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陶瓷文化与审美(教案)
第一节 陶瓷文化的诞生
文化的概念。《周易系辞》曰:“文而明之,明而化之。”文明是发现,文化是传承,生生不息的过程就是人类永不停止的创造。陶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经过传承形成千姿百态的陶瓷文化。本节使学生思索学习陶艺和传承陶瓷文化之间的关系。
1、陶瓷艺术的界定
2、陶器的发明
第二节 陶与信仰文化
陶艺制品反映了人类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多个层面。在原始和古典时期,相当多的陶艺制品体现了先民的信仰意识。
1、 女娲抟黄土造人创世神话。
2、 马家窑文化和红山文化以生殖崇拜为母题的陶塑人像
3、 原始陶与龙凤图腾
第三节 陶与礼仪制度
陶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承载着日常用品和祭祀礼器的双重身份。在相当长的时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间充当了政治制度中的身份等级的象征物。
1、《礼记·郊特牲》记载陶器象征天地之性
2、在原始社会,彩陶的使用标志部落成员的身份和等级
3、瓷器的烧制与封建社会官窑制度
第四节 陶瓷与商品经济
在中国古代社会,陶瓷作为使用量和使用范围极大的工艺产品,是国内外贸易获利的重要商品。
1、唐代的瓷器与商品流通
2、从唐代中期开始的陶瓷外销的海上“丝绸之路”
3、明代至清初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
第五节 陶瓷与社会习俗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有厚葬之风。商周时代的墓葬用人殉葬,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俑所替带。 《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反映了以俑殉葬的普遍社会风气。孔子是反对人殉也反对俑殉的。但是陶俑、陶器作为随葬的明器,却始终存在于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中。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1, 石家河文化的陶佣
2, 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六节 陶瓷的审美价值
郭沫若有一首词《西江月·颂陶》写道: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化生。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水火木金协调,宫商角徵交响。汇成陶海叹汪洋,真是森罗万象。这首词揭示了陶艺是人类生命的物化形式,人们在陶艺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地结合时代的需求,发明新的材料、新的器型和新的审美样式,但不管怎样的“陶海汪洋”、“森罗万象”,中国陶瓷中,“阴阳酝酿”、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审美品格,始终以生生不息的生命情态出现在各个时代的优秀的陶瓷作品中,供后人鉴赏和借鉴。
1,生生不息的审美母题
2,气韵生形的制作手法
3, 虚实相生的空间经营
4, 雅俗共生的诗化形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