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免疫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免疫涉及特异性成分和非特异性成分。非特异性成分不需要事先暴露,可以立刻响应,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病原体的入侵。特异性免疫是在主体的寿命期内发展起来的,是专门针对某个病原体的免疫。 种类
1、非特异性免疫:个体与生俱有,如吞噬细胞的作用。 2、获得性免疫 1)、自动获得性免疫:一般免疫时间长。可待终身,如麻疹、天花、痄腮。 自然获得:有被天花病毒感染发病史的人,一般不会再次感染。 人工获得:如种牛痘免疫天花。 2)、被动获得性免疫:免疫时间短,人工获得时,已较少采用。
自然获得:如婴儿在母体胎盘或初乳中获得的免疫 人工获得:如注射具有免疫力的免疫血清获得免疫,如治疗蛇毒时注射的血清蛋白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防御
就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侵犯,使人免患感染性疾病。防御病原微生物侵害机体。当该功能过于亢进,发生超敏反应;当该功能过于低下,发生免疫缺陷病。 免疫自稳
人体组织细胞时刻不停地新陈代谢,随时有大量新生细胞代替衰老和受损伤的细胞。免疫系统能及时地把衰老和死亡的细胞识别出来,并把它从体内清除出去,从而保持人体的稳定。该功能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
免疫系统具有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称为免疫监视。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预防接种就用抗原体刺激人体使人体产生抗体,提高机体抗御能力。清除突变或畸变的细胞,清除肿瘤细胞,破坏已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当该功能发生异常,细胞癌变将不能得到及时遏制,持续感染将不能得到及时清除。
这些功能一旦失调,即产生免疫病理反应。当自我稳定功能过高时,会可能患类风湿关节炎等;当防御保护功能过高时,会出现过敏反应,过低则会得免疫缺陷综合症;免疫监视功能过低时,可能会形成肿瘤等。 二、植物激素 1.生长素
①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②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 ③合成生长素的前提物质是色氨酸 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为主动运输
⑤生长素的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的组织中,和其他通化产物一样,通过韧皮部运输,运输方向取决于两端有机物浓度差等因素,即为被动运输。 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
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植物激素 主要合成部位 分布 生理作用 赤霉生长中的种子较多存在于植株生长旺盛的部调节细胞的伸长、促进蛋白质和素 和果实、幼叶、位,如茎端、嫩叶、根尖、果实RNA的合成,从而促进茎的伸长、根和茎尖 和种子 抽薹、叶片扩大、种子发芽、果实生长,抑制成熟和衰老等 细胞分裂根、生长中的主要分布于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促位,如茎尖、根尖、未成熟的种进侧芽生长,抑制不定根和侧根形素 种子和果实 子、萌发的种子、生长着的果实 成,延缓叶片的衰老等 成熟中的果乙烯 实、衰老中的各器官都存在 促进细胞扩大,促进果实成熟,促组织、茎节 进器官脱落等 各器官、组织中都有,将要脱落抑制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表现为促脱落根冠、老叶、或休眠的器官和组织中较多,逆进叶、花、果的脱落,促进果实成熟,酸 茎 境条件下会增多 抑制种子发芽、抑制植株生长等 三、种群与群落
1 种群
①数量特征 ②空间特征
2 群落
【强化训练】
1.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兴奋在反射弧上都是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B.激素有选择地被血液运动到靶器官、靶细胞
C.脑干内有呼吸中枢、语言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都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
2.酶和ATP是细胞生命活动中两种重要的化合物,绝大多数生命活动都与这两者关系密切,但也有“例外”,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种“例外”的是
A.细胞免疫时的效应T细胞合成并分泌干扰素 B.人体的骨骼肌细胞吸收周围组织液中的氧气
C.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并水解入侵机体的抗原 D.脊髓的神经中枢中突触小体分泌神经递质
3.右图为神经细胞的一部分膜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神经递质可被①识别 B.静息电位的形成与膜上的②、⑤等载体有关,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
C.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D.若此图是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动作电位产生时,Na可通过结构②由A侧进入B侧
4.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功能越强对人体的健康越有利 B.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尿量减少 C.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基本方式是反射
D.正常情况下人体在大脑皮层的直接调节下产热量和散热量相当 5.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以下说不正确的是 A.假如①为淀粉,则所形成的②由肠腔进入A中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假如①为淀粉,则所形成的②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C.假如①为淀粉,则所形成的②到达组织细胞内进行有氧呼吸需要穿过9层生物膜
D.正常人体内A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其中存在着多对缓冲对,如H2CO3和NaHCO3
6.调节和免疫与人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在30℃环境中散热量大于其在5℃环境中的散热量,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B.效应T细胞能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被甲型H1N1入侵的细胞
C.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的组织或器官时,相应细胞就会通过释放组织胺(过敏反应中的物质)发挥免疫效应
D.小鼠的浆细胞合成的抗体,可能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为抗原
7.下图中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一个人被狗咬伤时,可能会感染狂犬病病毒,此时采用方
法②进行免疫比较好
B.采用方法①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 D.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
8.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某处的细胞膜内外放置电极a和b(如下图),在图中M点给予一次适宜刺激.通过电压表测量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膜内
外电位差=膜外电位-膜内电位)。右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具有不同的抗原,给大鼠同时注射两种沙门氏菌,一定时间后从大鼠体内分离出浆细胞,把每一个浆细胞单独培养在培养液中。提取并分别保存该大鼠的血清(生物体内的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每一个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随后的实验中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不同浆细胞的培养液混合,将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
B.将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同时加入一种培养液中,最多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 C.向大鼠的血清中分别加入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
D.大鼠的血清与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混合后,前者含有的抗体与后者含有的抗原将发生免疫反应
10.下列物质或结构中,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有 (B)
11.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一般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 B.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 C.利用昆虫性外激素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
D.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而与神经调节无关
解析:动物胰腺包括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其中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内含胰蛋白酶等消化酶,能催化蛋白质的水解,内分泌部的胰岛,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二者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因此,当胰腺被研磨而使细胞破裂时,其分泌的胰岛素将会被胰蛋白酶所催化水解,最终将得不到胰岛素;利用昆虫性外激素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12.三名欧洲科学家因为发现两种引发人类致命疾病的病毒而荣获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德国人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发现导致宫颈癌的HPV(人乳头状瘤病毒),为宫颈癌疫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法国人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发现了艾滋病病毒循环复制及与主体病毒相互配合的病理,由此确立了诊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方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病毒可以成为致癌因子,开发出宫颈癌疫苗,使宫颈癌的预防和根除成为可能 B.艾滋病病毒主要侵染T淋巴细胞,使人最终丧失免疫能力 C.病毒在人体内增殖过程包括吸附、注入、合成、组装和释放
D.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
解析:感染HIV的人不一定是AIDS患者。正常人在感染了HIV后我们叫做HIV的携带者。如果要发展为AIDS患者,则需要经过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我们称为潜伏期。携带者的潜伏期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可能三、两年就会发病,有的可能七至八年才会发病。 答案:D
13.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 B.色氨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吲哚乙酸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D.过量的色氨酸可抑制吲哚乙酸的合成
解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微量高效的有机物。吲哚乙酸属于植物激素,其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所以A、C选项错。 色氨酸是生成吲哚乙酸的底物,增加底物的浓度(或量)可促进吲哚乙酸的合成,所以D错。色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种,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所以B选项正确。
14.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 B.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 C.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 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
解析:解题时注意把握题干中的有用信息并用排除法做题。信息之一是“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由此可知A、B答案是正确的;信息之二是“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由此可推测P基因起作用的机制,如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抑制物的合成等有关,故C选项正确。题干文字中没有有关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与P基因突变的关系的叙述。
15.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的伸长,两者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有促进作用 B.赤霉素与生长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C.色氨酸一般由植物从土壤中主动运输吸收获得 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起主要作用的是赤霉素
解析: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的伸长,表现为协同作用。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有何作用(即X表示什么)图中没有确定。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物,色氨酸是有机物。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共同起调节作用。
16.种群的指数增长(J型)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 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他种群优越得多 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 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17.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
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 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
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 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 18.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成了荒山秃岭主要原因是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过渡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长年旱灾,赤地千里 D.地壳运动频繁
19.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
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种间斗争 D.种间互助
20. 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大蒜,活的鸡、鱼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真菌等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21.决定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 )
①种群密度和出生率、死亡率 ②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③出生数量和死亡数量④迁出和迁入数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A.光照强度 B.土壤类型 C.温度高低 D.生物种群特征 23.假如要使菊花提前到“五·一”节开花,可对正常生长的菊花作如下哪种处理 A.高温处理 B.低温处理 C.短日照处理 D.长日照处理 24. 图甲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
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与图乙中的哪个坐标曲线相符 ( A )
25. 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26. 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分解的速率不同(如下表)。
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 温带草原 北方森林 冻原 分解达95%所需时间(年) 0.5 2 14 100 造成这种分解速率差异的非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
A.光 B.微生物 C.湿度 D.温度
27. 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莬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 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 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28. 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A )
29. 下图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场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则 ()
A.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不放牧时该草场的净生产量
B.该草场放牧量超过c时,会导致草场退化,甚至沙漠化 C.该草场控制的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a点对应的放牧量 D.不放牧是对草场的最好保护,使牧草能更好的生长繁殖 30. 某生物学家在测定100平方千米的野兔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50只做上标记,然后放回到草原中,停留一段
时间以后,又捕获60只,其中含标记的5只,则该草原内野兔的种群密度为( ) A.500只/平方千米 B.600只/平方千米 C.5只/平方千米 D.6只/平方千米 31.试根据下列“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回答:
(1)图形的左右两边大致对称,表明男女人数基本平衡,出现这一现象的自然生理原因是_________ 。
(2)图中I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_。 (3)图中Ⅱ阶段表明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 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1) 女性个体只产生一种卵细胞, 男性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精子; 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几率相等;
XX的受精卵发育成女性,XY的受精卵发育成男性 (2) 增长型
(3)不断减少,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成效
32.人体在特殊情况下,会产生针对自身细胞表面某些受体的抗体。如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机体产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但抗体不能发挥乙酰胆碱的作用(如甲图所示)。“Graves氏病” 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受体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如乙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在正常人体内,兴奋到达神经-肌肉突触时,储存在___中的乙酰胆碱就被释放到突触
间隙中,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兴奋,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乙酰胆碱受体与抗体结合后,导致______和_______,使乙酰胆碱受体数量______和功能部分丧失,表现为重症肌无力。
(2)根据乙图分析: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患者Y激素的分泌量___。由此判断,Graves氏病患者的体温往往比正常人___,但该病患者自身的产热量___散热量。
(3)在“重症肌无力”与“Graves氏病”患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都是______,从而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4)由上述分析可知,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有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1)突触小泡 乙酰胆碱受体被胞吞并分解 未胞吞的受体无法与乙酰胆碱结合(从图中得知) 减少
(2)减少(由于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则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反
馈使Y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高(甲状腺激素有升高体温的作用) 等于(恒温动物产热等于散热)
(3)抗原 (4)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33.人类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下图是Ⅰ型、Ⅱ型两种糖尿病部分发病机理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①表示的物质是 。 ②表 示的结构是 。正常情况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结构②活动加强,据图分 析,影响②发挥作用的主要物质和结构有ATP、 。
(2)如果图中靶细胞是肝细胞,当血糖浓度降
低时,作用于肝脏细胞的激素主要是 。
(3)研究发现某抗原的结构酷似胰岛B细胞膜的某结构,则因该抗原刺激机体后产生的特异性
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而导致的糖尿病属 (填Ⅰ型或Ⅱ型)糖尿病;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疾病属于 病。在临床中 (填Ⅰ型或Ⅱ型)糖尿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4)在用
15
N标记的氨基酸研究①物质合成和分泌的过程时,发现依次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
是 。
答案:(1)胰岛素 葡萄糖载体 胰岛素(的浓度)、胰岛素受体(的数目) (2)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3)Ⅰ型 自身免疫 Ⅱ型 (4)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34.初生犊牛自身免疫力低,必须到4周龄以后,才开始具备自身特异性免疫力。然而,初生犊牛能够通过初乳从母体获得这种免疫。所谓初乳,即母牛分娩后5~7天内所产生的乳,与常乳比较,其特点主要是:①免疫球蛋白比常乳高20~25倍。②初乳中含有四种蛋白酶抑制素,可保护免疫球蛋白不被消化而直接吸收。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球蛋白在免疫学中又被称为 ,它们在机体中的作用是 。
(2)初生犊牛要到4周龄以后才具备自己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是由于 。
(3)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是由母牛的 细胞中的 (细胞器)合成,并由 (细胞器)加工分泌的。合成它的原料是 ,其结构通式为 。
(4)初乳中若不存在蛋白酶抑制素,进入消化道中的免疫球蛋白会被 分解成 。
(5)初生犊牛通过牛初乳能获得来自母体的天然被动免疫;长大到1~2岁龄的小牛则要经过肌肉或皮下注射口蹄疫弱毒苗才可以预防口蹄疫的发生,由后一种方式获得的是人工自动免疫。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的免疫球蛋白来自 ,后者的免疫球蛋白来自 。
(6)极少数人服用初乳后出现过敏反应,此时的初乳被称为 。这种过敏反应发生在 (初次;再次)服用初乳时。
答案:(1)抗体 与相应的抗原(病原微生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及时清除抗原 (2)机体由接受
抗原刺激到分化形成能够产生抗体的效应B淋巴细胞需要一定的时间 (3)效应B淋巴 核糖体 高尔基体 氨基酸 通式为:
(4)蛋白酶 多肽 (5)自身以外生物的合成 自身B淋巴细胞的合成 (6)过敏原 再次
35.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纵向伸长,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作用的第一步是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功能。
(2)被激活的“激素-受体复合物”能引起内质网释放Ca2+
,Ca2+
促使细胞内的H+
以________的方式运往细胞外,
增加了细胞壁的延展性,使细胞壁对细胞的压力减小,导致细胞吸水、体积增大而发生不可逆增长。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体积变化最大的细胞器是________。实验发现,细胞在持续生长过程
中,细胞壁的厚度能基本保持不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填细胞器)为细胞壁添加了新的成分。
(3)此外,Ca2+
还能激活细胞中的转录因子,它进入细胞核后,能引起________酶催化mRNA的合成。
(4)生长素促进根系生长的最适宜浓度要比茎低得多,稍高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乙烯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了根的伸长,这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
(5)科学家研究发现紫外光可以抑制植物生长,原因是紫外线增加了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从而促进了生长素氧化为3亚甲基氧代吲哚,而后者没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现在提供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小麦幼苗若干作为实验材料,请完成下列实验方案,以验证紫外线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
步骤1:将小麦幼苗平均分为甲组和乙组。
步骤2:给予甲组______________光照,给予乙组______________光照。 步骤3:观察两组幼苗的________并测量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 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细胞膜上有接受激素的受体,能特异性地与激素结合,在此过程中要通过细胞的识别过程才能完成。(2)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细胞膜;细胞生长过程中,液泡的体积不断
增大,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mRNA的合成需要RNA聚合酶。(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答案:(1)识别(信息传递) (2)主动运输 液泡 高尔基体 (3)RNA聚合 (4)两重性 (5)适宜的可见光 同等强度的可见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 高度(生长状况和高度) 两组植株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 甲组植株高于乙组,甲组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少于乙组 36.机体受病原体刺激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抗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受刺激的 细胞内 转录为mRNA,mRNA通过 进入细胞质,
载一种特定的氨基酸,另一端有三个特定的碱基(反密码子)。 tRNA的反密码子通过和mRNA上
的密码子配对将各种氨基酸按照mRNA携带的信息(密码子)合成特定结构的蛋白质 (2)主要由细胞内的线粒体产生 (3)核仁。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仁被破坏,不能形成核糖体,抗体蛋白的合成不能正常进行
在细胞质内的核糖体上合成抗体蛋白。此过程中mRNA携带的信息是如何通过tRNA准确表达的? 。
(2)此过程所需的能量由细胞内何种结构产生?
。 (3)该细胞核内何种结构被破坏,上述抗体合成将不能正常进行?原因是 。解析:本题以抗体的合成与分泌为背景,综合考查了DNA(基因)的转录、翻译及蛋白质的产生过程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要紧扣课本内容来组织答案。分析如下:
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免疫球蛋白。在免疫球蛋白(抗体)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参与活动的细胞结构有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与细胞膜等,细胞核中的DNA可转录形成合成蛋白质所需要的mRNA和组成核糖体的tRNA,核糖体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具有加工、运输等功能,细胞质基质与线粒体的呼吸作用为蛋白质的合成等提供所需要的能量等。
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形成的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而开始翻译过程。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一个密码子一次只能不决定或只决定一种且一分子氨基酸, mRNA上密码子的种类、数目和排列次序决定了蛋白质多肽链中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次序。在翻译的过程中,tRNA是“翻译者”,它的一端能识别并运载特定的氨基酸,它的另一端为反密码子(三个相邻的特定的碱基),反密码子能与mRNA上的密码子相识别和配对。
答案:(1)浆 DNA 核孔 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一个密码子)
决定一个氨基酸,mRNA携带的特定的信息以特定的密码子的形式存在。每一种tRNA上的一端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