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第一课时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第一课时

来源:尚车旅游网
《体积单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岐山县实验小学 邢宁娟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我对《体积单位》第一课时做了如下分析和设计。

教材分析:

《体积单位》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一)》和《体积与容积》的基础上来展开学习的,我执教的第一课时内容是“认识体积单位(厘米3 、分米3、米3)”。体积单位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学生对体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注重从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心理特点入手,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三个活动“量中的精彩”让学生初步感知并认识体积单位的大小;“做中的精彩”让学生建立体积单位模型;“想中的精彩”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体积单位的空间概念。

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1厘米3、1分米3、1米3的实际意义,进一

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认识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学习难点: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建立体积单位模型。 教具准备:体积单位的教具模型、米尺、课件。 学具准备:直尺、橡皮泥、正方形纸板、胶带。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大家还记得吗?(生:记得。)好,老师现场检测一下,我口述完题后大家抢答。

1.一粒黄豆、一个西瓜、一个西红柿,谁的体积最大?谁的体积最小?

2.一个游泳池、一个酒杯、一个汤碗,谁的容积最大?谁的容积最小? 3.常见的长度单位有( )、( )、( ),常见的面积单位有( )、( )、( )。

4.我猜到常见的体积单位有( )、( )、( )。 师:你们的学习效率真高!现在我们开始《体积单位》的学习之旅,希望大家旅途愉快,收获多多!

【设计意图:1.通过“抢答游戏”复习旧知,为本节课做好铺垫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2.在回顾长度和面积单位的同时利用知识“迁移法”, 尝试猜测常见的体积单位并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体积单位。

师:这节课老师邀请了许多物体来上课。大家看:它(正方体纸盒)有体积吗?

生:有。

师追问:我们能说它的体积是“1”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没有单位。

师: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体积单位》。(师板题:体积单位) 师:我们知道长度单位用线段表示,面积单位用正方形表示,大家猜想一下,体积单位用什么表示呢?

生:正方体。

活动一:量中的精彩,初步感知并认识体积单位的大小。

师:我手里拿的学具体积是1厘米3,哪位同学能上来量一量它的棱长,并摸一摸,说一说它的大小。

生:我量到它的棱长是1厘米,摸一摸,感觉1厘米3很小,和我的手指尖差不多。

师:你的表达能力真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师板演并教写1厘米3 或1cm3 )。

师:大家能用刚才的方法自学认识1分米3、1米3吗? 请同学们拿出第一套学具(1厘米3、1分米3、1米3的正方体模型),借助“学法导航”量一量、

摸一摸、比一比、认一认。

『学法导航:认一认常见的体积单位。』

1.自学课本38页问题一内容,认识1厘米3、1分米3、1米3。

2.借助第一套学具量一量、摸一摸、比一比,体会以上体积单位的大小。 大展示:小组合作交流后,分组展示。

生1:我们组量了较大的正方体,它的棱长是1分米,所以它的体积是1分米3 ,得到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生2:我们组把1立方分米的纸盒打开,尝试往里面塞拳头,最多塞了4个拳头,得到我们4个拳头的体积之和是1立方分米。

师:你们是善于探索的孩子,此处有掌声。

师:1立方分米抱在手里有多大?我们玩个“传正方体”的游戏体验一下好吗?

游戏规则:请每组的第一个同学手捧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学具,第二个同学轻轻从他手中抽走,第一个同学手捧正方体的动作不变,(观察,亲身体验1立方分米的大小)以此类推往下传。

生3:我量了一下讲台上最大的正方体,它的棱长是1米,因此它的体积是1米3 。

师:能用手比划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吗?(生比划,但大小不一。) 师激趣追问:你们想用自己的身体来体验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吗?(生:想。) 师先后请8名同学藏入搭好的1立方米的正方体里面(正好装满),让学生观察体验得出:8名同学的身体的体积之和约为1立方米。

小结:

师:大家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真强!在刚才的操作活动中你们已经初步认识了3个体积单位,相信大家一定能将它和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正确区分。

生:我发现1厘米3 正方体最小,1米3的正方体最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直观教具通过量、摸、比等操作活动来认识体积单位,将抽象的体积单位概念直观而有趣的展现在学生脑海中。学生不仅很喜欢亲身经历“量”的这个过程,而且体验到体积单位的大小,初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估算物体的体积。】

(二)建立体积单位模型。

活动二:做中的精彩,建立体积单位的模型。

师:大家刚认识了1厘米3、1分米3、1米3,,想动手做一做1厘米3、1分米3、1米3 的正方体学具吗?

师:请各组借助“学法导航”,拿出第二套学具(直尺、橡皮泥、正方形纸板、胶带。)组内互相合作,制作自己的学具。

『学法导航:小组合作完成“做一做,看一看。”并全班展示』 1.用橡皮泥、做一个体积是1厘米3 的正方体。 2.用纸卡做一个体积是1分米3 的正方体。 3.用米尺搭一个体积是1米3的正方体。

大展示:小组合作完成后,选出优秀作品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制作材料,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动手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制作。这一过程倍受每一位学生喜欢,学生都依据自己已获得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捏一捏、拼一拼、搭一搭的活动,在做中量、量中做,小组互相合作验证,最后展示各组作品时说一说学具的大小,既深化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又在脑中形成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所有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活动三:想中的精彩,形成体积单位的空间概念。

师: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厘米3、1分米3、1米3,你们能放眼找一找,说一说吗?

生:自由找,抢答。

【设计意图: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刚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找中想、想中找”类比、筛查出体积接近1厘米3、1分米3、1米3的物体。如:体积约1厘米3 的有巧克力糖、手指尖、小绿豆糕块、音响播放器等;体积约1分米3 的有粉笔盒、药盒、菠萝、柚子等;体积约1米3的有洗衣机、29寸电视机、讲桌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体积单位的空间概念。】

三、实际应用,理解体积单位: 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铅笔盒 橡皮 牙膏盒 水果箱 集装箱 75( ) 8( ) 50( ) 48( ) 40( )

2.下列图形都是用1cm的正方体搭成的,动手搭一搭并说出它们的体积。

3

( ) ( )

【设计意图:第一题让学生联系实际通过观察、想象、类比等方法再次建构1厘米3、1分米3、1米3的体积单位空间观念。第二题意在让学生深入建立体积单位模型,为学习下一课《长方体体积》做了铺垫。】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本节课的旅途即将结束,请大家尽情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抢答) (生自由漫谈,课堂又一次进入高潮。) 五、板式设计:

体积单位

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厘米3 或1cm3。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分米3 或1dm3。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1米3 或1m3。

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的收获和反思如下: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依赖性,比较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属性特征。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和体积概念。让学生真正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看一看等学习活动,认识1立方厘米。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探究,认

识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三、分层练习,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地巩固。

学生建立好体积单位模型后,我设计了“看图填适当的单位”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加深对体积单位的认识。第二道习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得出;数方块的方法理解“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作了一个铺垫,注重了知识的前呼后应。

《新课标》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后的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这节课我是以生活为素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看、量、做、比、想的多种感官体验中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玩”的精彩,学的轻松,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动手量的这个活动中,由于给学生准备的1立方分米正方体比较少,部分学生没有机会亲自动手量;其次是关注学生的情感等方面还做得不够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改在路上,我会本着不断探索的精神,再深入探索高效课堂,积极热情的为学生做好服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