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禀赋 .............................................. 2
(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 2 (二)民族风情独特............................................................ 3 (三)隆德回乡之旅............................................................ 3 (四)五台山“花儿”之旅 ...................................................... 3 (五)崆峒山“道”之旅 ........................................................ 4 二 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
(一)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 4
1、旅游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日渐提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旅游业在省内处于中上游水平,但美中不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
1、平凉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差,配套设施跟不上 ............................. 5 2、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 5 3、旅游产品单一,文化内含挖掘不够 ......................................... 6 4、旅游从业人员学历低收入低 ................................................... 6 三、 平凉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解决的对策 ........................................... 6
(一)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 6 (二)扩大宣传力度, 开拓客源市场 ................................................ 7 (三) 提高旅游产品科技含量, 突出地方民族特色 .................................. 7 (四)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 8 五、结束语 ............................................................................................................................................... 8
参考文献 ........................................................................................................................................... 8
甘肃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生:张礼红 指导老师:杨芳
湖南女子学院旅游系,长沙 410004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环境、经济条件等历史及现实因素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得不到长足的发展。本文以甘肃平凉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和当前旅游业发展现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甘肃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甘肃平凉;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甘肃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禀赋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风光独特,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相邻,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和崆峒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9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1%。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平凉不仅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也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312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主干,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随着平定高速、银武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的陆续建设,平凉将成为贯通西兰银三条高速、三条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甘肃省平凉地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不仅数量众多, 类型丰富,而且独具特色, 品位较高, 集聚度强, 组合状况良好, 便于开发。境内自然景观峻、险、奇、秀, 境内居民有回、藏、维吾尔、东乡等10多个民族。由于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各自不同, 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平凉境内栖息的野生动物有9目22科50种,其中两栖类1目2科
3种,爬行类2目3科9种,兽类6目17科38种,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豹、梅花鹿、豺,二类保护动物有水獭、林麝、石貂、金猫、豪猪、狼、赤狐、刺猬、高山旱獭等。2007年原庆阳师专生物教授王丕贤对平凉鸟类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计有各类鸟16目41科(包括亚科)160种,其中优势种主要有石鸡、雉鸡、楼燕、风头百灵、大山雀、树麻雀等,与1998年相比平凉鸟类优势种已由29种将减为13种,其中,原鸽、金雕已灭绝,在现有鸟类中受国家保护的有黑鹳、金雕,Ⅱ级保护的有红腹锦鸡、鸳鸯、勺鸡等。[1] (二)民族风情独特
全市有回、蒙古、满、藏、彝、维吾尔、苗、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黎、僳僳、佤、畲、东乡、土、达斡尔、羌、撒拉、锡伯、普米、塔吉克、怒、保安、裕固、独龙、赫哲族共33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崆峒区的大寨、上杨、峡门、白庙、寨河、大秦、西阳等7个乡和华亭县神峪、山寨2个乡,共有110个回族村,530个纯回族社。众多少数民族的习俗、文化、风情、山寨,让人目不暇接。 (三)隆德回乡之旅
中国有一首回族的民歌这样唱道:“喝一口盖碗茶,难忘呀回回家,离开了回回的家难忘盖碗茶„„”,歌曲中的“回回”是汉族对回族的简称。隆德是平凉地区回族人的聚居区。由平凉市向东经六盘山到隆德,是一条著名的探险旅游线路。矗立的黄土山峰,能歌善舞的民族,醇香的盖碗茶,在这里游客能充分的领略到独特的民族风情。民风淳朴、文化氛围独特。崆峒山距隆德县城仅2公里,这里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 。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四)五台山“花儿”之旅
每年的正月初十到十五,静宁县的五台山上会举办有汉、回、东乡等少数民族参加的以对歌为主的“花儿”会。“花儿”是我国西北地区各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山歌,“花儿”曲令丰富多彩,在西北广泛流传,因此被专家视为西部民族的瑰宝。[2]以五台山“花儿”为中心网布周围6个县,会期绵延5天。赛歌程序极为独特,主要以对唱竟唱为主,歌调大多约定俗成,唱歌时歌手可根据当时情景即兴编唱。一年一度“花儿”
盛会上,歌如海、花如潮。各族歌手云集于此,嘹亮婉转的“花儿”此起彼伏,有时昼夜不息,吸引着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和省内外的游客前来观赏。
(五)崆峒山“道”之旅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起源于东汉,而它的思想理论基础却是盛行于春秋以来的黄老之学,应当说黄帝、老子都是道教的祖师。另据道教典籍说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炼的广成子,而广成子又是黄帝的老师,追根溯源崆峒山被誉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当不为过。据说秦汉时崆峒便有方士隐居,魏晋时便有道教宫观。到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最后归隐崆峒,崆峒山现存避诏碑一块,上有皇帝两次召见张三丰的诏书和张三丰避而不去的答词。明朝嘉靖初年,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后裔被封为韩王驻藩平凉,韩王妃崇尚道教,在崆峒山大规模修建了太和宫等道教宫观,把崆峒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聘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为全山主持,自此,道教在山上代代相传,到建国前全山道教宫观达40多处,道士百余人,现已传至第三十代。
二 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力也大为提高。自2000年以来,平凉旅游业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旅游业在平凉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2.37%,接待旅客人数47.6万人(次),旅游收入1.45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2.83%,接待游客人数1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2亿元,再到2010年的8.4%,接待游客人数127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4亿元。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平凉市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强化和显现,已经发展成长为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与平凉煤电、平凉金果、平凉红牛并列成为平凉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业不断展现新的蓬勃生机,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3]在平凉旅游发展趋势良好的形式下,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经济总量较小,入境旅游人数虽有增长,但比重仍旧偏低。
(二)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差,配套设施跟不上
平凉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瓶颈制约突出,其表现为:旅游公路的等级不高,尤其是支线建设和景区连接道路的建设不能即时跟上,景区与景点之间没有形成公路网,进出不便,许多单个景点无法形成组合优势,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航空运力不足,机场少,规模小,开通航线、航班少,至今没有1个国际航空口岸,制约了海内外客源市场的扩展扩展;铁路客运不便,多数旅游景区没有始发列车,路过车次、票额少,特别是团购票特别困难,造成客人到平凉地区旅游出不去。
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景区内部的游步道、停车场、给排水、供电、通讯、消防、安全防护、环卫等基础设施和餐饮、休闲、购物等服务设施简陋、档次较低,接待能力差,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甚至有安全隐患。
旅行社“散、小、弱”的状况比较突出。作为旅游行业的中坚力量,所占比例太小,并且大型国有独资或控股旅行社规模偏小,运作较差,效益较低,行不成核心竞争力,起不到主导作用,产业内部竞争过度、外部竞争乏力,从而导致平凉地区旅游企业整体水平和总体竞争力不强。 2、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虽已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国内旅游业较发达的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除崆峒山、泾川王母宫之外, 其它旅游景点知名度都不高, 客源也集中在本市及临近县区,游客较少。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宣传力度不够, 促销手段缺乏创意, 许多景点还鲜为人知。在以农耕文明主导的传统农业和放牧业为主的聚居区, 和远离现代工业文明且自然条件和经济资源禀赋差的地区, 甚至还存在一种传统的思想观念, 认为旅游业可有可无或者旅游消费是浪费的旧观念, 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而, 要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提高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首先要从理念上树立市场导向意识。同时, 还需要社会各部门和当地群众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参与, 利用多种力量共创民族特色旅游形象。仅靠参加外省区举办的推介会、交易会等进行简单的散发材料式的宣传是不够的,各县景点在宣传上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宣传手段简单、科技含量低,使有限的资金没有发挥最佳的效益,形不成拳头、突出特色,一举成名的效果。“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宣传机制在平凉少数民族地区还没有形成。
3、旅游产品单一,文化内含挖掘不够
目前,平凉少数民族地区对自身旅游资源的研究认识明显滞后,不少地区是“身处芝兰室,久闻不知其香”。[4]旅游景点大多将目光盯在了如何尽快赚钱上,忽视了最大限度展示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缺乏名族丰厚文化底蕴的挖掘和展示,使文化娱乐活动特色的质和量均显得不足”。[5]有专家指出,平凉地区在开发上尤其需要避免以一流的资源,配上二流的开发,结果形成三流的产品。典型的是会宁的红色文化旅游,因没有相配套的景点而至今游客稀少。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购物方面, 即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在整个旅游业收入中所占比重很低,和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究其原因, 主要是旅游商品以传统唱主角, 缺乏创新。目前, 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手工艺品、小吃等为主, 多年来变化不大, 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滞后, 加工工艺停留在低水平, 使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居民并未受益于旅游业给当地经济带来的乘数效应和联动效益。[6] 4、旅游从业人员学历低、收入低
据调查,平凉地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旅游行业高层、中层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分布较广泛,低到初中文化,高到大学本科,其中以大专文化为多数,占40%左右,高层管理者的总体文化层次于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以初中(中专)和高中文化为主,所占比例86%左右。本科旅游专业人员明显少于非旅游专业的从业人员。[7]然而,在从业人员中,收入水平且差距非常大,高层、中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普遍较高,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平均收入普遍较低,总体平凉地区旅游业平均收入水平比较其他行业较低。因此造成了一定的后果,主要反映在:宰客现象的存在和市场监督管理不够;各类旅行社服务定位差别不大,难以适应不同层次、类型游客的多种需要;一些旅行社、宾馆、导游的服务水平有限, 质量不高, 尤其双语解说的水平有限;旅游饭店要么过于追求高档化, 要么基本的旅游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不同收入水平游客的需要。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平凉地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导致难以形成大量的回头客。
三、平凉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解决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景区的交通便捷、可进入性高是发展旅游业直通景区的先决条件,
各级有关部门应抓住加快西部开发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中央的支持,同时增加地方投入,扩大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方面的投入,改善平凉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条件。政府有关部门在路网规划、项目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对旅游通道建设进行倾斜,建设较高等级的公路,各个景区景点之间要形成畅通的交通链,与周边各省市要形成发达的对接交通网,改善机场设施。提高旅游专用车的数量和档次,加快旅游景点和周围环境的改造和建设,以适应经济建设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六要素”的协调配套、城市功能的完善及生态环境建设,不断优化旅游业发展的环境。积极拓展资金筹集渠道,采取合资、合作、独资、股权转让、产权置换等方式广泛吸取资金,加快旅游开发建设。 (二)扩大宣传力度, 开拓客源市场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至今不少人对甘肃怀有神秘感,
对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灿烂的民族风情充满了好奇。“甘肃应该利用文化与地区差异性,将产品归类编排,有针对性地开发客源市场。”[8]而旅游资源潜能的发挥,往往取决于宣传。同时,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活,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对平凉地区悠久丰富文化的宣传与传播。因此,平凉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必须大力宣传,通过广播、报刊、电视、互联网等传媒努力提高知名度、美誉度。中国古人的“好酒不怕巷子深”这一传统说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市场中已不合时宜,因为宣传促销不力,会使很多美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几年,平凉少数民族地区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各民族县的党政领导每年都带着介绍材料和招商引资项目参加一年一度的“兰洽会”和“敦煌国际旅游节”等都对平凉地区旅游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某种角度说, 旅游业的竞争就是宜传促销的竞争。因此, 一定要利用一切有效手段, 多层次地进行宣传, 制作发行电视宣传片、画册、折页等, 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及各种节庆活动,进行广泛宜传。如隆德的回族村可以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例如回年、开、闭斋日,都可以为平凉的旅游做有力的宜传。 (三) 提高旅游产品科技含量, 突出地方民族特色
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 一定要围绕“特色” 做文章, 否则我们就会搞重复建设。为此, 我们开发旅游产品必须突出特色,推出精品, 打“民族”牌, 走“丝绸路” , 使平凉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产品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 坚持“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的原则, 开发和
设计出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发挥“唯我独有,唯我独优”优势,创造“独一无二”是旅游项目。[9]旅游设计要因地制宜,不能离开自旅游特色产品。自身的人文优势和自然优势,要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平凉旅游可以大力开展一些特色旅游项目。例如民族民俗特色旅游,平凉地区有个33民族,“各民族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不同类型。”为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提供了前提.如组织游客观赏婚礼仪式、品尝美食、观看传统体育项目等节目,使各国游客获得不同民族的知识,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
(四)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人口素质是西北地区经济腾飞的文化基础”。在当前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下,要加强与高职学校的对联教学,提高旅游从业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同时建立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各类旅游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优势,着力加大旅游行业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质量监督管理等制度,完善旅游投诉处理工作机制和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依靠法律手段进行市场行为的管理和监督,积极开展市场综合治理工作,规范市场秩序,树立先进典型,倡导诚信服务。加强旅游系统的文明建设,抓好法制教育和敬业教育,提高全市旅游人才总体素质,满足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五、结束语
总之,甘肃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
发展优势,只要认清形势,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就一定能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平凉市林业局管网 www.plly.com
[2]吕伯温:《“花儿”—西部民歌的瑰宝》载《西部开发与多民族文化》,马子富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年版第264页
[3]2000-2010年平凉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热引发的若干问题思考—论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载《民族文化理论与实践——首届全国民族文化论坛论文文集》(下),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年版第1102页
[5]冯平、姚重军:《甘肃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进程探索》载《甘肃科技》第19卷第2期(2003年2月)第9页。
[6] 平凉市统计局:www.htkdc.com
[7]《甘肃日报》2005年8月24日《西部七省区旅游合作思考》。 [8]李宏.浅议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企业技术开发,2011.09. [9]刘锋一《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年6 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