于 髙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企业、为社 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 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增加就业机 会提供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 人才,降低企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对 会。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遵循职业教育 是髙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校而言,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仅
自身发展规律的培养方式,但是校企合
2017.7人才资源开发1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