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摄影美学

摄影美学

来源:尚车旅游网
摄 影 美 学

第一章 摄影美学概述

第一节 摄影美学概念

一、摄影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 美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二、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真实感和美感的统一 (二)形象和科技统一

(三)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四)见证性和时代性的性统一

三、摄影美的真、善、美。

真:是摄影美的基础和生命

善:是摄影突出表现的道德意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精神。

美:是一种高尚而又感性的享受,是心灵的安慰。

第二节 摄影美的发展历程

1839年3月18日摄影术诞生发明者是法国的达盖尔

1826年由法人尼普埃普斯拍摄的世界上第一张照片(鸽子窝)

1839年:曝光30分钟

1851年:曝光2分钟

1855年:曝光10至15秒

1871年:曝光1/25秒

1879年:曝光1/100至1/200秒

1925年:小型莱卡照相机问世

1928年:120双镜头反光式相机禄莱福莱问世

1947年:一次成像照相机问世

1948年:日本135尼康照相机问世

1957年:广角、长焦距镜头问世

1994年:数码照相机问世

摄影感光材料,是由银版法 —— —— 干片 —— 胶片等发展过程,这一过经历了半个世纪 —— CCD芯片。

第三节 构成摄影美学的因素和基本法则

一、摄影美学的因素

(一)精神因素

1.题材 2.意境 3.最佳点(二)物质因素

1.形 2.光 3.色 4.点 二、摄影美学的基本法则

(一)宾主轻重 (二)对称呼应 (四)均衡 (五)近大远小 第四节 摄影工作者的修养

一、高尚的精神境界

二、敏锐的审美眼光

4.情态

5.线

(三)对比调协

(六)虚实结合

三、精湛的艺术技巧

第二章 照相机与拍摄技术

前 言 照相机的发展史

一、光学年代 二、光机年代 三、光机电年代

四、光机电一体化年代 五、数码年代

第一节 照相机的分类

一、传统照相机分类

(一)按成像画幅分类

1.大型照相机 2.中型照相机 3.小型照相机 4.超小型照相机

二、数码照相机分类

(一)专业数码单镜头反光式相机

专业数码单镜头反光式相机是在现成的135mm单反相机的机体上加上 CCD等相关部件组成一个整体构成,可以更换传统相机的专业镜头。

(二)民用型数码相机

1.低档民用数码相机

结构紧凑,像素不高,从功能来讲,属于“傻瓜机”系列,适于家庭。

2.中档民用数码相机

相机中有的采用了较高相素、数码变焦,这些相机有的已经具有一些传统相机功能,可以适合一些要求不高的商业用途。

3.高档民用数码相机

功能上越来越接近传统相机,如光圈/快门优先、感光度调节、手动聚焦,快速连续拍摄、可外接同步闪光灯等。

(三)数码机背

数码机背通常加用于中幅相机和大型相机上,可方便地将现有中幅相机数字化,在机身上装卸也极为方便,可随时进行数码照相与传统照相方式的转换。数码机背主要用在要求苛刻的商业摄影、广告摄影方面,因为可获得极高的分辨率,打高质量图像。

三、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的区分

(一)传统胶片摄影方式,是使用银盐类感光材料,通过光化学反应记录图像的过程。

(二)数码摄影,用先进的CCD或CMOS感光芯片取代胶片,从成像到处理、存储、传输和展示,完全由物理的数字处理技术完成。

(三)胶片/数码混合摄影方式,通过扫描仪,把传统照相获得的照片,通过扫描仪进行数字化,称为胶片/数码混合摄影方式。

第二节 镜头

一、光圈光圈采用: F / 制 二、镜头的性能指标

(一)镜头焦距

焦距用 “ f ” 单位毫米(mm) 根据镜头的长短可把镜头划分以下几种:

1.标准镜头 焦距范围50mm f=50或f=58

2.广角镜头 焦距范围小于40mm

f =28或f=35 40--25mm 小广角 12--24mm 大广角 12mm以下为鱼眼镜头

3.望远镜头

焦距范围大于70mm f=100或 f=200 300mm以下为中焦 300mm以上为长焦

(二)镜头的视角

视点 --- 视场 --- 视角

视角的大小与距离有关:

视角50度左右,为标准镜头。

视角大于50度,为广角镜头。 视角小于50度,为长焦镜头。

(三)镜头的分辨率

分辨率又称鉴别率或解像力。

指:在成像焦平面上每一毫米距离内能清晰地辨别出多少对线条,其单位为:“ / 毫米 ”。

镜头的焦距愈短,视角愈大为广角镜头

镜头的焦距愈长,视角愈小为望远镜头

三、镜头选择和用途

四、镜头的质量特性 镜头对色彩再现的还原能力。

第三节 快门

一、快门机构

线对 (一)快门的主要用途

同光圈配合,按使用时的需要,控制曝光时间。进入光圈的时间越长,光线就越多,反之则少。

(二)常见的快门

B 或 T 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1/2000、1/4000秒

二、快门延迟释放装置快门延长时间8---12秒

第四节 测光

一、正确测光

层次丰富,景物的高光、中间部分和低光部分都有丰富的细节层次。

二、测光不足

照片密度偏大,而且在图片上失去景物暗部的细节和层次。

三、测光过度

照片密度偏小,在图片上失去景物亮部的细节和层次。

第三章 摄影美学构图

第一节 景深

景深指:被摄景物中能产生较为清晰的最近至最远点的距离。

即:景物的纵深度。

一、影响景深的因素

(一)光圈大小对景深的影响

(二)焦距长短对景深的影响

(三)物距的远近对景深的影响

二、景深的运用

(一)大景深表现景物 (二)小景深突出主体

第二节 如何评价一张好的照片

一、突出主题 二、趣味性的中心 三、画面简结

第三节 主体与陪体

一、主体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陪体必须要为主体起到很好的说明、引荐、美化作用。

二、主体、陪体要互相呼应,给主体最长时间、最大面积、最佳位置、最大照明。通过环境烘托、气氛渲染等来突出主体。

三、主体在画面上的安置有

1.对称式结构 2.不对称式结构

四、遵守 “ 黄金分割 ”

第四节 前景与背景

一、前景

美化画面,增强空间感;交代环境,烘托气氛;产生透视,增强纵深感;产生对比和夸张效果。

二、背景

背景烘托气氛;背景产生对比作用;简结背景突出主体。

第五节 色 彩

一、色彩的三要素(三个属性)

(一)色别

指色与色之间的主要区别。如 红绿蓝等都属于不同的色别。人眼能辨别的色别可达180种左右。

(二)明度

指颜色的明暗、深浅。色彩一样的情况下,有明暗的差异。

(三)饱和度

指颜色的纯度或鲜艳程度,以表示色觉强弱的概念,即同一种颜色的差异。

二、白平衡

照片中就能正确地以“白”为基色来还原其他颜色。

一般来说,CCD没有办法像人眼一样会自动修正光线的改变。为了贴近人的视觉,摄像头就必须模仿人类大脑并根据光线来调整色彩,以便在最后相片中能够呈现出肉眼所看到的白色。

三、色彩的和谐

(一)对比色和谐 (二)邻近色和谐 (三)同种色和谐

四、色彩的联想与点缀

红色:给人以热烈、喜庆、胜利、革命、紧张等感觉

黄色:给人以高贵、光明、富有、明朗、轻快等感觉

绿色:给人以生命、青春、希望、生机、和平等感觉

蓝色:给人以崇高、永恒、宁静、深沉、诚实等感觉

紫色:给人以哀伤、威严、邪恶、神秘、高贵等感觉

白色:给人以明净、纯洁、朴素、坦率、悲伤等感觉

黑色:给人以庄重、肃穆、恐怖、神秘、哀伤等感觉

五、色彩的点缀

六、影调

(一)黑白影调结构

1.以白色或浅灰色为主要基调的为高调。

2. 在画面上以黑色或深灰色为主要基调的为低调 。

3.凡是在画面上介于黑、白、之间以灰色为主要基调的为中间调。

(二)彩色影调结构

1.以红、橙、黄为主要基调的为暖色调。

暖色调有助于强化热烈、兴奋、欢快、活泼等效果。

2.以青、蓝、紫为主要基调的为 冷色调。

冷色调有助于强化寒冷、恬静、安宁、深沉等效果。

3.以绿色为主要基调的为中间调。

中间调是以大自然的本色调为准。

4.柔调

层次丰富,变化缓和的影调。特点 : 反差小、柔润、细腻。

第六节 线条结构

一、线条是物体形象在一定视角位置时,所形成的一种表象。线条是整个画面造型的 “ 骨架 ”。

二、几种线条结构

(一)直线结构

给人一种庄重、严肃、宁静、呆板、有力、坚实、高耸等感觉。

(二)曲线结构

给人一种动荡、轻快、活跃、生动的感觉。

(三)横线结构

给人一种宽阔、舒展、平稳、宁静的感觉。

(四)斜线结构

往往给人一种危险、紧张的感觉。

第七节 均衡与透视

一、均 衡

均衡是人的一种视觉生理和视觉心理现象,可带给读者、观众稳定的视觉效果。

二、透 视

照相机视野里,一切物体都形成近大远小的规律,从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高度、厚度、深度等变化,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形现象。

第八节 观看一组图片

第四章

摄影美学构图三要素

第一节 拍 摄 距 离

一、远景

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以自然的气势取胜。

二、全景

表现某一个被拍对象的全貌所处的环境。

三、中景

以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情节取胜。

四、近景

表现被摄对象的主要部分、主要面貌,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物体的质感。

五、特写

特写比近景的刻划更细腻,从细微处来显示对象内部特征。

第二节 拍 摄 方 向

一、正面方向

有利于表现主体的正面形象,能表现对称美,产生庄重、威严、亲切等感觉。

二、斜侧方向

斜侧方向能在画面上产生强烈的透视效果。因而能表现出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画面显得生动,能突出主体。

三、正侧方向

常用于人物拍摄,其特点,能生动地表现人物脸部,尤其是鼻子的轮廓线。

不宜拍摄建筑物,它会削弱建筑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四、背面方向

采用背面方向拍摄人物时,要多注意人物的姿态,使人物背影能产生一种含蓄美,让观赏者引起更多的联想。

第三节 拍 摄 高 度

一、平角拍摄

照相机同于主体的水平高度。

平角拍摄人物或建筑不易变形,使景物或人物在画面上显得亲切、自然。应注意前景遮住背景。

平角的特征:比较适用于人们通常的视角习惯,因而有助于观众对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仰角拍摄

照相机低于主体的水平高度。

要注意拍摄仰角的程度,否则有明显的变形程度。

仰角的特征:

有助于强调和夸张被摄对象的高度;

有助于夸张跳跃动体向上腾跃;

有助于表现人物高昂向上的精神面貌。表现摄影者对人物仰慕之情。

三、俯角拍摄

照相机高于主体的水平高度。

“登高才能望远”。它能使前景、后景在画面上得到充分的展现。

俯角的特征:

有助于强调被摄对象众多的数量、盛大的场面;

有助于显示景物、人物之间的地理位置;

有助于在画面产生丰富的风景层次和深远的空间感;

有利于展现大地千姿百态的线条美。

第五章

摄影美学用光艺术

第 一 节

光 的 概 述

一、光的造型作用

(一)表现物体的外形特征 (二)渲染场景的现场气氛

(三)表现物体的质感 (四)确定画面的基本色调

二、摄影用光的造型目的

(一)真实感 现场光线气氛的真实感

(二)美感 影调的赏心悦目,明暗的协调配合,投影的巧妙利用,光线产生的各种线条效果等。

第 二 节

光 源 的 摄 影 造 型

一、自然光

(一)自然光的种类

自然光主要指太阳光,也包括月光和星光。

自然光分直射光和散射光两种。

(二)自然光光位与摄影造型

1.正面光(顺光)

顺光易拍摄高调。拍摄风景照片可获得明快简洁的画面。拍摄彩色照片其色彩朴实、

饱和。曝光比较好掌握。明暗反差小,影调层次不丰富。

2.前侧光

比较好地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质感。可获得轮廓清晰、层次丰富的画面。是人像摄影中运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光线。

3.侧光

能较好的表现主体形态,突出轮廓线条,立体感强。拍摄粗糙的表面结构,能获得鲜明的质感。在人像摄影中,往往用侧光来表现人物特定的性格。

4.侧逆光

大部分处于阴影中,被照明的一侧有一条光带,能勾画景物的轮廓线条,将景物同背景分开。人像摄影中,造成轮廓鲜明、线条强劲的造型效果,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特定情绪。

5.逆光

用逆光拍摄景物,可使画面晶莹透亮,层次丰富,色彩清晰,富有生气。用逆光拍摄人物照,一般应加辅助光,但不宜太亮,否则失去了逆光的效果。

6.顶光

顶光不宜单独使用,因为这种光线会给被摄物体造成浓重的阴影,特别是拍摄人像时,光线从人的头顶照射下来,阴影使眼睛形成两个黑洞,鼻子下方有一个大黑影。

7.脚光

因它使物体下亮上暗,给人的感觉奇特而且古怪,所以这种光线多用于反面人物。在室内舞台摄影中可作为一种辅助光,一般不宜作主。

二、人工光源

人工光源的种类很多,有碘钨光、聚光灯、手电简、蜡烛、闪光灯等

(一)顺光

光源直接位于被摄者正前方与眼部同高,产生出相当“ 平 ”,均匀和无阴影的照明效果。

(二)45度斜侧光

把光源向左或向右移动45度。在半边脸上投下阴影,增加了立体感,这是一种标准的人像用光法。

(三)正顶光

这种光线能产生戏剧性的舞台效果,它照亮了被摄者的头发,而在大部分的脸上投下了深黑色的阴影。

(四)高顺光

光线从被摄者前面的天花板反射下来,使眉毛、鼻子和下巴下面产生了阴影。

(五) 低顺光

与高顺光相反,它在鼻梁与面颊处投下阴影,使人感到有点象妒火或营火产生的光线效果。

(六) 90度侧光

把灯光置于与被摄者成90度角的位置,使面部分为明与暗两半,并强调其质感。

(七)脚光

与高顺光完全相反,这种光线产生离奇怪易的效果,是一种典型的“恐怖”光。

(八)逆光

光源正位于被摄者的背后,在头发上勾划出明亮的轮廓光,面部处于均匀的阴影中,在这种情况下拍摄,常需要加一点补助光。

第 三 节

光 源 的 运 用

一、直射光的运用

直射光三种情况

散射光有四种: 晨昏散射光 白云遮日 淡烟疏雨 晴天阴处

二、人造光源的运用

(一)灯光的光比

照射在主体物上光线强弱的比例。光比分为大、中、小三类。

三、现有光的运用

现有光是指:拍摄现场现成的光源。它包括现场的自然光和原有的而非拍摄者另加上去的各种灯光,如室内的吊灯、台灯、蜡烛、炉火以及夜晚室外的路灯、节日的焰火等。

现有光的优点有:

表现具有真实感 能表现出不同的情调

用光比较自由 不因摄影用光而影响被摄者的情绪

第四节

电子闪光灯摄影

一、 电子闪光灯运用技巧

(一)用于主要光源

(二)用作辅助光

(三)慢门光法

二、各种闪光

(一)直射闪光 (二)闪光漫射拍摄

(三)闪光反射

(四)单闪光灯离开照相机使用项原则 (五)两个闪光的布光

(六)多闪光灯照明

第六章 滤色镜摄影艺术

第一节 滤色镜的基本概述

一、特点 同色光通过; 异色光吸收。

二、作用

(一)吸收(深色) (二)限制 (三)通过(深浅)

第二节 滤色镜应用

一、彩色滤色镜的种类

(一)校正色温滤色镜

橙色系列用于降低色温;

蓝色系列用于提高色温。

(二)创造色彩效果滤光镜

1.彩虹滤色镜片 2.双色滤色镜 3.可变色彩滤色镜 4.彩色中空滤色镜

二、用 途

(一)能改变画面局部色彩或总体色彩,以创造成某种摄影气氛。

(二)校正彩色图片的色彩偏差。

第三节 特殊效果滤光镜

一、中灰性密度镜

二、雾镜

三、漫射镜(柔焦镜)

四、多棱镜

五、创造色彩效果滤光镜

(一)彩虹滤色镜片 (二)双色滤色镜 (三)可变色彩滤色镜 另有 星光镜 * 动感镜 * 中心清晰滤光镜 * 偏光镜

用途

* 能改变画面局部色彩或总体色彩,创造成某种摄影气氛。

* 校正彩色图片的色彩偏差。

第四节 Photoshop 的界面

四)彩色中空滤色镜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