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杨孝海
[摘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中央提出的战略目标,全国各地都在千方百计推进这一进程。但许多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乃至行动上的偏差。本文通过对城镇化内涵的再认识,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错误倾向,拟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 路径选择[中图分类号]F29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2006)—07—0104(03)[作者]杨孝海 副教授 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安阳 455000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全国各地都在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加快城镇化进程。但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有些地方对城镇化的内涵把握得不够准确,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偏差。
一、对城镇化内涵的再认识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并且把“城镇人口的比重大幅提高”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各地如何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确实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重大问题,首先要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内涵。从根本上说,城市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城镇化则是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和工业化的全面推进中,受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递增规律影响产生的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运动过程,表现为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城镇数量增多,城镇
〔1〕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在
现代社会,城市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集中了这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教育的绝大部分力量,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发生的现象,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也说明,以工业化为主旋律的世界经济的发展导致并加速了世界的城镇化,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刺激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工业化意味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城镇化则意味着由此而带来的更深层次的社会进步,这种社会进步反过来对工业化进程加快也产生相当
〔2〕
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科
学技术的进步,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有了新的内涵。
要全面理解城镇化的内涵,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认识:①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且以非农业居民为主的地区,但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向都市人口的转变,也不仅是城区在空间意义上的扩张,而是伴随产出量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发生的商品和生产要素及经济活动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大规模集中的过程。②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工业经济区别于农业经济的一个
10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农村经济
基本特征,就是人口、资本、生产、市场的相对集中。正是这种工业化所要求的集中和规模性,为城市和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③城镇化的动态变化过程。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城镇化的内涵、要求、支撑体系及其测度指标都有所不同。④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化。城镇化过程不但是一个区域结构变化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城镇的过渡和转移,一方面是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劳动者所从事的产业在结构上的逐渐升级。
二、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现有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
3717%,该比例与其它同等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相
2006年第7期
城市化道路,而不是人为限制城市规模,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明智选择。
21小城镇建设刮“大”风。由于城镇化滞后与
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结构性矛盾,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正确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又一问题是小城镇建设方面的刮“大”风。有消息说,皖西一个只有15万人口的小镇,由于财政紧张在未给足农民征地补偿费的情况下,竟然修建起一个占地100亩的豪华广场!与这豪华广场形成鲜明反差的却是农户们透风漏雨的低矮茅舍和“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的尴尬生活。类似的情况,在其它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毋庸讳言,加快城镇化进程确实需要大量投资,需要适度地将一些土地和相关的农业资源转化为城镇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但这些只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手段。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根本目的,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局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壮大城镇非农产业,在不断减少农民
〔5〕
数量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
比,平均低10个百分点。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城镇化被看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标志,加快城镇化进程也被认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
的重要举措。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条件下发展模式也不能一样。各地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既不能用千篇一律、统一的发展模式,也不能照搬照抄别的国家或地区的模式。目前,我国在推进城镇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盲目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多年来,我国
镇化进程,必须充分尊重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依靠市场手段,逐步消除阻碍城镇化进程的体制障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克服长期以来在城镇建设中过分依靠行政手段的传统做法,让市场决定不同城镇的功能定位、产业重点和布局。无论是发展集约化的大都市圈,还是发展分散化的小城镇群,都应以符合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转移为原则。
31城镇化发展与产业发展不协调。一个没有产
城市化发展战略是限制大城市的发展,鼓励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这种政策定位,并不是任何时候、什么情况下都适合的。过去我们主张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镇,主要基于3种顾虑:成本和财政负担问题、“城市病”问题及节约资源。实际上,这些问题都不足以成为控制城市规模的充分依据。这些问题都不是无法解决的,也不是必然要发生的,而且这些负作用根本无法抵消大城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违背城市发展规律,人为地硬性控制城市规模的做法,削弱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迄今为止,我国只有6%的人口居住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里。近20年来,我国50万人以下中小城市的人口增长了两倍以上,数量由173个增加到588个,但平均规模只有18万人。这些中小城市,由于
〔4〕规模小,没能真正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业支撑的城镇,必然是一个经济基础脆弱、功能不健全的城镇,必然是一个缺乏造血功能、没有发展动力的城镇,甚至是一个渐趋衰落的城镇。有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中,只知道盲目圈地,修小区、建广场和城镇标志性建筑,而不注重城市产业的协
〔6〕
调发展,是城镇发展的又一误区。城镇化要重在
“化”字上做文章,要重视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要依托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农民为市民,防止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消除一切不利于推进城镇化和实现全面小康、现代化的路障。认识到产业支撑是城镇化战略的立足点,只有通过城乡产业的关联和融合才能在不断推动城镇化进程中促使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城镇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农业地位的弱化,甚至农业的消亡。农业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内容,而且随着城镇化
目前我国的城市体系已经形成大中小全面发展的格局,大城市的主导作用已经形成。而在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起积极作用的小城镇则是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附属物,是由大中小城市辐射而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它处于城乡过渡带,从属于城或从属于乡,是城乡要素流通落差最小、吸纳集聚动力最弱的空间,当前还不可能成为中国人口城市化集聚的重点空间。走大中小城市有序发展的
10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农村经济
水平的提高,农副业与城镇新技术产业的关联性更加强化,农业的地位反而更加重要,农业的功能将更加多元化。当前,在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周围或城市圈里面出现的“都市农业”并不仅限于经济功能,还包括社会、生态甚至文化方
〔7〕面的功能。随着城镇化推进,人们对农业的要求越
2006年第7期
就业岗位和空间,才能为城市的不断发展创造前提
〔9〕
和基础。其次,要有基础设施作支撑。城镇是工商
业集中、人口集聚的地方,如果基础设施跟不上,不仅会严重制约城镇生产能力的发挥,而且会恶化环境。最后,还要有文化建设作支撑。先进的文化能起到凝聚城市建设各方面力量的作用,能够最佳组合各种城市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快捷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和文化力。
31推进城镇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
来越多、越来越高,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绿色食品农业、文化农业等都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国各区域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注意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注重农业功能的开发,注重城乡产业的融合和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若干建议
11选择“三头并进”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尽管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城市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便利、文明和更高生活水平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等严重问题。我国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在拓展、扩张城镇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开发和节约各种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努力实现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还应注意到,推进城镇化不能忽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通过城镇化的推进,不断扩大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通过城镇化推动农产品生产优质化,拉动农业结构的不断提升;通过城镇化推动农村土地的相对集中和规模经营;通过城镇化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总之,要通过城镇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梦奎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N].中国经济时报,2004-03-161
〔2〕刘剑英1推进城市化三大问题不容忽视[N].经济日报,2003-05-28.
〔3〕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编著.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二元经济”词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1
〔4〕张 怡1关于加快城镇化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01).
〔5〕高 波,廖红丰1二元化制度下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09).
〔6〕姜长云1城镇化与“三农”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3,(02).
〔7〕曾芬钰1论城市化对第三产业优化、提升的促进作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01).
〔8〕陈 易,王兴平,刘荣增1苏南地区城市化进程回顾与展望[J].现代经济探讨,2002,(06)1
〔9〕孙绪民1乡镇企业与小城镇良性互动的对策思考[J].乡镇经济,2004,(01)1
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就局部地区而言,城镇化超前和城镇化滞后现象同时存在,但就全国总体来说,目前宜选择“三头并进”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既要发展大城市,也要发展中小城市,还要注意小城镇建设。
首先,因为小城镇过小,难以发挥积聚效应,不仅投资效益较低,而且还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会恶化低水平建设等问题。小城镇发展的实践也充分表明,小城镇扩散、辐射作用非常有限,不可能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其次,我国整个城市的规模还比较小,5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占绝大多数,平均规模只有18万人。无论人口规模,还是城市空间规模都非常有限,不足以带动周边县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我们能通过产业联动支撑,把这些城市的规模扩大1倍以上,整个国民经济将会得到极大的扩张,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也将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第三,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小城镇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小城镇的发展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部分小城镇规模过小,人口不足2万人,甚至不足1万人;二是经济结构单一,根本没有什么工业,服务业也
〔8〕落后,很像一个大村庄。因此,发展小城镇既要增
加人口,扩大空间,更要培植有特色的非农产业。但是,“三头并进”并不意味着平均使用力量,也不能“四面出击,遍地开花”,因为资金、资源等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各地必须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21加快城镇化进程既要扩大城市规模,更要提
高城市质量。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是简单地扩大城市规模,而是要增强城镇在经济社会中的影响力。因此,推进城镇化首先要有产业支撑。通过优惠的政策、有效的措施,加快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推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营造更多的
责任编辑:
罗从清
校 对:
106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