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画亦如此,情何以堪——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

来源:尚车旅游网


(一)虞山西麓,富春江北 我参观过两个黄公望纪念馆,一处位于江苏常熟虞山西麓,一处位于浙江富阳富春江北。 十里青山半入城,很形象将虞山在常熟的地里位置展现了出来。虽是秋天了,我在虞山西麓的小石洞景区时仍是满目葱翠,且几乎没有游人。黄公望纪念馆就座落在这静幽之处,低调的令人叹息。

虞山脚的盘山路一侧,一座粉墙黛瓦的宅院孤零零依山而建,猛一看和一户普通民居没什么两样。不同之处,是在油漆剥落的大门正中有一处牌匾,上书黄公望纪念馆,字体颇有明代书画家祝枝山的笔意。纪念馆不大,约五百平米,前厅里摆放各种介绍黄公望生平的图片资料和历史上对其的评论。过前厅是一个小庭院,院子虽小,两侧却建有古典长廊相通至后厅,很雅致。后厅的正壁摆放着黄公望塑像,在两侧墙壁上,有很多他经典作品的复件供人欣赏。

黄公望纪念馆大门东边,就是一座牌坊,牌坊的石材一看便是有了很多年头的旧物。据说,这牌坊是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五月,由黄公望第16世孙黄泰修建的。牌坊上原先想来是有文字的,可惜年代久远,已经找不到痕迹。如今在牌坊正中,新雕刻了“元高士黄大痴先生墓道”。

过牌坊顺着山势爬坡行走,就进入了黄公望墓。墓道两边植有松柏,神道由黄石铺筑,庄严肃穆。走约50多米,便可见砖砌罗城内的圆形冢。墓碑矗立,高1.3米,宽0.36米,碑上刻有楷书“高士黄一峰公之墓”,此碑黄泰修墓时就立于此处,光阴荏苒,已是近二百年的古迹了。

或许是常熟名人文人太多了,黄公望纪念馆隐在虞山西麓,少为人知。不过,这倒也无形中贴合了他生前潜居遁世的脾性。

浙江风景与江苏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山水相绕,既逶迤又不失磅礴。我到达富阳时正值浅秋,风中的肃穆特别贴合我此时瞻仰的心境。黄公望村是新名字,在2007年底由富春江畔的四个小村庄合并而成。村子频临一股灵气的富春江,背靠青翠葱茏的山峦,自然人文气息扑面而至。

黄公望纪念馆建造在黄公望文化保护区内,隐于山间,竹海深处。当我沿着茂林修竹中蜿蜒小道前行,顿觉清雅质朴。小道尽头,豁然开朗,一座全木古风的建筑物呈现眼前。纪念馆前面是一潭碧波,背面则是青山隐隐,一周都是落地的网格木窗木门,将自然光很好的引进了纪念馆内部,别具匠心。

我觉得自己和黄公望又贴近了一些,对他的一生他的画作产生一种更深入的探知欲。走过第一展馆的影音室,我直接进入第二第三展厅,各种图片资料和作品展示都令我着迷。冷光灯下的文字清晰的记录着这位代大画家颠簸离奇的一生,其旷世之作《富春山居图》的传奇命运,更是引人入胜沉迷其中而不可自拔。 出展馆乘车进入群山深处,约五分钟便可到达黄公望当年结庐山居所在-----庙山坞。结庐处有新建牌坊一座,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亲题“元高士黄公望结庐处”。其两侧对联将这位“元四家”之首的艺术成就表述的清清楚楚。上联为“浑厚华滋,图成长卷垂千载”,下联为“精严逸迈,论定高名冠四家”,浓缩的精华。

过牌坊,就到了结庐木屋。旧有的屋子自然早无踪迹,不过遗迹据说挖掘出来不少。黄公望称自己所居“小洞天”,他在80余岁所画《秋山招隐图》的题记中写到:此富春山之别径也......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额曰“小洞天”。当我站立旧址,的确一股别有洞天之感,庙山坞底林木葱郁,枝叶遮天盖日,而这里却有一

块平坦居所,上可望天下可听泉,令人舒畅不已。 推开柴门,南侧临溪临崖为一小楼,名“南楼”。据说南楼是黄公望的画舍,中国山水巅峰之作《富春山居图》就是在此完成。我走上南楼时,山间薄雾起,人真有步入仙境之感。在这里,我允许自己神游起来:元朝末期,身着汉服的我走进小楼,一位老人正在挥毫泼墨,浓郁的墨香拂面而过。“好气势!”我惊叹眼前连绵的青山碧水,用笔滋润饱满,繁简相宜,整个富春江景灵动鲜活,水墨之中强烈的身临其境感。“胸存千壑,怀沁万水,赋予笔端,见笑见笑!”老人谦逊一笑,并在我的极度震撼中杳然消逝了。

北侧的屋子是画家的起居之所,小小的一间里灶台、方桌、大床自然分成三部分整齐安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深山居住,这些物件已属比较完备。屋外有小溪,山泉绕屋而过,朝饮清泉暮听音,真是个清心所在。

参观过黄公望晚年在富春江畔的居所,我仿若自己穿越百年,走入了大画家的写意书画中,富春山居图不再是宣纸上的水墨,它变成了真实的人,事,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