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序号 入射角
1 50°
2
3 20°
图1
1、如图1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两个步骤: (1)请你完成上面表格的填写。
(2)实验中,纸板应 于平面镜。(填“平行”或“垂直”) (3)由甲图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4)由乙图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反射角 50 40° (5)如果光线沿BO的顺序射向平面镜,则反射光线 (填“会”或 “不会”)与OA重合,说明了 。
2、在光现象的学习过程中,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图2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按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纸板上显示出了入射光AO和反射光OB的径迹,他想把光的径迹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为他设计一个保留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在图甲上出现反射光OB后,小明将一透明塑料硬板按图乙方式放置,并以ON为轴旋转该塑料硬板,观察塑料硬板上能否出现反射光,他这样设计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沿OA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丙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将点燃的蜡烛A竖直放在薄玻璃板的一侧,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的水平桌面上移动,发现无论怎样移动都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整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________,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________________.
第 1 页 共 4 页
实验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如图3所示,小林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他将一块玻璃板垂直架在桌面上,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玻璃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
(1)该实验中取用玻璃而不用镜子,是为了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A 图3 实验;
(2)取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的关系;
(3)为了便于观察和比较,他_______(应该/不应该)将后面的蜡烛B点燃;
(4)为了能够比较______________的关系,他还应取用的一件实验器材是_______; (5)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的最后,小林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_____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能/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像。
2、李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4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________(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填“虚”或“实”)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________.
(5)为了让坐在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李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__(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3、艾克实验小组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的实验课上,用________________代替平面镜,因为它既可以象平面镜利用光的________现象成像,又可以透光,以便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实验中要用到________来测量距离,实验完毕后,画出了图4所示的实验图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S1 S2 S3 20cm 10cm 5cm S1’ S2’ S3’ 20cm 10cm 5cm S2 S1 图5 S3 S′3 S′2 S′1
(1)请你分析,此探究过程中得到平面镜成像的哪些特点:(任写两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 页 共 4 页
(2)小力用平面镜观察物体时发现,当人靠**面镜时,从镜子中观察到的景物的范围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小灵拿一支12cm长的钢笔立在平面镜前15cm处,请你帮她判断:她看到钢笔的像高 是 cm,钢笔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cm。
实验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所示,京京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他有好几个凸透镜,但均不知焦距。请你帮他设计一个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案:
A B M
(2)经过测量,他发现有焦距分别为2cm、10cm和30cm的三种凸透镜,则为了便于进行实验,他应选择焦距为 cm的凸透镜。
(3)他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置在刻度尺旁,点燃蜡烛后,他还应调整火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 。
(4)如图所示,当他把蜡烛放在A位置时,光屏应向M点的 (左/右)侧移动,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些,他应把蜡烛向A点的 (左/右)侧移动,同时使光屏离凸透镜更 (远/近/不变)一些。若固定光屏的位置于M点不动,要使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他应把蜡烛向A点的 (左/右)侧移动。当蜡烛移动到B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这时,通过透镜向烛焰同侧观察,能看到烛焰 的虚像,把蜡烛放到B点 (左/右)侧,可以使虚像更大。
(5)实验中,当京京用白纸遮掉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时,光屏上成像的情况是( )
A.只出现烛焰的上半部分的像 B.只出现烛焰的下半部分的像 C.仍然是完整的像,只是变暗些 D.成像情况像不受任何影响
(6)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光屏上成的像将向 (上/下)移动。由于影响到了实验的进行,这时最合理的调整是( )
A.只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些 B.只需将光屏向上移动些 C.只需将蜡烛向上移动些 D.以上均可
2、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凸透镜的光心、烛焰、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直线上,蜡烛、凸透镜位置如图所示,当光屏移至刻度尺80 cm处时,在光屏上观测到等大、倒立的实像.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
(2)在题干中成像的情况下,把蜡烛向左移动5 cm,光屏应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可成清晰的像.
(3)在题干中成像的情况下,把蜡烛向右移动5 cm,然后移动光屏可成清晰的像,这种成像特点与实际生活中________(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第 3 页 共 4 页
3、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图乙是某次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生活中的________(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像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同学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________(填“有”或“没有”)小泥点的像或影子.
(4)将近视眼镜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
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12所示是其实验的部分过程.
4、某物理兴趣小组进行“模拟近视眼”的实验探究。 如图甲所示,把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标出光屏的位置;拿开眼镜,屏上的像变得模糊,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像又变得清晰,再标出光屏的位置。 观察眼球结构图(如图乙)并结合以上实验,回答: (1)眼球中的视网膜相当于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_;实验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中的______________。
(2)近视眼患者不戴眼镜时,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____(前方/后方)。 (3)近视眼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_______(会聚/发散)作用,应是______________透镜。
第 4 页 共 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