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俄国比较文学形成的历史契机及基本特征

俄国比较文学形成的历史契机及基本特征

来源:尚车旅游网
俄国比较文学形成的历史契机及基本特征

摘要:俄国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与俄罗斯民族身份的复杂性及知识界采用比较视野认识关系密切,这也就决定了该学科首先是要解决民族性诉求问题,由此导致俄国比较文学的特色是关注帝国境内各族群、斯拉夫文化圈内、欧洲文化圈内、东方文化圈等不同语境中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的主体性功能,进而使得苏联时期的文学关系研究成为俄国比较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俄国比较文学的这种特色是以历史诗学研究为理论基础的。 关键词:俄罗斯比较文学 民族性诉求

在俄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被命名为“比较文艺学”,又可称为比较诗学,它远不是意识形态在学术领域的延伸,而是与俄罗斯民族认同相关的人文学科。它创建于19世纪末,而作为一种方法和意识从18世纪就开始存在了。这种情形是由俄国独特的民族性结构所决定的,而民族性结构又反过来深刻影响了这门学科在俄国的发展历程,也培育了比较文学的俄国式特征,它既不是俄罗斯帝国意识形态在学术领域的扩展,也并非纯四边形的学术研究,而是与俄罗斯民族认同相关的人文学科。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把文化也纳入市场经济,从而使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的书店、书摊、书市的图书品种比过去要丰富得多。不同职业的各类作家每年推出数量庞大的不同文类的文学作品,给当代读者以新鲜的阅读物,满足了读者在俄罗斯转型时期的不同诉求。由此可见,当代俄罗斯文学存在并发挥着一定程度的社会影响力,更多的是在文化市场和社会变革中显示出魅力。 比较文学能在俄国产生和发展起来,是俄罗斯致世界对俄国身份归属问题探究的一种自然延伸。俄罗斯在发展为跨亚欧大陆的帝国的同时,也不断重组其文明,从而使得标志着俄国身份的斯拉夫文明,被复杂化,这就给俄国人带来了民族认同的困难。自彼得大帝启动面向欧洲的改革以来,也就开始了只是解思考俄罗斯民族性问题的历程,而且具体思考时一定要置于东西方语境中。由此,出现了一批一比较视域透视俄国民族身份问题的杰作,比如斯拉夫派理论家基列耶夫斯基的《论欧洲教育的性质及其与俄国教育的关系》等。这种通过与他者进行比较与阐释俄国问题的做法,逐渐成为知识界人是俄国问题的惯例。而这种情形有利于促进俄国比较文学的形成,同时也就定了俄国比较文学带有相当的民族性考量和地域性特征。

东正教文明与俄国斯拉夫传统的逐渐有机融合,发展成为左右着俄国大多数居民生活方式的主体性精神,并渗透与文学艺术和人文学术研究中。在俄国,文学艺术并不是纯粹审美性的,人文学术研究也并不是纯思辨性的。西方文化对俄国的深刻影响,促进了具有现代文体意义的俄国文学的形成,也培养了俄国知识界在比较视域下认识文学和寻求本土文学发展之路的意识。伴随着西方现代文明暴露的弊端越来越多、俄国文学的民族性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日渐突显,这两派的争论也产生了积极的结果,也就是如何提升俄罗斯民族性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意义,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可以说,这种民族意识和比较视野,构成了后来比较文学在俄国发展起来的基础。 这种用比较方法人是俄国文学的历程,在19世纪后期人文学术研究趋于成熟、学院派学术制度形成之时,终于吹笙了学科意义上的俄国比较文学,在1870年

1 / 2

亚·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开设了严谨规范的“比较文学”课程;他的兄弟阿列克谢·维谢洛夫斯基创作的《西方对现代俄罗斯文学的影响》,通过法国、英国、俄国和东方诸国文学的史学研究,发现正是西方文学对俄国文学的积极影响,才是俄国文学在18—19世纪过得了进步,并促成俄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诸如此类的扎实研究,促成了比较文学在俄国建立之初就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俄国比较文学发展历程显示出独特的民族性诉求,是认识和解决俄罗斯民族问题的基本策略,也是俄国学院派实践建构民族诗学目标的重要学术场域,还是苏联时代对抗西方并表达俄国是东方阵营之中心的思想阵地,从而成为当代俄国重新确认民族身份的经典方法。

比较文学在俄国的这种发展历程,促成了俄国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很显然,俄国比较文学最突出的方面在于如何更好地解决俄罗斯民族认同问题,而且是俄国知识界用比较方法解决“俄罗斯民族性”问题的具体化。 识别俄罗斯民族性的这种比较原则,规定了俄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基本特色。首先,试图通过文学研究确立俄罗斯文化在俄罗斯帝国境内的权威性、以及作为帝国主体文化的合法性,是俄国比较文学研究之重要目的性和开拓性领域所在。俄国-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和种族的帝国,在帝国沿革史上俄罗斯斯拉夫文学、中亚穆斯林文学、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地方文学等使用的语言不同、发展历程不同,于是研究俄罗斯文学与这些族裔文学之关系成为重要课题。 这种研究在当时是合情合理的文学关系研究,在苏联解体后意外成了经典的影响研究。也就是说,俄国打破了比较文学一定要跨国界的限制,而且这种突破乃俄国民族性构成的复杂地理因素和文明结构使然。这种并非俄国仅有的文学关系研究,事实上是开拓了比较文学研究新的领域,具有一定的方法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俄罗斯国情》,金亚娜,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 2.《俄罗斯文学简史》,任光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俄罗斯文学简史》,郑体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2 /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