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无论在人口数量、地域规模,还是在经济发展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壮大县域经济将是极其重要的。现根据2004年县(市、区)统计资料,就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作一些简要分析。(研报揭露“黑嘴”“乱喷”真相 调查揭密:散户惨败之谜!) 、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到2004年末,江苏共有66个县(市、区),(不含市辖区,但含财政收支和市政建设相对独立、并且能提供比较完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的县改区),其中县级市27个,县改区14个,25个县。从各县(市、区)分布看,苏南地区拥有县(市、区)23个,苏中有15个,苏北地区28个,分别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34.8%、22.7%、占42.4%。2004年底,66个县(市、区)总人口为5792.5万人,占全省的80.4%,土地面积占全省的89.9%,耕地面积占44.2%。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位,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个股全面跟踪 黑马将从这里起飞„)
1、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全省66个县(市、区)创造国内生产总值9736.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1.8%,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的县(市、区)13个;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449.59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1%,其中地方预算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县(市、区)有28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69.3亿元,占全省的57.8%。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民间资本不断增加。2004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886.3亿元(6个区无数据,因与市辖区无法分开),占全省的55.1%,其中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有16个,突破150亿元的有7个。
2、农业的重要支撑
县域是全省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2004年66个县(市、区)创造农业总产值2306.1亿元,占全省的92.7%。其中粮食、油料、棉花产量分别占全省的94.7%、96.8%、94.8%;肉类总产量占全省92.3%;水产品产量占93.2%。
3、就业的重要场所
2004年66个县(市、区)从业人员2919.91万人,占全省的79.9%。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江苏以个体、私营为载体的民营经济蓬勃崛起,并为缓解全省就业压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就业人员的重要场所。2004年66个县(市、区)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达到601.4万人,占全省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总数的72.8%。
4、市场消费的主力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基地
2004年66个县(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2.5亿元,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34.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六成左右。2004年在全省外资和港、澳、台地区在华直接投资的新签项目(合同)个数中,66个县(市、区)就有4517个,占全省总量的64%,实际到
帐外资金额79.21亿美元,出口总额412.6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56%、47%。
5、主要经济总量指标位居全国县域前列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2004年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算结果,在全国最发达的100名县(市)中,江苏占有18个,最发达的前10强中有江苏的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武进、太仓。从分布情况看,江苏凭借强劲的苏南板块在前十强中占据6个席位,昆山首次位于全国第一。2004年6个县(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均在200亿元以上,最高江阴为60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0亿元,最高江阴为81亿元,居全国前例。
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县域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由于受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平衡问题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区之间差距较大
从经济总量看,2004年苏南地区23个县(市、区,)的总人口仅占全部县域人口的25.8%,而其GDP却占整个县域的58.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占69.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50.8%,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均在江苏县域经济中占重要的地位。苏北28个县(市、区)总人口占全省的47.9%,GDP合计数只是县域总和的2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占14.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20.0%。
从人均水平看,2004年县域人均GDP为1680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826元;人均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776.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46.3元;人均储蓄存款5435.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871.5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区)有35个,占县(市、区)总数的53.0%。分区域看,2004年全省县域人均GDP为16808元,苏南37928.9元,苏中13107.6元,苏北7353.8元;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最高的是昆山市4949.3元,最低是涟水县128.02元;苏南2090.6元,苏中477.9元,苏北231.2元;苏南县域的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也最高,达到16607.7元,其次是苏中9338.3元,苏北3531.5元。
2、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合理
2004年全省县域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12.3:54.8:32.9,呈现二、三、一的格局,其第二产业较高,第三产业较弱,其中一、二、三产业与全省平均水平比,一产高4.1个百分点,二、三产分别低1个和3.1个百分点。
从产业内部结构看,在第一产业中,2004年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服务业的比例分别是57.7%、2.2%、16.0%、20.3%和3.8%,与前几年相比县域农业不仅比重大,且保持着多年不变的内部结构,这样不仅会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全省农民的增收造成极大影响,而且也将会直接影响到“三农”问题的解决。
工业规模和比重过小。由于欠发达地区投资效益不高,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主要表现在工业化进程滞后。其中苏北、苏中地区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占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6%,占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25.6%,特别苏北地区县域经济的主体以县属中小企业居多。目前,县域传统工业比重大,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还在困扰着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财政收入不足
由于江苏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其结果是直接表现在各县(市、区)人均财政收入差距较大,最高与最低相差40倍。2004年,全省66个县(市、区)当中,仍有14个县(市、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不到2亿元。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县域财政收支缺口较大。部分县(市、区)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县级财政资金周转包括工资发放。
从金融机构信贷情况看,由于贷款偏向于大城市、大行业、大企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更难得到“输血”。县域企业不能形成“铺天盖地”的群体优势,更缺乏带动性强、爆发力强、能够促进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项目、高附加值项目,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不多,增量不足,缺乏后劲。数据显示2004年末,66个县(市、区)的贷款余额为4975.47亿元,占全省贷款总余额的36.9%。与此同时,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模式,收缩县级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一些县区银行处在多收少贷状态,使得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使原本资金就不足的县域严重的“缺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省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
4、特色经济不突出
经济结构雷同,农业所占比重偏大。现阶段县域经济绝大部分还是靠大农业来带动经济发展,农业面临诸多压力与挑战,农产品消费市场竞争加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必然导致产品间的竞争加剧。这种竞争加剧不仅仅体现在价格的竞争上,更为明显地体现在质量的竞争上。卫生、营养、健康能满足新的消费理念的食品将大受消费者青睐。另一方面来自国外农产品竞争的压力增大。随着我国加人WTO的进程加快,国外农产品将会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一定冲击。由于人多地少、而且缺乏足够的财力对农业进行大规模的补贴,因此在国际农产品竞争上也处于劣势。县域产品、产业结构的趋同矛盾未得到根本解决,传统农业和工业在多数县仍占主导地位。而新的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不多,表现为优质农产品偏少,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品牌。
5、小城镇建设步伐还需加快
县域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根据人口年报统计数据,经计算评估,2004年,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分别为65.63%、44.55%和37.81%,分别比2003年上升1.17个、1.67个和1.33个百分点。比较而言,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推进较快,水平较高,分别比苏中和苏北地区高20.08个、27.82个百分点。苏中、苏北城镇化水平偏低。
2004年江苏县域城镇化率为38.5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73个百分点。其苏北县(市、区)城镇化率只有31.1%,比全省平均水平还要低17.2个百分点,也远低于47%的2000年世界平均水平。另外,各地县域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在66个县(市、区)中,苏南、苏中、苏北县域城镇化率则分别为69.3%、38.1%和31.1%。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使得一些地区缺乏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缺乏激活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
三、几点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到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改善、企业改制、市场环境建设、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思想观念解放等的经济社会问题。而加快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建议从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因地制宜创特色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各个县域内部看,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而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各县(市)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找准特色。依据各自的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并依托市场开发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县域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走竞争中合作发展的道路。另外提倡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品质,扩大规模。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由单一的生产或销售向三产业联合发展转变,科工贸、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发展趋势已经确立,市场加公司加基地的经营体制逐步推开,品牌效应、竞争能力逐步加强。加之经营机制比较灵活,更能适应激烈竞争中的县域经济。因此各地要围绕农业产业化过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其次是加快民营改造步伐,推进民营经济二次创业,引导民营经济向高档次发展;第三办好民营经济开发区,促进城镇化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吸引力和幅射力较强的特色市场。各地要善抓良机,积极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并可以借鉴其他省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经验,以民营化为主体形成块状经济,既可带活县域经济,又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缓解全省就业压力作贡献。
3、稳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实践表明,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工作也走在前面。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大特点。相反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对县域经济会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镇化,要重视和加强城镇化发展的科学规划。要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等,消除一切不利于城镇发展的政策性障碍,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等功能,为城镇化建设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4、科教兴县提升社会发展竞争力
在当今时代,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种趋势,对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县域经济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县域经济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之路。另一方面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竞争
力,人是决定性因素。因此,提高县域内人口质量是关键,不仅要采取优惠政策想方设法留住高技术人才,更要加大对基础人才和农民的培训,以提高人力的竞争。同时加大财政对科教的投入力度,要坚决杜绝拖欠或挪用科教专项资金的作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办教,走科教兴县、人才强县之路。
5、培育发展内力和后劲
多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对经济落后县(市)的扶持工作,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和对口帮扶制度,通过多种有效形式扶持,逐步在各区域间建立起互动的市场联动机制。今后,扶持的侧重面应从“输血”转到“造血”、从简单的财力、物力、人力扶持转到内涵丰富的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的直接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落后地区切实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最终实现县域经济乃至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