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塔】
写字接力赛开始了,咱们快参加吧! 我和同桌比,_________先夺到红旗。 【聪明屋】 一、看看我是谁
二、填上表现颜色的词,并涂上相应的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益智园】 我知道:
杜甫的《绝句》中,写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虽然诗中写了雪,但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首写__________天的诗。
【课业设计】 一、我会写 二、比一比
压()虹()逃()乱()阵() 庄()红()桃()礼()陈() 三、我会填
闪电越来越亮。黑沉沉
雷声越来___________。白__________黄________ 雨_________________。红__________绿________ ______越_____越_____。笑__________光________ 一、我会选
1、(渐渐慢慢)地,雨停了,太阳出来了。 2、一条彩虹(飘挂停)在天空。 二、我会填。再分类(只填序号) 1、()压下来。 2、()亮起来了。
3、太阳出来了,()挂在天空。 4、()一动不动。 5、()乱摆。 6、()迎面扑来。 7、()一声也不叫。 8、()逃走了。 9、()又坐在网上。 10、()水满了。
写雷雨前景象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雷雨后景象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练笔 【课业设计】 一、选一选,写一写
册岩宝趴印刨埋陆铁质厚底 二、我会填 三、我会找
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三个感叹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拓展】 一、想一想
1、课题中“书”字为什么加个引号呢?指的是什么?读课文找答案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呢?读课文找答案,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会读
请小朋友找爸爸、妈妈或者是小伙伴读一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想想,自己学到了什么?
【知识塔】
一、小猴该吃哪只桃子呢?帮它选一选 二、生字变脸
【聪明屋】
南——()黑夜——()高——() 快——()慌张——()阴——() 二、我会填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这句话把()比作()。 北级星是盏指路灯。 这句话把()比作()。
小伞撑开了,街道成了花的海洋。 这句话把()比作()。
这棵大树枝叶繁茂,就像一把撑开的绿绒大伞。 这句话把()比作()。 【益智园】
课文中介绍的指南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太阳中午的时候在()边,树影正指着()方。
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关斩将
小飞侠回家的路危险重重,你能帮它过关吗? 我会填
☆“抖”共有____笔,第六笔是____,形近字是____,能组词为____。
☆“喉”是____结构的字,共有___笔,形近字是___,能组词为____。
☆“馒”是____结构的字,共有____笔,形近字是___,能组词为_____。
☆“租”的读音是___,声母是___,形近字是____,能组词为_____。
☆“拌”的读音是____,音序是____,形近字是____,能组词为_____。
【词语王国】 我会连
轻轻的眼睛爸爸拿起了立交桥 美丽的风老师站在讲台旁 活泼的小兔姥姥穿着长裙子 白茫茫的雾工人戴着老花镜
把不是同一类的词找出来,写在后面的房子里 【句子小世界】 【阅读乐园】 粗心的小画家
明明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 画只青蛙两条腿,画只小鸭尖嘴巴, 画只白兔短耳朵,画只山羊没尾巴。 哈哈哈,哈哈哈,真是个粗心的小画家。 ☆“粗心”的反义词是()
☆为什么说明明是个“粗心的小画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课教学设计
语文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教学重点:
1.认识课文中的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表达对雷锋叔叔的崇敬之情。并读出诗歌的节奏感。
教学难点:
1.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表达对雷锋叔叔的敬爱之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收集雷锋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雷锋照片及毛泽东主席书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介绍雷锋事迹。
2.交流资料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雷锋叔叔的故事?小组之间或同学之间交流。
3.谈谈你对雷锋叔叔有什么印象?
4.今天这堂课,咱们共同学习第6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想象文章写了关于雷锋叔叔的哪些事?画出本课的生字。
2.出示生词认读。
曾路过这里泥泞脚窝年迈荆棘花瓣晶莹四处寻觅需要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老师把熟字去掉,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吗?
4.用所认生字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5.认为给够把课文读流利的同学可以读给其他同学或老师听。指名读课文。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字,请你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怎样用,比一比谁的记法最巧。
分组学习全班交流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范写,重点指导:
出示迈、迷、迹:读读这些字,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异同? (1)笔顺:先写走之内的部分,再写走之。 (2)走之的左下的撇捺交叉处要相连,不是交叉。 出示雷、需:
(1)第一笔横要短;
(2)秃宝盖要宽,横钩不能写成横折钩;
(3)四点分布要均匀。冒:上边曰要宽些,下边目要窄些。 4.学生练习,把字写规范、美观。 5.展示,交流评价。 四、作业: 1.默写生字词语。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字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我们首先复习一下上节课所认识的几个生字。
2.谈一谈通过昨天回家熟读课文,你对雷锋叔叔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读议课文悟情:
1.把你对雷锋叔叔的感情渗入到课文朗读中,用读体现出来。 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补充朗读。
2.请你在课文中找一找,雷锋叔叔到底在哪? 学生读书画句子
3.你能寻找一个合作伙伴,用问答的方式来完成这道题的回答吗? 学生分组讨论练习
4.分组读,比一比哪一组问得好,哪一组答得好。
5.通过朗读和学习,你对雷锋叔叔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受?能通过读表达出来吗?
6.读读最后一节:
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畅谈:要点是雷锋叔叔在我们心了,处处都有活雷锋存在,奉献爱心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三、指导背诵
1.观察诗歌规律,你发现了什么?
2.练习背诵:能够背诵的同学试着合上书背诵课文。 四、总结
1.我们也去找一找身边的'雷锋吧。说一说身边的好人好事。 2.想一想:你以后要怎么做?
3.由各小组发出倡议,写倡议书。例如:
倡议全校学生向雷锋叔叔学习,帮助有困难的人。
组织互助小组、帮助班级中有困难的同学和学校中有困难的同学。倡议父母一齐加入到学校的互助小组中,为了世界变得更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
1.调查一下在同学中以及你的亲戚中都有哪些像雷锋一样乐于助人的人。
语文课文《将相和》教学设计
语文课文《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是围绕怎样一个中心组织在一起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一、解题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
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 (2)组词 秦璧击协渑 泰璧缶胁淹 (3)解词:
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
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
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
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第八自然节)
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
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
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
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第三自然段)
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4.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继续学习第三级。
四、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
1.指名朗读这一段。
2.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贯穿全段的思考题。
3.抓住人物言行,围绕“将相是怎样和好的”读议此段。 教师适时点拨:
①“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教师板书:“顾全大局”
②“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课文中哪个地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大作用。板书:英勇善战;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
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对比,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和好。)
4.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
5.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等教师提示后,学生齐读“我所以……利益”。
6.学生读议“负荆请罪”一节。(引导学生通过廉颇的动作描写,突出他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品质)。
教师点拨:
①在对蔺相如的态度上,廉颇开始是“很气”,后来又觉得“很不应该”,这是为什么?
②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
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教师小结 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 五、总结全文 教师提问:
1.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 2.这些品质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第三课时(略) 【板书设计】 将相和
[评:《将相和》一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尚品质,说明了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将相之间要加强团结的道理。本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但是本文篇幅较长,为了不中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完整地体现作者精妙的艺术构思,我把全文三个故事的读议安排在一节课之中,体现了长文短讲。
根据大纲和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2.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这节课为了完成前两个教学目的,我对教学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为了做到长文短讲,抓住一个线索,即抓住“和”字组织教学。
《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学时,我首先用逆推式方法提问,揭示矛盾,直奔中心。“将相为什么不和”一问,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自然导入第一、二段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一、二段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再讨论将相是怎样和好的,不仅突出了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虽然功勋卓著但能知错就改的精神,最后总结将相和好的原因——为了国家的利益,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的高度,令人肃然起敬,达到文道有机的统一。
二、为了做到长文短讲,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将相和》写了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又都有自己的起因、经过。如果不分主次,从头道来,不仅浪费时间,也不符合学习规律。所以,我采取了抓主要章节重点读议,回顾、照应、牵动全篇的教学
结构和方法。三个故事比较,第三个故事是主要的,它既体现了题意,又是全文故事发展的高潮。我把它做为重点读议的内容,力争读深议透。在这一段中,我注意了在比较中分析人物形象,抓住蔺相如与廉颇言行的比较,廉颇前后不同言行的比较。而这三种比较又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启发学生从人物言行中发现比较的对象,获得比较的内容和材料。这样不仅在比较中更鲜明地突出人物形象,而且通过回顾照应使学生领悟到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读议时只抓住最能突出人物品质的'章节,其它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解决,体现了教方法、留余地的精神。前两个故事,无论是结构还是情节,都有相似之处,两相对比,又处理为前者详,后者略。学习第二段时,可以使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既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有扶有放的原则,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
三、为了做到长文短讲,始终突出一个训练重点。
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在读议第一段开始,教师就明确提出训练重点和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理解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并贯穿读议始终。在学习第二段时,又提出按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学习,再次强调训练重点。读议第三段时又提出“要想知道将相为什么和好,还要在他们的言行中找答案。在总结全文时,先总结人物品质,然后提出“这些品质课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课的主要写作方法——抓住人物言行。为了巩固训练重点,我还在第三课时安排学生读“负荆请罪”一节,要求学生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
四、为了做到长文短讲,精心设计思考题。
1.逆推式问题,意在理清思路,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教材难点。比如,“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一题,就需要学生逆推到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中蔺相如的表现;又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一题,又要求学生回顾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明确三个独立的故事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的。2.覆盖性问题,意在读懂一点举一反三。比如,
在引导学生弄清蔺相如抓住秦王以地换璧,揭穿秦王的骗局取得斗争的主动权之后,提出“蔺相如在什么场合还提到以城换璧的事”,使学生领悟到蔺相如的斗争策略。这样的问题,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3.对比性问题,意在突出人物品质。读议“负荆请罪”一节时,教者提出“廉颇当初对蔺相如的态度很不服气,后来为什么又觉得很不应该?”通过比较,廉颇坦率的性格,为了国家的利益知错就改的形象更加鲜明了。4.深究性问题,意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些问题表面看上去很简单,但一深究就会发现还有很深的含义。比如“负荆请罪”一节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廉颇知错就改,他为什么把认错说成是请罪?“突出了廉颇对自己错误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只有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才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突出了廉颇的形象,深化了中心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系统设计论文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系统设计论文 一、合理分配教学目标与内容
教学目标与内容确定后,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出发,接下来就需要将这些目标内容合理地分解到课前预习、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后练习、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后练习等环节中。毫无疑问,对于上述确定的8条教学目标,上述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全部承担并完成,而必须通过上述五个环节的依次全面实施才能达成。对此,就必须对目标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与分配。课前预习:主要完成本篇课文除第⑥条目标中“能养成课后及时巩固内化的习惯”外全部目标的初步感知和运用,其中①③⑧条目标和②中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⑥中的“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还必须达到基本完成的程度;第一课时:主要完全达成①③⑧条目标和②中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⑥中的“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这些目标;第一课时的课后练习,主要是巩固完成第一课时要完全达成的目标任务;第二课时:主要是完全达成④⑤⑦⑧条目标和②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些目标;第二课时后的.作业练习:主要是巩固完成第二课时要完全达成的④⑤⑧及⑥中“养成课后及时巩固的习惯”这些目标任务。从上述教学目标的有机分解分配可以看出,要想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只有站在系统的角度,将相应的目标合理地分配到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使每一条目标的实现都有一个“学生自学、交流提升、巩固深化”的过程,才能使目标的达成落实更扎实。同时,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相关教学内容也应合理地分别提供到对应的各个环节中。如课前预习:需分别提供预习单、课文《20谈礼貌》、四下课文《16说勤奋》和学生自主搜集的材料;第一课时:需提供预习单和课文《20谈礼貌》;第一课时课后练习:需提供课文《20谈礼貌》和第一课时后的课时作业;第二课时:需提供预习单、课文《20谈礼貌》、《17爱如茉莉》片断、课文《16说勤
奋》;第二课时课后练习:需根据“课后请同学们先查阅资料,找到一个古人、一个伟人两个事例,然后进行改编,与刚刚写的事例一起(还要修改完善),补上开头和结尾,以形成一篇新版的《谈礼貌》说理文”要求,提供第二课时课后作业、课文《20谈礼貌》和学生自主搜集的材料。而上述所有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解分配,都必须在教地发挥出系统设计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各环节前后互补
在围绕一篇课文进行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时,除了要将整体设计的目标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分配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到语文教学过程实施的复杂和动态因素,对不同环节中的同一目标达成进行关联设计、动态互补,才能效益最大化。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有些目标的达成因为难度相对较大,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在具体实施之前让学生事先作些铺垫性的感知和思考,然后再进行重难点突破,目标达成就会相对容易顺利;第二、事先设定的某一目标原本想在某一到两个环节中达成,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突然发现学生或是已经全然掌握了,或是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就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适当调整相关环节内容,以减少或增加相关的学习环节和内容予以弥补。在《谈礼貌》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因为在总体设计的时候就预计到要完成“初步感知说理文的结构、表达方式及语言特色”这一目标有难度,因此,在具体设计时就特意在预习中先安排学生结合《16说勤奋》这篇课文进行对照思考,等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再在第二课时中引导深入学习体会,这样,由于有事先的初步思考作铺垫,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简单容易得多。再如,对于“能用简练的话概括本课主要讲了什么”这一目标的完成,按照最初的设计,是必须在第一课时就要切实完成的任务,结果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却意外发现仍然有好多学生未能达到预期的“能用简练的话概括”这一目标,为了弥补,老师便在第二课时全课总结时适时添加实施了相关环节,从而有效修补了第一课时教学的不足。像这种为了切实达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各环节互补的设计,也只有在整体系统设计的视野下才能实现,同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只有经常采用这种系统内的前后互补策略,才能真正将效率提高落到实处。要想切实提高小学语
文教学的实效,我们就必须以过程思想来审视和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充分注重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教学的整体思考、系统设计。同时,也只有充分注重语文教学各环节教学活动的系统设计,才能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教学过程,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