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来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他独特的地域性和历史性。藏族是具有崇高信仰的民族,是个拥有古老文化和历史的民族,藏族人民生活的这片圣地被造物主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任何踏足这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在我国的绘画史上出现了数次以这里为题材的创作热潮,究其原因,就是被此地的独特文化和淳朴民情所打动。受到这种神秘感的吸引,我对甘南藏区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考察,广袤的大地、高原的雪山、湛蓝的天空、如被裁切般的大块云朵,让人心旷神怡。感动我的不仅仅是这里的自然地理风光,最难忘的莫过于此地的人文景观:随风飘扬的彩色经幡、不绝于耳的经文吟唱、华丽精美的藏族服饰、匍匐于地的虔诚朝拜……这些都无不诠释着这个有着崇高精神追求和独特风情的民族。藏族人信仰藏传佛教,在建筑、雕像、壁画上都充满着神秘的宗教色彩。和尚、信徒们的朝圣、礼佛、转经展现了他们对信仰的虔诚和坚韧的精神,这种宗教文化根植于藏族人的灵魂之中,表达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形象要想打动别人,就要表现生动、典型的形象,塑造有价值的型,塑造出人物的“精神形态”。藏族人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衣着服饰都有着典型的地域特色和代表性,从中我获得了一些灵感和素材。
2、研究目的及意义
地域性人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描绘区域人民的现实生活、民情风俗,挖掘其内在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甘南地区是一个以藏民为主体的群体聚居的地方,当我怀着一种猎奇的心理踏上这片土地后,却被这里的人文生活所深深吸引、打动,油然萌发了描绘此地的创作冲动。通过观察和感受这里的人文风情,打算以生活在这里的人物为刻画的对象,选择藏民的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为题材,创作手法上多做尝试,并吸收、借鉴优秀画家们的创作经验和手法,对所刻画人物的精神内涵进行思考与研究。
在以人物为主的创作中,对于人文精神的描写和关注尤为重要。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四川、青海的交汇处,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藏族人敬畏大自然,崇拜神明,感恩生活,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他们用勤劳、坚韧、虔诚铸造了一座“精神家园”。在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下,网络的普及、城市的繁闹、生活的富裕给与了人们物质上的极大满足,欲壑的扩张、金钱的崇拜、私利的膨胀也逐渐充斥着人们的内心,精神的缺乏让人们迷失方向。感悟人生、提高精神追求是人们应该重视和反思的。
二、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状况及分析
对于区域民族文化的关注及挖掘体现了艺术家对区域风土民情和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让画家在关注生活上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其作品立足于现实生活,展现了地域性文化的魅力和民俗风情,探索着人物油画创作中人文情怀的表达。
在理论研究方面,着名评论家贾方舟先生的一篇文章《从“西部题材”到“西部精神”》里讲到,进行西部美术题材的创作应该去体会西部精神的内涵,这样西部美术才可诞生于笔下;艺术评论家尚辉先生在《中国藏族美术与藏族题材美术概述》中,讲述了藏族宗教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强调藏族题材的创作对于中国美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玉功写的《论油画艺术创作中的藏族题材现象》这篇文章,介绍了藏族的地域性特征对油画创作上的价值和藏族题材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特点;王玉堂的文章《藏族题材绘画的基本特征及当代意义》中对藏族题材绘画的特征做了总结,道出了这一题材绘画的当代美学意义,为探寻人性的精神力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艺术实践方面,藏族题材的油画创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董希文可说是最早描写这一题材的画家,曾多次到藏区考察、写生,他吸收了西方写实主义的精华用于表现此地的美丽风光和勤劳的人物,先后创作了《千年土地翻了身》、《毛尔盖黑水姑娘》等经典作品。他的作品反映了藏族那个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出对这片大地和人民的赞美之歌;着名现当代油画家艾轩先生,其笔下的作品借景抒情,流露出一种孤独、静谧和哀伤的思绪。其中作品《远方的歌声》,画中苍茫的白雪、远方消失的地平线,
荒凉清冷的环境,倚靠在栏杆旁目视远方的女孩,画面充满了忧伤的思绪和情感,画家用画笔诉说着自己内心的人文情怀,对生活在这片雪域高原的人们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陈丹青更是因为两年的藏地考察所创作的七幅组画而名声大噪,他大胆放弃了当时盛行的强调主题思想的画面,其笔下未加修饰的朝圣膜拜中的藏民、康巴汉子、牧羊女、哺乳的藏女等生动的形象,运用写生般生动的笔触表现了藏族人淳朴的民风、虔诚的精神面貌和日常生活的场面,其自由朴实的笔法给人以亲切感。其中作品《朝圣》,画面里双手合掌祈祷的红衣女人、几个匍匐在地的信徒,手端帽子合掌而立的男子,把藏民对于宗教信仰的虔诚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难点
1、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藏区考察,寻找灵感与素材 1.1 甘南藏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1.2 全民信仰,追求精神境界 第二章 “人文情怀”与艺术创作
2.1 艺术创作中“人文情怀”的表达和意义 2.1 艺术家对区域人文的关注和艺术实践 第三章 我的创作实践过程与思考 3.1 创作主题的确立 3.2 设计构图 3.3 艺术形象的选择 3.4 画面中色彩的运用 3.5 表现手法 第四章 创作的感悟 4.1 创作过程的收获与不足 4.2 今后的努力方向和计划
2、创新点及难点
本文对甘南藏区的地理和人文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地考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发创作上的灵感与思考。文章列举了描绘区域风土民情的代表画家,如陈丹青、赵培智、龙力游、张利等,并将其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艺术追求展开了分析和比较,是本文的创新点。藏族题材是一个广泛的表现内容,选取什么样的艺术形象、情节、场景能够有效地突出主题,用怎样的表现手法使主题、内容、形式上达到统一是创作上的重点和难点。
四、主要研究方法
1、素材搜集法
深入藏区生活,体验当地风土民情,对本地人物及风景进行速写上的写生体验。拍摄大量照片,根据速写、照片以及现场的感受确定好创作草图。
2、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及优秀期刊论文和着作,阅读、梳理、思考,具体地论证该选题。对于文献的搜集力图做到详尽、可靠。通过整理文献,理清论文的框架思路,为观点和论据做好充分的准备。
3、图像分析法
使用图像分析,通过相关中外名家作品的分析、比较,具体地论证该选题,并根据相关材料去伪存真,提高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为本文提供有利的依据。
五、 研究方向以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1、研究方向以及进度安排
(1)研究方向:甘南藏族题材油画人物创作——藏族的人文生活对我创作的启发。 (2)进度安排:
2017年6月——7月,购买并阅读相关书籍,包括文字类和画册类,进行学习和研究。
2017年8月——9月:前去藏区考察、搜集素材。
2017年9月——10月:毕业创作准备工作,根据拍摄照片和速写拟定草图,初步构思。
2017年11月:明确毕业创作内容和论文题目,与导师沟通并确定好草图;准备创作工具和材料。
2017年12月——2018年1月:绘制并完成作品,期间与指导教师经常沟通。
2018年5月:参加论文答辩和作品展览。
2、预期目标
相关材料的阅读、整理比较全面,素材的搜集顺利。作品在构思、表现手法上能够有独到之处,画面的主题思想含蓄而有深度。作品的风格上采用写实的手法,在人物刻画上,生动变现出形象的精神面貌,避免照片气。
六、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相关着作的购买和论文的查询比较便利,近期美术馆关于区域性题材的展览较多,便于观摩和研究。书籍上的购买费用约500元,资料打印费用约100元。
七、主要参考文献
1、着作类
[1]刘文斌着:《少数民族油画主题创作》,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2]徐复观着:《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论文类
[1]陈丹青,《我的七张画》,《美术研究》,1981年版。
[2]刘青阳,《当代青藏高原主题绘画中的宗教性研究》,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4月。
[3]宋晓霞,《藏族题材与中国当代艺术》,《美术》,2010年版第01期。 [4]康笑宇,《由民族题材绘画引发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版第4期。
[5]于小冬,《众说纷谈藏族题材绘画》,《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第10期。
[6]柳振坤,《透析中国油画创作的时代性与文化向导》,《艺术理论》,2010年版。
[7]吴明娣,《中国当代西藏主题绘画概述》,《中古藏学》,2008年第04期。 [8]王宏伟,《藏族主题美术创作与当代国家形象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9]郑美秋,《我的西藏题材人物画创作》,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0]周纪陆,《当代中国油画中的人文精神与现实关切》,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