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颈部淋巴结结核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

来源:尚车旅游网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12年3月收治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3~43岁。

仪器与方法: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频率5~10mhz。检查时受检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根据患者的条件调节仪器的频率、增益及时间增益控制(tgc)曲线、聚焦及深度,以达到最佳的灰阶超声成像质量,彩色多普勒量程适中。分别观察记录病灶的大小(纵径和横径,计算纵横比)、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彩色血流情况。 结果

23例183个病灶,平均7.96个。其中左侧11例92个病灶,右侧8例70个病灶,双侧4例21个病灶。位于颈后三角区16例,共131个病灶;锁骨上窝7例52个病灶。

病灶大小:肿块的纵径8~35mm,平均16.8±10.5mm;横径12~45mm,平均21.9±13.5mm。纵横比0.65±0.22。

病灶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后方回声情况:在183个病灶中,形态呈卵圆形88个(48.09%),椭圆形28个(31.69%),不规则(融合)形67个(36.61%);边界清晰85个(46.45%),边界模糊98个(53.55%)。没有病灶出现边缘呈角、毛刺征象。低回声54个(29.51%),类囊性回声10个(5.46%),低回声与类囊性共存的混杂回声55个(30.05%),低回声合并伴声影的团状或点状强回声64

个(34.98%)。142个(77.60%)病灶淋巴门结构消失。后方回声增强51个(27.87%),无改变107个(58.47%),后方出现声影25个(13.66%)。

彩色血流显像:显示边缘血管28个(15.26%);显示淋巴门血管83个(45.32%);显示边缘血管和中央或淋巴门血管37个(20.18%);无血流信号显示35个(19.24%)。 讨论

概述:颈部淋巴结结核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结核杆菌多经扁桃体、龋齿入侵,少数继发于肺或支气管的结核病变。但只有在人体抗病能力低下时,才能引起发病。全身表现为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廋等全身中毒症状,局部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初期,肿大的淋巴结较硬,无痛,可推动;病变继续发展,淋巴结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融合成团,形成不易推动的结节性肿块;晚期,淋巴结发生干酪样坏死、液化,形成寒性脓肿。脓肿破溃后,流出豆渣样或稀米汤样脓液,最后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或慢性溃疡;溃疡边缘皮肤暗红、潜行,肉芽组织苍白、水肿1。 超声表现:肿大的淋巴结呈卵圆形,皮质增厚或皮髓质正常结构消失,随病程的进展,内可出现坏死液化或钙化2。在本研究中,类囊性回声全部10个病灶和低回声与类囊性共存的混杂回声55个中的44个病灶后方回声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这与结内囊性坏死且坏死面积较大有关3。低回声合并伴声影的团状或点状强回声64个(34.98%)。本组中,边界模糊98个(53.55%),这是由于淋巴

结周围水肿和炎性反应所致。彩色血流显示多不丰富,部分显示边缘血管(28个,15.26),一些病灶无血流信号显示(35个,19.24%)。 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结核超声表现多样,故临床中需注意加以鉴别。本组23例183个病灶中,病灶淋巴门结构消失142个(77.60%),此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一项重要超声表现,也是与反应性淋巴结肿大的重要鉴别点。毗邻软组织水肿和淋巴结融合是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常见特征67个(36.61%),这些在转移性淋巴结和淋巴瘤相对少见,而未出现成角及毛刺现象也是与之鉴别的重要特征。

虽然颈部淋巴结结核因病程不同而在超声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仍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在超声诊断中,病灶的灰阶与彩色图像、阳性与阴性表现相结合,将有助于对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当与其他疾病鉴别困难时,可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综上所述,超声是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和随访的重要工具。参考文献

1燕山,詹维伟.浅表器官超声诊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77-78.

2徐秋华,燕山.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超声诊断研究[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6):403-405.

3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78-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