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千年古城漳州

千年古城漳州

来源:尚车旅游网


千年古城漳州,有着很多让漳州人民骄傲的古迹,如龙文塔、八卦楼、丹霞书院、北伐胜利纪念亭,还有众多牌坊。沧海桑田,随着历史的变迁,它们有的幸存下来了,有的却永远消失了。

近日,漳州老照片收藏爱好者冯水国向导报记者展示了众多遗失古迹的老照片,这些古迹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古迹一:龙文塔

现存的龙文塔位于漳州市龙文区步文镇鹤鸣山上,已成为漳州的一处名胜古迹。其实,最早的龙文塔位于芗城区,在南面城墙西隅龙文山上(即今芗城区鑫荣花苑旁),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后又废,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是漳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当时的龙文塔建七层,由花岗石砌成,塔身呈八角形,每层有檐露出。第一层有弧形隧道式石门两个,一向东南,一向西北;第二层也有二门直通,一向东北,一向西南;第三层及以上各层砌实不设门。

龙文塔历经了烽火岁月,沧桑巨变,几经废立,在“文革”中遭受重创,后又被拆除。不久后,龙文塔被迁建于龙文区。

龙文塔历经了烽火岁月,沧桑巨变,几经废立,在“文革”中遭受重创,后又被拆除,趋于湮灭。如今新龙文塔现已迁建于龙文区。近年来,龙文区人民又在龙文塔下,规划建设了以龙文塔为中心的龙文园艺观赏园,观赏园占地面积约4公顷。由两馆一园一水面构成,与附近的闽南第一碑林,福建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云洞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

巨型石梁桥江东桥、万松关等名胜,连成了漳州东郊的一处名胜旅游区。

古迹二:八卦楼

八卦楼,是漳州名胜古迹之一,现存的八卦楼是1997年重建,1999年落成的。“最早的八卦楼建在现存八卦楼的西边。”作为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冯水国介绍,八卦楼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漳州知府罗青宵拆城上旧楼建层阁,提名“威镇”,因八面开窗,取象八卦,雄伟壮观,故又名“八卦楼”。

威镇阁高3层,采用阴阳八卦为顶面,阁基用八块长宽相同的正方石铺成八卦形状,每一块石头上都按方位分别雕刻“乾、坤、震、艮、坎、兑、巽、离”的方正大字,故俗称为八卦楼。

据史料记载,清初,八卦楼毁于火灾。清乾隆二年(1737年),漳州知府刘良壁依旧制重建;1967年“文革”期间,因漳州群众组织发生武斗时被作为据点而受损;1970年兴建漳州战备大桥时全楼拆除。

古迹三:“折冲之才”牌坊

在现在的芗城区南山路,原来有个“折冲之才”牌坊,这个牌坊是康熙年间为都督蓝瑗而立,见证了蓝瑗为澎湖海战立下的战功。

蓝瑗是漳浦人,少年时随兄长蓝理、蓝瑶、蓝珠从军于施琅旗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兄弟4人一同参加澎湖海战,冲入重围救出主帅施琅,为战役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蓝瑗也因此被提拔为都督,官至金门总兵。

“因蓝瑗在澎湖海战中立下战功,康熙批准为其设立‘折冲之才’牌坊。”漳州知名收藏家、福建省钱币学会理事林南中说,当时牌坊立于郡城南驿道(今南山路),折冲之才即折冲之臣,意指奋勇陷阵,击溃敌军的猛将。

该坊为十二柱、三间宽、五层楼阁式石牌坊。主间有人物镂雕和横梁盘龙浮雕,次间上镂雕花窗、鱼尾脊吻、鞍形雀替,样样雕工考究,堪称石雕中的精品。据目睹过此坊的人回忆,其石刻工艺在漳州城内众多牌坊中最为华丽和精巧。可惜,该坊也于“文革”期间被毁坏。

古迹四:北伐胜利纪念亭

说起“圆圈”,每位老漳州人无一不晓,无人不知。这就是位于新华东、西、南、北十字路口的一座西式纪念亭,原称“延誉亭”,后改称“北伐胜利纪念亭”。该亭四柱尖顶,因底座有三级同心圆台阶,老漳州人都称为“圆圈”。

这是1923年初,军阀张毅统治漳州期间,以银元500元延聘工程师雷文铨为其设计,在陆安中枢建一亭,名曰“延誉亭”以标榜其治漳功绩。

三年后,北伐军进驻漳州,为消除陈炯明、张毅等自我标榜的影响,将一些地名及建筑物重新命名,何应钦将陆安中枢的“延誉亭”改称为“北伐胜利纪念亭”。“北伐胜利纪念亭”于1969年被拆除,但该地点还被称作“圆圈”。但年轻人因为很多都不知道这段历史,没见过“北伐胜利纪念亭”,都称此地段为“文昌门”。

古迹五:丹霞书院

丹霞书院是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建置的,位于现八卦楼对面。据史料记载,当时漳州知府刘良璧在八卦楼修复后,站在城上鸟瞰以后,将附近划为丹霞书院的所在地。当时这里空旷干衍,未夹杂民居,有流水通城外大河,认为是读书胜地,刘遂命人在这里创建丹霞书院。

中间的房子用来奉祀朱熹,左右是书舍作为学生肄业之处。河池对岸建立奎星阁和半月楼,并在河上建桥以便行人。

清同治三年(1864年),书院因遭受战乱,房舍荡然无存。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在原址修复丹霞书院,次年完工,规模比以前扩大一倍。

“上世纪30年代初,丹霞书院部分被人拍卖为娱乐场所。”冯水国说,1966年后,大部分倒塌或拆除改建,目前仅存半月楼。

古迹六:漳州文庙

漳州文庙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修文西路,是我国四大孔庙之一,也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乾隆《漳州府志》载,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建,政和二年(1112年)移于州左,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复故址。历史上,朱熹、郑成功、黄道周都曾到此庙祭祀孔子;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孔子后裔避兵入漳,居住于此,其子孙世代相传住于庙内直至明正德年间。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屡有修葺。

漳州文庙坐北朝南,现有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原有古代建筑物,如明伦堂、泮池、棂星门等已毁,现大门以内中轴线上依次为戟门、丹墀、月台、大成殿,两旁为东西两庑及敬一亭等。戟门面阔九间,进深二间。东西两庑面阔各

八间,进深各二间。

大成殿建筑结构特殊,梁架承袭旧制,较完整地保留了闽南古代木结构建筑特点,并融入北方建筑风格。构架前檐六根廊柱为浮雕石蟠龙柱,鼓型石柱础。其檐柱及金柱皆为花岗石圆柱,覆盆式柱础。前廊东西梢间及后檐均用三步梁承托下檐屋面,前后老檐柱与金柱间施三步廊,内金柱间置七架梁,天花板上草架均为穿斗式。两山金柱、脊中柱柱脚均落在上檐东西面柱头科齐心斗上,柱两侧开榫与柱头枋相连,继承早期“插柱造”做法。斗拱各柱头科、平身科均承袭早期特征。前后老檐柱、内金柱、次间脊中柱均施柱头科。明次间前后上檐各施平身科二攒,老檐角柱与山面金柱间分别施平身科二攒,山面金柱与中柱间各施平身科一攒。外檐平身科(按宋法式)为五铺作出单杪下昂(耍头作下昂状),里转五铺作出单杪偷心造。殿内平身科为五铺作出单杪单上昂偷心造(耍头作上昂状)。

屋面椽条上铺望砖,筒瓦、板瓦、正脊、垂脊、围脊、饯脊为砖瓦混砌,石灰砂浆面层,各脊侧面雕塑花鸟、卷草等装饰,正脊两端为燕尾状。

彩绘、油饰明间脊桁、天花板及额枋、木雕构件、露明椽条均有彩绘。其他木构架及斗拱、桁条、外檐装修均为土朱色油饰。1999年10月,中国文物研究所专家对大成殿彩绘进行非油饰性的科学加固。

2000年对大成殿的维修,严格按照古建筑修缮原则,采用抽梁换柱法,梁柱蚁蛀蚀空或外部糟朽均采取填心、包心法进行维修,达到“修旧如旧”,是一座健康、整洁,保持着高龄状态的古建筑。木构建筑能在多雨湿润的南方保存数百年,实属不易。其优势在两方面:一是屋顶曲面较大,四角起翘明显,便于将滴落屋顶的雨水甩出殿堂区域;二是除了前廊几根雕龙石柱外,殿内也均用花岗石圆柱作为底部,而石柱顶部才衔接木柱以支撑整个木构的梁架,也就极大地防止了木结构受潮腐烂,也增加了整个构架的稳定感。由于

防水设计,屋顶两山山尖升起较高,正脊弯起明显,形成了闽南特有的建筑美感。

大成殿前伫立的孔子雕像,仁爱的神情充满了儒学关怀。“仁”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也是一个哲学范畴,意即人与人之间应该构建的一种和谐关系。前来文庙祭孔的民众,多半也是怀着这种儒学的人文关怀而来。雕像与建筑的完美契合,让文庙多增了一份艺术韵味。

漳州文庙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历史文物价值,是漳州文化发展史重要的实证物。今庙中尚存有元延碑、明洪武碑及正德碑、清康熙八年(1669)郡人宗人府丞唐朝彝撰文西宁道戴玑书丹的修建碑。1924年《重修漳州学宫碑》,高1.84米、宽0.78米,青石刻成,刻工技艺高超。康有为撰并书,此乃康有为晚年作品,笔气雄健。还有明崇祯年间郡守曹荃大书《游圣之门》石榜及1936年立的《重修文庙》碑等碑刻。大成殿内部结构和细部装饰据专家考评均为宋代遗物,是研究宋代文庙建筑的珍贵实例,反映了当时闽南一带较高的石雕刻技术和建筑技术水平。

古迹七:漳州明清历史街即漳州明清历史街区

漳州明清历史街区位于市区香港路和台|湾路一带,是反映明清时期漳州文化特色最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占地26公顷。

在漳州市芗城区北起中山公园、南到修文路,东界延安南路,西至青年路一带,是古漳州府城的中心地带,其间的台|湾路、香港路,至今保留着大批明清时期的古市井、古民居建筑。街区不仅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而且拥有不少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尚书探花”、“三世宰贰”两座石牌坊和漳州文庙,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漳州府衙旧址、福建临时省委旧址、嘉济庙碑、王升祠、比干庙、太平天国侍王府

等,均是著名的文化古迹;曾在明代风靡一时、被誉为国内三大著名年画的漳州木版年画,也出在这一街区。

香港路古称南市街,唐代就形成,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城市的中轴线,香港路历史街区北段,从修文路到台*湾路之间,保留有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历史风貌建筑,其中的两座明代石牌坊“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工艺精湛,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还有一座破损剩下半边的牌坊也很有特色。老街区两边是典型的闽南骑楼,还有很多老字号的牌匾,青石板路面,别具风格。附近还有座文庙,在修文于州左,绍兴九年(1139年)复原址,历代重修。漳州府学亦设于此。1190年,朱熹知漳州时,曾“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庙坐北向南,占地150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有仪门、前殿、两庑、丹墀、祭台、大成殿。香港路位于漳州市区南部,始建于唐,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城市的中轴线。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香港路逐渐成为漳州南部的主要商业街,路两侧遍布着独具闽南特色的“竹竿厝”骑楼式建筑,分布着“尚书探花坊”、“三世宰貳坊”等明代文物古迹。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香港路始终是漳州小商品的主要集散地,这里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烟、酒、糖等副食品和肥皂、洗衣粉等日用品。就在这样寸土寸金的商业宝地上,在小巷顶上3平方米的小屋内,伽蓝圣王俯视了古街的沧桑风云,默默地保佑着一方平安。\"

古迹八:最小的伽蓝庙

伽蓝庙:世界最小庙宇,仅3平米2

在漳州市的明清古街香港路,有一座庙被认为是全国最小的庙宇——伽蓝庙。它只有3平方米,而且是建在小巷口的顶上。没有人能说清这座庙建于何时,有何来历,但它显然已存在了数百年。最近漳州市在实施唐宋历史街区修缮改造工程时,也对它做了“修旧

如旧”的整治,使这座尘封了60年的神秘小庙重现于世人面前,成为古街上一个耐人寻味的“看点”。

小庙样样俱全

当地官员曾查过吉尼斯世界纪录,其中记载的最小庙宇面积是6平方米,而漳州的这座伽蓝庙只有3平方米,所以当地官员认为,它应该占据“最小庙宇”的宝座。小庙正好位于香港路上的“尚书探花”牌坊边上。从牌坊下的石板路走过一人多宽的小巷口,再沿着木制楼梯,就进入了这个仅容一人转身的小庙。庙虽小,却样样俱全,干净整洁。伽蓝圣王像前日日香火缭绕,供品也随着时令更新。深秋时节,正是蜜柚飘香的时候,伽蓝圣王也就享用到了香甜的蜜柚。庙内的莲花灯台擦拭得干干净净,鲜花也是水灵灵的。

庙小,容不下太多信徒,但从早到晚,总是三三两两有人前来朝拜。

大些的庙宇都有主持、和尚甚至“工作人员”,伽蓝小庙却是由附近的居民共同管理的。它周边的几户民居主人手中都有小庙的钥匙,如果有人提着供品前来 ,他们便会主动将钥匙交给朝拜者。开着百货店的美华和另外两位老太是义务的“卫生员”,一天两次上楼打扫卫生,整理供台。

没有主持,也就不存在庙产的拥有问题。住在附近的居民说,这座庙属于大家共同所有。

漳州台|湾路

漳州“台|湾路”,古称“府学前街”、历史文化古街。有府城、田益寿药店、孔庙等

景点,属于漳州市重点保护文物古街。

荣誉:历史文化古街、重点保护文物古街\"

景点:府城、田益寿药店、孔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