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来源:尚车旅游网
高等理科教育 2008年第1期(总第77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张沙清 张成科

(广东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

摘 要 文章在简要介绍了国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之后,分析了广东工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定位与特色,探讨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定位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10 文献标识码 A

管理信息系统(MIS)于上个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1998年国家教委对高等院校的学科进行了调整,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改名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以下简称/信管0),改变了上

[1]

述混乱情况,明确规定该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0。/信管0专业集系统科学、经济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于一体,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面向21世纪的新型专业。目前,国内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信管本科专业,但在同一专业名称下,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却不尽相同。本文将结合我校信管专业的办学经验与实际情况,分析我校信管专业的定位与特色,并着重讨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与特色

我校的信管专业,发挥本校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全面发展的优势,明确定位于主要为工商企业培养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急需的信息管理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咨询人才、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人才,如图1所示,纵向两端延伸至覆盖整个信管专业人才谱,横向扩展到相关各行业。本专业要培养的人才就正好在人才谱的中间位置,这样定位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别需要这样的人才。对于信管专业人才谱中左部的人才需求,现有的经济、商务、管理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可以转而适应,对于人才谱中右部的人才需求,现有的IT技术人员也不难适应,而现有相关专业教学也有条件延伸过来。只有中间这几类人才需要较高的融合度,成为信管专业的人才瓶颈。

第二,本专业的成长背景使之有培养这类人才的优势。我校是以工为主的理工科大学,本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中,是在原管理工程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背景。

第三,这样培养的学生便于向懂信息并善于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现代工商管理人才和懂经济会管理善商务的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两端延伸,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第四,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所涉及的经济、商务、社会管理的业务有较大差异,但在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咨询、信息系统二次开发等方面是基本相同的,这样定位

*

收稿日期 2006-09-25

资助项目 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高教研究基金重点项目/经济管理学院办学特色的理论及其实践问题研究01作者简介 张沙清(1973-)男,湖北天门人,讲师,主要从事网络化制造与信息系统、智能系统研究1

)128)

高等理科教育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图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专业人才需求示意图

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

正是基于上述的专业定位,所以该专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首先,它突出培养复合型人才,努力形成融经济、商务、管理与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于一体的课程体系结构;其次,面向广东省改革开放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着重加强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国经营等方面的信息化实务能力的培养;最后,实践环节成龙配套,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知识解决经济、商务、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

为培养具有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与信息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信管人才,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注重系统科学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合理分布,并未将系统科学的相关知识单独成课,而是将它散布、渗透在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这主要是考虑到本科生的实际和学习特点,他(她)们还没有足够的技术准备,不易于直接消化抽象和近乎枯燥的理论,而

[2]

更容易从解读问题解决的实例中得到收获。信管专业的主干学科为经济学、管理学(含系统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以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中我们牢牢地把握住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的三条主轴线:轴线一是信息管理学类课程;轴线二是信息经济学类课程;轴线三是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类课程,而且这三条主轴线是融会贯通的,而不是相互分离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主要围绕这三条主轴线展开,具体可分为12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3]

:

在明确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之后,我们对原来某些课程的内容或学时进行了调整(或者说,现在的某些课程是由课程体系改革以前的一些课程整合或调整而来)。限于篇幅,我们只简要叙述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将原来一些学时较少而内容又相关的课程整合,例如将/数字逻辑0和/计算机组成原理0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名称为/计算机组成原理(含数字逻辑和汇编语言)0,学时增加到72学时。由于增加了/汇编语言0的内容,加强了/数字逻辑0和/计算机组成原

)

129)

高等理科教育 2008年第1期(总第77期)

图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专业知识结构

理0这两门课程的衔接性,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将/微观经济学0与/信息经济学0整合为一门课,名称为/信息经济学(含经济学原理和宏观经济学)0,学时为72学时,增加了/宏观经济学0的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0和/JAVA程序设计0整合为一门课程,名称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含JAVA)0,学时增加到64学时(含16学时上机),删去了这两门课中的重复部分。

第二,增加一些基础课的学时,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0,原来为46学时(含上机18学时),由于学时较少,教师很难将/指针0的内容讲得透彻。现在将其学时增加为64学时(含上机16学时),为后续课程/数据结构0的讲授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将一些内容相关、可能出现重复的课程整合,例如将/企业网站建设与管理0和/WEB网页设计0整合为一门课程,同时将/电子商务安全0课程的主要内容融入其中,取名为/网站建设与管理(含网络安全)0,学时为54学时,其中上机学时为16学时。

第四,在总结前几年教学经验和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调整某些英语教学的课程。将原来的英语教学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0和/数据库原理与设计0改为中文教学,原因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0和/数据库原理与设计0这两门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而且非常重要,用英语授课较难将其中的原理和概念解释清楚,学生接受起来业也比较困难。相对来说,改革后的英语教学课程/电子商务0、/供应链管理0、/国际贸易实务0就容易接受一些。

第五,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0、/决策支持系统0和/信息分析与预测0整合为两门课程,分别为/信息分析与数据挖掘0(54学时)、/数据仓库与决策支持系统0(46学时,含12学时上机),删去了原来这三门课中重复的部分。

第六,由于/数据库原理与设计0这门课程主要是讲授数据库系统原理,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同时开设/数据库系统开发工具0这门课(共54学时,其中上机18学时),主要是讲授SQLServer和1NET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1NET环境下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

第七,建立和改进与专业课程体系配套的相关课程的学习网站(如/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0课程学习网站),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下转第140页)

)

130)

高等理科教育 2008年第1期(总第77期)

的计算机绘图面试质疑环节;将原来装配图读图并拆画零件图(仪器绘图)的单一考核方式改为现在综合考核所学知识及图形表达能力的考核方式,考核知识点包括阅读装配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计算机绘图技能、装配图拆画零件图的图形表达及构型设计等。

机械制图课程考核的具体安排为:第一学期:课业成绩20%,三维实体构型设计的计算机绘图面试10%,统一的闭卷考试70%。在题型的设计上注意灵活性,突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考察,除了有基本题、综合题外,还必有一道10分的一题多解能力题或构形设计题型。第二学期:阶段性测试及作业成绩:20%;计算机绘图测试:10%;计算机绘图上机考试(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50%~55%;综合问题笔答考试:20%~15%。

培养创新设计能力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学会学习,树立创新的科学态度,不是机械制图一门课程或一个环节所能完成的任务,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乃至整个社会以及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智英,钟玉涛,王延周1高校工科现代工程图学教育基本思路[J]1工程图学学报,

2001(4):

128-1321

[2]杨甫勤,孙开元,田广才,等1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图学自主创作实践[J]1教学研究,[3]窦忠强,张苏华,庞永军1高校的CAD教学应从三维开始[J]1工程图学学报,2001(4):[4]唐爱华,黄淑娟1工程图学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探讨[J]1高教论坛,

2003(5):

2005(5):232-2341111-115148-501

[5]刘济科,张尚武,张晓珠,等1创建精品课程夯实教学质量[J]1高等理科教育,2006(2):35-401

(上接第130页)

从申报广东省名牌专业到获得名牌专业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结合广东省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和多年的办学经验,对我校信管专业的定位与特色、及其课程体系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反复、多次的深入探讨,并且已经得到了如上所述的一些成果。然而,任何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原有的问题解决了,新的矛盾可能又会出现。信管专业的定位是否准确,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是否会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蒋学锋1谈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J]1高等理科教育,[2]国家教育部11998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Z]1教高[1998]8号,19981

[3]陶雷,高京广,张成科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系统思维培养的探讨[J]1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增刊):11-131

2003(S2):

97-1001

)1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