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婚礼流行趋向……………………………………………………… 二、 中国婚庆主持人………………………………………………………… 三、 婚礼的形式……………………………………………………………… 四、 婚礼的程序……………………………………………………………… 第二章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
一、 传统婚俗仪式……………………………………………………………… 二、 中国传统婚嫁禁忌……………………………………………………………… 三、 传统婚俗典故……………………………………………………………… 四、 各民族婚俗……………………………………………………………… 第三章 西方婚俗知识
一、 海外各国婚俗一览……………………………………………………………… 二、 西方婚龄称谓……………………………………………………………… 三、 西方婚俗常见问题……………………………………………………………… 四、 西式婚礼上常见事物的象征意义…………………………………………… 第四章 福建婚俗知识
一、 闽南婚俗…………………………………………… 二、 惠安婚俗…………………………………………… 三、 闽西客家婚俗…………………………………………… 四、 莆田婚俗…………………………………………… 五、 福清婚俗…………………………………………… 第一章 婚庆策划主持
一、中国婚礼流行趋向
根据当代青年特有的气质和需求,婚礼要有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具体表现为:
1、 注重突出婚礼文化,强化婚礼策划设计
2、 注重创造婚礼现场的美化,舞美、灯光、鲜花、烟火、纱帐等场景布置。
3、 注重个性化婚礼、民族婚礼、教学婚礼、中西式婚礼仍占主流,单西式白色婚礼、个性化婚礼(与大自然、与国家名胜结合的婚礼)是当代新人追求、推广、崇尚的婚礼。
4、 注重旅游、婚宴品味、婚纱量身定做及高雅新浪妆。 二、中国婚庆主持人 (一)、什么是婚庆主持人
婚庆主持人顾名思义是指导、指挥并主持完成新人婚礼庆典各项活动及程序的人。他是婚礼庆典的核心人物,是服务社会、家庭的精神文明的形象代表,是婚姻、婚俗文化的标志。 (二)、婚庆主持人的职业道德
1、遵纪守法,讲文明,讲礼貌,维护社会公德。 2、守时守信,勤奋好学,精益求精,诚信服务。 3、尊重良好的行业关系,与人和谐相处,平等竞争。 (三)、婚庆主持人必备的条件
1、语言表达能力要强,熟悉汉语并运用得当。言语要让来宾听懂、听见、听清。并具备一定的文字水平。
2、要有评书演员的嘴皮子。 3、要有相声演员的诙谐幽默。 4、要有语言大师的技巧。
5、要有元帅般的组织、调动、协调能力。 6、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7、要具有虚心求教的精神,多写、多看、多问,多注意观察事物。 8、要具有创造性走自已的路,创造多样的典礼形式,平易近人,忌主观独裁。
9、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典礼前的心态直接影响典礼的效果。 10、要具有良好的艺德,守信用、时间观念强。 (四)、婚庆主持人的任务
1、 信任的参谋,能够为新人出谋划策,提供各种有关婚礼的相关咨讯,合理出台婚礼活动。
2、 根据新人的婚礼经费预算及要求,策划全程婚礼、场地设计及婚礼流程。
3、 婚礼的督导,能够检查、监督并协助落实完成婚礼程序的有关事项,如音响音乐气氛的经营、婚礼策划方案的实施。
4、 婚礼的主持,按新人的要求,认真完成婚礼的迎亲、接亲、婚礼、宴会的主持工作。 (五)、司仪禁忌
一:忌不吉利话。如:娘家人那位要饭、一共有多少来宾你给我个死数。 二:忌不吉利歌。如:《何日君再来》《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让我再
看你一眼》
三:忌脏话。如:荤口、不文明之口头语。 四:忌伤人。如:拿新人的身体缺陷取笑。 五:忌死学。行里有句老话――死学谁,学谁死。 六:忌语言平淡:平淡的原因在于重音和停顿没有处理好。 三、婚礼的形式 (一)、婚礼的分类
按婚礼文化分类:中式、西式、中西合璧式 按时代特色分类:仿古式、现代式
按场合分类:家庭式、酒店式、园林式、户外式、别墅式、草坪式 按新人数量分类:集体婚礼、个人婚礼 (二)、几种常用的婚礼形式 1、民族式婚礼
中国传统婚礼讲究的是热热闹闹,婚礼越热闹,越是兴旺的象征。其主要内容是:花轿摇、唢呐吹、接新娘、红霞披、红盖头、戏红花、点花烛、拜天地、敬高堂、入洞房等,新郎要穿长袍马褂、黄礼帽、十字披红、新娘是凤冠霞帔。 2、 西式烛光婚礼
特点:白背景、白桌布、白椅套、白地毯、白婚纱,以白色鲜花蔌绢花为主格调的场景布置,营造的是“白色的罗曼蒂克”。
流程最大的特征是:傧相及伴郎伴娘先出场,然后新娘由其父亲引领入
场,再由其父将新娘的手递交给新郎营造浪漫气氛的要点在于:餐桌上摆放鲜花或绢花烛台,大型烛台及燃放冷烟花,辅以追光灯或喷雾等、 3、 中西合璧式婚礼
吸收中国发族婚礼健康进步的婚俗文化,融进西方适合中国国情民情的婚礼内容。即有民族特点,又有时代精神,高雅、时尚、喜庆、热烈。 现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婚礼。 4、教堂婚礼
西方的教堂婚礼仪式庄严、神圣、浪漫,目前这种婚礼形式也流传到了中国,受到都市白领及知识阶层的新人青睐。
5.特色婚礼:草坪婚礼、园林婚礼、空中婚礼、水下婚礼 6、前卫时尚婚礼
采取一种自由自在、以自我快乐幸福为前提的结婚方式,反映新人内心的追求和独特的结婚。
其婚礼形式有:网上婚礼、数码婚礼等 7、集体婚礼
盛大、隆重、有意义、及省事、省时、省钱,好象幸福天使们聚在了一起,竟有那么多美好的时刻降临在了同一空间,心和周围一样被欢愉装得满满的,自信有更多一分的欣喜,是来自分享的欢乐。 (三)、婚礼中常用的音乐 1、婚礼前音乐
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序曲、进行曲 毕科夫斯基:钢琴协奏曲《今晚我们相爱》
克莱斯勒:《美丽的罗斯玛琳》 2、婚礼入场音乐
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 3、婚礼中音乐
亨德乐:皇家烟火组曲《欢喜》 李泰祥:《凤凰子飞》
马赫:《耶稣,人类渴望的欢迎》
大婚新曲《世纪新人》《把爱交给你》《多情的戒指》等曲 瓦格纳《婚礼大合唱》《拉德斯基进行曲》 (四)、婚礼祝词
婚礼上的祝词分为两种:新郎新娘、新人父母; 对新人的祝词又分为婚礼前和婚礼当日的祝词。
婚礼前对新人的祝词有:志同道合、喜结良缘、百年好合、珠联璧合、比翼高飞、连枝相依、心心相印、同心永结、爱海无际、永浴爱河、知音百年、百首揩老、天长地久、佳偶天成
婚礼当日对新人的祝词有:恭贺新婚、婚礼吉祥、新婚大喜、新婚快乐、龙凤呈祥、喜结伉俪、佳偶天成、琴瑟和鸣、花好月贺、并蒂荣华、幸福美满
对新郎父母的祝词有:今郎婚喜、福得佳婿、恭贺女嫁 对双方父母祝词有:恭贺**、联姻喜庆、结亲兼福
(五)、婚礼用花
婚礼用花最关键的是花语、花形、花色的选择以及花材品种的正确使用,一般多以玫瑰、郁金香、百合、康乃馨等为主。 1、玫瑰
结婚一般用红玫瑰,寓意真挚的感情。因为红玫瑰是表达爱情的专用花卉,所以它是结婚鲜花配伍中应用最广的一个。玫瑰花容秀美,有“花中皇后”之称。但不是所有是红玫瑰品种都是好花材,一般作为结婚用花的红玫瑰品种要求花大、色鲜、形美、梗长(35至45厘米)、花瓣厚实、如沙特阿拉伯的乌丹玫瑰、英国的红玫瑰等。而我国引种的红衣主教、萨曼莎(萨门达)以它们高雅的气度独占花魁。 2、郁金香
是结婚用花的好材料,常选用红、黄、紫、白几种颜色的郁金香。红色花意为爱的告白;黄色花语为爱的来临;紫色花意为爱的永恒;白色花语为爱的纯洁。 3、百合
结婚用花中,百合被广泛使用,寓意“百年好合”或“百事合意”。我国种植百合历史悠久,被视为传统吉祥花卉,古代称红百合为“山丹”,又称黄百合为“火王”,有苏东坡诗为证:“堂前种山丹,错落玛瑙盘。” 4、康乃馨
又名香石竹,其中大红和桃红的康乃馨是结婚用花销量最大的花卉品种之一,前者花意为“女性之爱”,后者花语为“不求代价的爱”,一般常用于新娘捧花、新郎胸花、婚礼花篮、花车、新房等。
5、蝴蝶兰
又称蝶兰,花形似蝴蝶,芳姿艳质,艳压群葩,素有“兰中皇后”之称,是新娘捧花、头花、肩花、腕花、襟花的主要花材,花意为“我爱你,清秀脱俗,青春永驻”。
结婚用花的陪衬花材有满天星、一叶兰、常春藤、文竹、广东万年青、苏铁、花叶芋、天东草等。这些五彩的花材为新人们的婚事增添了温馨的氛围,以其自身丰富的寓意祝福新人们百年好合,白头偕老。 (六)、新娘手捧花的含义 玫瑰:纯洁的爱 百合:百年好和 一叶兰:天长地久 蓬莱松:永远 情人草:爱意永恒 四、婚礼的程序 ◆ 中式婚礼的一般程序
(一):议婚(婚礼之前的各部门细节安排)
1:婚礼的规模(有无乐队、录相、桌数、是否合办、有无回民) 2:来宾的层次(同贺单位、新郎新娘的职业特点) 3:女方地址、新房地址、酒店地址、酒店是否有音响。
4:乐队到达男方时间、车队出发时间、到女方家时间、接亲时间、宴席时间、结束时间。
5:双方父母是否在世、双方婚礼习俗、互赠什么信物。
6:线路图、座席牌。
7:乐队是否有外接电源,胶卷、电池、录相带由谁准备。
8:应提前到女方家去一趟,了解大致人数和婚事安排情况、有何要求。 9:新郎家必备之物:离娘肉、大葱、筷子(男方也有不用的)、粉条。手把花、胸花(别针和头卡) 、抓福钱(硬币)、压床钱(共分四包 每包两元或二十)红腰带两条)点灯钱、压车钱(一般可免)烟酒糖要多备。
10:新娘家必备之物:四样点心,烟,糖,饮料,茶水,乐队来之前要把线源插座和椅子准备好。同时要准备两个高脚杯(喻意将来孩子长大个)筷子两双(快生子)新郎的头车到已后,最好安排几个娘家人给开一下车门。待接亲完毕 收好线源、椅子,关好水、电 煤气,一同前往宴席地点。 (二):接亲
1:乐队提前20分钟派走以后排好车队,烟、糖、红包发给司机,每车一张线路图。
2:婚俗用品专人拿好上车等候,结婚证交给司仪。 3:将新郎领到老人跟前问是否有嘱咐。 4:领新郎到车前留影并做片头。
5:检查婚俗用品有无遗漏,所有人员上车出发。(如有不接亲者,家另留车)
6:到娘家以后,娘家派人给新郎开车门,随行人员一同接亲。 7:将新娘接下床后给父母改口,同时父母给孩子改口钱,然后合影留
念。
8:随司仪下楼车前留影,然后全体上车赶往酒店。
9:酒店门口老婆婆迎接儿媳妇,儿媳妇给婆婆戴花,改口叫妈,妈妈给改口钱。
10:新郎新娘、乐队、摄影师、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做好准备开始典礼。
(三):典礼 1:开场词
2:自我介绍并宣布典礼开始
3:请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入场,并对其进夸赞 4:请新郎、新娘入场并对其夸赞
5:请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并发放给新郎新娘 6:向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鞠躬谢礼。 7:夫妻对拜、交换礼物。 8:请证婚、主婚、介绍人讲话 9:向来宾敬礼
10:结束语、结束曲 (四):宴席 1:开场曲、开场词 2:歌手献歌
3:领新郎新娘和父母给来宾敬酒 4:献酒歌及来宾献歌
5:公布婚礼结束后车辆安排
6:结束语、结束曲,新郎新娘拍外景,娘家人看新房,其余人车送回家。
◆ 西式婚礼一般程序:
1. 新郎新娘分别前往教堂,会合后开始举行婚礼(一般是下午)。 2. 婚礼一般由神甫或牧师主持,亲友或有心聆听“福音”的人一般都欢迎观礼(意大利人,希腊人除外)大家静候新人到来。 3. 主持者介绍新人之后,问新郎新娘愿意接受对方否?
4. 互相说完“我愿意”之后,双方交换戒指,接吻,签字后婚礼便具法律效力。
5. 一般情况下,新郎新娘分别有伴郎、伴娘、花童若干,统称Bridal Paty。
6. 婚礼完成后,新人及Bridal Party一干人等前往外景地(公园,海边等特别景点拍摄自然风格的婚礼图片,除传统惯例要拍的合影镜头外,其余镜头常常是即兴发挥。
7. 晚上,一双新人及Bridal Party、双方父母和亲友聚于酒店、酒吧或餐厅,甚至海边开Party。程序为:入场--就坐--伴郎致辞--宴席--切蛋糕--新人跳第一支舞--舞会+自助餐--新娘抛花球(新郎抛蜜圈)--吻别。
8. 新郎新娘赴酒店或度假地欢度新婚初夜。
第二章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
一、传统婚俗仪式 1.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 “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2、说媒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 3.换庚谱
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为订亲的最初凭据。
4.过文定
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5.过大礼
订亲之最隆重仪式,约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6.安床
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结婚当晚,新人进新房后可让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
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7.嫁妆
收到大礼后,女家的妆套须最迟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这批大箱小箱的嫁妆,为女家身份与财富之象征。嫁妆除珍贵的珠宝首饰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
(丰衣足食)。 8.上头
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夕,择定良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时辰,即一小时前),进行上头仪式。这种仪式须由“好命佬”及“好命婆”(分别是男女双方的长辈或亲友,择父母子女健在,婚姻和睦者)在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
一对新人均要穿上睡衣,女方应选择一个看见月亮的窗口案上,燃起龙凤烛,点起清香一炷,连同莲子、红枣、汤丸三碗,每碗六个或九个、生果、烧肉及鸡心向天参拜。男女双方并要准备尺、镜、剪刀、即所谓“龙头镜、较剪尺”,取其光明继后之意,让“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人梳头,一面梳,一面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上头象征一对新人已步入“成人”阶段,并祝福他们同偕白首。 9.迎亲
现今,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郎在戥串石的陪同下,携着花球迎接新娘。当抵达女家后,第一关便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测试,必要时还加上歌情话,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是”,众姊妹满意后才开门。入门后须留意的地方包括:姊妹接过开门利是后,应从中抽出一成至五成封回利是给男家兄弟,上写“姊妹茶点金”。新郎应以花球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制花球)。 新郎顺利入门后,姊妹应以茶点招待兄弟。开门后,新娘应由大姐或伴娘带领出来交给其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正式行夫妻见面礼。 新
人先拜天地,再拜祖先。新人再向双亲奉茶跪拜(若依照旧式俗例,新人未到男家拜见翁姑之前,不可跪拜。即是新人应站着奉茶给岳父岳母。不过现时已没有这么讲究,想跪便去跪,以示心意)。 新娘准备两封利是,分别为威旺金及满堂利是,过门后交予家姑。 10.出门
在露天地方,由大姐或伴娘撑起红伞护着新娘,意指开枝散叶。 大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可加红绿豆),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 吉时,女子出门时须由大姐背着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足是不可沾地的,否则便会带来麻烦。但现时即使有大姐陪同,也是自行步上花车的。最后上花车前,新娘子应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11.过门
过门指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拜见翁姑及男家其它长辈。 12.三朝回门
三朝回门指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 二、中国传统婚嫁禁忌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迷信,千奇百怪。但迷信归迷信再不信邪的人面对婚嫁,也免不了尊敬传统,随俗一番下面的婚嫁禁忌,以供参考。 1、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一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因为传统认为 [ 睡空床,不死夫也死妻 ]。
2、结婚当天,到晚上就寝前,所有的人尽量远离新床,尤其新绝对不
可碰到床边,会不吉利。 3、婚礼当日,忌让人坐在新床。
4、婚礼当日,新娘不可任意躺在床上,否则长病在床。 5、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观礼。
6、结婚之日新娘出门时姑姑嫂嫂不能相送。
7、成亲日新娘离开娘家时,哭得愈厉害愈好,因为 [ 不哭不发 ]。 8、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9、结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携礼回娘家,即为归宁。但切记当天需在天黑前赶回夫家,不能在娘家过夜。
10、结婚后的四个月内,新娘不可叁加任何婚丧喜庆的仪式,以免冲喜。
11、新娘的镜子也忌借给他人。
12、新婚四个月内,除非必要(如蜜月旅行),新娘也忌在外过夜。 三、传统婚俗典故 1、结发夫妻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那时男子到二十岁时要行“冠礼”,即把头发盘成发髻,叫做“结发”,再戴上冠(帽子),表示成年了。所以,男子二十岁也称“弱冠”。女子到十五岁行“笄簪子礼”,即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长大成人了。所以女子十五岁也叫“及笄”。可见“结发”一词原指男女年轻的时候。当女子订婚后,即用丝缨束住发辫,表示她已经有了对象,到成婚的当夜,由新郎解下。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又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
妇》中记载:“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此种礼仪是结发的变种,盛行于唐、宋以后。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为“结发夫妻”,即元配夫妻,若再婚,男方称续弦。 2、交杯酒的由来
新人在婚礼上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仪式之一。这种习俗起源于秦代。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新人各持一片瓢饮酒,其意是两个至此合二为一,夫妻间有相同的地位,婚后相亲相爱,百事和谐。到了唐代才将容器更换成酒杯。如今,交杯酒仪式已经和当初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不管这个习俗的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它的是一致的,象征着结永好,不分离,同甘共苦。 3、闹洞房的由来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晋中、晋南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忻州等地,洞房门头还要挂一个面塑兔子。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火,俗称“长命灯”。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晋中、晋南的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在墙上。
民间认为,洞房易受邪魔侵扰,如果不禳解、镇压,就会出现异常
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晋中祁县等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忻州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了。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谨)礼”。
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山西各地风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称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则衍变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 新婚之夜,晋南一些地方还有“踩四角”的习俗。新郎拉着新娘在炕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踩时,还要有人在旁边念诵赞语:“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娃多着,女少着,婆夫两个常好着……”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有“闹新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
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4、双喜字的由来
人们办喜事,总爱在门窗上贴个大红“囍”字,渲染喜庆气氛。这一传统
民间习俗,传说是与宋代的王安石有关。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北宋抚州临川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从小才华出众,23岁那年进城赶考,在马家镇稍歇,饭后上街,偶见马员外家挂的走马灯上闪出“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的对子,显然在等人对下联。王安石见了不由得拍手连称:“好对!好对!”站在一旁的管家马上进去禀告员外,待出来时,已不见了王安石。
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场一挥而就,交了头卷。主考官见他聪明,便传来面试,指着厅前的飞虎旗曰:“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想起马员外家的上联,于是信口对上:“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他对得又快又好,主考官赞叹不已。
王安石考毕回到马家镇,想起走马灯对他的帮助,便信步走到马员外家。员外请他对对子,王安石信手写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员外见对得又巧又工整,马上把女儿许给他,并择吉日在马府完婚。原来,走马灯上的对子,是马小姐为择婿而出的。
结婚那天,正当新娘新郎拜天地时,报子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马员外大喜,即命重开酒宴。王安石则喜上加喜,带着三分醉意,在红纸上挥笔写了一个大“喜”字。写毕犹未尽兴,便一气呵成又写了一个“喜”字,两个“喜”字紧紧相联,合成一个硕大的“囍”字,命人贴在门上,并高声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从此,贴“囍”字的风俗便逐渐形成了。 5、拜天地的由来
在我国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都要拜天地,即一拜天地、二拜月老、三拜高堂。这个拜天地的风俗是何时形成的呢?
相传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只造了一个俊俏的后生,这后生虽说有吃有穿,逍遥自在,但孤孤单单一人,总觉得很闷。所以常唉声叹气。 一天晚上,月亮圆了,明光光地挂在天上,小伙子触景生情,更感寂寞,就对月亮说:“月老月老你细听,给我找个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领你的情!”刚说完,月亮一忽闪,一个白眉长须的老人拄着一根龙头拐棍来到小伙子的面前,说:“后生不要愁,我给你找个小帮手”。说完后,一阵清风,长须老人不见了。小伙子感到很纳闷。过了一个时辰,就见长须老人领着一个姑娘飘悠悠地落到小伙子面前,对小伙子说 :“我到女娲那里,让她又造了一个女人,给你领来了。 你们先认识一下, 一会儿我给你们办喜事。”一忽闪,老人不见了。
小伙子见姑娘脸腮绯红,像月季花一般,于是喜上眉梢;姑娘见小伙子眼睛明亮,诚实坦白,也觉得情投意合。两人四目一对,一见钟情。小伙子结巴着说 : “你愿意和我一块生活吗?” 姑娘听了,脸上飞起两朵红云,说:“ 愿意。”……“ 哈! 哈! 哈!”正在这时,传来一阵笑声,长须老人领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站在小伙子和姑娘面前,指着两个老人说:“这是天公和土地,你们以后的生活全都离不开他俩。现在我们给你们办喜事,首先,给养育你们的天公、土地拜三 拜,„一拜、二拜、三拜‟”。随着月下老人的喊话声,小伙子和姑娘对天、地拜了三拜。随后,月下老人笑着说:“我给你们牵红线,你们还得给我拜拜哩。”“一 拜、二拜、三拜”。小伙子和姑娘又对着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刚拜完,三位
老人全不见了。
从这以后,小伙子每天起早摸黑,在田里干活,姑娘在家为小伙子烧火做饭,缝新洗旧,两人恩恩爱爱,过着幸福的日子。
为了感谢天、地的养育之恩,为了感激月下老人牵线搭桥的情意,从此以后在结婚时必须:一拜天地;二拜月下老人;三拜父母。便形成了结婚“拜天地”的习俗。 6、揭盖头的由来
古时候 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 只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新娘为什么要蒙盖头,还与神话传说有关。
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传说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要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一落音,那几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
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而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
世界上许多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都有兄妹结婚的情节,而且都有用树叶、兽皮或编织物遮面避羞的描述。 新娘蒙红盖头只是由其演变过来的。 7、“老婆”一词的由来
“老婆”这个称谓,最初的含义是指老年妇人。后来王晋卿诗句有云:“老婆心急频相劝。“这一“老婆”是指主持家务的妻子。因此,后来称呼自己的妻子叫“老婆”。
“老婆”与“老公”这类叫法,都含有“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的愿望。 8、“太太” 一词的由来
汉哀帝时,“太太”原为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到后来,汉室又称皇太后为皇太太后。太太的称谓,汉代在贵族妇女中逐渐推广起来。明代时称太太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凡士大夫妻,年来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属,中丞以上的官职才配称太太。清朝的人,则喜欢叫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都以婢仆呼女主人的居多。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从大帅到芝麻绿豆官,其眷属都可相称太太,官太太、经理太太、校长教授太太,到处都是,不过无形中多少还有些限制,至少是在有知识阶层之上。二十多年对外开放以来, 随着港澳台和外籍华裔、侨胞的归乡入里,“太太”的称谓同小姐、先生一样又时髦起来,成为人们对朋友间已婚女子的敬称,而且从广泛性来说似乎已更少含有什
么官职的味道,变得更平民化了。 9、“妻子” 一词的由来
“妻”最早见于《易·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看来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没有身份的。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妻”的别称很多。古代无论官职大小通称妻为“孺人”。卿大夫的嫡妻称为“内子”,泛指妻妾为“内人”。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旧时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为“拙内”、“贱内”。而在官职较高的阶层中对妻子的称呼却反映出等级制度来。如诸侯之妻称“小君”,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 10、“丈夫” 一词的由来
人们通常谈到夫妇时,夫多被称为“丈夫”,妻子则被叫做“老婆”。这两种叫法、习俗相沿至今。
原来,在我国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那时的一尺约合现在的六寸多),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11、“两口子”的由来
夫妻称“两口子”由来于清朝乾降年间。
当年,山东有一个叫张继贤的才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继贤与本
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相识,二人一见钟情,夜夜往来。石万仓是个酗酒成性的家伙。一次,石万仓因饮酒过度、引起酒精中毒而身亡。石家人怀疑石万仓是被其妻曾素箴害死的,于是告到县衙门,说曾素箴因偷奸杀死亲夫。县官接状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张继贤和曾素箴打入大牢,判为死罪,从县府押到京城。
一次,乾隆皇帝阅案,看到了张继贤的供状,见其文笔不凡,十分惊讶。于是,乾隆皇帝亲自到牢中去看望张继贤。在交谈中,乾隆皇帝确信张继贤是个才子,便有心救他。
不久,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途经微山湖时,停留了几天。乾隆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后,便御批:将张继贤发配到卧虎口,将曾素箴发配到黑风口。
张继贤、曾素箴二人虽然双双冤入大牢,但是情却始终未断。这次获皇帝恩准发配到“两口”后,真是喜出望外,二人时常互往互来,甚是自由。他们这样来往于卧虎口与黑风口,被人们称为“两口子”。 后来,人们就把“两口子”衍指“夫妻俩”。 12、挂门帘的由来
在河北省的承德、隆北一带,流传着结婚挂门帘的习俗。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多为红色或粉红色,上绣鸳鸯戏水或秀水奇峰,绚丽多姿,丰富多采,甚是喜庆。
新娘弟弟挂完了门帘,男家要送一个红色的小纸包,叫喜钱;包里
装着或四元、六元、八元不等,不过都是双数,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挂门帘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西汉时期,匈奴四起。汉王为了边境不受侵犯,并促使匈奴对汉王称臣纳贡,便采取通婚方式以达到两国和善的目的。后宫明妃王昭君自请北嫁匈奴,汉王十分高兴,立刻认她做义女,并为她的出塞准备了极为丰富的嫁妆,从工业产品、五谷种子、纺织绘画到首饰衣物、金银财宝,应有尽有,样样俱全。昭君是个有胆略、有心计的才女,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把这些嫁妆—一查看完毕,便对汉王说道:“父王,”还缺少一件东西。”汉王心想:你是我为了和亲才认下的义女,按说这嫁妆已经是很丰富的了,怎么还缺东西?于是便问:“还缺哪一样呀?”昭君说:“孩儿听说草原上的房屋不比咱们这里的皇宫,那屋子虽有门,可是不挂门帘,人在外边一眼就能看到屋里,多有不便。父王何不把官中的门帘送给孩儿,一来遮屋挡门,为孩儿方便;二来,孩儿天天看着门帘,也就天天想念家乡了。”汉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差人去做门帘,并命专使护送门帘,在婚礼那天为昭君挂在门上。
据说后来,唐朝文成公主嫁藏王松赞干布时,唐王也曾令太子亲送文成公主,并在成婚的当天为文成公立挂上门帘。 这样,新娘弟弟挂门带这一习俗,便一直流传了下来。
解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购买力也提高了,陪嫁中的门帘不仅是实用品,更多的已经成为装饰品了。
近年来,虽然婚礼从简,门帘却仍然还要挂,而且一定还要新娘弟
弟来挂。如果新娘没有弟弟,也要从娘家请一个小男孩来挂。 13、婚俗饭拾趣 千斤饭
福建的畲族人在举行婚礼之前,新娘要在娘家吃\"千斤饭\"。首先在桌面放上2把竹筷子,交叉着递给站在身边的哥哥,哥哥接筷后从桌上把竹筷放到碗上。然后新娘低头弯腰把那碗衔上口,吐在桌上的手帕里,由哥哥带到新郎家去。按旧俗说:新娘把这千斤饭带回婆家后,年年能养一只千斤重的大肥猪。 小夜饭
江南有些地方,结婚有吃\"小夜饭\"的习惯。就是闹新房的客人走后,新娘把家里带来的饭打开来吃。饭上一般放蔬菜、腌菜,也可放红枣、莲子等甜食的。意思是怕新娘子没有吃饱.刚到婆家,不好意思向婆婆要饭的。这种风俗相传始于明朝。有一年,朱元璋的女儿出嫁,后宫娘娘知道女儿在宫中娇惯了,就特地用红绫包了一小碗面放些腌菜,叫女儿在睡前吃,并告诉女儿:以后过日子要靠你自己了,应该学会勤俭持家。 夹生饭
居住在牢山上的叶车族人,其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当新娘被接到夫家后,除了行俗礼外,还要吃\"夹生饭\"。这夹生饭必须蒸至五分熟,使其外熟内生。叶车族人认为,新娘吃夹生饭是添丁的好兆头。 14、结婚分红喜蛋的习俗
结婚要分红喜蛋,而且不论亲友还是和陌生人,都可以跟新娘子要,小
孩就更不用说了,有时老年人也会来凑热闹,明堂就叫“讨红喜蛋”。此婚俗在东三省并不多见,主要流传在我国的浙江,其流传已久,不但解放前是这样,现今仍为盛行。尽管个别地方以用喜糖代替,但仍以“讨红喜蛋”为主。
结婚为什么要分红喜蛋呢?在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刘备招亲”是东吴都督周瑜用的计谋。周瑜想用假招亲,真扣留的计策,拿刘备当人质,要他交还荆州。不料这一计策立时就被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识破。诸葛亮设下“锦囊妙计”,其中有一条就是“红喜蛋计”原来诸葛亮让得备去东吴时,带上了在量染红的鸡蛋,一到东吴,不论宫廷内外,大小官吏和将士,逢人便分,一无遗漏。并说这是皇室礼仪,十分隆重,于是被分到红喜蛋的人都因此而感到光荣。没分到的,还纷纷到刘备的住所去讨。刘备更是来者不拒,一般来客让手下人分,头面人物还是亲自动手分,大造了招亲舆论。东吴本来没有这种习惯,都觉得新鲜,便一传十,十传百,弄得家家户户都知道。东吴公主孙尚香与皇叔刘备即将成亲了,结果假戏真做,刘备得了好夫人。欢天喜地,周瑜只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从此,江南添了个婚俗习惯,每逢结婚便分红喜蛋,也许是受此婚俗的影响,在我国东三省,特别是黑龙江一带,接亲回来,新人入洞房后,梳洗完毕要吃大米粥和剥了红皮的鸡蛋,以求婚后吉祥如意、“大米粥”象征着大吉大利。“红喜蛋”象征着红红火火。 15、哭嫁的来历
哭嫁,现在的年轻人结婚是不兴哭嫁的。甚至没听说过的。不过
再旧时出嫁之前必须哭的,这种习俗至今在一些偏远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依然保留着。姑娘出嫁是要以哭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情。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为什么要哭呢?有人说这是姑娘舍不得远嫁,是一种对娘家的一恋之情的表述。也有的姑娘在出嫁时并不忧伤,也不流泪,但他也得哭,因为千百年来,哭嫁已成为风俗。
他的源起,要从远古说起,姑娘是不需嫁出去的,那时叫访婚,就是男得到女方家去,去也要分时间的,太阳落山才能去,早上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回去,男人们不愿过着暮去晨归的访婚生活,干脆把女人抢回家中,每当她们被男人抢走时,自然要用哭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得失败与痛苦,这便是哭嫁的原因。 16、抛绣球的由来
姑娘抛出的绣球,代表着姑娘的心。 用彩绣做成的绣球,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
在古代,有些地方有一个风俗,当姑娘到了婚嫁的娘领,就预定于某一天,这一天一般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姑娘抛出一个绣球,谁得到这个绣球,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 当然,姑娘一般会看准意中人,把绣球抛到他身上,以便他捡到。在很多地方,太新娘的花轿,轿顶上要结一个绣球,意图吉庆瑞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